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友善生理用品計畫成效不彰 專家籲由決策單位主責
校園
第1798期
友善生理用品計畫成效不彰 專家籲由決策單位主責
焦點
2024-11-07
【記者吳妤潔報導】10月21日,臺灣學生聯合會於教育部外召開記者會,指出教育部去年開始推動的「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以下簡稱該政策),因各校缺乏經費和政策宣導不確實等原因,導致實施狀況不理想。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翁歆媃呼籲,政府政策立意良善的同時,也要兼顧實際考量。 翁歆媃表示,該政策能否長久實施,除了最根本的經費問題,校方意願也是因素之一。「即便教育部沒有給錢,重點是校方有沒有心要做這件事情、願不願意多拿這筆錢出來。」他坦言,提供生理用品所需的費用相較其他校務發展的金額並不龐大。 對於校內目前實施該政策的狀況,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學生蘇子絜認為,供給站的分布有限以外,補貨也不夠即時,「這樣會連臨時救助的功能都無法發揮。」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呂同學(化名)也表示,校方提供的生理用品多以護墊為主,他建議若經費充足,可以提供更多樣的品項。國立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生王映筑則指出,許多學校採用登記制領取,「反而造成校方覺得(提供生理用品)是很大的業務量,就會要實施不實施的。」在宣導方面,蘇子絜認為除了透過張貼海報,校方也可以在新生訓練時告知學生,「否則沒有關注學校社群平台的話,有可能就錯失這樣的資源。」 談到預算是否充裕,國立中山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黃靜怡表示,校方的作法是在購買衛生用品的預算內增列生理用品項目,因此不會有額外的經費負擔。他也提到,中山自110學年度起就自主實施該政策,「學校希望全面推動,或許沒有每一間廁所都有,但是在教室多的樓層、各個系辦都會有。」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委員楊芊卉則說明,目前校內除了學生會與廠商合作設置的供給站外,在圖書館與宿舍服務中心的櫃台也有提供生理用品。雖目前經費尚充足,但因各校規模不一,由教育部統一補助將更有利於政策推動。 除了最多人提及的「加強政策宣導」和「挹注更多經費」外,非營利組織小紅帽在《2024 校園「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政策落實情況調查》中,建議校方應具備主責單位,負責管理、補充生理用品。針對校園生理用品事務的責任歸屬,政大學生會副會長許瑞兒提到,目前各校在執行該政策上多交由性平會辦理,他認為教育部應建立統一規則,避免性平會不積極處理的狀況發生。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芬苓直言,社會習慣把女性議題丟給女性專屬的機構處理,但這些機構實際上是被邊緣化的,「所有的主流政策都該將性別納入考量,要委責學校的性平組織,其實就是典型的把性別議題邊緣化的做法。」他建議將層級提升至學校主要的決策層次處理,確保女性議題不會受到忽視。
衝浪滑板公開賽好手雲集 初學友善望向下扎根
體育
第1796期
衝浪滑板公開賽好手雲集 初學友善望向下扎根
2024-10-18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2024新北衝浪滑板公開賽於12日在新北市衝浪運動教育園區的陸上衝浪練習場舉行。此次比賽分為U12組及公開男女子組,吸引各地衝浪滑板好手前來參與。公開男子組由來自國立東華大學的吳家瑋及國立嘉義大學的吳峻銘兄弟檔包辦冠亞軍。   衝浪滑板除了輪架的固定方式與傳統技術滑板不同外,競賽規則及技巧也不太一樣。比賽是由衝浪裁判根據整體動作組合進行評分,每個輪次分為兩回合,分別給予1至10分的分數,由於衝浪滑板與海上衝浪運動使用的肌群、招式及行進路線較為相似,因此只要選手們的路線規劃、姿勢及肌肉的運用與衝浪動作越接近,分數就越高。中角國小衝浪學院負責人傅君然解釋,衝浪滑板作為平常不下水衝浪的輔助工具,讓選手在陸上也可以練習衝浪技巧,「可以讓選手連帶接觸到衝浪的領域。」   來自東華的吳家瑋認為前幾輪表現的不甚理想,「一直想要放鬆衝,就有反效果,在壓抑的環境下就會緊張」,但在決賽的輪次有放開滑,最後順利以總分18.7分取得冠軍。過去曾在試辦賽奪得冠軍,此次比賽拿下亞軍的嘉大吳峻銘則表示,今年的狀態比上次更好,整體動作的完成度也比較高,「有一個不好成功的斜坡,今天有順利做完動作」,另外他也認為與前次的經驗相比,此次比賽的強度有變高,選手們都有越變越強的趨勢。   目前衝浪滑板並不普及,吳峻銘談到衝浪滑板的特點:「不會像在海上那樣不穩,因為海上的浪是沒辦法預測的」,且由於衝浪的危險性比較高,可以利用衝浪滑板認識衝浪。中角國小校長朱聖雯說明,新北市政府一開始會選擇設置陸上衝浪練習場是希望讓選手在海況不理想的狀態下,也可以在陸地上練習衝浪的技巧,傅君然也指出場地是以推廣的角度設計,變化性不大,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更快上手,藉此吸引更多人對於衝浪滑板的關注。   談及衝浪滑板的未來發展,傅君然認為教練體制的建立對於整體教學和推廣有很大的幫助,新北市教育局衛生保健及環境教育科股長賴彥君表示,希望可以從小學端向下扎跟,逐漸培育到社會運動體系,朱聖雯也說明目前衝浪已經變成奧運的正式比賽項目,「希望藉由喜歡(衝浪滑板)的人,培訓出選手,為國家爭取更好榮耀。 」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校園
第1795期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2024-10-04
