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反思人際 「塊莖」纖維展跳脫想像
藝文
第1662期
反思人際 「塊莖」纖維展跳脫想像
2017-10-25
【記者薛惟中台南報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謝欣蓉、葉書聞等人以纖維創作,抒發對人際關係的反思。兩人作品在該所舉辦的展覽《塊莖》中展出。由於南藝大是全台唯二設有纖維藝術創作的學校,因此纖維藝術品可說是展覽的一大看點。其他參展學生黃彗恩指出,布料、紙張、植物,甚至金屬線條都是纖維,因此創作上不會受限。另一參展同學白綾釗也表示,纖維在日常生活隨處可見,「像身上的衣服也是。」謝欣蓉織出作品〈解讀的過程〉,一匹藍白色塊分明的布料摺疊整齊並堆置牆邊,成條布料越趨破碎並向牆上延伸,藍白色塊也愈來愈小,最後色塊解離成混雜的線,紊亂地交雜並垂掛牆沿及地上。謝欣蓉以成塊布料化為幾縷纖維的意象,比喻人際溝通過程中,原本清楚傳達出的意見,經由對方重新解讀後,可能和原意相差甚遠。 〈解讀的過程〉由堆疊在地上的布料延伸至牆面、牆沿,除了與空間結合出新意,也象徵人解讀訊息的過程。 圖/薛惟中攝觀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學生黃至理對〈解讀的過程〉運用空間的手法印象深刻。他表示,展覽中其他作品少有結合空間展現新意,「但這個作品有和空間互動,帶來跳脫傳統的想像空間。」同樣以人與人之間溝通作為主題,葉書聞則以紙纖維為媒材,創作〈我逝去的〉。她編織出數十個小巧、底部有開口的器皿,將其垂吊於空中,排列成矩形。她以容器代表人們互相承接情緒、想法,孔洞則比喻溝通時,對彼此傳達的訊息及情感總會有所遺漏,而無法完全理解對方。 葉書聞以防水的紙纖維編織出〈我逝去的〉,且依照展場空間懸吊並排列成矩形,在展場中格外引人注目。 圖/薛惟中攝葉書聞分享,〈我逝去的〉並沒有固定的樣貌,她會依據展覽空間,在作品擺放方式上做不同的嘗試。本次〈我逝去的〉是第三次展出,前一次於戶外展出時,她將作品懸掛並綑成一把,作品會隨微風吹拂而轉動,「還會有小鳥飛來,然後停在上面!」葉書聞說。觀展學生、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生邵逸心表示,最喜愛〈我逝去的〉以漏洞處理人際關係的手法,不僅能呼應創作理念,也讓她十分有共鳴。她說:「就算是再好的朋友,也會有難過、生氣、遺憾的事,不可能所有美好都留下來。」回憶累積的過程,就如同作品創作理念,必會有所缺漏。 〈我逝去的〉作品外觀如一個個小竹籃,底部卻有故意留下的孔洞,象徵人溝通時接收訊息必會有所疏漏。 圖/薛惟中攝此次纖維組的展覽媒材多元,如紙、線材、紡紗以及棉布;技法亦多變,如梭織、刺繡、藍染、拼布。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吳佩珊指出,現代科技所製造的人造纖維十分容易取得,此次展覽便有許多作品是運用人工纖維來創作,而學生也都成功運用纖維特性來傳達自身理念。
《失語者》創作展 勾勒內心世界呢喃
藝文
第1660期
《失語者》創作展 勾勒內心世界呢喃
2017-10-12
【記者阮怡婷新北報導】掛牆的平面圖像中,冷暖色彩抑制,顏料線條相互纏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簡莉芸,首開個人創作展《失語者》,開幕當天她就於臉書(Facebook)上表示:「我的布展真的很崎嶇。」個展籌備歷時半年,在無任何經驗條件下,她主動找上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孫菊君,請求對方幫助她策劃一場關於「突破自我」的創作展。但從紙上創作,到空間內展品陳列,整場展覽幾乎由簡莉芸一手包辦。孫菊君表示她僅提供場地而已,「這是一場藝術家自立自主的展覽。」 〈失語者系列一〉策展人孫菊君認為簡莉芸對抑制色感敏銳,作品多是對線性空間的呈述。圖/阮怡婷攝「失語者並非無法與人溝通,像是以一種自己的語言,或說或唱,且快且慢地道來,對世界、對自己的呢喃。」