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70期
以作品與世界對話 張雅為舞出新生命
2017-12-20
【記者徐湘芸台北報導】一會兒與男舞者共穿一件大襯衫來回旋轉,一會兒手持蠟燭置於眼前、呆坐在椅子上。張雅為的編舞創作中,每一秒動作都難以預測。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的張雅為說:「舞蹈對我來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找到如何跟世界溝通的方法。」 現就讀北藝大舞蹈所的張雅為,目前也在寶藏巖擔任駐村藝術家,圖為他於自編舞作《恰恰恰》中的演出。 圖/徐湘芸攝曾參與許多劇團、舞團演出的張雅為,今年冬天也受邀至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擔任駐村藝術家。經歷豐富的他,談起編舞眼神中仍充滿熱情,接觸舞蹈十餘年,身體的思考已更先於大腦,「拋出問題去尋找解答,每一次都可能會遇到新問題,但也會有所成長與進步」。張雅為的作品以獨舞、雙人舞為主,「我喜歡以關係為題材,故事來自對生活的淬煉。」他提到感情在生活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關係」又是最直接的。他想在類似的故事中,玩出不同模式的互動,張雅為也強調,作品較少精心設計的橋段,更強調於身體當下的反饋。劇情也不會有特定的「正解」,讓觀眾在觀看時是自由的,離開時帶走的才是自己的故事,「留一些有餘韻的結尾,也是給觀眾很好的交代」。 張雅為的展演不設舞台界線,邀請民眾一步一步接近舞者、從四面近距離觀看展演。 圖/徐湘芸攝在理髮廳裡與他人共舞,或是在電子花車前自由擺動肢體。「我想研究舞蹈存在於生活的可能性。」張雅為曾進行一系列「以舞蹈為日記」的創作,作為一個熱愛創作的人,他認為無論金錢或時空上有限制,還是應該想做就去做。於是他連續一個月到不同的場域,依當下心情狀態跳出相應舞蹈,僅獻給那一天,隔天不再重複。他說:「那個當下就是曇花一現的東西,也是創作很美的部分。」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中,舞者在表演過程中,互換彼此的著裝,表現生活細碎但美好樣的貌。 圖/徐湘芸攝「舞蹈對我來說不再只是某種技巧,而成為一種語言。」張雅為表示,人會悲傷或喜悅,是無法用金錢滿足或以科學衡量的。唯有藝術的介入,才提供一個寶貴的契機,能讓人再次感受那些情緒,「就像我可以因為一支舞蹈,在這個地方產生一些化學反應,與這個社會或世界有所連結」。不限於過去黑盒子式的表演,張雅為說:「在國外這件事很常見,但在台灣卻會被當成很另類的事。」他提到,近期台灣才慢慢導入開放式的展演,隔著觀眾與表演的那一堵牆漸漸消弭。「舞蹈或藝術,不該是創作者關起門來,自己悶著頭去做的事。」他說。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基底,著重在「關係」上的描寫以及表現。 圖/徐湘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