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芷瑄綜合報導】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14日舉辦水稻新品種「興大9號」、「興大11號」發表會,新品種由興大農藝學系教授王強生帶領開發,耗時8年改良「台稉9號」及「台南11號」,利用分子抗病育種技術,雜交導入抗病基因,使新品種除了具有米質優良、耕種容易的原特性外,更能減少水稻遇上颱風時,易受感染的白葉枯病發病率。
「育種前要先有好、有壞的種原。」王強生表示,育種前要先有不同遺傳特性的種原,具有差異性的種原才能比較出品種的優劣性。然而受限於過去國內並無優異水稻種原,因此他從1993年開始開發研究,透過化學誘變,像是化合物疊氮化鈉,讓水稻種原產生遺傳變異,並建立起水稻突變庫。
此次開發的水稻新品種「興大9號」及「興大11號」,即為突變庫中抗白葉枯病品系長期育種而成的結果,研發期間稻米須在實驗室、溫室以及國內五地區的田間進行區域試驗。王強生表示,雖然在漫長研發過程及試植結果的考驗下會感到寂寞,但育種結果同時也讓他充滿成就感。
「966品系」是突變庫中育種品系之一,「興大9號」即為此品系之育種結果。圖為「966品系」與「台梗9號」實際耕種畫面。 圖/王強生提供
白葉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廖君達說:「水稻在幼苗期感染白葉枯病會影響產量,在孕穗期感染則會影響米質。」因此在易受病害的第二期作,農民常需要噴灑農藥,以防治水稻感染病菌,長期下來不僅農民暴露在充斥著農藥的環境中,食用米安全也因農藥是否殘留而產生疑慮。
王強生表示,新水稻品種除了能降低農藥施用成本,更可以提供消費者有機、無毒的安全食用米。行政院農委會台中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鄭佳綺認為,抗病品種的種植能提升農民整體經濟和管理效益。目前新品種已申請植物品種權,預計明年第二期作開始透過技術移轉方式,提供給有意願栽培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