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終結空汙】爭呼吸平權 學生遊行籲修法

2019/10/03 00:00:23

【記者楊瑞盈台北報導】化身滅絕物種的表演藝術家,一邊以扭曲的姿態赤腳前進,一邊發出哀嚎。他們身後,跟隨著一群手舉「氣候民主,呼吸自由」牌子的青年,正在控訴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為響應全球氣候行動,9月27日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反抗從生態滅絕到人類滅絕」氣候行動,藉此提倡調高《空氣品質標準》,降低碳排放量。

青年高舉著降低碳排放、停止依賴石油等標語,在雨中行走,表達自己的氣候變遷的重視。 圖/楊瑞盈攝
青年高舉著降低碳排放、停止依賴石油等標語,在雨中行走,表達自己對氣候變遷的重視。 圖/楊瑞盈攝

主辦單位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期望政府從空氣汙染重災區的中南部著手改善空氣品質,提高《空氣品質標準》,終結「一個台灣,兩個天空」的現狀。根據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資料指出,2018年台灣PM2.5年平均濃度為17.5μg/m³,比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iganization, WHO)建議的10μg/m³高上1.75倍,也比台灣目前的標準15μg/m³高出2.5μg/m³。參與遊行的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學生王威程表示,空氣質量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如敏感體質的人不能在空氣品質不好的地方停留太久,會導致身體不適。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第一科科長蘇意筠回應,PM2.5年平均濃度標準只是目標,台灣要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仍需時間。

表演者扮演滅絕生物的靈魂,赤腳前進,並用肢體動作以及哀嚎表現出滅絕物種的痛苦,以此期盼大眾重視氣候變遷。 圖/楊瑞盈攝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洪崇軒表示,單方面提高空氣品質標準沒有實際作用,徹底改善空氣品質仍需民眾共同配合以減少汙染源頭,如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控制工廠污染物排放等。洪崇軒更指出,台灣南北部空氣汙染源不同,南部的主要來自工廠排放,北部則來自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國際氣候變遷組織「350.org」台灣團隊的成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黃予璿建議,工廠可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材料,以減少環境負擔。本次行動共同發起人,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學生張庭瑋則認為,政府應建立完善的交通環境,讓民眾減少使用汽機車。對此,他舉例說明,自行車道設置不足,路線無法串連,會大大降低民眾的自行車使用率。

氣候大偶「滅絕生物的幽魂」是極端氣候下,陷入飢餓甚至面臨絕種的生物代表。 圖/楊瑞盈攝

除了從源頭改善空汙,張庭瑋認為,台灣目前最迫切的是發展綠能,「地方政府不應再阻擋綠能產業的發展。」洪崇軒補充,目前台灣的供電量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如果能以綠能替代火力發電,會對環境更有利。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發展概況則顯示,107年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僅佔總發電量4.9%,離政府期望於114年佔總發電量20%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除此之外,洪崇軒指出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能,易受季節影響,會有供電量不穩定的狀況。

隨著國際間越來越重視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台灣空汙、環境議題也重新被民眾拿出來討論。王威程認為,民眾應該更積極地為環境發聲,讓政府看見台灣人民對環境的重視,提出具體政策,回應民眾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