【記者王振驊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校內性別友善廁所於9月23日發生偷拍,A同學(化名)在Dcard發文指出,有人在其如廁時利用隔間下方的空隙伸出手機偷拍,向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進行申訴後,承辦人應答態度有失專業,令他感到相當無奈。校方目前已開始進行性平會人員調動程序,確定調職原承辦人。 A同學強調,性平會承辦人在處理案件時,除了態度消極外,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對話內容錄音,更發表檢討被害者的言論,令他感到不適。此外,他向性平會申請調閱監視器時,得到「監視器畫面僅能在性平會辦公室內觀看,不得自行帶回留存」的回覆,讓他相當不解。該承辦人邱輔導員(化名)對此回應,監視器影像屬於證物,涉及肖像權等疑慮,因此無法提供畫面,他說:「因為溝通上的落差,造成學生誤會,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很抱歉。」 對於性平會引發的爭議,性平委員楊芊卉表示,校方得知此事後,確定將該名承辦人調職外,也已面試相關人員,將盡快完成人員調動。同時,性平委員也與學生會共同發布問卷,調查是否有更多承辦人處理不當的案例,統整後將與校方討論後續處理方式。學生會權益部長劉弘經則提到,近期會於校園張貼偷拍處理宣導貼紙,並進行校園內廁所的安全盤點,同時收集學生意見,為總務提供修繕建議並持續追蹤狀況。楊芊卉補充,未來性平會將與學生會權益部合作,舉辦反偷拍工作坊、設置廁所體驗改善留言板等活動,讓校內學生及教職員更加關注性別平等議題。 針對性平會組織結構,楊芊卉說明,按照章程,性平會應設置兩名承辦人員,但校方尚未找到合適人選,以致目前性平會僅有一位承辦人,業務量過大的情況下,難以有效發揮性平會功能。性平委員蔡炎龍則補充,增加性平會承辦員額確實有助於提升運作效率,但另一問題在於此份工作除了面對龐大的業務,還需定期培訓,且承辦人須擁有相關專業背景,導致應徵者不多,難以找到合適人員。目前性平會仍面對人才招募困難的窘境,蔡炎龍也呼籲,校內性別平等議題需要更多學生與教職員的關注,才能真正落實性平會設立的理念。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校園
第1795期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焦點
2024-10-04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性別者橘貓(化名)自大二開始服用賀爾蒙藥物,女性特徵逐漸顯現後,與男性室友共處變得尷尬,尤其在浴室等公共空間,會因洗貼身衣物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至遭受同學言語騷擾,因此向校方尋求協助,幾經波折後成功申請性別友善宿舍。高師大也因燕巢校區與和平校區皆有同學申請,現正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設置辦法。 雖有《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14條第2項(註)作為申請性別友善宿舍之依據,卻因《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無強制力,且宿舍房型限制,橘貓的住宿需求起初未被滿足,後來透過跨性別者社群得知高師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專員可以提供協助,因此申請成功。協助橘貓申請性別友善宿舍的高師大性平會專員莊蕙綺表示:「其實也很感謝橘貓,讓高師大能提供性別多元的同學更自在的居住環境。」而高師大為了保障多元性別傾向學生的住宿權,自八月中旬研擬性別友善宿舍,現已有三名學生申請通過,在標準流程擬定前,將透過校內的性平會窗口進行申請。提及對性別友善宿舍的期望,橘貓表示先求有再求好,盼校方能盡快規劃明確的申請流程,「以現況來說,先有性別友善宿舍的標準流程,可能才有辦法思考如何在宿舍空間上保障跨性別學生的權益。」 註: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14條第2項,學校應對因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而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性別友善宿舍立意良善,但同學們對於多元性別同學的需求理解程度不一。高師大數學所學生饒育丞表示,有聽過性別友善宿舍,但不太了解。談及是否支持,他表示是很好的政策,可以推進校園內性別友善,自己也無其它顧慮。高師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郭恩佑也表示支持,認爲學校在促進多元性別權益上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對於尊重個體差異是一個好的開端。而校方如何促進學生對多元性別者的理解,莊蕙綺說:「高師大一直以來都有許多相關課程與系列講座,希望透過教育宣導增進同學的理解。」 高師大學務長杜明德表示,希望於本學期末完成性別友善宿舍申請辦法與流程,對於申請跨生理性別宿舍的同學,也須訂定處理原則和辦法,預計於期末學務會議和宿舍管理委員會共同討論擬定,交由校長簽章完成。高師大現已規劃和平校區及燕巢校區,每棟男、女宿舍各預留兩間作為性別友善宿舍,並期望未來可以改建成套房,保障多元性別者的隱私。多元性別者的權益仍有進步空間,橘貓喊話相同境遇者:「當你感覺被歧視,當你感覺權益受損,那就站起來運用所有的資源,去把那些擋在路上的障礙清除掉,我們一起加油吧!」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社論】性別友善廁所剝奪私領域?公廁去性化的陣痛期
校園
第1781期
【社論】性別友善廁所剝奪私領域?公廁去性化的陣痛期
2023-09-28
