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多感官刺激降低治療倦怠 唐氏症兒童輔具助復健功效
新知
第1816期
以多感官刺激降低治療倦怠 唐氏症兒童輔具助復健功效
焦點
2025-10-24
【記者江虹報導】設計作品除了外型美觀、引人注意外,貼近需求和實用性,也是發揮影響力的關鍵。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陳儀庭設計「BALABIBOP」,為一款結合聲光、觸覺回饋,訓練三至六歲唐氏症兒童手部肌肉張力的輔具,奪下2025 英國世界前瞻設計獎(World Front Design Award)鑽石獎 (Diamond Prize),成為台灣第一位以醫療作品拿下鑽石獎的創作者。 「BALABIBOP」是八隻不同色彩、重量相同的手持輔具,在造型方面,上部球體形狀由大到小漸進式變化,下部分為相同直徑的圓柱狀握柄,外層以柔軟矽膠包覆,結構以塑膠材質提供支撐。為避免孩子因重複動作感到倦怠,陳儀庭在回饋設計中,加入「變化性」元素,他說:「使用者壓越大力,輔具給出的震動和亮度會越大,這會讓他們想要去用力,因為肌肉張力低的唐氏症患者不會想動。」 陳儀庭表示,設計啟發自他對弱勢群體的長期關注,在實際接觸不同弱勢群體後,陳儀庭選擇特殊教育早療和唐氏症族群為出發點,「我發現唐氏症兒童很需要被幫助,現在輔具、教具其實都不足。」他連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獲得機會觀察一位五歲唐氏症兒童的行爲狀態,並向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唐寶寶大器樂團等相關單位諮詢患者的復健需求。 陳儀庭發現唐氏症小孩出生時肌肉張力較低,且有智能障礙、發展遲緩等問題,須透過復健和物理治療訓練肌力、姿勢的控制與平衡,「假如他們從小沒適當復健,長大後有時連拿起物品也沒力氣。」陳儀庭表示,一般唐氏症兒童復健訓練是透過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和感覺統合訓練,而將「遊戲」融入其中,則是自然地幫助孩子發展與得到互動樂趣的作法。 透過機構人員給予的資訊,陳儀庭進一步了解到「音樂」能有效吸引唐氏症患者注意力,因此以之作為設計主軸,透過聲音、光線與震動多重感官回饋機制,讓訓練過程具互動性。陳儀庭表示,輔具在按壓過程中,燈光會隨力度變化而逐漸增亮,引導使用者主動發力。另外他也與唐寶寶大器樂團接洽,模擬打鼓的節奏感,使輔具在搖動時發出不同音階的音樂聲,在遊戲互動中同時訓練孩童的大小肌群力量。 談及此設計,陳儀庭認為除了美觀外,設計者應思考如何利用產品作為溝通橋樑,「我們學設計的人會說造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需求。」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張俊元則說:「設計最大突破在於它將情感體驗融入設計思維,結合遊戲性和復健功能,把原本帶有壓力的復健過程轉為愉快的活動。」他解釋,陳儀庭的作品兼具同理心與專業實踐,針對特定弱勢群體提出實質解方,以遊戲化設計展現創新思維,受到國際評省青睞。 輔具目前已有在發展中心實驗操作,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分享,經過專家從旁觀察,孩子主動性提升,在變化中不停嘗試,「這些孩子眼睛是發光的,他們會想要探索這套玩具,主動把玩具拿起來,自己創造出不同玩法。」張旭鎧也期待,「BALABIBOP」未來不只能推廣至更多醫療教育單位,還可以連結到家庭,在治療課上親子共學,讓這套輔具達到有效的治療教育訓練。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影音
第1802期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2024-12-06
【記者李昱靜、范瑞勻、張恩爾採訪報導】為符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及國際主流意見,行政院會於11月28日通過《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將原先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的規定修改為,父母在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時,應考量子女的年齡及發展程度,並尊重其人格,不得對子女實施任何身心暴力的行為。此舉引發家長團體憂心,認為政府剝奪適度管教的權利。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專員陳映竹表示:「現在這個是一個國際的趨勢, 包含從WHO,他們其實有指出,體罰孩子的受暴經驗對他身心發展是有長遠的負面的影響。那國際上有很多實證研究,是看到說體罰或言語暴力,其實是會影響孩子的腦神經的發展。」 近年,臺灣家暴通報案件逐年上升。2021年,家暴通報案件為兒少保護類型的有2萬4481件、2022年2萬5193件、2023年2萬7133件。