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1期
2024-11-29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國立宜蘭大學23日舉辦「宜大記憶庫戶外踏查:走讀南機場軍事遺構」活動,是「宜大記憶庫」首次以戶外踏查形式,帶領師生走入開發中的城南校區,站在過去神風特攻隊起降的機場跑道上,感受二戰歷史的重量。宜大於今年成立「宜大記憶庫」,串連校內出土的噶瑪蘭族遺跡與宜大的百年校史,述說宜蘭遞嬗六百年的故事,並透過系列活動回望腳下土地的過往。

城南校區於2017年由國立宜蘭大學正式接收,二戰時宜大前身「宜蘭農林學校」學生曾為軍隊提供勞務興建機場。 圖/周依恩攝

城南校區於2017年由國立宜蘭大學正式接收,二戰時宜大前身「宜蘭農林學校」學生曾為軍隊提供勞務興建機場。 圖/周依恩攝

陰雨綿綿之下,宜大師生一行人走入城南校區,沿著整建後的機場跑道漫步,一邊聽著二戰時期「南機場」興建、神風特攻隊於此地向沖繩戰場起飛作戰的故事。講師宜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文瀚領著眾人實地走訪一座座二戰時掩蔽軍機的機堡(註)遺跡,回顧二戰時日軍軍機在此處備戰的歷史現場。宜大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學生區志軒表示,過去課堂中雖看過軍事遺跡的相關影像,但照片畢竟是平面的,難以想像機堡的形體大小及細節。「實際下去看才發現它很厚,感覺好像可以回顧當時戰爭發生,它為軍機抵擋敵軍轟炸的情景。」他說道。

註:機堡又稱飛機掩體,作戰時期日本在飛行基地興建機堡群,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拱形結構,厚達30公分以上,上方覆蓋土讓與栽種草皮,下方用以停放軍機,提供欺敵及掩護。

日軍二戰末期興建的機堡,戰後失去掩護飛機功能,被國軍改為室內空間使用。 圖/周依恩攝

日軍二戰末期興建的機堡,戰後失去掩護飛機功能,被國軍改為室內空間使用。 圖/周依恩攝

這是「宜大記憶庫」走出校本部,帶領師生探索城南校區故事的初次嘗試。任期內成立宜大記憶庫與規劃城南校區的宜大前校長吳柏青認為,城南校區還有很多故事值得訴說,如包含城南校區南機場在內的宜蘭飛行場,保留了比日本當地更豐富的二戰軍事機構遺跡,「雖然有硬體,但長遠來說還是要有軟體的部分,要思考如何活化這個場域、如何說這些故事。」他說道。期望藉由資料收集與考證,建構此地歷史空間記憶,以此深化學校師生對在地的情感。

前校長吳柏青提及,宜大接收南機場後,政府要求拆除校內軍舍,經爭取後保留兩座遺跡,望保存歷史空間記憶。 圖/周依恩攝

前校長吳柏青提及,宜大接收南機場後,政府要求拆除校內軍舍,經爭取後保留兩座遺跡,望保存歷史空間記憶。 圖/周依恩攝

宜大今年成立的「宜大記憶庫」,以收集並述說在地歷史為核心精神創立。吳柏青說明,之後將迎來宜大創校一百週年,學校在思考如何翻轉圖書館沈悶印象的同時,希望結合宜大百年校史與校內噶瑪蘭族遺址,整合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功能,形成宜大記憶庫概念,保存與呈現校地過往近六百年的不同時代面貌。參與宜大記憶庫籌備的宜大圖書資訊館員李宗勳也提到,宜大是唯一正式列冊的遺址大學,直到2022年還有新出土的噶瑪蘭族文物,是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宜大記憶庫於校內規劃噶瑪蘭廊道,以生動的裝置藝術與解說牌,重現四百年前噶瑪蘭社會環境與生活型態。 圖/周依恩攝

宜大記憶庫於校內規劃噶瑪蘭廊道,以生動的裝置藝術與解說牌,重現四百年前噶瑪蘭社會環境與生活型態。 圖/周依恩攝

「把學校變成博物館,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怎麼生活,還有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地理科教師蔡老師(化名)說道,他樂見宜大記憶庫提供當地人不同認識在地歷史的管道。「希望大家可以知道,宜蘭大學除了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也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宜大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媛玲自豪道。他點出,噶瑪蘭族與漢人來蘭陽平原開墾的生活遺跡,形塑了宜蘭大學豐富的人文蘊底,很值得傳承下去。「大學圖書館的重要理念是跟在地連結。」李宗勳說道。他表示,宜大記憶庫講述的不只是宜大的故事,更是宜蘭人的故事,期望未來能和在地中小學有合作導覽或舉辦活動的機會,透過了解宜大校地的歷史脈絡,讓在地人凝聚對地方的情感與認同。

宜大記憶庫考究宜蘭歷史,透過活動與展覽促進師生了解此地的人文底蘊,反思自己身在何處、又將望向何方。 圖/周依恩攝

宜大記憶庫考究宜蘭歷史,透過活動與展覽促進師生了解此地的人文底蘊,反思自己身在何處、又將望向何方。 圖/周依恩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