常見的男女廁圖例展現性別二元化與社會性別等潛藏價值。 圖/Pexels9月7日《性別通用廁所設置辦法》正式在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上通過,不料Dcard隨後浮現一篇以「女廁會逐漸消失」為題的文章,夾雜女性安全將被性別通用廁所(名稱尚有諸多爭議,以下簡稱大廁所)犧牲的論述,對政大女學生發出疾呼。該篇貼文的留言大致能歸類成兩種立場,其一是「保留男女廁,另外設立大廁所」,以及「現有男女廁全拆掉,更新為大廁所」。事實上,自90年代中期的新女廁運動始,至2000年葉永鋕憾事,上述兩造觀點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但筆者認為大廁所的設立意義與配套措施都有更多深具交織性的議題待釐清,若僅以一篇簡文呼告校內師生,恐怕將截斷大廁所的脈絡,故盼以此篇重新爬梳「兩種立場」。政大目前計畫逐步拆除男女廁,更新為大廁所;台大發布的資料也表示原則上不再另外配置男廁及女廁,藉以推廣大廁所。首先應釐清「我會不會看到別人上廁所」這項頻頻露出的誤解,根據民間單位今年5月的調查報告,大廁所的設立指標明確寫上,要分散各式便器,避免依然有男女廁的歸類傾向;甚至各種便器都必須有完整隔間,像是台大總圖目前皆汰換成大廁所,隔間面板延伸至天花板。而接受調查的7所大學多有達到標準,只是大廁所的數量非常不足。「我寧願多走一樓,也不要去上大廁所。」來自粉頭(Dcard上女性的預設頭像顏色)的類似言論無法勝數。學術界有很多關於父權宰制的社會中,女性在公共空間受凝視、威脅的研究,而廁所可能是相對的私領域。當女性跟從粉紅裙裝圖像的指示走入廁所,便期望那是一個可以讓身心理都解放的場域,好好地補個妝、換上乾爽的衛生棉,出來又是一個俐落的自己。這樣的「我族」意識使得女性連看到被媽媽帶進來的小男孩、誤闖的男人,甚至是跨性別女性,都會自發提升警覺,當我們在大廁所的框架下討論「跨女也是女」,當然不能忽視女性長存是男性潛藏的慾望客體、常成為性騷擾受害者這類不同群體的生命經驗差異。廁所作為安心的私領域,卻同時也是性暴力案件層出的密室。然而,台灣性平運動者吳馨恩提過,性暴力是權力關係不對等所造成,而非性欲、有陰莖使然。況且女廁裡的女性也可能是加害者,同樣有男生與跨性別者如廁時遭騷擾、侵犯的案例。在立場一「保留男女廁,另外設立大廁所」中,雖然還是在性別二元的思考下打轉,且有隔離意味,但仍可期待這些有女性認同的族群創造「姊妹情誼」(註一),擺脫交織性的弱弱相殘。註一:姊妹情誼(sisterhood)是女性主義的重要理論,指女性之間必須互相支持,共同對抗性別歧視與性/性別暴力。同樣在立場二中,大廁所設立指標常包含「提升隱私與安全性」,筆者推測也是為安撫群眾對大廁所的不安感。也就是說,廁所給人的安全感與脅迫感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卻很結構性、很龐雜,無法以數據暴力斷言「設立大廁所造成更多#MeToo事件」。並且也能從過去「保護某群人」的案例中思考,如婦幼車廂、婦幼停車位等,為保護不同群體的差異性權利而設的公共空間,很可能最後讓「某群人就是需要被保護」的論述弱化了該群體的主動性,還有他們被仔細討論的機會。廁所去性/別化其實也可以很簡單,偶爾去只有零星廁所的咖啡廳,沒多想就敲門、開門、脫褲子、穿褲子。這像是一場大型社會實驗,在以尊重彼此為核心的性別友善理想中,必須透過逐步拆掉傳統男女廁、建立大廁所,才能鬆動各個群體根據生命經驗既有的基模。只要廁所間數不減,拆一間、建一間的過程,慢慢地讓大家都還能安放自己的不適感,這樣的逐步便能視為是公廁去性/別化的陣痛期。<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當娃娃車內裝的是寵物 尚待檢驗的大毛孩時代
專題
第1764期
當娃娃車內裝的是寵物 尚待檢驗的大毛孩時代
2022-04-07
【專題記者顏婕儒、李昀璇、陳楷霖、許如鎧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與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統計,台灣自2018年起,貓犬新增認養登記數量超車新生兒,差距更是連年擴大。時至2021年,全年新生兒出生數為15萬3820人,創下史上新低;全年登記的寵物貓狗則高達22萬8971隻。數據更進一步顯示,近年可能出現毛孩登記數量一舉超越幼年人口(註)的黃金交叉,將台灣逐步帶入「毛孩當道」的時代。註:幼年人口,係指0至14歲之人口 寵物和新生兒歷年登記數量 資料來源/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資料整理/許如鎧 圖表製作/許如鎧寵物數量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節節攀升,在這個世代中邁入主流,然而流浪貓犬的問題依然在社會角落暗流湧動,為環境安全埋下不定時炸彈,飼養不當引發種種問題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台灣參差的飼主素質,貌似未能跟上毛孩數量增長的速度,在飼養教育不盡完善的環境,毛孩們的幸福似乎仍舊是個未知數。台灣的飼主,真的準備好了嗎?養兒育女成本高 毛孩成家庭新寵兒「我覺得養小孩要慎重非常地多,就是他沒有辦法說養就養。」飼主簡嘉誼坦言,有時一個念頭便能將毛孩帶入自己的生活,養育孩子則不然,經濟壓力、時間成本、教育規劃等重擔會接踵而至,可能讓自己難以喘息。飼主Annie則以自身經驗解釋,「小時候媽媽當過夜保姆,需和嬰兒睡同一間房間,讓我從國中時期就經歷新生兒媽媽的日常,痛苦的感覺至今歷歷在目。」這些經歷讓他認為,比起會哭鬧的幼兒,養育毛孩不僅能享受照顧、疼愛孩子的感受,更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保有喘息的空間,不必犧牲自己的自由。「養小孩很花錢,投報率可能是負值,養壞了還要出來道歉。」飼主許湘寧直言,養育孩子所花費的時間成本過於龐大,可能讓父母難以兼顧工作,更甚者,未來搬遷或生涯規劃都必須考量到小孩的教育與成長。而飼主葉佐駿認為,一個健全的孩子需要一個健全的家庭,父母雙方的愛缺一不可,即便只是缺少一方,都可能讓孩子誤入歧途,這也代表養育者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去陪伴孩子,「從照顧時間和難易度來說,小孩的養育門檻真的比較高。」社團法人臺灣寵物家庭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庭吾針對「養寵物不養小孩」的現象說道:「如果都需要陪伴,可能養寵物就是比較容易去達成的目標。」他認為,在不婚不生主義漸漸盛行的背景下,少子化、高齡化都為寵物市場帶來大量需求,因為毛孩的養育費用不僅較幼兒省錢,他們的表現有時甚至比孩子更貼心,在較低的成本下能獲得陪伴與慰藉,毛孩可能在不久將來取代幼兒,成為養育對象的首要之選。 毛孩嘟嘟緊挨著飼主葉佐駿,在他們之間並不存在階級制度,而是如家人般親密無間的關係。 圖/許如鎧攝飼養毛孩成趨勢 寵物課程、服務漸興起飼養毛孩成為主流後,政府和民間也分別祭出相應措施。為增加大眾飼養責任,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自2014年起開辦「貓犬學校」,讓飼主帶著貓犬一同上課,學習培養和寵物間的默契、寵物肢體語言和寵物才藝訓練等等。