跳到主要內容
第1779期
2023-04-26

【專題記者古宇恩、林玟君、詹晶雅、蔡文馨綜合報導】「學校對我來說就像是監獄。」17歲的Haci(化名),這樣形容著國二到國三的那段日子。Haci於國小階段,在舞蹈班表現優異,是熱愛跳舞、成績出眾的女孩,進入國中普通班後,他頓時失去學習目標、甚至遭受同儕的霸凌,層層壓力使得Haci開始排斥踏進校園。只要Haci接近學校,就會出現身體不適、無法控制情緒的症狀,看似是孩子氣的無理取鬧,但事實上,這是「拒學症」初期的典型狀態。

「拒學的問題是需要被關注的,若沒有即時處理,慢慢演變成其他的精神疾病,可能會有遺憾發生。」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景宏強調,孩子的拒學現象刻不容緩,而臺北市政府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諮商輔導組督導陳盈靜也觀察到,近幾年由學校轉介的拒學生個案逐年增加,年紀也有下降趨勢。即便如此,拒學生對於許多師長而言仍相當陌生,更在尋求資源與他人理解的路上面臨重重困難。

拒學生在台灣的比例逐年升高,他們常常會徘徊於校門外、蹲坐於教室門口,不願進入校園學習。 圖/蔡文馨攝

孩子恐懼踏入校園 拒學現象須受重視


「踏進學校,那一步對我來說很困難。」每當被家人送到校門口,Haci便會感到頭暈,並要求回家休息,甚至多次發生嘔吐的情況,但當回到家中,他的狀態卻又恢復正常,讓Haci媽媽(化名)不禁困惑自己的女兒到底怎麼了?其實,這是拒學生的日常。除了心理上的抗拒,拒學生可能會出現頭痛、肚子痛等身體症狀,也可能會寧願蹲坐於校門外,久久不願進校。若拒學狀況長期未見好轉,便需就醫檢查。

「孩子有拒學症不是假裝,是真真實實的痛苦。」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牧宏強調,多數民眾認為拒學症的孩子是因為叛逆、故意假裝不適或3C重度成癮,才拒絕到校學習,但這恐怕都是誤解。「孩子的拒學現象,只是冰山一角。」蔡景宏說明,拒學的成因十分複雜,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態,到所處的校園、家庭等社會環境,都可能導致孩子拒學。因此,若師長先入為主地認定孩子假裝有拒學的症狀,恐將惡化與孩子的關係,讓他們產生不信任感。

陳牧宏解釋,在國際精神醫學界內,拒學症沒有被正式納入精神科診斷條例中,並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名詞。拒學症可能發生於不同年齡階段,其中好發於國小升上國中、國中升上高中的孩子身上,尤其在升學、轉換環境的階段最容易發生,而不同孩子所呈現的拒學樣態也各有差異。這讓家長不僅擔憂孩子的身心狀況,還必須顧及孩子學習落後的問題。

「學校大都不歡迎有問題的孩子。」Haci媽媽無奈地說。拒學生因長期請假,導致出勤紀錄不佳,容易被視成問題學生。Haci媽媽分享,在某A國中時,因Haci請假過於頻繁,學校不再採信診所的診斷證明,需請大醫院開立Haci的就醫證明,校方才願意准假,造成家長常常力不從心,多需憑藉一己之力向外尋求資源。

有拒學現象孩子,多被旁人誤以為是懶惰才不願上學,但他們往往是在家庭、校園等環境感受到壓力、不安或焦慮等情緒,才拒絕上學。 圖/蔡文馨攝

社會缺乏理解 拒學家庭求助路上受挫


「多數學校、老師都不知道這些(拒學輔導)資源。」Haci媽媽表示,拒學生家長在尋求資源的過程中,曾面臨學校未積極提供協助,或教師對拒學症缺乏理解的情況,多需依靠拒學生家長的互助群組,及自行上網查詢才得以取得相關資訊。

根據《學生輔導法》第六條之規定,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三級的輔導措施:第一,在學生抗拒上學初期,家長往往會先尋求導師協助關心自家孩子。第二,若學生狀況未好轉,教師需轉介至輔導室進行諮商輔導與評估。第三,當校內心輔資源無法有效協助拒學生時,輔導室便會將孩童轉介至該縣市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依照學生個別狀況,媒合中途學校(註一)、社工師或心理諮商等相關資源。陳盈靜強調,若教師對於拒學症及其後續處置方式認知不足,將無法為拒學生銜接後端的心輔資源及醫療系統。
註一:專為中輟等特殊需要的學生所設計的過渡教育方案,以協助其回歸正規學校接受教育。

拒學資訊、資源不流通的情況,在台北以外的縣市更加嚴重。居住非台北地區的小J媽媽(化名)表示,「台北在資源上,不管是對於拒學孩子的理解,或者各種的實驗教育和團體都比我們縣市豐富太多。」小J媽媽花費將近一年才找到有輔導經驗的自學團體,更藉由該機構介紹,才接觸具有拒學個案處理背景的諮商師。除了校內心輔資源有所落差外,城鄉之間的資源差異,更可能耽誤孩子即時治療的最佳時機。

現齡15歲的小J目前在家自學,只願待在房間,因此無法接受任何諮商治療。根據《心理師法》第10條規定(註二),心理師必須在政府核可的場所,如:心理治療所、諮商所才得以進行醫療或諮商行為。因心理師是不能進入家中執業,像小J這樣不願走出家門的拒學生,便無法開啟諮商療程。小J媽媽無奈地表示,「他甚至連自己房間都不想出來,要這樣的孩子去陌生的環境找陌生人說話,怎麼可能?」對於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而言,未來仍需要適應社會環境,如何讓孩子拾回健康的心理並持續學習,成為拒學生家長首要關注的議題。
註二:心理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機構為之。

