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13日文訊雜誌社舉辦「就算牠沒有臉──關於動物書寫與動物倫理的一些思考」講座,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同時也是本月動物專題的客座主編黃宗潔主講,透過分享自身的經驗與觀察剖析動物倫理的內涵。
文訊雜誌社於13日舉辦「就算牠沒有臉──關於動物書寫與動物倫理的一些思考」講座。 圖/文訊雜誌社提供
近年來,國內動物保育意識逐漸抬頭,隨著文訊雜誌社發行的「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動物、文學及其他」專題雜誌發行、國立臺灣文學館的「友直友諒友多毛─阿貓阿狗的文學史特展」展開,動物倫理與保育相關的議題益發受到關注,然而,動物倫理與保育在實踐上,仍有其面臨的困境與難題。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黃宗潔期望透過分享自身的經驗與觀察剖析動物倫理的內涵。 圖/張珈爾攝
「人跟動物的關係以及對待動物的態度,取決於我們所拿捏的距離感。」黃宗潔解釋,在人的道德運作裡面,傾向很自然、很本能地把需要利用的動物,例如常被食用的豬、牛、雞等推離視野,以至於牠們失去身為生命的面貌,而產生的距離感也製造出對於不同動物的差別心,對此當天參與講座的東華華文文學系暨研究所學生鄭雯玲提到:「我對自己家的狗和外面流浪狗的愛是有等差的。」而這正是黃宗潔一再強調以「動物的臉」進行倫理思考的原因。
「動物倫理在思考的,就是如何還原這些動物的臉。」黃宗潔指出,所謂的還原並不意味著大家都應該吃素,或是杜絕一切使用到動物的商品,而是重新度量距離感和差別心,意識到自己把動物推得多遠,面對自己對於不同動物在倫理實踐上的差別待遇,先覺察,才有在乎、回應的可能性。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黃宗潔期望可以透過研究與社會對話,藉由傳達自己的能量產生影響力。 圖/張珈爾攝
動物倫理與保育的議題逐漸滲入大眾視野,但黃宗潔表示,很多相關的議題固然提過,但動物的處境以及社會對待動物議題的態度,卻依然轉換得很緩慢,他期望透過自己的研究與覺察喚起大眾對於生命的注意,而非落入二元對立的框架,對此,當天參與講座的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學生林同學也說:「我也喜歡吃肉,就不太能接受有學者說的要保護動物就要改吃素這種二元對立的說法。」
許多關心動物倫理及保育議題的民眾參與當天講座,希望能從動物保育的二元對立困境中找到答案。 圖/張珈爾攝
「如果做研究只是把它視為一個議題,沒有真實的投入,就只是一個熱潮。」黃宗潔期望可以透過研究與社會對話,藉由傳達自己的能量產生影響力,使得動物倫理可以脫離自身框架,被廣泛地視為生命教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