台北市動保處動物管理組技士陳玫雅表示,過去部分民眾會因寵物無法管教,而將其送進動物之家棄養,為了降低此情況,希望藉由飼主教育課程,從源頭著手改善。事實上,目前全台僅北市與社區大學合作辦理飼主教育相關課程,其他縣市則略顯消極。對此,陳玫雅樂見各縣市也能辦理相關業務,若能將飼主教育觀念擴展至各地,有助於減少不良飼養情況,進一步降低棄養和流浪動物問題。毛孩數量持續上升,也帶動寵物寄養服務市場。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各縣、市合法提供寵物寄宿服務業者逾4300家。曾將寵物送進寵物旅館托養的Annie分享,照護人員不僅會在寵物報到時,立即傳送寵物進房的影片,也會提供即時影像,讓他能隨時觀看房內狀況。此外,他也表示館方曾給予專業飼養建議,例如攜帶毛孩習慣的物品、玩具和零食等,可以讓牠們透過熟悉的味道減少緊張感。寵物旅館提供無微不至的呵護,使Annie感到十分放心,也同時滿足他對寄養服務的需求。寵物相關產業的興起,似乎顯示有越來越多的飼主重視飼養品質,不過許多飼主對此反而持否定態度。Annie直言目前台灣對飼主的教育並不完善,導致棄養、放養、虐待事件層出不窮。簡嘉誼也感嘆平時鮮少獲取專業飼養知識,讓他深感台灣對飼主教育與指導的不足。寵物數量的增長似乎只帶動了寵物產業的蓬勃,卻無法促進飼主觀念的提升,在正確觀念宣導不周的情況下,看似完善的硬體設施形同虛設,種種飼養問題依然在台灣層見迭出。錯誤觀念成引信 失職飼主燃多重問題抱持錯誤飼養觀念的飼主並不在少數,隨著養寵物的人數遽增,不了解或不在乎如何正確飼養毛孩的主人也越來越多,對社會及寵物的負面影響因而倍增。不少公園的景象能反映此情況。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將寵物帶至公園散步,伴隨而來的卻是更多未經處理的寵物排泄物,無論在水泥地還是草叢,如地雷般埋藏其中的便溺隨處可見,本應作為綠地的公園也因此淪為寵物的大型廁所。此外,園內也能看到眾多飼主將寵物的牽繩鬆開甚至卸下,讓毛孩能夠自由地奔往心之所向,這樣的場景雖然看似愜意,實則暗藏危機。臨床獸醫師陳映華表示,平時再怎麼乖巧的寵物,也可能在受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失控,產生攻擊、暴衝等攸關寵物自身以及民眾安危的舉動。 有不少犬隻習慣在外大小便,若飼主未如規定清理,將造成環境日益惡化。 圖/陳楷霖攝另一方面,飼養相關資訊不流通也間接影響動物權益,許湘寧表示,很多飼主連牽繩、餵食等基本觀念都不了解,最終只能自行上網查找。但網路資訊參差不齊,錯誤、不完全正確的消息也對寵物造成威脅,陳映華指出,即便症狀相同,仍須針對每隻個體差異對症下藥,若僅憑網路指引隨意治療,容易對寵物帶來二度傷害,他直言,「若盡信網路言論來決定治療方式,出了事網友也不會負責。」錯誤資訊同樣影響飼主對寵物的管教方式,李庭吾指出,過去網路上流行一種名為「狗老大」的寵物教育手段,指示飼主可透過懲罰等手段向寵物建立權威,避免其「爬到自己頭上」。即便近年來「狗老大」已因歐美提倡「人寵平權」被推翻,台灣卻仍有飼主藉由網路得知後將其奉為教育準則,損害寵物權益,「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狗老大』的作法只能抑制卻不能根絕問題,甚至可能導致寵物做出更大的反彈。」此類行為不僅對環境造成影響,更進一步傷害社會和諧。李庭吾認為,目前台灣仍有過半民眾沒有飼養寵物,若他們的生活因飼主之不負責受到影響,易對飼主及寵物群體產生負面觀感,「像現在還是有很多房東不願意讓飼養寵物的家庭入住,一定就是曾經有過不好的經驗。」事實上,《動物保護法》、《廢棄物清理法》以及各縣市關於寵物的自治條例都已明訂不清理排泄物、不繫牽繩等行為均屬違法,多數綠地也矗立告示牌,提醒飼主應盡責任,甚至擺有寵物專用垃圾桶方便飼主利用。農委會也曾發布〈犬隻飼養與照顧指南〉,教導民眾如何正確飼養動物,再加上貓犬學校、寵物旅館等措施逐漸完備,台灣飼主的觀念理應與時俱進,但現在看來,不管是對外的社會共榮,抑或是對內的毛孩照護,台灣飼主仍有一大段路需要努力。 因應寵物數量攀升,許多公園皆設有狗便清潔箱,望能養成飼主隨手清理狗便的正確觀念,同時維護市容。 圖/陳楷霖攝飼主責任、毛孩訓練雙管齊下 共創寵物友善環境「國外有一些領養單位會要求飼主要先去上課,然後再去領養,我覺得這個是現在台灣比較欠缺的一塊。」擁有近十年訓犬經驗的寵物訓練師小善(化名)說明。許多新手爸媽在小孩未出生前就會購買嬰兒用品、佈置嬰兒房,並且參與相關課程,養寵物也應抱持同樣的心態,而非一時興起。飼主應該針對所養品種以及寵物本身個性,做出相對應的管理。葉佐駿舉例,自己與親戚皆飼養皮膚對天氣變化較敏感的西高地白㹴,因觀念落差導致飼養方式不同,「我家狗狗的毛很白很蓬鬆,但親戚的狗就是沒什麼毛,然後皮膚都是紅紅的,因為那個皮膚病已經嚴重到不太能救了。」除了飼主對於寵物的認知外,動物本身也需要接受行為教育。以養狗為例,小善表示,四個月是幼犬大腦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犬隻社會化的關鍵,假如此時未受到應有的教育,很可能導致日後出現攻擊性。李庭吾提及,寵物如果沒有辦法在人類社會中生活,飼主就容易出現棄養的念頭,進而造成流浪動物猖獗。對此,他也建議法律規範應明訂,「假如今天棄養一隻狗要十萬塊錢,然後你需要上六周的強制性課程,之後在身分證資料上面備註他曾經棄養過狗,我相信他們可能會再去想一下,而不會這麼容易的去做一個棄養。」 如今許多人選擇飼養毛孩取代生兒育女,不過因飼主責任教育不全,流浪動物問題也接踵而至。 圖/顏婕儒攝談及飼主觀念缺失的現象,曾經營六年寵物友善餐廳的阿牛媽媽(化名)認為,法令無法做到滴水不漏,若希望將問題徹底根除,除了非法繁殖業者的杜絕、飼主端「終養不棄養、結紮不放養」觀念的落實,下一代飼主生命教育的施行,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所謂的生命教育,就是教導幼童怎麼樣尊重生命、愛生命愛動物,其實就算是一個愛的宣導。」他補充說明。寵物數量增加儼然成為未來趨勢,現在的小孩終將成為下一代飼主,唯有從源頭做起,讓所有人都擁有健全的心態,才能創造一個對毛孩友善的環境。目前國內已有逾四分之一的家戶飼養寵物,為提升毛孩福祉,農委會畜牧處新設立「寵物管理科」,並於4月2日啟動。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吉仲表示,政策方向將會讓寵物獲得像人一般的照顧,負起毛小孩「從出生到死亡所有階段全面照顧」的使命。期望毛孩一生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有完整的配套,未來也會制定專法保護寵物權益,全面落實飼主責任。在寵物數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飼主觀念的培育已成台灣勢在必行的任務。然而,既有飼主偏差觀念的矯正、未來飼主生命教育的推廣都注定是條漫漫長路,唯有透過政府的積極指引,搭配毛孩父母們的共同參與,方能讓飼主的素質追上高漲的寵物數量,將未來的台灣打造成人寵共榮的世界。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校園
