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68期
2022-10-19

〈Lichtung_Being and heat〉運用光聲效應,將人類的心跳利用雷射光傳遞至黑色共振鏡面,透過光致發聲原理,觀眾得以聆聽到心跳聲。 圖/詹晶雅攝


【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藝術家以「數位訊號」串聯生物與非生物進行創作,讓觀者跳脫習慣的感官經驗,促進物我議題的反思。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生胡悠揚和國立清華大學跨院國際博士生周巧其推出展覽《和光Lighthesis》, 攜手打造五件作品,16日於就在藝術空間展出。

展場入口處的櫥窗瀰漫著霧氣與水氣,這反映台中新社原生森林的環境現況。他在其中建立與展場連結的戶外觀測站,即時將感測到的資訊在展場化為實體,呈現植物當下的感受。他進一步介紹〈Biosignal_Lucid Dream〉,當一陣風吹過,風扇將隨之轉動;當一陣雨落下,造霧機也隨之啟動。指導老師李家維認為,作品巧妙地打破空間與物體的限制,將植物的感受傳遞至展場,「從植物,一直到遠方的一個展示,那等於是感同身受。」

〈Biosignal_Lucid Dream〉建立與展場連結的戶外觀測站,即時將感測到的資訊在展場化為實體,呈現植物當下的感受。 圖/詹晶雅攝


一道藍光自天花板照射而下,穿透懸浮桌面的螢光礦石,隨著礦石的旋轉,光束發散成折射光,投射至下方的金屬琴弦,藉由光聲效應(註)撥動琴弦,產生一段弦音。〈Lichtung_Pizzicato〉展現能量如何在物質間轉換,周巧其補充,「藉由光這個能量,去了解各種物質間的互動。要去認識物質的互動時,你需要先把自己抽離,等於是跟著光去走進世間的塵埃裡。」

註:光聲效應,物體因為光的照射而增加能量,當聚集的能量釋放出來時,會引起周圍物質的震動。

〈Lichtung_Pizzicato〉將螢石懸空於桌面,並在下方放置金屬琴弦,當固定在天花板的光束照射到螢石時,因為礦石結晶產生折射光波,再藉由光聲效應撥動的琴弦。 圖/詹晶雅攝


胡悠揚與周巧其兩人為大學同學,於2018年共組Y2K組合。前者擅長電腦科學,作品中主要負責整合軟體與數位訊號,後者則運用各種媒材,將前端整合而成的感測信號,打造出具體的展品。李家維表示,「很多科學知識是艱深難懂的,所以大家一碰到這種生硬的知識時,就直覺地走開,但是藝術強調要讓人親近、感受到美好。」他認為,兩位藝術家將科學與藝術融合地十分夢幻、優雅。

〈Lichtung_Photolysis〉為一組動態循環的感光生物混合裝置,人類、浮游生物、植被依照各自的感光能力,與光互動發展出不一樣的生物面貌。 圖/詹晶雅攝


《和光Lighthesis》著重在探討人跟植物的關係,周巧其解釋,「他(胡悠揚)扮演人,我扮演植物,我們本身在作品是對抗關係。」由於兩人成長背景的差異,導致他們看待人和自然的關係有所不同。「因為我是在一群植物跟沒有人的地方長起來,但他(胡悠揚)是城市的孩子,悠悠(胡悠揚)希望科技是一種讓人跟植物共存的手段,他更重視人的存活利益。」周巧其表示,作品中既可以看出物我的對抗,也存在物我的融合。

〈Lichtung_LightFall〉由植被、岩石與螢光礦物構築而成,以白光和紫外線光模擬白天與黑夜,再透過反射鏡呈現彩虹狀的光譜。 圖/詹晶雅攝


「人、植物、礦物,他們的主體性都不一樣,可是光可以在他們之間進行轉譯,讓他們可以溝通,可以連在一起。」參與展覽籌備過程的助理廖崇凱,如此解讀「和光」的意義。觀展民眾葉家銘感悟到藝術家的世界觀,他說:「包括人跟非人之間的對話,從生物訊號轉譯成電流,到能量的展現。我覺得這個概念的轉換,蠻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