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嘉大、萬能科大奪冠卡巴迪 選手盼協會完善資源
體育
第1817期
嘉大、萬能科大奪冠卡巴迪 選手盼協會完善資源
2025-11-07
【記者孟祥宇新竹報導】選手屏住呼吸,衝入敵陣,一聲低吼間伸手觸碰對手,隨即閃身撤退。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4學年度卡巴迪運動錦標賽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玄奘大學登場,大學參賽隊伍共四隊,分別為國立嘉義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玄奘大學及萬能科技大學。大專男子組由嘉大奪冠,大專女子組則由萬能科大拿下。 卡巴迪比賽分為上下兩場,每隊派出七人,並輪流作為進攻與防守方。進攻者衝入對方陣地觸碰防守者後返回己方區域,方能得分。若返回中線前遭防守方攔截,則防守方得分,十分講究選手的敏捷度與團隊默契。 嘉大男子卡巴迪隊長施雋韋分享因高三才接觸到卡巴迪,經驗相對較少,「遇到大型的比賽,自己會有點怯場。」對於順利奪冠,施雋韋透露自身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我們賽前有討論戰術,很喜歡一起做到討論內容的感覺。」並分享隊上平常的練習方式,體能、重訓及墊上技術交替訓練,除了專長訓練,也會安排課前課後排練,為未來挑戰2026年2月的亞洲運動會選拔做準備。 另外,高師大女子卡巴迪隊長賴品璇分享,許多隊員才剛加入一個月便迎接比賽,「他們要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訓練內容,但他們能把訓練時的東西消化得很不錯。」對於剛成軍沒多久,賴品璇相當重視團隊精神,「一定要足夠信任你的隊友,因為我們是團體運動,所以不能自己好就好。」 針對卡巴迪參與人數,中華民國卡巴迪運動協會理事王子仁說明卡巴迪非全大運必辦項目,且在台推行時間短、知名度低,導致隊伍數量寥寥無幾,早期全台的國立大學僅臺北市立大學積極推展卡巴迪,「但近年陸續有嘉大、高師大投入,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助力。」除了參與人數少,練習場所缺失也是問題之一。賴品璇指出,平常練習沒有專用場地,若遇到其他校隊訓練就無法使用,「希望學校可以安排一個教室讓我們練習。」與高師大面臨相同困境的嘉大也存在類似問題,施雋韋說:「現在練習都是用體操的墊子,器材都是共用的,我希望我們會有專屬的訓練場地。」 在推廣方面,萬能科大教練黃日宏指出,現行校園體育課仍以球類運動為大宗,「當沒有人願意支持這些小項目的時候,我們就得自己來做,招生、推廣都要親力親為。」王子仁坦言,目前大專院校的師資仍相當薄弱,他認為亞運培訓隊的老將應投入教學與推廣,傳承經驗與技術,同時也建議全國協會應加強資源分配,並建立更完善、公開的選拔制度,讓各縣市選手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嘉大LYS1開創綠色養殖新道路
新知
第1815期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嘉大LYS1開創綠色養殖新道路
2025-10-23
【記者呂詠倢台北報導】畜牧業是全球糧食的重要來源,卻因高碳排(註一)與動物抗藥性問題,長期被視為永續發展的難題。國立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國隆領導研究團隊,透過篩選出高產表面素枯草芽孢桿菌LYS1,找到減碳又無抗(註二)的雞隻飼養方案,榮獲2025未來科技獎,是今年農業生產領域唯一獲獎的技術。研究成果於16日至18日展出於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的未來科技館。 註ㄧ:畜牧業碳排放量高,主要來自動物消化過程釋放的溫室氣體,因此調整飼料可提升消化與吸收效率,減少甲烷與糞便排放,降低碳足跡。 註二:即「無抗生素」,指在動物生長過程中不添加抗生素,而透過調整飼料或補充益生菌來提升免疫力與生長效率。 