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83期
虎科大創物聯網警示系統 為夜間用路人護航
焦點
2023-10-25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車輛行駛於昏暗的道路上,若司機沒看見正穿越馬路的行人,往往會釀成悲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簡銘伸與專科部學生劉欣庭、宋沛玲、陳有臨、廖御証組成之研究團隊,研發出「用路人安全暨警示系統」,讓車輛駕駛及早注意行人穿越道上的狀況,也使行人能主動躲避車輛,榮獲2023第四屆美國AII達文西國際發明展金獎。 以汽車模型模擬在昏暗的道路上,系統感應到車輛靠近而使燈泡亮起的過程。 圖/簡銘伸提供虎科大研究團隊有感於上半年行人與車輛碰撞的交通事故頻傳,於是著手研發更能維護行人安全的警示系統。此系統的警示裝置有別於以往架設於路邊的告示牌,而是將成排的LED燈嵌在地面上,當車輛靠近時,整條行人穿越道就會亮起來。簡銘伸表示系統亦能保障行人安全,「即便是低頭族,也會看見閃爍的燈光而有所警覺。」警示系統利用了物聯網的技術,可以透過主控板控制連接上網路的各個裝置。劉欣庭說明:「透過編入程式碼至控制板,控制板即可自動控制其他連結到的裝置。」再結合現行測速照相機的作法,將感應感測模組埋在馬路下。模組由足夠長度的線圈構成,汽車經過時,金屬製的引擎改變線圈磁場,因而產生電流。電流將訊號傳遞給物聯網的主控板後,主控板再發出指令使LED燈間歇性閃爍。 系統是利用物聯網的技術結合感應線圈的原理,將汽車經過的訊號傳送至控制箱,使行人穿越道上的LED燈閃爍。 圖/劉欣庭提供為了讓駕駛在受警示後有足夠的反應時間,研究團隊除了蒐集交通部公開之「柏油路摩擦係數對應車速所需煞車距離」資料,參考該路段最高速限對應的數值,簡銘伸也補充道:「交通部的資料僅考慮摩擦力進行推估,但人受警示之後仍須2至2.5秒的反應時間,因此我們也把反應時車子的移動長度納入考量。」研究團隊算出夜間駕駛自反應到車輛停止所需之煞車距離,並以此調整感應模組的位置。 研究團隊蒐集交通部提供之車速與煞車所需距離相關資料,以計算出感應線圈應架設於距行人穿越道多遠的位置。 圖/簡銘伸提供此系統能同時保障駕駛和行人的安全,大貨車司機張立泓表示,此系統的設計在視覺上對駕駛很有幫助,能有效提升其警覺性。機場接送專車駕駛張堂升則認為:「雖然此系統有一定警示效果,但若想減少事故發生,解決車輛視線死角的問題更重要。」惟簡銘伸也提到,此系統目前只以數據推算,卻無法預測人性,「若車輛超速,那裝置預留的反應距離就可能會不太夠。」不過他仍肯定此系統的發展可能性,他表示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層面還可以更廣泛,系統若連接行人的行動裝置,能增添操作性功能;若連接無線導盲杖並加入警示音設計,則能提升視障人士行走於道路上的安全性。
新知
第1772期
無人機搭載穩定光源 助空軍搶修機場跑道
2022-11-23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飛機工程系航空設施組學生團隊團隊合照,左起為成員李晨泰、鍾佾敬、李俊鴻、吳嘉哲、莊睿原、邴玉玲。 圖/莊睿原提供【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夜間跑滑道搶修是一個具有極高危險性和專業性的任務,唯有穩定光源才能增加搶修的成效性和機動性。」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飛機工程系航空設施組學生團隊著手投入「無人載具飛行器照明系統應用於夜間跑滑道搶修研究」,望能提供穩定光源提升修復效率。