為了避免少數家長將合理懲戒誤用為暴力行為的藉口,政府期望透過修法,推動家長以正向教育取代不當的懲戒方式。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研發組副主任呂佳育說:「他(法條)在強調的只是說我們不應該用傷害孩子身體,或讓孩子感到痛苦的方式來懲罰他。那引導或者是教導 ,或者是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跟協助,還一樣是身為父母的權利跟責任,那法規也沒有阻止這個部分。」 此次修正,將父母在適當範圍內懲戒子女的權力刪除。造成部分家長擔憂未來在管教的過程中,小孩若在缺乏適當教導之下作出危及生命安全或違法的行為,父母將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對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明:「(懲戒權)必要範圍內你要去阻卻他去違法,避免他做壞事。那現在這個拿掉了變相的會告訴家長說這些東西你都不能做,本來我就不知道怎麼教了,那你現在告訴我什麼都不能教。」家長陳郁珺也說:「都是用語言上跟他說,不可以這樣,可是到後面他就是故意。那如果說久而久之啊都不能打,或者說不能管教他的話,那以後他會覺得說我做壞事,我也沒事啊。」 此次修法意見兩極化,但普遍認為現行的配套措施不足,如:親職教育缺乏資源、法規的定義不準確等,民眾期望政府能積極推廣親職教育,並清楚定義不當管教的範圍,建立完善配套措施後再修法會更為妥當。王瀚陽表示,政府要給予適當的、彈性的親職教育假,讓父母有正向教養的引導手冊,也要有相關的諮詢以便家長諮詢溝通。新北市私立純德幼兒園老師潘瑀瑄說:「我希望政府可以撥經費給學校,讓學校來辦理,家長透過家長日,他一邊來瞭解學校一邊又可以聽親職講座。」 此次《民法》修正草案雖然以保護兒少權益為初衷,但因法律定義不明確、缺乏與家長溝通,造成家長陷入管教與觸法的兩難困境,如何在保障兒少權益與支持家庭教育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此次修法後續推動的重要課題。
刺激視聽感官 咚咚遊具助兒童發展
新知
第1686期
刺激視聽感官 咚咚遊具助兒童發展
2018-11-01
【記者徐卉馨綜合報導】公園中的鞦韆、溜滑梯和搖搖馬,是常見且重複的兒童遊樂設施,使小朋友的遊玩體驗受限,家長也擔憂單調的遊具,無法滿足兒童發展所需的感官刺激。由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生施燕双、莊宛純和張芷瑄設計的「咚咚公園遊具」,利用不規則形狀的遊具硬體設計,配合彈球、攀爬等多樣遊戲方法,可以使小朋友探索出自己獨特的玩法。「咚咚公園遊具」的外型如同草帽,遊具整體色彩呈現藍綠色漸層。在遊具底盤下垂吊著高低不同的彈力繩,小朋友可透過彈力繩將多種顏色的的小球彈射到遊具內部。另外,不同時間點的陽光照射與繽紛球體分布的改變,會使遊具內部呈現出不同的光影變化。施燕双說:「(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參與遊具在環境裡面的改變。」透過環境光影變化與多樣的色彩,遊具可以為小朋友帶來視覺刺激,而球體碰撞發出的聲音也能刺激其聽覺感官。 咚咚公園遊具的孔洞讓光線灑落創造視覺變化,彈力繩可發射出繽紛的球體。 圖/施燕双提供根據還我特色公園聯盟(後簡稱特公盟)表示,感官刺激有助於兒童大腦整合,遊戲過程則利於肢體協調,遊具與遊戲對兒童發展過程相當重要。施燕双也進一步說明,團隊藉由觀察公園小朋友的實際遊玩狀況,設計出一套小朋友依個性探索自己的遊戲過程,讓小孩可以發展合作、競爭形式的互動關係,「希望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創造遊戲體驗,跟不同小孩玩有不同效果。」「咚咚公園遊具」在10月23日獲頒台北設計獎首次設立的「共融設計獎」,共融設計強調產品全年齡、不同身體狀況皆可使用,應用於遊具則可營造出更友善的公園空間。如團隊成員的設計初衷「一個人玩好玩,更多人玩會更好玩」,讓遊具設計能因應不同使用者。 咚咚公園遊具設計圖,草帽形狀與藍綠色外型,小朋友可以藉由彈力繩將小球談到內部,攀爬在遊具上。 圖/施燕双提供內部設施的彈力繩,有高低錯落的設置,可使不同身高孩子參與遊戲,且因遊戲過程的複雜性,可讓使用者擴大到不同年齡、心理成熟度的孩子。同時團隊在出入口做開放性設計,使遊具也便於坐輪椅的小朋友參與,在遊具供攀爬之處也有止滑花紋。施燕双表示,甚至陪伴者也可以彎腰,進入遊具一同遊玩。 在城市中兒童可玩耍的空間不多,透過公園遊具提供的攀爬、平衡的遊戲過程可訓練兒童肢體協調。 圖/徐卉馨攝對於公園遊樂場現況,特公盟2017年公布的自發性調查指出,一成不變的罐頭遊具過多,無法滿足兒童透過遊玩促進大腦發展的需求,也沒有在地特色。由於共融式遊具可提供多元遊戲體驗,因此可以改善單調、低刺激的公園環境,也使空間更友善。施燕双指出,目前較複雜的遊具建置還須建材與公園空間配合,甚至現行的《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對遊具的檢核,還尚未納入此類創新遊具,若要推動兒童遊具多樣化,尚須政府與民間的共同重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