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93期
2018-12-21

【記者高海葳綜合報導】衛生利部為保障原住民長者能獲得適切的照顧,於今年將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簡稱文健站)納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 」。然而有原民學生指出,長照計畫規劃過程缺乏原民參與,使計畫內容未顧及漢人與原民價值觀的差異,照顧方式也未遵循部落文化,中央資源因而無法被妥善利用。此外,文健站人員也表示,照顧服務員(簡稱照服員)任用制度限制,使照服員與部落長者無法維持長期合作關係,難以建立共識及信任。


衛福部於今年實施「長照計畫2.0」,強化照顧資源。本次計畫內容除增加部落照顧服務項目外,更擴大將55歲以上失能之平地原住民納為服務對象,並將提供部落長者日間照護的文健站納入計畫,不過計畫規劃過程卻未曾有原民參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學生柯哲瑜認為,中央長照相關制度相當混亂,衛福部為「長照計畫2.0」主辦單位,具醫療專業知識,卻缺乏對原民的了解,亦未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商討計畫內容,便直接於部落實施計畫。此舉造成中央提供於部落的資源,因未配合原民文化而無法被妥善利用。


柯哲瑜點出,原民和漢人價值觀極為不同,中央規劃長照政策時以「照顧」老人家為出發點,但部落族人視長者為智慧的累積,並不需要「被照顧」。且多數長者尚具生活自理能力,照服員只需從旁協助即可。曾於部落偏鄉醫院實習的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布農族學生古子明分享,不同族群對生病與死亡有不同觀念。他舉例,達悟族傳統觀念認為老了生病是因身上有惡靈,若接受子女照顧,會將惡靈傳染給子女,長者因而傾向不接受治療。若醫療人員想投藥或進一步治療,反而影響長者在生命最後的尊嚴。因此他強調,醫療人員須體認具備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


柯哲瑜認為,提供「文化照顧」能讓照顧資源被完整利用。她指出,屏東美雲魯凱族婦女組織便將部落的互助教保服務中心和部落文健站結合,讓老人家和小朋友在田裡工作,互相照顧並用族語溝通,便是很好的「文化照顧」。或是部落的健康操以橡皮筋射氣球代替,讓長者憶起過去山上打獵情形,也相當符合文化照顧。不過柯哲瑜提到,目前衛福部提供部分部落長者送餐服務,雖出於善意卻讓老人家覺得被接濟,常把餐點放到冷掉不吃。她強調,照顧方式應依不同部落的文化本質調整,不能以同一套方式對待所有原民。


柯哲瑜除點出中央長照計畫內容未符合部落文化,目前中央每月派督導至部落進行照服員照顧情形的評估,希望保障每位原民長者皆能受到適當照顧,此舉卻造成照服員與部落長者缺乏長期合作關係,無法建立共識及信任,增加文化衝突的可能性。屏東縣龍潭文化健康站人員陳小姐認為,照服員任用制度只限原民身份,造成文健站缺乏照服員,因此她期許政府開放漢人擔任照服員。花蓮縣古風文化健康站李服務員則認為,限制照服員原民身份使服務員和原民長者間溝通良好,不易產生衝突,應繼續維持。


陳小姐也指出,照服員年齡斷層現象嚴重,再加上多不具專業醫療照護知識,她希望政府加強培育專業人才,鼓勵青年返鄉。古子明則表示,目前政府已施行原民醫療人員的公費培育﹐且培育的人才完訓後,大部分都留在各部落服務。他期許政府增加醫療相關科系的原民名額,讓更多學子學成後能回到部落服務,提升部落照顧環境。




原住民學生及漢人學生齊聚部落,為更進一步了解原住民傳統文化而努力。 圖/高海葳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