第1757期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2021-11-17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及放狗社(以下簡稱兩社)於2日至4日舉辦系列活動,向學生宣導生理期為女性帶來的不便,並和學生代表合作,在11月5日的校務會議提案「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該案最終成功闖關,使中山大學成為國內首間採用月經友善措施的大專院校。 國立中山大學目前為唯一提案通過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的大專院校。 圖/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官方網站兩社擬於廁所提供免費衛生棉的提案動機,是希望學生在面臨「月經稅」及「月經貧窮」兩大困境時,仍能保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運作。「月經稅」並非實際稅目,而是指政府未將生理用品視為民生必需品,導致生理用品的稅率與一般商品相同,使業者將成本反映至商品售價上,加重消費者負擔。若有女性因經濟弱勢而無法負擔足量生理用品,將可能導致許多身心問題,此現象則被稱「月經貧窮」。在校園中,若學生買不起衛生棉,不僅容易造成陰道感染、子宮內膜感染等婦科疾病,更可能使其羞於前往學校,連帶損害受教權。註一:在台灣,由於女性生理用品尚未被列入《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八條的免徵項目,因此仍會被課徵5%的營業稅。「既然學校願意在廁所擺放衛生紙服務學生,為何不放置衛生棉幫助女性?」就讀於中山資訊管理研究所的放狗社成員何品萱表示,兩社之所以投入月經議題倡議,是源於她與朋友的聊天內容。而後,由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所主辦的演講活動中,也邀請了月經平權推動組織「小紅帽Little Red Hood」主講者,更加深兩社想推動提案的決心,「既然性平會都張貼了這個資訊,就代表學校認同我們訴求的機會很高。」何品萱這麼說。該提案原先只規劃在廁所新增衛生棉,但兩社認為,若要落實性別友善,必須從學生心中的價值觀改變起。因此,兩社在中山理學院福利社外發放免費生理用品、舉辦有獎徵答、書寫月經故事,並在粉絲團發布議題懶人包,嘗試讓學生了解月經對女性造成的負擔。放狗社表示,除了月經議題外,也希望學生能意識到校內女廁數量、廁所設備等公共空間設計仍有進步空間。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將標語貼在免費發放的衛生棉上,讓同學能了解他們的訴求。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在兩社的倡議下,「在廁所擺放免費衛生棉」的提案於校務會議中順利通過。對此,與會學生代表、中山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學生李郁家認為,此案的通過有助於落實性別平權,讓校園氛圍對女性更加友善。而參與連署的中山學務長楊靜利也指出,雖然她認為中山大學的月經貧窮現象並不嚴重,但月經議題在台灣鮮少被公開討論,提案至校務會議有助於將其「正常化」,獲得更多曝光機會。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鼓勵同學將自身與月事相關的故事寫在便條紙,貼在牆上與同學分享。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針對此提案,中山校方正在研擬具體施行方法,尚未發表正式回應。而楊靜利希望校內單位能互相串聯、合作,讓性別平權的觀念扎根中山。放狗社則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學校目前規劃擺放免費衛生棉的範圍只限女廁,希望未來能擴及無障礙及無性別廁所,營造真正的性別友善校園。 中山放狗社和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期待未來其他大專院校也能跟進國立中山大學的作法,打造性別友善校園。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
傾聽樹木的聲音 兼顧生態友善與工作安全的攀樹師
專題
第1745期
傾聽樹木的聲音 兼顧生態友善與工作安全的攀樹師
焦點
2021-04-08
【專題記者張華真、陳品融、李加祈、廖澄妤綜合報導】攀樹師全副武裝,戴著頭盔及護目鏡、腰間緊繫各式繩索與工具,垂掛在九公尺高的半空中修剪樹木。木屑如雪花般在陽光中飄落,枝幹漸漸被鋸開,發出嗶嗶剝剝的清脆聲響。地面上,幾位攀樹師仰頭觀察樹上情形,其中,吳秉軒看準時機發號施令:「一、二、三,一起拉!」事先繫妥繩子的枝幹應聲斷裂,被緩緩拉至地面。https://youtu.be/XhdVKSQRBuM這天,吳秉軒帶領團隊來到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中庭修樹。這棟博物館屬於直轄市定古蹟,再加上吊車無法進入中庭,成為攀樹師一展長才的絕佳場所。他們活用繩索遊走在樹冠層間,不僅機動性高,更講求安全與精工細活。以這次案子為例,吳秉軒說:「為避免撞到旁邊建築物,我們不像森林伐木時一整棵伐倒,而是小心地、一截一截切下來。」 攀樹師在鋸樹幹時,會先用鏈鋸切下一片扇形,稱為「倒口」,用來確認樹木的重心,防止樹幹直接墜落傷及樹下工作人員與民眾。 圖/陳品融攝。