不擅言語表達的簡莉芸,在隨身攜帶的繪畫本上寫著這句話,她說自己寫日記的方式是繪圖,而《失語者》可說是日記的延伸。因此籌備期間的她,日常生活裡布滿畫布,投入到每三天就可以完成一幅畫。 簡莉芸隨身攜帶的繪本內,寫著對「失語者」的詮釋,並充滿代針筆的線條繪畫。圖/阮怡婷攝在三個不同系列的畫作中,卻能看出同一種線性纏繞的筆法。〈風景畫〉裡,簡莉芸使用日記中常見的代針筆再加上毛筆,勾勒出細微的植物紋理;〈花花世界〉內,她則使用壓克力顏料,畫出冷暖色相襯的線條,藉此堆疊出花叢林的景象;最後的核心作品〈失語者〉,簡莉芸表示此系列創作最快,「就是不多加思索地創作。」她將平常難以言明的煩惱,透過繪畫過程抒發殆盡,也因此順利描繪出自由卻又糾纏的線性空間。「畫裡有很多東西要表達,表達得抽象卻很特別。」北藝大美術學系的學生郭昱琪說,從畫裡她感受到簡莉芸獨特的、沒談過的內心世界。「她畫中的線條非常吸引我,那品質不是大學生能做到的。」本身既策展也從事藝術教育的孫菊君稱讚道。然有著深厚藝術底子的她,也不諱言表示這場展覽規畫還不及格,過程中的挫敗會是簡莉芸很好的學習經驗。 〈花花世界系列〉除了壓克力顏料的揮灑外,也加上代針筆細細描摩出的線條。圖/阮怡婷攝布展期間,簡莉芸在學校與展場間來回奔波,每趟車程得花費近四小時。她說:「我把這展覽當作是觀看自己的途徑吧,最主要是想知道目前為止,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她認為《失語者》結束後,能為長期的圖像創作暫時畫下句點,也助長她邁向新階段的勇氣。回歸校園後,她想往立體、影像領域探索,帶著藝術創作的衝動,尋找新的語言。
南大創作展  多媒材精準演繹《高潮》
藝文
第1658期
南大創作展 多媒材精準演繹《高潮》
2017-09-28
【記者徐安萱台南報導】「高潮就是各種情緒的極致。」國立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李元弘以及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林裕紘,25日至29日於南大美術系館第一藝廊舉辦《高潮》跨系創作展。展覽包含繪畫創作、裝置藝術與戲劇演出。 畫作〈高潮〉以十二生肖為題材,呈現出動物的極端情緒。位於畫中央的羊象徵美麗與祭祀,是重要的角色。圖/徐安萱攝「高潮」一詞,常被解釋為性行為過程中的歡愉,甚至是人們會刻意避開的詞彙。畫作〈高潮〉的創作者李元弘表示,選擇高潮作為主題是想利用創作訴說出「當代」。李元弘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有解釋,然而一切解釋無法還原真相,只能反應當下。」因此他認為最適合反應當下的方式,就是各種情緒。 目前就讀大三的李元弘,在繪畫技法與媒材掌控上都相當純熟,呈現出〈高潮〉的寫實效果。圖/徐安萱攝〈高潮〉一畫中,李元弘以十二生肖來表現不同的情緒,從自身生活經驗,或是東西方傳說故事,設想動物的極端情緒。「就像寫日記一樣,整幅畫呈現的都是我的情緒。」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就是位於畫中央象徵「美好」的羊,李元弘在羊身加上數隻同樣象徵美麗的蝴蝶,但又藏了其他昆蟲,投射出他隱藏的不同情緒,李元弘表示,「藏」是讓觀眾有開放性的想像空間。 意象劇場《高潮》無劇本,演員透過肢體、舞蹈、吟唱、音樂互動。移動式的演出,觀眾能近距離觀察演員情緒。圖/徐安萱攝林裕紘負責的戲劇演出《高潮》由李元弘的畫作為創作基礎,以意象劇場的形式呈現,透過吟唱、舞蹈、肢體、多媒體、音樂等,產生的各種畫面讓觀眾有不同想像。展演空間裡迴盪著像是心跳的頻率,兩位演員緩緩地先後從舞台及觀眾身後出現,如蝴蝶飛舞般在布幔中穿梭,或是靜靜地躺在水中、稻穀上,並運用面具、汽水等象徵性道具,讓觀眾有如窺探般猜想演員的情緒。將近20分鐘的演出不發一語,透過演員內斂的表演傳達出深刻的情緒,配合大提琴現場演奏,讓〈高潮〉不只是一幅靜止的畫作,而是動態的意象作品。林裕紘表示,演出並沒有劇本,著重觀眾的想像與看法,每個人對於《高潮》的解讀都不一樣。策展半年來,身為大學生的李元弘與林裕紘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取得金錢與效果呈現的平衡。林裕紘自稱是偏執狂,在戲劇演出與舞台呈現都力求完美。對於《高潮》跨系創作展,他直言:「很高級、很細緻。」因此為了呈現他想像中的高潮,策展的花費超乎兩人預期。晚間的《高潮》戲劇演出也販售酒精飲料,團隊戲謔地說,除了貼補超支的費用,也想讓觀眾「高潮」一下。