該作品獲得第13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牌。團隊指導老師黃銘智說:「學生都是空軍基地設施工程第一線的督導人員,必須確保工程品質。」因此,研究以空軍機場為發想。團隊成員邴玉玲表示,發生戰爭時,任何在跑道上移動的人物都可能成為敵軍標靶,而台灣目前進行搶修作業所使用的燈車,雖能提供穩定光源,不過由於較為龐大且需仰賴人力駕駛,並不利於戰時的修復任務。為降低人員搶修時遭敵軍發現的風險,團隊將無人機搭載穩定光源,透過遙控把手遠端操控其到指定地點投射光源。此外,維修人員可從無人機的回傳影像中,確定損毀目標,再前往修復。 團隊嘗試運用不同燈具,搭載在無人機上,用於測量夜間光源亮度與照射範圍。 圖/莊睿原提供無人機架設光源時,因為風的不穩定性,常無法有效將光源投射在目標上。「我們原先欲使用三軸穩定器穩定光源及照射方向,後續礙於重量及裝設問題,所以使用減震泡綿(註)固定光源。」團隊隊長莊睿原介紹。儘管研究成功解決光源穩定性的問題,但邴玉玲也提到,跑滑道搶修作業至少需要四個小時才能完成,若要實際使用,尚需進一步探討無人機與光源的續航時間。註:減震泡棉具有止滑與防震作用,可用於通訊、電器等產品微小部件的貼合固定與保護。 團隊嘗試運用不同燈具,搭載在無人機上,測量光源量度與照射範圍。 圖/莊睿原提供現階段的研究著重於夜間探照,藉由無人機偵測跑滑道上的異物類型與影響範圍,再派遣人員進行修復。而團隊也試著提高無人機的運載能力,用以運送維修物資,降低搶修時間與提升人員安全性。莊睿原進一步補充,「未來山區及海上搜救時,有了無人機照明穩定度及持久性,希望可有效支援搜救任務之時效性,增加搜救之生還率。」 團隊利用自製燈具,搭載在無人機上,比較與市售燈具的差別。 圖/莊睿原提供現今國外已有部分實驗性的無人機投入救援行動,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智慧無人載具實驗室研究員劉吉軒說:「它(無人機)需要軟硬體的整合,像是飛行載具、引擎驅動力、飛行時間、導航控制能力、AI人工智慧,還有電腦視覺等整合性的技術。」他也強調,研究若要應用於救災,除需考量無人機實務上的可行性外,影像回傳介面與遙控把手能否易於一線人員操作,也是一大關鍵因素。
校園
第1758期
亞大生連署反宿舍門禁 兩日獲千人響應
2021-12-02
【記者劉亭妤綜合報導】亞洲大學學生會11月21日發起「爭取宵禁制度鬆綁」連署,指出現行宿舍夜間門禁管制(以下稱門禁管制)「不允許學生在特定時段外出」,有侵害學生人身自由之嫌。連署發起48小時,回應人數即破千,顯見學生對於門禁管制多有不滿。 亞洲大學門禁管制要求學生須在晚上11時30分前返回寢室點名,至隔日早上5時30分前,未經申請不得離開宿舍。亞洲大學學生會發起連署,盼能與校方商談、調整。 圖/亞洲大學學生會提供亞大規定,學生須在晚上11時30分前返回寢室點名,至隔日早上5時30分前,未經申請不得離開宿舍,而申請晚歸或早出宿舍也需要家長或法定代理人同意。亞大學生會於連署書中指出,門禁管制限制學生出入住所,有侵害人身自由的疑慮,而大學生為完全行為能力者,應能對其行為與安全負責,校方不該為求方便管理而以宵禁規範學生。亞大學生會會長黃思穎表示,門禁爭議在亞大已不是新聞,過往在與校長、學務長的公開論壇上,學生都曾表達對於門禁管制的反對意見,呼籲校方放寬制度。黃思穎透露,目前已收到的連署回應已破千份,結果壓倒性贊成廢除門禁管制。而無法認同門禁管制的不僅只有學生,部分家長也認為應讓學生為自己負責,也有教職人員認為門禁耗費過多的人力資源。亞大視光學系學生王馨平認為,「宵禁對於我這種作息沒有硬性規律的學生來說很麻煩。」王馨平的室友、同樣就讀視光學系的鄒芷瑄表示,他曾因為沒有趕在11時30分前離開宿舍,而被迫取消原定行程。