研究團隊在菌種生長時,透過調整氧氣濃度、培養基成分改動等條件,成功選取出全球固態發酵中,表面素產量最高的優勢菌株LYS1。國立嘉義大學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教授朱紀實分享表面素量高時的特徵,「它的成分就像洗澡用的肥皂,菌株越大量分泌表面素,泡沫越多。」LYS1能將豆殼、麩皮、稻稈等農業廢料分解為發酵基質,所得的乾濕發酵物具備高營養價值,可取代雞飼料中的魚粉,表面素中的長碳鏈脂肪酸更可抑制細菌。 魚粉是雞隻飼料中的重要蛋白質來源,但成本偏高,部分甚至以頭骨或內臟粗製濫造,品質不佳。作為替代物,LYS1能將蛋白質分解為易吸收的小分子胺基酸,同時透過纖維素分解酶,將菇包(註三)中難以利用的木質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動物可吸收的養分,陳國隆說明,「原本農民還要付錢處理掉的廢棄物,現在也能變成有用的資源。」 註三:指菇類栽培後剩餘的廢棄太空包和其內木質的栽培介質,台灣每年約使用近5億包香菇太空包。 如同肥皂,LYS1產出的表面素能破壞細菌細胞膜結構,抑制病原菌生長(註四)。團隊成功將其中的碳原子數從以往的18個延長至19個,強化其疏水性,更容易與油脂混合,進一步提高殺菌效率。朱紀實說明,「當我們將大腸桿菌塗在培養皿上,也會發現LYS1具有清楚成形且大範圍的抑制環,不讓細菌靠近。」由LYS1分解的發酵物,因此具備宛若益生菌的效果。 註四:表面素中脂肪酸的油脂特性類似於某些細菌(如革蘭氏陰性菌中的部分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膜脂質,因此能有效插入膜中,快速且大量破壞其離子通道。 團隊也設計了對照實驗證明LYS1可提升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國立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博士生蕭雅齡實地養殖白肉雞,對各組雞隻飼料施予不同添加量的發酵物,觀察其成長情況,「五週內,添加2%魚粉的雞隻平均體重是2.1公斤,但加入2%發酵物的雞隻卻可以達到2.3公斤。」得到數據後,他依雞隻體重回推飼料成本差異,透過生產效率因子公式換算經濟效益,發現成效明顯。不過,蕭雅齡也補充實際上加入1%發酵物的效果便已優於2%魚粉,「但為了方便廠商用最佳比例販售整袋飼料,用2%作為標準添加量會更好操作。」 團隊表示,此項技術現已進入產學合作階段,也預計推往牛、豬與水產養殖業。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翁瑞奇表示看好其前景,同時提醒發酵用原物料可能因季節性差異影響菌種表現,故需完備前端管理。另外,陳國隆則坦言,農業研究長期受輕視,可獲補助有限,他說:「台灣一年吃掉3.7億隻雞,所以即使只提升每隻雞少量的經濟效益,也能帶來數十億元潛在產值。」並期盼這項技術能更受肯定,讓台灣在全球綠色畜牧業展現實力。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新知
第1800期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記者林偌甯報導】澎湖縣擁有龐大的海鮮市場,其中肥美鮮甜的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遭濫捕,數量驟降且瀕臨滅絕。2009年,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以下簡稱澎湖種苗場)展開人工養殖試驗計畫,隨著海膽復育數量增長,沒有足夠天然藻類供其食用,澎湖種苗場邀請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朱建宏帶領研究員王玠文、黃子維、與學生李佳芬進行「白棘三列海膽各生長階段商業性飼料」研究計畫,以大豆粉為主要原料,希望增加復育馬糞海膽的成功率,目前已研發稚膽新飼料。 傳統養殖以天然海藻餵食為主,但海藻並非在每個時節都有穩定的產量,且營養組成單一,飼養者難確認海膽是否吸收足夠營養並掌握生長狀況。