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94期
2018-12-27

【記者王昱翔新北報導】覆滿鐵鏽的畫布上,中央被掘出巨大的長型裂口,裂口處則擠滿無數吸附鐵粉的磁鐵,象徵即將脫離原先生活狀態的人們。《新辭書計畫.限度上+-》以鐵粉、磁鐵、橡皮筋等不穩定物質為媒材,期望呈現人在同樣的環境限制中,會如何以不同方式因應。此展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楊絜婷舉辦,自19日至1月2日,於新北市板橋435藝文特區展出。

〈新辭書計畫+3〉中,畫布中央有一長型裂口,裂口處的磁鐵象徵期望脫離原先生活狀態的人們。 圖/王昱翔攝


「現在的現況,是你真的想要的樣子嗎?或你現在的穩定,是你想追求的嗎?」楊絜婷有些語重心長地向觀眾拋出疑問。在此展中,他以橡皮筋、磁鐵等物件象徵不同的人,而覆蓋於橡皮筋與磁鐵外的鐵粉,則象徵人們每天重複經歷的所有外在事物,如工作、規範等附著於人身上的「重物」。而之所以選用較不穩定、隨時間改變型態的媒材,則是希望探討現實中人們與環境間不斷變化的關係。

一團團大小相異的橡皮筋球橫列在架上,當中的橡皮筋彼此纏繞糾結、斷裂程度不一,球體下半部皆覆滿鐵鏽的亮褐色。楊絜婷說明,〈新辭書計畫−限度5〉中以狀態各異的橡皮筋球,凸顯每個個體不同的彈性極限,而球體下半部的褐色鐵鏽則是將其泡入統一高度的水所產生。他想藉此傳達,雖然被規範在同樣的環境中,人們卻又不想被同化,所以呈現的狀態也各不相同。楊絜婷說:「它們能承受的限度都不一樣,但卻被放置在同樣的規範當中,所以會有同樣的標誌、高度界線。」

〈新辭書計畫−限度5〉中的橡皮筋球各自相異,凸顯每個個體能承受的彈性限度皆不同。 圖/王昱翔攝


相較仍在環境規範下的橡皮筋球,〈新辭書計畫+3〉中的磁鐵彼此擠壓,彷彿下一秒便要傾巢而出、掙脫環境。楊絜婷說:「我想要打破一種日復一日的生活僵局。」他解釋,相較橡皮筋球仍在因應環境改變,此作品中的磁鐵則彷彿要掙脫畫布,如同長期處於一成不變工作中的人們,渴望有所變化、脫離現況。不過楊絜婷補充,雖然畫中象徵個體的磁鐵看似在掙脫,但也可能處於渴望離開,卻力不從心的狀態。

觀展民眾傅楷婷表示,對於楊絜婷向觀眾提出的疑問頗有感觸,他認為自己的生活雖看似穩定,但其實是被外來物般的「鐵粉」包覆,不見得是內心真正想追求的。不過傅楷婷表示,或許正如鐵粉需要時間氧化,這些生活的外在事物也需要時間沉澱,才會顯露其意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