曾擔任宿舍樓長的亞大行動商務與多媒體應用學系碩士班學生李沛昇也分享,自己曾多次參加夜唱活動而缺席點名,遭宿舍單位通知家長,因此被家長關心、嘮叨。然而,門禁管制並非沒有配套措施。以晚歸規範而言,李沛昇說明,每星期有一次點名未到的機會,且在男生宿舍,若提前告知樓長並自行簽妥晚歸單,即便晚歸也不會被登記未到,「相較他校,亞大宵禁制度算是很寬鬆的。」亞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學生林姿妤則提到,雖然學生被規定須在晚上11時30分返回寢室,但也有「固定請假」制度,只要家長同意並出示證明,也能在11時30分後晚歸宿舍。但針對宿舍外出規範,王馨平、鄒芷瑄卻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外出不僅要向宿舍夜管人員申請,還須在當下通知家長、簽切結書,手續繁複又得看夜管人員臉色,以致他們不曾嘗試申請外出。門禁管制並非亞大獨有,全台至今仍有六成,共78所大學宿舍設有門禁或夜間點名制度。各校規範不一,但不乏點名未到將通知家長、計點退宿或愛宿服務等規定。「我覺得宵禁是個很不合時宜的制度。」曾就讀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現為亞大資訊傳播學系學生的莊子毅分享,虎尾科大也有類似規定,過去住虎尾科大宿舍時,若想與同學夜唱,就必須接受被計點處分,累計滿十點者將被強制退宿。學生平時連買宵夜也得抓準時間出入宿舍,就算能申請晚歸,也須事先將申請文件寄給家長簽名,流程十分繁複。近十年來,不少大學生訴求取消門禁管制,經長期與學校協商、發起抗爭,才終收穫成果,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輔仁大學學生團體所推動的灰姑娘運動。歷經七年交涉,輔大學生會在民國105年發起灰姑娘運動,以絕食方式抗議獨限女宿的門禁制度,才終於使校方正視宿舍平權訴求,解除女宿門禁管制。而後,東海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女宿門禁管制也紛紛走入歷史。「大學生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該應要享有出入自由的權利。」王馨平期許,在學生會發起連署後,學生與校方能透過民主的方式討論門禁問題,也期待夜間外出禁令能有機會鬆綁,而莊子毅雖對連署樂觀其成,但他也擔憂,一旦解除門禁管制,未來學生若發生意外,校方可能回頭認為是門禁的「保護」不足所致。對於此次學生連署,亞大書院與住宿服務組代理組長蔡宛蓉回應,只要學生提出建議,校方就會思考調整方式。但他強調,亞大住宿人數不少,一旦門禁管制解除,住宿單位勢必得研擬更周延的作法,才能確保學生安全無虞。黃思穎表示,在連署過後,亞大學生會將與校方在12月中的公聽會上進行討論,屆時將主張全面解除宿舍門禁管制,盼能在確保學生安全之下,返還學生人身自由,鬆綁現行的宿舍門禁管制。 亞洲大學學生希望能在夜間自由進出宿舍,而住宿組則有安全方面的考量。 圖/亞州大學行動商務與多媒體應用學系碩士班李沛昇提供
校園
第1757期
照明不足增跟騷風險 陽交大承諾保障夜間校安
2021-11-17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5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於臉書(Facebook)社團「清交二手大拍賣XD」發文表示,疑似在校內遭到尾隨。對此,陽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學生議會表示已向校方反映類似案例,並呼籲校方改善夜間照明設備不足的問題。