攀樹師運用靈活、安全且生態友善的方式修樹,還能完成樹冠層調查、救援卡在樹上的空拍機,以及協助電影拍攝等多樣工作。少了他們,許多高空樹木作業便難以順利完成。然而,大眾普遍不熟悉這項新興專業,或者將攀樹師與危險畫上等號,或者認為他們要價太高,吳秉軒感嘆道:「台灣的市場其實很大,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有我們在。」<b>靈活穿梭樹冠層間 攀樹師為樹木量身修剪攀樹可分為休閒與工作兩種。前者屬於戶外活動,一般民眾也能體驗,藉此親近大自然;後者則指利用繩索攀爬上樹,在樹冠層間移動,以進行各項專業工作。目前台灣人若想成為領有證照的攀樹師,需經過國際樹藝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 ISA)的筆試及術科考試(註一)方能獲得認證。註一:目前台灣的認證攀樹師考試由國際樹藝協會委託社團法人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舉辦,應考者需具備至少18個月在樹藝方面的攀樹經驗、有效期限內之心肺復甦術(CPR)及急救訓練合格證明,且在一年內接受過空中拯救訓練。在工作攀樹的領域中,修樹的案子最常見。擔任大樓管理委員會主委的洪宗志,曾經請吳秉軒修過高達九層樓的樟樹。這棵樟樹已壓迫到大樓外牆,但梯子搆不著,又位在三棟建築物之間,吊車難以駛入,「我們一直沒辦法處理。」直到洪宗志諮詢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才找到攀樹師,終於首次修剪了這棵大樹。「沒辦法用吊車來處理的,業主通常有兩個方法,一是不做或隨便亂做,如果想好好處理,一定得找到我們。」另一位攀樹師杜裕昌說道。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環保組技術師林姿君去年也請來攀樹師修圖書館中庭的樹木。林姿君表示,中庭無法讓大型機具駛入,而且地板高低不平,梯子不易固定。若不透過攀樹技術,「就只能開窗戶勉勉強強伸出去鋸,(成效)畢竟有限。」在機動性低的情況下,工人難從適合的角度鋸除枝條,更可能在樹上留下傷口。吊車能及之處,有時也會看見攀樹師的身影。當樹木周圍有不可毀損的建物或設施,攀樹師可運用繩索控制枝條被鋸斷後的位置與方向,避免枝條直接掉落地面。如果樹木長得大且密,吊車與攀樹師則會相輔相成,前者能夠迅速修出樹木外型,後者能夠深入樹體內部修剪。 攀樹師運用繩索攀爬至山麻黃頂部,高度約九公尺,準備砍伐枝條。圖/陳品融攝。<b>調查神木、採種樣樣行 攀樹技術應用多元化因應高空作業風險,攀樹師嚴格講究安全性,上樹前會進行風險評估,確認周圍環境與樹木健康狀況,避開蜂窩、電纜、易傾倒的朽木等危險因子。國際上也有針對攀樹裝備的專門規範,例如繩索的斷裂荷重應超過5400磅(註二),鉤環具備自動上鎖功能,且須經三個動作才能打開,避免摔落意外。註二:繩索至少要能負荷5400磅的重量,約為2450公斤。對攀樹師而言,繩索使用技巧、安全守則與樹藝知識缺一不可。近年隨著政府及學界看見工作攀樹的專業性,這項技術也從常見的修剪、伐除樹木逐步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採種公司沐群行負責人黃群洲,近十年協助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採集種子作為育苗之用。他說,過去自己常拿尼龍繩綁住身子,靠手臂使力上樹採種,但因安全性差,又難以攀上五公尺以上的巨木。後來在林務局朋友的介紹下,黃群洲才知道攀樹技術,「像台灣杉、台灣烏心石都有八米至十米,甚至20米,我們就要請攀樹師幫忙。」考量安全,黃群洲也於三、四年前開始正式學習攀樹。在運用攀樹技術採種之前,林務局多會找原住民將「ㄇ字釘」釘在樹幹上,再一階階爬上樹,「ㄇ字釘對樹會有傷害,也比較危險,聽老一輩的人在講,就是會有從樹上掉下來的意外。」黃群洲表示。喬自然有限公司樹藝部經理許博勛則說,過去的器材和設備有限,只能鋸斷較大的枝條來獲取種子,如今攀樹師能深入樹叢中,避免過度危害樹木生態,也能符合林務局「砍下枝條直徑不得超過五公分」的規範。黃群洲更提及,近年因林務局縮編,採種工作產生斷層,「種子乾燥過後可以放20年以上,據我所知已經2、30年沒有採到台灣杉的種子了,種子庫的種子也用得差不多。」如今攀樹技術為採種與育苗工作帶來曙光,儘管攀樹成本較高,黃群洲仍說:「我們還是願意(找攀樹師)啦!」此外,攀樹師也能協助學界調查神木的健康狀況。民國108年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都市林研究室承接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的案子,替阿里山神木進行健康安全檢查。「我們調查完後,完全沒有樹上資料,才想說請攀樹師頭上戴運動型攝影機,爬上去看樹的情形。」研究室助理李昆祐說道。研究室於是找上杜裕昌,由他輔助過往調查不足之處。李昆祐說明,透過攀樹技術,才能確認樹木間的潛在危險,「有些枝條已經腐朽了,可能會無預警掉落,危害步道上民眾的安全,我們的檢查目的就是要預防。」杜裕昌也分享,因台灣過去未有技術進行神木研究,有些樹枯死,甚至倒塌,學界都不知道致死原因,「在爬的過程中,樹木會用肢體語言告訴我們它面臨什麼狀況,比如葉子不夠翠綠,我們才知道這棵樹不健康了。」相比只檢查樹根和樹幹,或目視樹葉狀況,攀樹師實際上樹,更能明確指出問題所在。類似的調查也應用在昆蟲研究上。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以下簡稱森保系)副教授謝佳宏長年致力於昆蟲調查,他提及,過往未有攀樹技術時,研究常受人類身高限制,「我們頂多加個捕蟲網,去撈撈看樹上有什麼昆蟲,但他們在樹上做什麼,也只能用猜的。」謝佳宏舉例,自己便曾請攀樹師上樹架設人工蜂巢,以觀察「獨居蜂」的種類與密度。對謝佳宏而言,攀樹技術讓調查棲地較高的昆蟲不再難以企及。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教授謝佳宏請攀樹師架設人工蜂巢,將蜂巢放置在三層樓高的樹上,用以研究獨居蜂。 圖/廖澄妤攝。綜觀攀樹師的業務範圍,大至高山神木,小至庭院枝條,都能由他們一手包辦。正如杜裕昌所言:「我們的技術不是單純爬樹而已,我們希望你(客戶)的需求能被解決,我們的長才也有發揮的地方。」<b>樹找不到人修?攀樹師專業能見度低「最困難的一件事,是很多人不知道有我們這個行業。」杜裕昌說。台灣因樹木繁多,修樹需求大,民眾卻對攀樹很陌生。