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旻蓁綜合報導】11月27日下午「秋鬥」於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前舉行,超過50個社運團體參與,針對社會議題共同發聲。「拒絕大學變學店,落實高教公共化」,是教育議題的主軸之一。
2016年秋鬥於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前舉行,「拒絕大學變學店,落實高教公共化」為今年秋鬥教育議題之一。圖/吳旻蓁攝
教育部因應少子化危機及國際化趨勢,民國103年7月辦理「教育創新專案計畫」,受理與外國大學合作之學位專班、專業學程。104年為強調高等教育資源重新整合規劃、提供大專校院多元發展的經營型態,訂定「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擴大範圍到產學合作、衍生企業、辦理實驗教育等各種創新面相,並擬定《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
但教育創新專案計畫或是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中,一年需繳納高學費的課程引起爭議。如國立台灣大學「校級國際學士學位學程」,一年需收取新台幣60幾萬元。
逢甲商學與創新雙學士學位學程學生陳怡璇認為教育部因應國際化訂定的方針,對於想要享有外國資源,卻不一定能負擔國外高額學費的學生是一個好選擇。
但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學生謝毅弘批評,少子化只是教育部推行高教市場化、減少政府公共支出的藉口,且不論是創新或轉型,都是政府假藉教育名義欺騙大眾的名詞。
此外,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蘇子軒認為,一年需要高達數十萬學費的課程,是以國際化之名包裝私有化、有錢人的教育,無疑讓學校變成學店。教育資源應該公共化,但《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反而讓學校能夠創辦衍生企業、自行開拓財源、開設高學費專班,況且該條例根本還沒通過立法院審核。
「與其辦一個獨惠少數人國際學程,倒不如用現有的資源提升整體的國際化程度。」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鄭雅澤認為,如果是經濟能力好的家庭,且想培養國際能力的人,應該會選擇直接出國讀書;而國外學生如果真的想培養國際視野,也應該不會選擇到台灣。
但台大財務金融學系學生李嘉軒則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認為國內外早有許多大學設立相似的學程,無論是課程規劃,亦或是培育國際化人才,皆有益於學生;但她希望該學程實施後,校方不會為了學程的發展,過度投注師資、國際交流機會,而排擠其他學生的權益。
鬥陣音樂人李阿亮為支持秋鬥獻唱。圖/吳旻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