針對水產生物的營養攝取問題,養殖業者常轉向研發飼料,通常將魚粉作為基礎,而魚粉是海洋掠奪行為的產物且成本高。團隊欲避免不環保行為、降低飼料成本,想起我國大量進口大豆作為榨油原料,剩餘大豆粉也同樣含有大量蛋白質,搭配礦物質、天然色素,實驗不同配方是否有效,幫助殼徑發展。 談及礦物質與色素在飼料中的角色,李佳芬補充:「礦物質能促進鈣質吸收,天然色素則有抗菌、提升免疫力的功能。」團隊以找到最佳配方為目的,將脫脂大豆粉搭配鈣、磷、鎂、β-胡蘿蔔素。另外,確保實驗重現性,團隊挑選殼徑2公分的海膽置於純海水中實驗6組配方,為時86天,結果發現豆粉加礦物質組的殼徑生長狀況最優,增加近2公分。 飼料研發過程中也存在難克服的挑戰,朱建宏透露:「飼料很營養,但牠沒有來吃都沒有用。」要吸引海膽進食是一大難題,經過多次調整成分比例,所幸找到符合海膽胃口的物質,成功提升進食效率。此外,海膽移動與進食速度慢,團隊反覆測試各種黏著劑的效果,希望延長飼料在海水中的穩定性,讓海膽有更多捕食時間,最終在配方中添加「褐藻膠」,讓新飼料在海水中可保持顆粒狀不散落,時間長達8小時。 研究目前取得階段性成功,新飼料有助殼徑生長,未來由澎湖種苗場推廣。後續將以肥育生殖線為任務研發:「後期必須要提供高熱量或較營養的食物,(海膽)成熟上來講就會比較好。」對於新飼料培育的海膽能否減少市場對野生海膽的需求,有三十年捕撈經驗的澎湖居民洪同均認為消費者會漸漸接受人工膽,但能否藉此減少野生膽捕撈量,兩者的口感差異是關鍵。
政府增公費名額 盼培養農業人才
校園
第1641期
政府增公費名額 盼培養農業人才
2016-12-15
【記者陳詩妤台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4日舉辦記者會,針對農業公費生制度,再次說明,邀請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明道大學三校相關行政人員到場講解各校制度特色,並安排嘉大公費生分享所學。 農委會14日舉辦記者會,為農業公費生擴大實施之計畫做詳細說明。圖/陳詩妤攝為解決農村人力老化、經營管理者斷層及人才培育學用落差等問題,農委會繼104學年於嘉大重啟農業公費生制度後,今年推出「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策略」,預計106學年度起也在明道、屏科大招收農業公費生。公費生制度是為培養具備農業相關知識及現代經營理念的農村菁英,農委會主任委員曹啟鴻呼籲勿視公費生為補足農業缺工的方案。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呼籲勿將農業公費生計畫與農業缺工現象混為一談。圖/陳詩妤攝農委會輔導處處長張致盛表示,學生申請前需提供務農證明,校方也會先確認家長贊成孩子畢業後投入農業。課程方面,屏科大農學院院長吳明昌表示,嘉大和屏科大規劃「農業基礎知識」及「行銷管理」兩類,前者包含農作栽培、加工、水產養殖等;後者則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增加農業附加價值以提升盈餘,「如果農業很好賺的話,大家會往這邊走。」而明道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劉程煒則表示,其教學著重於有機作物栽培及智能農業設施,智能農業包含將老農的經驗數位化後得以傳承。為落實課程所學,吳明昌表示每位大四公費生須到自家農場或學校核可之農業相關企業實習。公費生、嘉大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學生石少崴直言「我覺得這完全就是我的第一志願」,在家裡酪農工廠時常缺工、工人流動率高的情況下,父母訓練她從榨奶到產銷都要熟悉以備不時之需,她也選擇對實務有直接幫助的農管學程就讀。另一公費生、農管學程學生曾冠維已累積五年務農經驗,相較坊間開課給務農人家的農民學校,他認為公費生課程有助更完整學習知識,也能和其他青農分享。 嘉大五位農業公費生擁有相異背景。圖為公費生輪流分享修習心得。圖/陳詩妤攝屏科大農企業管理系畢業、現就讀屏科大科技管理所學生蕭仲傑認為農村缺少年輕人力的現況綜合了職業社會觀感不高、發展性有限、付出勞力和收入不成比例等等因素,且「專業的工不是修幾年課就可以學到的。」