而陽交大學生事務處已發布防制跟蹤騷擾的教戰守則,總務處駐警隊也將加強夜間巡邏重點區域。林同學(化名)於臉書社團「清交二手大拍賣XD」表示,他在半夜從新竹光復校區宿舍研三舍走回女二舍的途中,被一名可疑男性尾隨並貼近,該男朝他的頭髮「狂吸了一頓」後便逃逸。由於校園為開放空間,故無法確定該男是否為陽交大學生。「交大很多小路照明都蠻不足,晚上要走比較明亮的路就要繞比較遠。」林同學也於事後表示,由於學生普遍信任校內安全,不會選擇繞路,使學生常身處夜間照明不足的區域,遭遇騷擾時反而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 發文學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林同學(化名)表示尾隨事件發生地點約位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系館前方。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學生王冠勛提供對此,陽交大學務長張玉佩表示,接獲學生代表通報後,學務處已先和學生討論、歸納出常發生跟蹤事件的區域,並立即聯絡駐警隊加強巡邏重點區域,地點包括:交清小徑、圖書館周邊到學生活動中心、女二舍至學生活動中心等。此外,學務處也和教官研擬防制跟蹤騷擾的教戰守則,讓學生在遭遇危險時,能在第一時間進行自我防衛。 學生代表通報後,學務處已先和學生討論常發生跟蹤事件的區域,並立即聯絡駐警隊加強巡邏重點區域。圖為交清小徑。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學生王冠勛提供此事件不僅受到熱烈討論,許多學生也有感於夜間照明設備不足的困擾。「晚上一個人在校園走路的時候很常是要開手電筒的,有時候開了還是會很暗。」陽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學生盧鈺珊表示,因操場在晚間11點熄燈後缺乏光源,學生行經時會特別留意自身安全。陽交大電子物理系學生林意婕也提及,夜間步行於某些區域時,即使打開手電筒仍缺乏安全感。「一個校園充斥著暗處,要怎麼說服學生這是安全的?」現任陽交大學生議員吳諒濬表示,「校園必須安全」是校內師生全體的共識,而解決校園照明不足的問題正是增進校園安全的必要條件。吳諒濬認為,校方雖重視校安問題,但繁雜的行政程序可能會減少校方推行相關政策的意願。他也質疑,由於在夜間活動的大多是學生,大部分的教職員不在學校,恐怕不熟悉夜間校園環境,「當校方無法切身了解學生需求時,要怎麼解決校園問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與校方歸納出校內幾處夜間較危險的區域,地點包括:交清小徑、圖書館周邊到學生活動中心及女二舍至學生活動中心等地。圖為學生活動中心周邊。 圖/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王冠勛提供為改善校內的夜間照明,陽交大軍訓室主任陳效邦說明,總務處營繕二組已規劃在尾隨事發地點旁的停車場增設一支四米高燈具,目前基座已灌好,預計於本週裝燈。此外,軍訓室將於12月20日召開校園安全及災害防救委員會,討論改善校內燈光昏暗、無架設監視器處的方針。針對夜間校園安全問題,張玉佩認為教導學生如何進行自我防衛至關重要,「不是女孩子不能晚回家,而是這個社會其實要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我們的權利,比如哪時候回家是我們的權利。」但是在行使權利的同時,仍要練習面對潛在危險,才能在當下冷靜求助。吳諒濬則對校方提出的解方表示肯定,他也期望未來能增設更多路燈、減少暗處,並推廣校安專線。此外,他也呼籲校方重視學生在校安全,期望師生能共同討論,建立更安全的校園。