當業主碰上吊車和機具無法處理的樹,卻不知道有攀樹這個安全的選擇,只能冒險徒手上樹修剪或乾脆擱置修樹。樹木長年失修不只會造成景觀危害,掉落的枝條也可能殃及行人與建築。杜裕昌提起中山北路上光點台北的樹,因巷弄狹窄、柵欄環繞,吊車難以進入,長期無法修剪導致大片落葉與枝條掉落,砸在人潮眾多的街道上,危及行人安全,直到民眾建議政府找攀樹師,問題才得以解決,「你說到不了,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可以用我們的方法。 」然而,大部分知道有攀樹師的民眾私底下卻很少尋求他們的幫助,因為攀樹師的價格比一般工人貴,園藝公司工人夏良勤指出相同的案子,聘請攀樹師的價格比委託園藝公司高四到五倍,因此很多民眾詢價完就不會再多問,少有人深入了解修樹的「價值」。 園藝景觀公司工人使用吊車進到樹木的中間層,進行校園樹木修剪。 圖/陳品融攝。「只是修樹,樹也都不會死掉,頂多就是修完以後樹會醜一點而已,有什麼關係呢?」攀樹師作業前會仔細評估樹木的生長狀況,但工人通常大刀闊斧直接用電鋸砍下多數枝條,雖效率較高,不當修剪卻可能對樹木造成永久傷害。杜裕昌提到,與業主溝通是最費時費力的過程,他經常遇到想把樹砍半的業主,而砍半的「斷頭」樹因為失去過多葉子,只能長出大量不定芽(註三)以吸收足夠養分。但不定芽會破壞樹木的生長結構,且容易在雨天掉落,所以攀樹師通常不會冒然「砍頭」,而是依據業者需求,找出合適解方。註三:從根、葉子或莖節間等通常不會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統稱為不定芽。<b>攀樹師盼政府規範工作安全 藉檢定認證專業面對坊間非使用安全攀樹技術而造成的意外事件,杜裕昌提到,「有需要攀樹師修剪的地方,就應該讓能做攀樹修剪的人去做。」因此,他認為政府應該立法保障安全的攀樹工作,減少意外事件,才能翻轉民眾「工作攀樹很危險」的既定印象。吳秉軒期待工作攀樹的專業能被凸顯,他認為,推廣休閒攀樹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既能讓攀樹師這項職業被更多人看見,還能傳遞保育樹木的觀念。他也提到,比起到處宣導攀樹工作的優點與重要性 ,「還不如自己實際體驗後,你覺得好玩,你就會去重視。」謝佳宏補充,有些文大森保系畢業的學生會開樹木工作公司,舉辦推廣休閒攀樹的活動,「我們這些學生都是種子,從事各行各業,只要有用到(攀樹)這個技術,就算推廣出去。」大學森林相關科系近年也逐步增設攀樹課程,如文大森保系自105年開始教授攀樹學,授課教授謝佳宏提到,因應近年逐受重視的都市林經營管理,學生可以運用攀樹技能,在未來從事樹藝、採種、休閒攀樹等多元的樹木工作。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學生修習攀樹學課程,學習利用繩索攀爬上樹。 圖/陳品融攝。不只藉課程培養專業樹木工作者,謝佳宏更期盼政府增設攀樹技術士認證考試,「就像你要當公務員,要考過高普考才可以進去,那代表你有一定的水準。」目前在紐西蘭執業的樹藝師(註四)酈學文也說明,以紐西蘭為例,除了ISA國際攀樹證照,還有國內的分級資格規範,類似台灣的職業訓練。而酈學文建議,可以統合各縣市舉辦國家考試,或者將ISA國際證照直接轉換成台灣的執照,「這樣會比較多人可以理解,知道這個執照不是什麼工人,而是一個專門技術。」註四:紐西蘭將樹木工作者統稱為Arborist,並沒有區分攀樹師與樹藝師,Arborist需要同時具備樹木知識與攀樹技巧。相較歐美國家,台灣攀樹師的專業還未被看見和重視,但他們仍期望藉相關休閒活動與課程,搭配政府政策,做到「每棵樹都能被好好對待」。烈日下,吳秉軒和團隊成員剛結束半天的工作,一面清理地面上的落葉枝條,一面向業主細細說明方才修剪的過程,並強調生態友善、重視安全的理念,把握讓大眾更認識自己的機會。面對未來,攀樹師們也沒想太多,戴上護具、繫緊繩子,繼續穿梭在樹冠層間,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戰。對吳秉軒而言,儘管專業尚未被大眾認可,仍要保有自己的堅持,「要保持當初出來工作的初心,才能持續做,才不會為了賺錢,去改變對待環境的方式。」&nbsp;
做自己的上游——小書店轉動圖書供應鏈的「友善」革命
專題
第1743期
做自己的上游——小書店轉動圖書供應鏈的「友善」革命
焦點
2021-03-18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為振興書業,文化部1月底祭出圖書免徵營業稅方案,卻意外挑起經銷商與書店端的紛爭。「現在變得好像搖搖欲墜,每個人賺的只有那麼一點,在那邊爭來爭去,沒意義啊,就是,不快樂。」見同業為利潤分配吵得不可開交,書店老闆鄭宇庭不禁感嘆。圖書產業結構錯綜複雜,更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上下游關係。當市場景況不復從前,作為末端通路的書店,要如何自救,團結抵抗來自上游的壓力?<b>圖書免稅政策上路 利潤分配引上下游爭執文化部日前修訂《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3月1日正式上路,書籍只要經申請,即可免繳5%營業稅,希望以租稅優惠減輕圖書業者營運負擔。然而政策實施前夕,圖書經銷商卻聯合發表聲明,宣布統一調漲書店進書折扣,產業利潤分配之爭隨即引燃。一般而言,圖書經銷商出貨時,常透過「稅外加」的方式,向下游書店收取5%營業稅。假設一本書定價1000元,書店以7折向經銷商進書,實際上除了原先的700元書價,還需加上35元營業稅,意即總共繳納735元給上游。然而免稅政策上路後,部分經銷商希望維持向書店收取的金額,因此決定提高出貨折數,例如原先合約以書籍定價7折出貨,就會增加5%,改為7.35折。圖書經銷商、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政鴻說明,對書店而言,3月1日後進貨價格不會增加,改變的只是定價折數帶來的「感受問題」。經銷商認為,免稅政策應使上下游「雨露均霑」;但對書店而言,此舉無疑是變相漲價。台中獨立書店「邊譜」老闆廖英良就在臉書(Facebook)發布聲明,呼籲文化部出面主持公道,討論出上下游均能接受的利潤分配方案。2月25日,政策上路前一周,文化部緊急召開協調會,卻無任何經銷商到場。廖英良事後在臉書上無奈地寫道:「一切都心知肚明,什麼都改變不了,徒勞而已。」<b>市場轉移衝擊經銷收益 下游書店陷無書窘況事實上,書店與經銷商之間的摩擦並非單一事件所致。這起爭議正巧反映本土圖書產業在通路移轉、市場縮減等變遷下,固有營運模式所面臨的挑戰。