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7
專題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7
專題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專題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專題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808期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記者范瑞勻、黃伊晨、李昱靜、王立昊報導】「基本上每天都會用(共享電動滑板車),只要有車我就會騎。」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土豆(化名)笑說,從校門口到宿舍那段長坡,他幾乎天天騎共享電動滑板車代步。共享電動滑板車自他大一入學時已進駐校園,幾年下來早已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在前往沒有設站的山上校區時,才會選擇搭乘校內公車。 電動滑板車是一種電力驅動的微型交通工具,提供短程內快速移動的特性,特別適合在大學校園內使用。共享電動滑板車低碳排放也符合永續校園的發展目標,近年來獲得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與東海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推動。除了學生自備的私人電動滑板車外,部分校園也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學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解鎖、定點借還共享電動滑板車,增加日常通勤的便利性。 在電動滑板車出現之前,大部分學生只能仰賴步行、自行車或校內接駁車在校內移動。以國立政治大學為例,校園地勢起伏較大,自行車不易騎乘,也禁止機車進入,學生在教學樓之間的移動時常需耗費大量時間與體力。校內接駁車僅提供山上與山下間特定站點的運輸服務,仍難滿足短程移動需求。共享電動滑板車的引入,恰好補足了這段距離,提升學生在校園內的行動效率。 然而,共享電動滑板車重塑校園運輸型態的同時也潛藏著安全疑慮。單就陽明交大112-1學期的學生意外事故分析顯示,電動滑板車事故就佔車禍類型事故比例的43%。陽明交大學生右右(化名)苦笑回憶某次摔車經驗說:「那次騎oloo(指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oloo)經過清交小徑,以為自己車技跟拓海(動漫《頭文字D》角色)一樣,結果撞了一個大的,把膝蓋都撞去看骨科了。」看似輕便的代步工具,實際上卻可能因使用不慎帶來傷害。 根據多名學生分享,校園斜坡是事故易發區域,騎乘者在下坡時若未及時減速或煞車力道不足,就可能因車輛失控導致摔倒。中央大學生何孟璇分享,「(學校)後面那邊有一個比較斜的坡,他(室友)沒有降速,就直接騎,之後直接『仆街(摔在路上)』,他手這邊的韌帶有斷掉。」 許多校園道路品質不佳,路面凹凸不平甚至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坑洞。電動滑板車車體輕盈且輪徑較小,當電動滑板車快速行駛經過不平整的路面時,容易導致重心不穩摔車。陽明交大學生Kimi(化名)就曾經因為路面顛簸而摔倒。 此外,校園內為了降低汽車車速而設置的減速丘,卻成了行駛電動滑板車的一大難關。減速丘是一種設置於路面上,從地面向上凸起約10至15公分的裝置,但對底盤本就較低的電動滑板車而言,這樣的設計反而容易使車底與丘面碰撞彈起。陽明交大學生Timi(化名)說:「學校的減速坡(丘)很高,晚上騎車比較沒注意就飛起來摔倒。」 除了上述各式地形因素影響騎乘安全之外,下雨導致地面濕滑,摩擦力下降,也是電動滑板車的安全隱憂。若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抓地力不足,便容易在加速、剎車或轉彎時發生打滑現象。陽明交大學生丹尼爾(化名)曾因雨後路面泥濘,在泥巴上轉彎時打滑跌倒。 電動滑板車與人車之間的爭道問題也日益浮現。在上下課的尖峰時段,不少學生會走在車道上,若電動滑板車車速過快,容易與行人或汽車發生碰撞。Timi表示,「有的同學騎很快其實對走路的同學很危險。」針對這點,政大學生郭珈穎建議,「應加強宣導行人走在人行道上,避免與車輛共用道路而導致意外。」 校方針對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做了許多調整來增加安全性,如設置電動滑板車禁行區、路徑指示牌,也整平校地、移除不必要的減速丘。校方亦要求廠商配置安全帽、完善的騎乘保險,及在新生訓練時舉辦安全宣講。 新型電動滑板車出現,校方也會遇到要處理違停及意外事故的狀況,但因大部分學校還在觀察期,因此並未設立明確規範與罰則。根據記者觀察陽明交大校園,私人電動滑板車會違規停放在建築物內,包括教室外及小吃部外。 