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800期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記者林偌甯報導】澎湖縣擁有龐大的海鮮市場,其中肥美鮮甜的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遭濫捕,數量驟降且瀕臨滅絕。2009年,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以下簡稱澎湖種苗場)展開人工養殖試驗計畫,隨著海膽復育數量增長,沒有足夠天然藻類供其食用,澎湖種苗場邀請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朱建宏帶領研究員王玠文、黃子維、與學生李佳芬進行「白棘三列海膽各生長階段商業性飼料」研究計畫,以大豆粉為主要原料,希望增加復育馬糞海膽的成功率,目前已研發稚膽新飼料。 傳統養殖以天然海藻餵食為主,但海藻並非在每個時節都有穩定的產量,且營養組成單一,飼養者難確認海膽是否吸收足夠營養並掌握生長狀況。針對水產生物的營養攝取問題,養殖業者常轉向研發飼料,通常將魚粉作為基礎,而魚粉是海洋掠奪行為的產物且成本高。團隊欲避免不環保行為、降低飼料成本,想起我國大量進口大豆作為榨油原料,剩餘大豆粉也同樣含有大量蛋白質,搭配礦物質、天然色素,實驗不同配方是否有效,幫助殼徑發展。 談及礦物質與色素在飼料中的角色,李佳芬補充:「礦物質能促進鈣質吸收,天然色素則有抗菌、提升免疫力的功能。」團隊以找到最佳配方為目的,將脫脂大豆粉搭配鈣、磷、鎂、β-胡蘿蔔素。另外,確保實驗重現性,團隊挑選殼徑2公分的海膽置於純海水中實驗6組配方,為時86天,結果發現豆粉加礦物質組的殼徑生長狀況最優,增加近2公分。 飼料研發過程中也存在難克服的挑戰,朱建宏透露:「飼料很營養,但牠沒有來吃都沒有用。」要吸引海膽進食是一大難題,經過多次調整成分比例,所幸找到符合海膽胃口的物質,成功提升進食效率。此外,海膽移動與進食速度慢,團隊反覆測試各種黏著劑的效果,希望延長飼料在海水中的穩定性,讓海膽有更多捕食時間,最終在配方中添加「褐藻膠」,讓新飼料在海水中可保持顆粒狀不散落,時間長達8小時。 研究目前取得階段性成功,新飼料有助殼徑生長,未來由澎湖種苗場推廣。後續將以肥育生殖線為任務研發:「後期必須要提供高熱量或較營養的食物,(海膽)成熟上來講就會比較好。」對於新飼料培育的海膽能否減少市場對野生海膽的需求,有三十年捕撈經驗的澎湖居民洪同均認為消費者會漸漸接受人工膽,但能否藉此減少野生膽捕撈量,兩者的口感差異是關鍵。
校園
第1641期
政府增公費名額 盼培養農業人才
2016-12-15
【記者陳詩妤台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4日舉辦記者會,針對農業公費生制度,再次說明,邀請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明道大學三校相關行政人員到場講解各校制度特色,並安排嘉大公費生分享所學。 農委會14日舉辦記者會,為農業公費生擴大實施之計畫做詳細說明。圖/陳詩妤攝為解決農村人力老化、經營管理者斷層及人才培育學用落差等問題,農委會繼104學年於嘉大重啟農業公費生制度後,今年推出「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策略」,預計106學年度起也在明道、屏科大招收農業公費生。公費生制度是為培養具備農業相關知識及現代經營理念的農村菁英,農委會主任委員曹啟鴻呼籲勿視公費生為補足農業缺工的方案。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呼籲勿將農業公費生計畫與農業缺工現象混為一談。圖/陳詩妤攝農委會輔導處處長張致盛表示,學生申請前需提供務農證明,校方也會先確認家長贊成孩子畢業後投入農業。課程方面,屏科大農學院院長吳明昌表示,嘉大和屏科大規劃「農業基礎知識」及「行銷管理」兩類,前者包含農作栽培、加工、水產養殖等;後者則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增加農業附加價值以提升盈餘,「如果農業很好賺的話,大家會往這邊走。」而明道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劉程煒則表示,其教學著重於有機作物栽培及智能農業設施,智能農業包含將老農的經驗數位化後得以傳承。為落實課程所學,吳明昌表示每位大四公費生須到自家農場或學校核可之農業相關企業實習。