校園
第1738期
控校方忽視夜行權 東海夜間遊行倡校安
2020-12-03
【記者吳嘉倪綜合報導】「東海大學黑壓壓,只會叫我早回家!沒有回家早點睡,為何會是我的罪?」10月底,長榮大學發生女學生遭擄遇害事件,引起舉國譁然,更使夜歸學生人心惶惶。鑑於校方並未提出積極對策,東海大學性別平等行動小組(以下簡稱性平行動小組)隨即於11月30日晚間9時發動「夜間大遊行」,呼籲校方正視學生夜行權。 性別平等行動小組成員將寫著「我是家裡的寶貝,不是校園巡守隊」口號的彩帶綁在頭上。 圖/吳嘉倪攝遊行現場學生繫上彩帶、高舉旗幟,大聲呼喊口號:「我是家裡的寶貝,不是校園巡守隊;女生不是我要顧,男生也要被保護。」原先校園中燈光昏暗且人煙稀少的小徑,此刻頓時變得人來人往,約60至70名學生走在夜間不敢獨行的道路上,以行動捍衛自身夜行權。遊行隊伍也在校長室前發表短講,更將捍衛夜行權訴求的彩帶於門上貼成大大的「X」,藉此希望校方注重學生的校園安全。 參與遊行學生將寫有訴求的便條紙及彩帶貼在校長室門上,期望校方能早日重視學生在校內的安全問題。 圖/吳嘉倪攝10月底,長榮大學一名女性大學生晚間返回校外租屋處途中遭擄,後慘遭殺害。此案引發國內外關注,許多夜歸學生也開始擔心自身安危。因應此事件,東海校方拋出校園安全地圖,呼籲同學照著地圖上的「安全走廊」走,並且結伴同行、不要晚歸。東海校安中心也強調已於校內增派員警加強巡邏,並將校內路燈更換為更明亮的LED燈。 東海大學校園內種植了許多樹木,有利生態環境的同時,到了夜晚反而遮蔽光線。 圖/吳嘉倪攝性平行動小組成員邱邰品談到,過去校內發生夜間性騷擾案例時,校方也提供相同地圖,做法消極,「根本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只用呼籲的,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此外,依照《東海大學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處理與防治實施規定》,總務處必須定期舉行校園空間安全檢視說明會,邀集專家、教職員工及其他校園使用者參與,檢視校園危險空間改善進度。然而,東海校方卻從未召開此說明會。對此,性平行動小組啟動連署要求召開說明會。性平行動小組本次也發動夜間大遊行,控訴校方要求學生盡早返家、結伴同行,「但我們認為晚上在校園裡走路是不分性別、每個人都該擁有的權利,保持校園安全是學校的責任。」邱邰品說。 東海大學校園內有許多小徑,遊行隊伍經過時並不會讓人感到不安,但若是在夜間單獨行走則會令學生害怕。 圖/吳嘉倪攝性平行動小組實地勘察校園安全走廊的路線,卻仍發現部分地點光線過暗、路燈故障。參與遊行的東海社會學系學生莫元貞提到,安全走廊不可能途經校園內所有教室,因此這並非實際的解決方法。他說:「學校若無法讓學生安全走在校園裡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必須爭取夜行權。」此外,遊行隊伍也沿途在緊急求救鈴處綁上一條條彩帶,讓求救鈴位置更醒目。性平行動小組的劉品佑提及,學校宣稱校內有多達1000個緊急求救鈴,但其中以女廁內的緊急求救鈴佔多數,實際設置於校園道路的數量仍未知,且校方並未說明緊急求救鈴的效果,因此參與遊行的東海社會系學生張采琳表示對按鈴後的成效存疑,「不知道按了到底有什麼效果,真的有實際保護的作用嗎?」 遊行途經緊急求救鈴,學生將彩帶綁上,除了讓緊急求救鈴更加顯眼,也希望當日遊行一事可以被大家記得。 圖/吳嘉倪攝邱邰品也痛批校方在性別平等的觀念上仍停留在「已知用火」的階段,東海校安中心曾提醒學生「夜歸的女同學要找男同學陪伴」,以及校園安全走廊地圖上甚至沒有一條到達男生宿舍的安全路線。而針對性平行動小組的訴求,秘書室性別平等教育專員蔡美惠回應,正在協調召開校園空間安全檢視說明會,時間確定後將會公告,屆時歡迎同學共同參與。遊行參與者、就讀東海法律學系的林軒懷則激動表示,「你在學校只有四年,你絕對不會希望因為校方疏忽而變成校園永遠的肥料。」他強調,校園安全應該是每位學生都要注重的議題,學生絕不能成為犧牲品。