對於意外事故,東海總務長兼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許和捷說明,校方會以軟性方式勸導學生安全騎乘,也禁止學生於陡坡危險地段使用電動滑板車。但因效果有限,校方後來透過共享電動滑板車雲端設定系統,設定共享電動滑板車騎行區域。若超過範圍,共享電動滑板車就會無法運作。「目前事故率已經大幅降低了,幾乎很少。」許和捷說。 設立共享電動滑板車初期,師生並不熟悉電動滑板車的使用方式,因此會有教師向校方反映安全性的問題。許和捷分享解決方式,「我們就是進行(共享電動滑板車使用方式的)宣導,然後透過學務處來協助,還有學生會拍示範影片,給同學去了解騎的方法。」同時,他們也在租借區放上紙本宣導的SOP,以及設立電動滑板車路徑指引符號,讓學生知道哪裡是可以安全騎乘的道路。 清大校方則要求廠商在每輛共享電動滑板車上配置一頂安全帽。但因為衛生問題,許多學生拒戴共享安全帽。清大駐警隊長李志良說:「因為共用的東西大家都不會想用,尤其是到了夏天大家流汗嘛。」中央大學總務長楊智斌提到,要定期清潔安全帽在實務上有困難,學生不戴,掛在電動滑板車上,反而會造成騎乘時額外的顧慮。 有些學生騎共享電動滑板車時會雙載,增加騎乘時的危險性,同時也會加速共享電動滑板車的耗損。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隊員李彥頫說明,廠商設計的APP中會記錄個人使用資料,例如平常單人騎乘的重量。在雙載時,系統偵測到承重異常,APP就會跳出警示以作勸導,但學生仍可繼續使用,缺乏約束力。此外,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組長陳瑩真認為,若要由校方取締,且做出罰則有困難性。他補充說:「(校方)很難去判別說你使用者違規,因為我們巡邏的保全、駐警人力也有限,我們校園有幾十公頃,所以也不太可能說一直有人去看。」 李志良認為,校園地形較多斜坡的學校並不適合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以我們的態度我老實跟你講,我不建議(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他解釋,因為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比較小,壓到坑洞時容易造成車輛晃動。因此目前清大僅開放平坦地區設站,山坡地僅以公車作為交通運輸工具。楊智斌認爲,路面平坦很重要,為了顧及安全性,校方也已移除所有電動滑板車會經過的減速丘。 發生事故時,責任的歸屬也是校方著重的問題。政大校方對於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仍處於討論階段。政大總務長蔡育新提到,有鑒於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曾在遭遇電動滑板車意外後,申請國家賠償,導致臺大明文禁止騎電動滑板車。他擔心,政大地形較複雜,若發生同樣情況,也會很難處理。 若意外發生,保險可以提供使用者理賠,降低使用者負擔。李志良透露,目前清大向外包廠商要求,除了要為共享電動滑板車保原有的意外險外,還要加保財損險。他認為,學生發生車禍,身心已經造成傷害,若東西飛出,又是一筆損失,因此完善的保險才能全面保障學生的權益。 在已開放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的學校,校方仍對相關的安全風險感到憂心。清大學生議會議員吳家榮觀察到,這種擔憂往往源自「保母式」的管理思維。「(師長)會怕學生危險,就不讓他們做,但我會覺得學生的安全本來就是自己要負責的。」吳家榮表示,特別是駐警隊等第一線事故處理人員,會更在意「萬一出事了誰來處理」,因此傾向於禁止或限制使用電動滑板車。 「如果我是開車的人,就會覺得多了這個東西(電動滑板車)好煩;但如果我是騎oloo的,就會覺得(汽車)車速太快很討厭。」李彥頫分享,校方經常接獲來自不同使用者的投訴,彼此立場對立。他舉例,有老師曾在夜間開車時,因為騎乘電動滑板車學生的移動速度跟行人或腳踏車差不多,難以判斷對方是車還是人,結果受到驚嚇;也有學生反映,在路上騎乘oloo時,後方車輛緊跟不放,讓他感到有被逼車的壓力與不安。 對於學生與教師在交通工具使用上的落差,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志嘉觀察到,雙方的立場差異往往來自日常習慣與實際需求。他指出,支持使用電動滑板車的多是有頻繁移動需求但缺乏代步工具的族群,而已持有個人代步工具的族群對此議題較無感。「運具更多元一定會更便利,但不同立場的人不一定都能受惠。」林志嘉表示,他們理解這樣的想法差異,也試圖在服務設計中尋求平衡。他強調,在回應用戶需求的同時,服務規劃的前提是盡量減少對原有交通使用者的生活與交通系統的秩序所造成的影響。 「恐懼出自於不理解。」李彥頫指出,校園運具多元化雖帶來摩擦,但正因校園本就存在多樣化的使用需求,更需要透過空間規劃與使用者安全教育,讓各種交通工具「和平共存」。他說明,以較早實施交通多元化的陽明交大為例,電動滑板車已逐漸融入校園日常,這樣的和諧使用除了來自行政端的規劃與管理,也仰賴學生的理解與相互包容。他強調,唯有經過師生反覆溝通與充分討論,才能讓政策真正符合多數人的期待與需求,營造更便利的校園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