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87期
串聯上下游產業鏈 實驗基地力推時尚設計
2018-11-07
【記者倪旻勤台北報導】「T Fashion時尚實驗基地」3日於台北市大同區永樂市場開幕,此據點開放服飾設計科系之大專院校學生、設計師與相關產業進駐,利用共同空間交流、展演,期望串聯當地布業、打版與零件業,整合時尚產業鏈。 「T Fashion時尚實驗基地」開幕走秀,進駐設計師的作品在時尚實驗基地中穿梭。 圖/倪旻勤攝時尚界入行門檻高,創業不易,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的黃舒婷認為,台灣服飾市場以便宜的成衣為主,造成民眾對時尚的認識不足,因此時尚品牌成立後較無市場、生存也不容易。同為輔大織品學系的張婕妤則表示,在校所學與業界應用差距甚大,令學生難以踏入產業。在服裝設計相關科系就讀已18年、目前就讀輔大織品碩士班的莊佳頴認為,對學生來說,學校提供的接案資源與曝光機會多,「老師他們手上有案子或是有其他想讓我們有表現的機會,都蠻願意給我們去發揮。」莊佳頴也提到,時尚產業缺乏各階層的鏈結點,如世界上70%的時尚機能布來自台灣,但很少人知道。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系主任許鳳玉表示,建造如時尚實驗基地的育成中心對在校學生來說,可以透過實務提早接觸產業,建立自己與商業的鏈結。輔大織品碩士班學生傅千瑜亦認為,進駐基地強迫他走出同溫層,認識異質性的設計,與其他設計師互相交流素材的選用與從業經驗。 「T Fashion時尚實驗基地」開幕,模特兒身穿設計師的服裝,為走秀做準備。 圖/倪旻勤攝實踐服設系所學生、實踐Praxes品牌概念店成員陳弘軒認為,當所有設計師都聚集在T Fashion時尚實驗基地,時尚產業中各個層級的廠商自然會被吸引而來,他們能夠趁此次機會提高知名度,「可以讓更多人看見我們品牌在做的事情。」T Fashion時尚實驗基地為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的時尚設計推廣計畫之一,輔大織品學系系主任何兆華表示:「它(時尚實驗基地)做了一個很完整的串聯,讓設計師們可以在這個地方,很快找到可以聯繫的資源。」然而產業問題不是一年就可以解決的,許鳳玉指出,任何一個產業都需要從業者的投入,但政府也要有長遠的規劃。
生活
第1603期
從社區出發 台日韓交流社會企業發展經驗
2015-10-08
政大EMBA執行長黃秉德精彩開場。 圖/黃婕攝【記者黃婕台北報導】結合「社群、社區、社企」的豐沃土壤,可以滋養出何種甜美的果實?「亞洲跨國社企論劍」5日在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登場,邀請台日韓長期深耕社會企業的組織者,分享其經營故事以及遭遇到的困難,也為心中懷有抱負卻尚未實踐的朋友提出建議,期盼大家共同為社會盡一份心力。社會企業的定義沒有標準答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執行長黃琢嵩認為,不管是甚麼議題、只要堅持自己當初的理念,保持著正面的精神和態度,為社會付出,不以追求營利為目標,都可以被稱為社會企業。住宅與社區參與 日韓經驗獲公部門看重「首爾型社會企業」從社會經濟角度出發,以合作和互惠的概念為主軸,結合社會企業、合作社等型態,希望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過去也曾是社會企業的一份子,現任韓國首爾市大都會社會經濟支援中心商業策略總部部長李周沅分享進入政府工作後的經驗,他表示政府看重社企在民間的影響力,向社企取經,以公部門的資源,積極扶植社會經濟組織,協助推動社福、衛生、教育、文化等面向等主要事業,打造系統化運作的基礎,讓居民能互相幫助,建構以社區為中心的生態系統。 池谷啟介和回答與會人士問題。 圖/黃婕攝而日本北芝社區生活創造網絡秘書長池谷啟介長年來投入改善北芝地區部落居民遭遇的不平等對待,從舉辦社區活動開始,鼓勵參與,透過大量的互動和交流,重建居民因歷史脈絡之下備受歧視而漸失的自信心。社區內部甚至自有一套貨幣系統,「要得到這個貨幣的話,必須參與社區的事務。」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居民為社區貢獻的意願,凝聚地方的向心力。社區營造的經驗累積深厚,更進一步成立「社區營造共同公司」,承包公有住宅的經營管理,推廣社造的經營理念。<b>在地紮根 與台灣社會對話 上下游、永和社大堅持不懈從日韓社企我們看到社區營造的經驗發起,漸漸地取得政府的借重;而台灣社企則從地方起步,影響力漸漸深入整個台灣。 周聖心和馮小非會後交流討論自身經驗。 圖/黃婕攝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進入災區成立《中寮鄉親報》,關注災後重建及社區營造議題;後來與在地居民成立「溪底遙學習農園」,藉由網路行銷推廣在地農業,將盈餘用於創辦「社區學園」。馮小非認為「每個小地方都會發生一些大事情,也許對別人而言毫不重要,但對生活在那裡的人,卻是嚴重得不得了。」於是從在地出發,邀請台灣各地的社造工作者分享在地新聞,成立了「小地方新聞網」平台。幾年過去,她再度投身「莫拉克獨立新聞網」,進行長達四年的風災報導,最後與伙伴一起建立「上下游新聞市集」,針對全台灣農業、食物安全等議題進行探討,一步步擴大影響的範圍,為台灣農民發聲。上下游將新聞和市集的概念結合,但兩個部門獨立運作,憑藉「不靠別人,自給自足」的方式,拒絕了商業化的新聞產製模式。但馮小非也無奈地提到目前內容農場和剽竊型媒體興起,媒體抄襲無法避免,而開拓新形態的經營模式也將吸引更多的資本企業跟進,激烈的競爭無可避免。生根在新店溪畔的永和社大,以豐富的課程設計,提供社區居民們學習的機會,並且鼓勵志工服務,培養學科外的能力,更落實「環境永續」的概念,聯合多所社區大學推動千里步道計畫,把經營區域拓展到全台灣,擴大影響,共同推廣綠色步道,維護山林原野原貌。同樣身為致力於社會企業的工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溝通是計畫執行中一個重要的課題,「你永遠無法讓所有人贊同,你只能讓所有人不站出來反對。」還原綠道的想法和現代人希望快速開發的認知互相違背,只能透過不斷的舉辦公聽會,和鄉民們分享理念,達成串聯3000公里無斷點環島路網的理想。 現場聽眾認真聽講。 圖/黃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