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刺激視聽感官 咚咚遊具助兒童發展

2018/11/01 11:37:25

【記者徐卉馨綜合報導】公園中的鞦韆、溜滑梯和搖搖馬,是常見且重複的兒童遊樂設施,使小朋友的遊玩體驗受限,家長也擔憂單調的遊具,無法滿足兒童發展所需的感官刺激。由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生施燕双、莊宛純和張芷瑄設計的「咚咚公園遊具」,利用不規則形狀的遊具硬體設計,配合彈球、攀爬等多樣遊戲方法,可以使小朋友探索出自己獨特的玩法。

「咚咚公園遊具」的外型如同草帽,遊具整體色彩呈現藍綠色漸層。在遊具底盤下垂吊著高低不同的彈力繩,小朋友可透過彈力繩將多種顏色的的小球彈射到遊具內部。另外,不同時間點的陽光照射與繽紛球體分布的改變,會使遊具內部呈現出不同的光影變化。施燕双說:「(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參與遊具在環境裡面的改變。」透過環境光影變化與多樣的色彩,遊具可以為小朋友帶來視覺刺激,而球體碰撞發出的聲音也能刺激其聽覺感官。

咚咚公園遊具的孔洞讓光線灑落創造視覺變化,彈力繩可發射出繽紛的球體。 圖/施燕双提供

根據還我特色公園聯盟(後簡稱特公盟)表示,感官刺激有助於兒童大腦整合,遊戲過程則利於肢體協調,遊具與遊戲對兒童發展過程相當重要。施燕双也進一步說明,團隊藉由觀察公園小朋友的實際遊玩狀況,設計出一套小朋友依個性探索自己的遊戲過程,讓小孩可以發展合作、競爭形式的互動關係,「希望小朋友一邊玩一邊創造遊戲體驗,跟不同小孩玩有不同效果。」

「咚咚公園遊具」在10月23日獲頒台北設計獎首次設立的「共融設計獎」,共融設計強調產品全年齡、不同身體狀況皆可使用,應用於遊具則可營造出更友善的公園空間。如團隊成員的設計初衷「一個人玩好玩,更多人玩會更好玩」,讓遊具設計能因應不同使用者。

咚咚公園遊具設計圖,草帽形狀與藍綠色外型,小朋友可以藉由彈力繩將小球談到內部,攀爬在遊具上。 圖/施燕双提供

內部設施的彈力繩,有高低錯落的設置,可使不同身高孩子參與遊戲,且因遊戲過程的複雜性,可讓使用者擴大到不同年齡、心理成熟度的孩子。同時團隊在出入口做開放性設計,使遊具也便於坐輪椅的小朋友參與,在遊具供攀爬之處也有止滑花紋。施燕双表示,甚至陪伴者也可以彎腰,進入遊具一同遊玩。

在城市中兒童可玩耍的空間不多,透過公園遊具提供的攀爬、平衡的遊戲過程可訓練兒童肢體協調。 圖/徐卉馨攝

對於公園遊樂場現況,特公盟2017年公布的自發性調查指出,一成不變的罐頭遊具過多,無法滿足兒童透過遊玩促進大腦發展的需求,也沒有在地特色。由於共融式遊具可提供多元遊戲體驗,因此可以改善單調、低刺激的公園環境,也使空間更友善。

施燕双指出,目前較複雜的遊具建置還須建材與公園空間配合,甚至現行的《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對遊具的檢核,還尚未納入此類創新遊具,若要推動兒童遊具多樣化,尚須政府與民間的共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