除非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農二代、有一定經驗的累積,否則一般青年投入農業的初期,都必定面對技術經驗不足,理論無法直接套用在農場實務上的瓶頸。吳明昌也提到培養青農管理人才是目標,但不能忽略基礎務農工夫的學習。關於農二代繼承家業的現況,蕭仲傑坦言,有些農二代即使有心從農,也可能遭家裡反對,「因為他們覺得都送你讀大學了,你就不要回來做這種苦工。」若是青年不習慣農村環境,或是不理解初期投入花費大量硬體成本的必要性,可能造成為農業付出的決心被快速消磨。
嘉大生規劃老屋漫遊  行銷嘉義當地特色
生活
第1641期
嘉大生規劃老屋漫遊  行銷嘉義當地特色
2016-12-14
【記者陳思慧嘉義報導】「營造諸羅城幸福好所在」2016嘉義社區營造聯合成果展11日在文化廣場熱鬧展開。有別以往,此次特別展示「嘉義青年文化活動競賽」中獲獎的企劃,為嘉義社區營造活動注入年輕新血。 第一屆「嘉義市青年文化活動競賽」14組獲獎青年與嘉義市市長涂醒哲合影。圖/陳思慧攝14個獲獎組別中,青年結合創意,讓嘉義老地方以新面貌呈現。嘉義市長涂醒哲表示,樂見嘉義社區營造集合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社區營造是嘉義市民的使命,大家一同營造讓嘉義成為好所在。」他認為,競賽給予嘉義青年發表對社區營造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所組成的團隊以「蘭井老屋嘉遊趣老嘉文化小旅行」企劃獲得青創力最佳創意獎。團員蔡昀儒表示,以蘭井老屋為設計起點,連接周邊景點和當地文化,串聯後成為嘉義獨特的在地故事。「希望遊客能透過我們企劃,深度地體驗嘉義漫遊、慢活的特色和在地文化。」他認為,嘉義擁有深厚的文化資產,但卻無適合管道將文化故事向外推銷,而嘉義欠缺的即是一個城市形象。「說起老屋時大家都會想到台南,但嘉義是全台老屋密度最高的縣市,嘉義的每個巷弄間都有結合日式和閩式的漂亮老屋。」他認為,未來的發展需著重在如何包裝嘉義在地文化以及創造完善的旅遊資訊制度,讓旅客輕鬆地體驗這座城市的美。
舊鐵馬獲新生 嘉大打造環保校園
生活
第1630期
舊鐵馬獲新生 嘉大打造環保校園
2016-09-28
【記者林子文綜合報導】新學期開始,國立嘉義大學推動「校園綠能代步車」,將每年畢業生離校留下約千輛的廢棄單車回收,重新維修組裝成150輛校園代步車。20日於嘉大蘭潭校區KANO棒球紀念園區,由校長邱義源主持「校園綠能代步車」啟用典禮,更贈送15位清寒學生每人一輛代步車。基於愛惜資源的理念,嘉大每一學年開學都會推動認領二手自行車活動,然而因為二手車較易損壞,學生認領後因維修費用過高,最終仍將之棄置於校園內,所以一直以來成效不彰。因此校方與單車社討論,得出校園綠能代步車方案,在蘭潭、民雄和新民三個校區共設立23個停車點及取車點,平時主要由單車社負責維修,希望藉由校園綠能代步車,有效減少校園內棄置單車過多的問題。嘉大食品科學系學生黃鈺翔認為,有了代步車確實較為便利,但是擔心代步車會被偷走而慢慢消失。對此,單車社社長、生化科技系學生李嘉傑表示,他相信校方的駐警守衛可以保障代步車不被人騎出校園,且每輛代步車都貼有警察局的防盜貼紙及標碼可辨識車輛為嘉大所有,期望遏阻偷竊行為。嘉大駐警隊表示,校方這項計畫的想法已有一到兩年之久,現在推出校園綠能代步車,未來將視車輛使用情況再行增減代步車數量。代步車不限使用者身份,只要騎乘範圍在校園內,即使非嘉大師生也能使用代步車。此外他亦指出,腳踏車平時就應該好好保養,而校方推動綠能代步車是處理廢棄車輛的最後辦法。 嘉大推動校園綠能代步車,將畢業生留下的廢棄單車回收再利用,造福學弟妹。 圖/嘉大單車社提供 嘉大棄置單車回收重組成150輛校園綠能代步車,在蘭潭、民雄、新民三個校共設23個停車點即取車點。圖/嘉大單車社提供 20日,嘉大「校園綠能代步車」啟用典禮,整修15輛腳踏車贈與弱勢新鮮人。圖/嘉大單車社提供 150輛校園綠能代步車上皆有防盜警察局貼紙與編號,希望使用者能遵守校內使用原則。圖/嘉大單車社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