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先傑以視訊截圖與3D成像原理創作〈距離-像素(放空的悖論)〉,傳達媒介介入現代人之間。圖/曾筠涵攝
【記者曾筠涵台北報導】六位學生藝術家9日於台北爵士攝影藝廊展出青澀影展《感知阻抗》。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學生葉先傑在視訊截圖加上紅藍色塊,利用3D成像原理,觀眾戴上3D眼鏡後,可看見不同影像。以色塊比喻媒介,介入人的交流,造成溝通誤差。
葉先傑截取與朋友視訊時的影像,在臉部添加半透明紅藍色方塊,輸出成照片,創作〈距離-像素(放空的悖論)〉。觀眾戴上紅藍3D眼鏡後,只要分別遮住左右眼,就可看到不同影像。以紅色鏡片觀看時,照片中的人像會被藍色色塊擋住,以藍色鏡片觀看時,方塊則會完全消失,可見原本的臉部。
葉先傑說明,視訊時,人會看著螢幕,而非盯著前置鏡頭,「有時我覺得我只是在看一片螢幕,而不是一個人。」因為雙方眼神不會交會,常覺得對方分心。他認為,影像經過攝影機、網路、螢幕等媒介,弱化了溝通對象本身,運用3D原理創作並不是要呈現立體效果,而是以臉孔上的紅藍色方塊,代表媒介從中介入,拉遠兩方距離。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學生莊英廷創作〈人間迴盪〉,在鏤空立方裝置中,懸掛十片擺鎚,每片上方嵌有人臉影像。撥弄時,擺鎚交錯,依稀可見不同臉孔,靜止時擺鎚疊合在一起,臉孔重疊成一個黑影,無法辨認。莊英廷表示,人們常使用臉書(facebook)發佈訊息,然而隨著資訊堆積,使用者的存在感越來越薄弱,所以他設計擺鎚靜止時,所有臉孔重疊、無法辨識,象徵現代人逐漸失去自我。
同樣回應當代現象,南藝大造形藝術所學生郭俊邑將鄉土劇經典橋段「飛天麥可」重製成三段動畫,以鮮豔顏色與條狀雜訊呈現粗糙感。郭俊邑說明,他將一段影像拆成三段,單獨觀看時,似乎各不相關,全部看完卻會發現它們互有因果關係。郭俊邑將動畫重複播放,藉此呈現現代人觀看劇情相似的鄉土劇時,已經可預測劇情,但仍想繼續看的心態。
策展人實踐媒傳系系所主任陳文祺表示,在資訊世代中,每個人都是訊息接收者,而藝術家可以藉由創作,對所見所聞提出回應,成為發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