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欣儒台北採訪報導】氣候變遷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已於近年發酵:溫度上升使得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壓升高,增加死亡機率;全球暖化則加快海洋毒物揮發速度,使人們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熱帶傳染疾病也逐漸擴散至高緯度地區,如民國104年登革熱確診病例已超過四萬人,死亡人數更高達218人。15日於台北醫學大學舉辦「台灣亞洲醫學生聯合會」就以氣候醫學為討論主題,因應氣候變遷對人體的影響,提出預防措施。
解決與根除登革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預防。北醫醫學系學生張皓雲、白耕豪提出,無論是一般民眾、監督單位、研究部門都必須積極預防措施:監督單位應發展出一套有效、準確的警告系統與即時監測系統;研究部門應投入更多資金研究病毒培養並研發合法、有效的疫苗;而政府則應提高民眾對氣候變化與傳染病的重視,使自身不再處於被動狀態。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黃韻融、游暄萱、黃睿慈有感於過去一年登革熱大爆發,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雖有統計數據,然自95年起卻未曾再提及登革熱與氣候的關聯性。黃韻融表示,其實氣候、登革病毒、病媒蚊、人體,四者之間的互動深深控制著登革熱的傳播,其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
她們的理論模型摘下「2017EAMSC國內甄選」冠軍,指出氣溫升高與人口密集接觸會造成傳染病的全面擴散;而且,氣溫升高不僅會使埃及斑蚊體積減小、飛行速度加快而提高人類被叮咬的機率,更會縮短病毒傳染的所需時間,從而增加病媒蚊數量。
氣候變遷對病媒蚊與人體健康影響模型。圖左為氣候、媒介與疾病的預測模型。圖右為氣溫升高對病媒蚊的影響。圖/黃韻融提供
黃韻融也補充,氣候因素會影響溫度、濕度、日照率及全日輻射量,除了加強病媒蚊的活動力與繁殖力,更會鞏固病毒的生命力,造成傳染病流行時間加長,因而呼籲疾管署的登革熱政策能夠將氣候因素納入考量。張皓雲表示,雖然降雨量提供病媒蚊大量的潮濕環境以孕育後代,但過多的降雨量,反而會使蚊子的活動力、生命力下降,亦即攝氏21度且相對濕度較低時,會讓母埃及斑蚊飛行速度更快,更有利於登革病毒的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