公費生、嘉大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學生石少崴直言「我覺得這完全就是我的第一志願」,在家裡酪農工廠時常缺工、工人流動率高的情況下,父母訓練她從榨奶到產銷都要熟悉以備不時之需,她也選擇對實務有直接幫助的農管學程就讀。另一公費生、農管學程學生曾冠維已累積五年務農經驗,相較坊間開課給務農人家的農民學校,他認為公費生課程有助更完整學習知識,也能和其他青農分享。 嘉大五位農業公費生擁有相異背景。圖為公費生輪流分享修習心得。圖/陳詩妤攝屏科大農企業管理系畢業、現就讀屏科大科技管理所學生蕭仲傑認為農村缺少年輕人力的現況綜合了職業社會觀感不高、發展性有限、付出勞力和收入不成比例等等因素,且「專業的工不是修幾年課就可以學到的。」除非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農二代、有一定經驗的累積,否則一般青年投入農業的初期,都必定面對技術經驗不足,理論無法直接套用在農場實務上的瓶頸。吳明昌也提到培養青農管理人才是目標,但不能忽略基礎務農工夫的學習。關於農二代繼承家業的現況,蕭仲傑坦言,有些農二代即使有心從農,也可能遭家裡反對,「因為他們覺得都送你讀大學了,你就不要回來做這種苦工。」若是青年不習慣農村環境,或是不理解初期投入花費大量硬體成本的必要性,可能造成為農業付出的決心被快速消磨。
生活
第1641期
嘉大生規劃老屋漫遊 行銷嘉義當地特色
2016-12-14
【記者陳思慧嘉義報導】「營造諸羅城幸福好所在」2016嘉義社區營造聯合成果展11日在文化廣場熱鬧展開。有別以往,此次特別展示「嘉義青年文化活動競賽」中獲獎的企劃,為嘉義社區營造活動注入年輕新血。 第一屆「嘉義市青年文化活動競賽」14組獲獎青年與嘉義市市長涂醒哲合影。圖/陳思慧攝14個獲獎組別中,青年結合創意,讓嘉義老地方以新面貌呈現。嘉義市長涂醒哲表示,樂見嘉義社區營造集合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社區營造是嘉義市民的使命,大家一同營造讓嘉義成為好所在。」他認為,競賽給予嘉義青年發表對社區營造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所組成的團隊以「蘭井老屋嘉遊趣老嘉文化小旅行」企劃獲得青創力最佳創意獎。團員蔡昀儒表示,以蘭井老屋為設計起點,連接周邊景點和當地文化,串聯後成為嘉義獨特的在地故事。「希望遊客能透過我們企劃,深度地體驗嘉義漫遊、慢活的特色和在地文化。」他認為,嘉義擁有深厚的文化資產,但卻無適合管道將文化故事向外推銷,而嘉義欠缺的即是一個城市形象。「說起老屋時大家都會想到台南,但嘉義是全台老屋密度最高的縣市,嘉義的每個巷弄間都有結合日式和閩式的漂亮老屋。」他認為,未來的發展需著重在如何包裝嘉義在地文化以及創造完善的旅遊資訊制度,讓旅客輕鬆地體驗這座城市的美。
生活
第1630期
舊鐵馬獲新生 嘉大打造環保校園
2016-09-28
【記者林子文綜合報導】新學期開始,國立嘉義大學推動「校園綠能代步車」,將每年畢業生離校留下約千輛的廢棄單車回收,重新維修組裝成150輛校園代步車。20日於嘉大蘭潭校區KANO棒球紀念園區,由校長邱義源主持「校園綠能代步車」啟用典禮,更贈送15位清寒學生每人一輛代步車。基於愛惜資源的理念,嘉大每一學年開學都會推動認領二手自行車活動,然而因為二手車較易損壞,學生認領後因維修費用過高,最終仍將之棄置於校園內,所以一直以來成效不彰。因此校方與單車社討論,得出校園綠能代步車方案,在蘭潭、民雄和新民三個校區共設立23個停車點及取車點,平時主要由單車社負責維修,希望藉由校園綠能代步車,有效減少校園內棄置單車過多的問題。嘉大食品科學系學生黃鈺翔認為,有了代步車確實較為便利,但是擔心代步車會被偷走而慢慢消失。對此,單車社社長、生化科技系學生李嘉傑表示,他相信校方的駐警守衛可以保障代步車不被人騎出校園,且每輛代步車都貼有警察局的防盜貼紙及標碼可辨識車輛為嘉大所有,期望遏阻偷竊行為。嘉大駐警隊表示,校方這項計畫的想法已有一到兩年之久,現在推出校園綠能代步車,未來將視車輛使用情況再行增減代步車數量。代步車不限使用者身份,只要騎乘範圍在校園內,即使非嘉大師生也能使用代步車。此外他亦指出,腳踏車平時就應該好好保養,而校方推動綠能代步車是處理廢棄車輛的最後辦法。 嘉大推動校園綠能代步車,將畢業生留下的廢棄單車回收再利用,造福學弟妹。 圖/嘉大單車社提供 嘉大棄置單車回收重組成150輛校園綠能代步車,在蘭潭、民雄、新民三個校共設23個停車點即取車點。圖/嘉大單車社提供 20日,嘉大「校園綠能代步車」啟用典禮,整修15輛腳踏車贈與弱勢新鮮人。圖/嘉大單車社提供 150輛校園綠能代步車上皆有防盜警察局貼紙與編號,希望使用者能遵守校內使用原則。圖/嘉大單車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