藝文
第1692期
鐵路碎石造景社區 重現嘉義鐵道歷史
2018-12-12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嘉義台糖舊倉庫屋頂上懸掛著紅黃燈籠,連接彩虹色繩索,向下延伸至後驛社區土地,上頭繫著社區居民的祈福卡。一群來自台中、彰化的大學生,組成創作團隊「夜間飛行者」,分別透過燈籠及鐵路碎石等元素,創作〈燈繫〉及〈後驛波動〉兩件作品,參與本屆嘉義鐵道藝術村舉辦的黑金段藝術節(註),展現後驛社區的歷史特色。 〈燈繫〉利用紅黃兩色的燈籠,自台糖舊倉庫屋頂懸掛而下,象徵後驛社區居民自外地帶來不同信仰,宗廟林立的景況。 圖/林傑立攝「平常不太常去鐵道藝術村,知道但不常去。」當地居民謝佑真表示。鐵道藝術村成立17年,然而對於緊鄰的後驛社區居民而言,藝術村卻是一塊陌生的場所。藝術節策展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陳一凡認為,嘉義鐵道藝術村要發展成藝術聚落,應該要與周邊社區有所互動,故將展出空間延伸至社區。而飛行者團隊則透過在作品中加入鐵道的元素,讓鐵道藝術村能更貼近後驛社區。 後驛社區在日治時期為煤礦等貨物的集散地,社區中能見到幾處,自日治時期留下的告示牌。 圖/林傑立攝懸掛在台糖舊倉庫的〈燈繫〉以紅黃燈籠,象徵當地居民從外地移居,為後驛社區帶來不同信仰、宗廟林立的景象,而〈後驛波動〉則以鐵道碎石鋪成漣漪圖紋,碎石象徵鐵道之於社區的重要性,作品也有指示牌的作用,指向嘉義鐵道藝術村的方向。 〈後驛波動〉利用社區中閒置的畸零地,以鐵道上的碎石,經過染色後鋪製成漣漪波動的圖案。 圖/夜間飛行者提供夜間飛行者團隊成員皆非嘉義人,因不熟悉後驛社區歷史,創作初期隨著陳一凡及後驛里里長陳其生參訪社區。陳一凡說:「居民很期待社區能有新樣貌,他們也建議我們很多畸零地進行創作。」陳其生也表示,社區中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景點,經過創作團隊規劃、整理,將社區各景點串聯,才有現在的成果。夜間飛行者成員、彰師大美術系碩士班蔡璧合表示,不少民眾熱情參與作品創作,例如〈燈繫〉讓社區居民寫下自己的願望,綁在作品的彩虹繩索上。蔡璧合說:「有居民因為活動當日要上班,所以提前來和我們拿卡片,希望自己的願望能實現。」活動當日,現場更聚集30幾位居民,一同參與祈福點燈儀式。 作品由彰師大夜間飛行者團隊與社區居民共同完成,上頭的祈福卡即是出自當地居民之手,藉此希望自己的願望實現。 圖/林傑立攝創作期間,團隊成員遇到不少民眾好奇詢問,團隊也不斷與居民溝通場地使用及創作目的。負責〈後驛波動〉成員、彰師大美術系碩士班的柯頌葳說:「原先我們使用黑作為〈後驛波動〉的背景,但考量到當地居民較為保守,長輩較忌諱黑色。」柯頌葳表示,粉刷當日就有一名老奶奶特地叮囑不能在自家外牆漆上黑色,團隊便以黃色取代。團隊成員也期望未來能再進入社區創作,並讓居民共同參與。柯頌葳說:「我們希望從這塊小小的畸零地開始,讓里民的生活中有新的小波瀾與色彩。」陳其生則表示,社區中仍有許多閒置的土地,經過整理後,未來不排除開放,讓其他藝術家進駐創作。註:黑金段藝術節是自2002年起,嘉義鐵道藝術村舉辦的年度活動,其名「黑金段」為嘉義後火車站地區,在日治時期為貯藏煤炭的貨運集散地,而煤炭又有「黑金」的美名,故被稱為黑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