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有萱高雄報導】鼓手高舉雙手,全場屏息以待,團員大吼「哈!」的一聲,鑼鼓聲隨之而起,舞龍舞獅也跟著跳上木樁,一邊晃動短小尾巴、一邊配合音樂頓點擺動。「2019高雄水陸戲獅甲」競賽於16、17日登場,由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及中國的選手相互較勁,於場上展現拿手絕活。
「2019高雄水陸戲獅甲」競賽於16、17日登場,參賽隊伍們各個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可以奪得獎項。 圖/傅有萱攝
「高雄戲獅甲」競賽起源於民國95年,隨著規模日益盛大,該競賽已被公認為三大國際舞獅大賽之一(註)。比賽自104年起更新增「水上」競賽環節,參賽選手須於架設泳池上的木樁進行演出,為比賽添增可看性。主辦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部執行專員蔡孟珊表示,參與團隊皆技術高超,但水上木樁高達2.5公尺,難度及危險性極高,每年皆有選手失足落水,「在那麼高的地方跳來跳去,很怕他們摔下來,看了都替他們緊張!」
註:高雄戲獅甲競賽與「馬來西亞雲頂國際獅王大賽」及「澳門米高梅國際舞獅邀請賽」齊名,被譽為「三大國際舞獅大賽」。
水上賽事為此次競賽的一大亮點,包括賽前的場地準備、賽後的收拾,參賽選手們都要坐在竹筏上,再划至比賽的樁腳邊。 圖/傅有萱攝
此次戲獅甲競賽,每組團隊指派兩名成員操作舞龍舞獅、其餘成員則負責音樂、時間掌握及臨場控制。獲得第五名的「臺灣培德龍獅團」來自台北,團隊鑼手、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學生黃文翰表示,比賽時鑼鼓手為避免被水濺溼,須站在透明隔間中,與自己過去比賽經驗大相逕庭。他也提到,由於隊伍演出主題為「大船入港」,因此所有團員皆穿上漁夫裝,與傳統參賽服裝相差甚遠,「感覺很奇特,很像一大群觀眾看一群漁夫,在透明的箱子(隔間)裡表演。」
為避免被游泳池中的水花噴濺,參賽的鑼鼓手必須站在透明的箱子中演奏音樂。 圖/傅有萱攝
「臺灣培德龍獅團」於本次競賽中獲得第五名,這是該團隊首次參與高雄戲獅甲競賽。 圖/傅有萱攝
臺灣培德體育會副團長、負責操控獅頭的團員陳勁甫也提到,水上競賽場地設計著實讓人緊張,也因此他在完賽時成就感倍增,「看到水波搖曳,我心裡也跟著晃了起來,兩隻腳一直抖個不停,幸好最後有順利完成演出!」這場國際級賽事吸引海內外餘千名觀眾購票觀賞,來自美國的Gimme(化名)表示,自己深深被這項東方文化吸引,水上賽事更令他印象深刻,「真的很喜歡舞龍舞獅,台灣有這樣的比賽真的太棒了!」
這場國際級的賽事吸引超過千人前往觀賽,一睹舞龍舞獅這項傳統文化風采。 圖/傅有萱攝
然而,即使舞龍舞獅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不少人仍對其懷有刻板印象,認為主要是不務正業者才會學習此技藝。陳勁甫說明實際狀況並非如此,事實上,台灣已日益重視該傳統文化,除了開立相關科系培育人才外,也舉辦不少大型賽事活動,盼能夠導正社會錯誤認知,「讓民眾可以從認識這項運動文化開始,進而學習或喜歡,讓舞龍舞獅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