雙人聯展不拘形式 詮釋文化衝擊
藝文
第1658期
雙人聯展不拘形式 詮釋文化衝擊
2017-09-28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歐!帕斯托》雙人聯展於23日至10月9日於台北藝風巷咖啡館展出。策展人蔡季珊與萬洳憶笑說:「就是想抒發自己,為自己留下紀錄!」高中畢業即赴英國求學的萬洳憶,與曾在法國讀書的蔡季珊,透過展覽傳達自己的異國求學感觸。展覽名稱《歐!帕斯托》(oil pastel)發想自粉蠟筆的英文,是兩人共同喜愛的創作元素,也在這次展覽作品中靈活運用,為作品帶來鮮豔色彩。就讀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AL)的萬洳憶透過不規則、不均勻地擠壓布料、填塞棉花,以〈根囚〉表現自己回台後遭傳統價值觀束縛的感受。蔡季珊則將暗沉與繽紛顏色並置,結合發泡劑的不穩定性,創作出〈好奇心可以殺死一隻貓〉,詮釋自己身處異國時的好奇心與衝動後面臨的危險與不確定。 萬洳意以布與棉花創作〈根囚〉。作品上的人形遭到自身延展的根所推擠壓迫,象徵作者遭束縛的感受。 圖/薛惟中攝 蔡季珊的〈好奇心可以殺死一隻貓〉以發泡劑不受控的特性及繽紛多元的用色傳達作品概念。 圖/薛惟中攝「也許藝術家的心情只有他們自己懂吧!」對於本次展覽,就讀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的董子綸表示,一開始雖無法直接透過外觀理解作品意涵,但聽完作品理念後便確實感受到作品間的串聯。蔡季珊與萬洳憶表示兩人皆從小就讀美術班,侷限的圈子讓他們渴望新環境。實際在價值觀與台灣迥然不同的國外生活後,兩人發現了不同面向的自己。蔡季珊笑說:「像是自己原來可以獨立完成許多事;但也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 靜置在展場一隅的〈無題〉吸引觀展民眾上前一探究竟,並透過鏡子驚喜地「面對自己」。 圖/薛惟中攝現場除了平面展品外,更有動畫、陶藝與空間裝置,呈現兩人多元的媒材運用能力。花布、薄紗、素色布料層層交疊並懸吊於空中,如簾幕般垂下,令人眼花撩亂。「這是表達我們出國之後,所看到的花花世界。」另一作品〈無題〉擺放在展場一角,一面圓鏡斜倚牆邊,幾尺紫色、橘色布料自鏡下延展而出。當觀眾靠近作品時,便會從鏡中看見自己,呼應「面對自己」的作品理念。動畫《小雨滴》(La petite pluie)則描述一滴雨水在紛亂人類世界冒險的旅程。蔡季珊利用雨滴離開雲層,象徵自己離開同溫層。動畫最後,小雨滴跟蹤一名冷酷的大人回家,卻發現他在家裡開派對。「大家雖然改變了,但純真的本質還留在心中。」蔡季珊說。「這次有達成一個共識,就是要玩空間。」策展人蔡季珊表示,他們希望將展覽空間作為畫布,不侷限於平面的展出。兩人作品不僅位於牆上、地上、甚至從天而降,挑戰展覽空間的極限。萬洳憶表示展覽理念是希望能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兩人也在展場中央放置陶藝品,邀請民眾將所拿到的毛根依自己喜愛的方式變形並放置在任何地方。「也可以放在手指上或你身上!」兩人邀請民眾一同創作,將作品一點點改變,藉此傳達在求學過程中遇見不同的人們及想法,其實都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他們。 皆有異國求學經驗的創作者蔡季珊(右)與萬洳憶(左)兩人向參觀民眾解釋自身故事與展覽理念。 圖/薛惟中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