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影音
第1632期
即期月餅成佳餚 青年扭轉剩食危機
2016-10-13
【記者顏麗家、薛若儀台北報導】月餅、鳳梨酥、奶油酥餅,吃不完的糕餅總是冰到過期嗎?面對剩食問題除了丟進廚餘桶,還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人生百味」10日舉辦剩食再生廚藝班,蒐集大家中秋節吃不完的月餅,改造成全新的西式甜點。當天活動邀請「扌合生態廚房」創辦人黃尹宣和「格外有意思」團隊成員陳其農,與民眾分享食物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慢食精神,談到慢食精神,黃尹宣分享:「想讓大家知道是每一個食物都會有他自己原本製作過程,他自己的文化的原因,我們應該要認識食物的背景還有他的味道,然後才會知道怎樣珍惜或再利用。」兩人出於愛惜食物的熱情,分別成立以剩食為原料的工作室,希望傳遞真正的慢食,不只是選擇有機食材,也包含對土地和食物的尊重。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台灣總計722萬噸的垃圾中,有超過四成是廚餘,但最後被回收的,只占廚餘總量的8%,其中包含還能再利用的食物,外貌不佳,或是快要過期的蔬果,而這些都是還可以再利用的食物。參與再生廚藝班的民眾陳彥文則反思:「我覺得這活動還滿棒的,但我們要想說就是對於食材浪費還可以做些什麼。」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對現今快速消費文化中的「保存期限」提出反思:「我會依賴保存期限告訴我們事情,但我們沒有能力判斷這食物有沒有壞,變成一定要有保存期限,這是一個平均值,但我們卻依賴這個平均值去丟掉食物。」再生廚藝班的活動透過食物,除了推廣剩食再利用的概念,同時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食物不只是從產地到餐桌,即便是過期食品,也有被利用的價值。https://youtu.be/INohetWy2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