根據《學生輔導法》第六條,學校應該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及需求,提供三級的輔導: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處遇性輔導。發展性輔導,是指以導師為主提供學生生活、學習及生涯相關輔導。介入性輔導,以輔導教師為主提供諮商、評估及後續可尋求的資源。處遇性輔導,則以專業輔導人員,如: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等提供更專業的心理照顧及陪伴。若下級無法提供相應資源,下級應轉介上級進一步的協助。

中途學園整合教育與醫療 供拒學生新學習管道


為了讓拒學生能與社會重新連結,除校內輔導資源外,目前台灣也設有相關體制與機構來幫助這些學生恢復健康。長期關注拒學生學習資源的家長K媽媽(化名)指出,目前拒學生普遍申請「自學」的方式學習,以「掛學籍」的方式與學校合作,讓孩子得以在家自學並領取畢業證書。不過,若孩子的病情仍無法好轉或是加重,也有部分家長會尋求學校以外的管道。例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就設有身心障礙中途學園(註),提供拒學生整合性的教學或醫療資源。
註: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設有身心障礙中途學園,包含臺北榮民總醫院向日葵學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又一村暨蘭亭書苑以及臺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六合學苑。

Haci雖曾嘗試校內的諮商輔導和特殊教育資源,但仍因無法適應學校環境導致症狀加重,於是,Haci媽媽找上臺北榮民總醫院附設的向日葵學園。在向日葵學園與醫院的合作之下,Haci開始同時接受教育與醫學治療。陳牧宏說明,當醫生替拒學生做完診斷評估後,向日葵學園會依照個案情況安排心理師、社工、職能治療師或護理師協助輔導,並適時給予藥物治療。「他是醫院,但也會幫我們上課,像重獲一個有別於學校的新生活。」Haci補充,向日葵學園除了提供拒學生有別於學校的學習場域,同時也設計豐富多元的課程,「課程性質跟學校蠻不一樣的,有很多像是美術手作之類的綜合活動課,上起來就還挺輕鬆有趣的。」他說。

不過,中途學園的課程仍無法滿足所有拒學生的需求,Haci無奈表示,因為園內學生的組成年齡差距大,加上校方師資不夠充裕,課程頂多只能按照國小、國中、高中分類,導致當時國中三年級的他,在課堂上只能學習早已學會的知識。對此,陳牧宏坦言,校方也期許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課程,但在授課的特教老師只有五名,教師人力資源不足的狀況下,也只能妥協。他近一步強調,學習學科固然重要,但對於中重度病情的拒學生,更重要是照顧他們的精神健康。中途學園也並非適合每一位拒學生,學生與家長仍須釐清拒學病因並檢視個別狀況,再來選擇合宜的資源管道。

在合適管道的協助下,孩子的症狀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可能會因外部環境的刺激而經常復發,因此陳牧宏建議,需要長期提供拒學生單純且安全的學習環境,並以他們的精神健康為首要考量。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曲智鑛也認為,「學校可能會有各種衝擊,拒學生在那個環境,適應力是很低的。 」他點出,對於拒學生來說,學習的場所不應該只侷限於學校,而是要能透過多元的學習管道來幫助拒學生重新認識自我,並找到學習目標。

向日葵學園由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與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成立,學園在輔佐正規精神醫療治療之下,提供拒學生學校以外的學習場域,讓孩子能夠「在醫院上學」。 圖/林玟君攝

翻轉拒學刻板印象 家長盼校內規範更加彈性


「目前的教育制度不足以去接受這樣的孩子,他們需要更多元的學習樣態。」小J媽媽對於現行教育仍過於強調升學,無法接納孩子的多元性提出質疑。升學的壓力、學校過度強調考科等都可能造成學生過度焦慮,而產生拒學的情況。

致力於協助特教生的花媽卓惠珠指出,部分師長會逕自將孩子的拒學原因歸咎於3C成癮,因為孩童沉迷於網路世界而找藉口不上學,「重點是成癮問題而非3C產品」。如果家長直接沒收孩子的3C產品,往往會進一步引起親子紛爭。因此,陳盈靜認為,師長應先放下孩子偷懶、裝病的成見,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孩童的拒學主因,並提高自身對拒學的關注及了解程度,於必要時刻輔以諮商輔導資源進行協助。

拒學生家長張芯表示,應透過教育培養孩童找到適合自身的生活方式與未來發展,「像喜憨兒有相關教育機構能輔導就業,但拒學症沒有。」他進一步建議,校方對拒學生需保持開放態度,若孩子無法入校學習,可提供線上教學、考試的形式,給予更多地彈性與自由。張芯也期待政府能成立相關單位,結合心理諮商、特教與醫療資源,搭建學校與拒學生的溝通橋樑。

也思社會設計自學團計畫主持人淑真呼籲,「每個大人都要抱持開放、彈性的心態,觀察孩子的個體性,從中挖掘他們的特質,協助他們找到人生方向。」如今,Haci已從向日葵學園畢業,在新加坡就讀南洋藝術學院(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NAFA),「如果你想要改善自己的狀況,必須找到目標。」自表演藝術領域獲得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讓Haci找到人生的方向與力量。不過,現今依然有許多孩子因無法獲得足夠的輔導資源,而陷入泥沼,並努力走出拒學的黑暗。

也思社會設計自學團計畫主持人淑真指出,現今社會變化迅速,可能導致孩童無所適從,如何培養孩子願意拚搏的行動力是未來教育的關鍵。此外,他也希望社會能建立共善的理念,一同牽起渾身是傷的孩子,引導他們找到人生方向。 圖/林玟君、古宇恩製作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