長期研究台灣出版業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指出,過去台灣書業全盛時期,書店有近2000家,出版社為節省與書店一對一接單的龐大物流及人事開銷,往往將業務外包給經銷商;而經銷商除了協助運送書籍,也會依經驗判斷,幫各家書店配銷適合販售的書種及數量。書籍通過出版社和經銷商,輾轉來至書店,串起了緊密的圖書產業鏈。三層站點、兩次轉手的交易模式,使有限的售書利潤更加稀薄。「為什麼這次經銷商會先發制人?」李令儀分析,免稅糾紛起因於經銷商快速萎縮的業務量。自誠品、博客來等大型連鎖書店及電商興起,這些通路憑藉大量進貨、自營物流系統等優勢,繞過部分經銷商向出版社直接進書,導致中游廠商營收銳減,面臨生存危機。「所以免營業稅可以少5%的這個成本,它們(經銷商)就必須牢牢握住。」李令儀點出。當經銷商喊苦,與其合作的下游小書店勢必連帶受到衝擊,難逃產業沒落的命運<b>。在弱肉強食的圖書產業鏈裡,小書店除了被迫承接來自上游的成本,更因訂單量比不上大型通路,逐漸失去進貨及協商的空間。吳政鴻解釋,對經銷商來說,物流成本是首要考量。若書店售量減少、退書量攀升,經銷商就得承擔更多回收書籍的壓力,因此它們多半不願發書給訂量太少的書店。書店只能等一段時間,累積不同書種的少量訂單,以湊齊進書門檻。這樣的配貨方式,導致小書店拿不到書,或是新書上架速度比別人慢上許多。不僅如此,相較以量制價的大型通路,小書店進貨成本更高,還可能搶不到首刷新書。鄭宇庭無奈地說:「博客來第一刷的訂單就超過出版社印量,我怎麼可能訂得到書?」<b>獨立書店建書籍團購平台 扭轉進貨困境在難以要求經銷商鬆綁免運門檻的情況下,一群不願輕易妥協的獨立書店業者攜手合作,試圖增加談判籌碼,避免上游出版社和經銷商說漲就漲、說不發書就不發書。2014年,在文化部的協助下,全台數家書店合資成立「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致力於集結獨立書店的力量壯大訂單,讓書店做自己的經銷商。「左轉有書」老闆張慧如便表示,開店最初曾陷入訂不到書的窘境,「好在有加入合作社,我們才訂得到書。」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合作社經理蘇至弘解釋,「因為書店需求很少,所以我們集結大家的力量。」若書店透過一般經銷商進書,須獨力訂購超過3000元的免運門檻,而合作社提供下單平台,讓所有社員書店「團購」湊齊一定數量後,再從合作社統一進書、配送到各家店面。 層架上貼著各家書店名稱和訂書。合作社幫助書店們統一向出版商訂書,再由合作社寄送到各書店。 圖/吳冠伶攝有組織地匯聚訂單,即可增加上游的合作意願,書店將不再為進書所苦。此外,合作社亦扮演聯繫窗口,省去個別書店與上游談合作、寄書的成本。這樣的營運模式,出版社與經銷商也樂見其成。不僅運送書本,合作社更將自己定位成文化的「書」出口,替書店承擔高昂的運費,將書看作議題的載體,協助獨立書店在地生根、擴散知識。對地處偏遠的書店而言,不只是進書數量,因為不易接觸出版社,商品種類也受到侷限。蘇至弘表示,書店加入合作社也能確保店內書籍的多樣性,「協助獨立書店呈現完整的議題面向。」合作社社員之一,台東縣長濱鄉的「書粥」書店便是最好的例子。在這個連Google都難以定位的地方,幸好有合作社的支持,書粥才得以營運,成為當地重要的文教據點。談起合作社為小書店帶來的幫助,書粥老闆高耀威說:「如果沒有合作社,市面上大概70%的書店都會倒閉吧!」目前合作社約有200家社員書店,並積極扮演新書店的進書管道。去年在疫情衝擊下,仍有31家店入股合作社,截至今年三月,也新增了五名社員。蘇至弘說:「合作社如果能在正循環下前進,對想開書店的人來說,取得書也比較不會有困難。」<b>收入不敷成本、訂書量偶有不足 合作社營運仍賴政府補助成立邁入第七年,合作社陸續支持新書店開業,自身卻仍有營運問題待解。「我們自己在做一件沒有人要做的事情,很難,到現在沒有賺錢過。」蘇至弘感嘆,合作社成立至今,尚未轉虧為盈。他進一步說明營收來源,「以6折進書,再以7折賣給會員,毛利僅約一成。」對負擔龐大運輸成本的合作社來說,目前的利潤依舊不足。此外,合作社送書到書店前,還得聘雇人力處理行政、打包、寄貨等繁瑣流程,八名員工的人事開銷每年約300萬元。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合作社無法自給自足,目前須仰賴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每年提供的200萬元苦撐。 合作社共有上百家社員書店,業務繁多,員工在書海中負責清點書籍、檢查訂單。 圖/吳冠伶攝除了財務困難,蘇至弘也坦言,合作社偶有湊不足最低訂量的情況,無法成功向出版社進書。且因社員擁有「百分之百」的選書權,各有不同的選書偏好,合作社目前仍難以有效增加所有書種的訂單。但高訂量並非商業經營的唯一手段,「對友善(合作社)來說,談判手段不是訂量,是給出版社的銷售實力保證。」李令儀提醒,改善合作社經營的關鍵在於提升社員書店銷售實力。獨立書店可更用心對待選書品質,並努力向顧客推薦好書,提高賣書量、減少給出版社的退書,「當雙方合作愉快,下次出版社就不會跳過它們(合作社),會讓出版社意識到它們的存在,而且是有利的。」<b>跳脫傳統經銷思維 合作社助書店延續文教使命「合作社正在走和傳統經銷不同的路,嘗試不一樣的可能。」蘇至弘說。當書業榮景不再,經銷商爭取5%免稅優惠,而無暇顧及小書店生存。在不被上游看重的情況下,書店也得跳脫產業固有的合作模式,另尋出路。為表達生存訴求,書店齊心組織合作社。即使面對大型通路競爭,合作社也不願屈服於現況,只為了將書籍送往被商業遺忘的角落,讓書店在台灣的街頭巷尾生根。走進新竹市東區某巷弄裡,一棟充斥著紙張及油墨氣味的舊式透天厝,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員工正忙著取書、整理貨單。一本本不過百元的書籍放置在層架上,等待送往書店,吸引某位愛書人的目光。「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經營一家不容易經營的書店。」蘇至弘埋首於堆滿書籍與紙箱的辦公空間,心底默默期許著。未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將繼續努力做獨立書店的後盾,讓更多對書店懷抱理想的人有勇氣投入,一同延續肩負文化與教育使命的圖書產業。 合作社經理蘇至弘扛下與上百家書店溝通的業務,聽取每家社員的意見與需求。 圖/吳冠伶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