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生活
第1769期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2022-10-26
【記者陳孟樺台北報導】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自22日起至24日以「義民35.客+潮」為主題展開活動。義民嘉年華來到第35週年,乘著客家文化的浪,與現代潮流結合,衝上前所未見的浪峰。這次以嘻哈元素貫穿活動,期盼能拉近客家原生文化與年輕一輩的距離,同時也帶給民眾新穎體驗。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以「客+潮」為主題,主辦方希望將傳統文化與嘻哈潮流結合,讓青年對客家文化更有感。  圖/陳孟樺攝本屆以「客+潮」融合傳統與新潮流,更擴大規模舉辦往年的「迎神繞境」與「安座大典」,特別邀請全台35間宮廟參與。廟宇人員聲勢浩大,來自台灣各地的神轎一齊座落在自由廣場中央。安座大典啟動的那一刻,所有民眾肅立,專注地看著廟方將一尊尊義民爺與忠勇公請出轎,接著由典禮人員們小心翼翼地把義民爺牌位一ㄧ接過手傳至主祭台上。 安座大典時,典禮人員高喊「進喔」,向全台35間宮廟的義民爺與忠勇公表示將把他們接上主祭台。   圖/陳孟樺攝今年客家義民嘉年華融合傳統與潮流,主辦方祭出嘻哈主題曲「承蒙臺北」的舞蹈比賽,歌詞以客語道出義民來到台北的故事,詞曲中新舊雜揉與碰撞成為一大特點。而「創意踩街」受風雨影響而取消,令許多表演團隊感到惋惜,原定受邀參與的國立臺北大學熱舞社學生吳俞蓁認為:「平常不會注意到這類型的活動,但有結合熱舞表演就能吸引許多大學生與街舞圈年輕人的關注。」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次日遇上風雨,受邀表演的學生不畏場地溼滑仍奮力舞蹈。 圖/陳孟樺攝出身不同世代卻同樣關注、喜歡客家文化的民眾匯聚在義民嘉年華。會場中鑼鼓喧囂夾雜現代嘻哈音樂,針對本次主辦方嘗試結合兩種文化,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説:「想讓民眾耳目一新,不見得是要完全顛覆,而是在某種既有的客家特色下變得非常潮流。」傳統與潮流在活動中交會,主辦方期待能重新詮釋當代客家精神。徐世勲認為,客家文化在創新或者與其他文化融合都有所突破,不過「客語傳承」仍是最大困境。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社副社長吳廷宇認為,對客家青年而言,具備客語能力與擁有使用客語的環境同樣重要,「我們對公眾場合中出現這些語言可能還不習慣,像臺大學生會今年迎新傳單使用多元語言,就有些人不習慣而引發爭議。」主辦方這次嘗試交融兩種文化,吳廷宇也表示,大家會感到新潮,或許也有人因活動而想認識客家文化。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左)接受講客廣播電台採訪,與主持人以全程客語的方式趣聊活動。 圖/陳孟樺攝本屆客家義民嘉年華為客家文化翻開嶄新的一頁,談及下一頁該如何續寫,徐世勲表示,未來計畫讓客家結合全球當代文化,「甚至讓大家覺得原來,我們客家人也可以引領潮流。」另一方面,吳廷宇點出,主辦方可以讓民眾體驗客家人的生活,「畢竟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民眾參與過這樣的生活方式後,推廣效度或深度都才會是持續的。」客家精神透過本次活動與潮流接軌,讓客家傳統以新形式發揚光大。
舞渡台悲歌 紅瓦傳承客家精神
藝文
第1667期
舞渡台悲歌 紅瓦傳承客家精神
2017-11-29
【記者徐安萱苗栗報導】紅瓦民族舞蹈團11月25日於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中正堂演出《黑水溝外的春天》,以舞劇型式訴說客家先民「六死三留一回頭」的渡台悲歌,同時展現無論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客家的語言與文化依舊傳承與堅持著「硬頸精神」。 紅瓦民族舞蹈團創作《黑水溝外的春天》,發揚客家民俗舞蹈,期盼人們回歸在地文化。 圖/紅瓦民族舞蹈團提供「硬頸」是客家人的核心精神,也是《黑水溝外的春天》的編舞理念。〈拓〉一曲中,舞者手持鐮刀、身揹包袱,舞出客家族群一路從中國北方向南遷徙,再漂泊至臺灣,移墾時的艱辛與落地深耕的成就。然而在台灣早期移民「一半潮州一半泉」現象下,客家先民不但要克服開墾時的惡劣環境,還面臨泉州人、番族等不同族群的驅離、欺壓、追趕。身著客家傳統服飾的舞者,與面撲白粉、身著泉州服飾的舞者相互纏鬥,除了演繹移墾先民的械鬥場景,更展現各種高超舞蹈技巧,博得全場觀眾喝采。現場觀眾黃芮莛表示,他本身學舞將近十年,〈拓〉不但展現舞者的功力與技巧,舞者的肢體與表情也相當到位、投入。「真剛好,大家共下去河壩洗衫喔!」舞群手持洗衣籃,演出談笑風生的客家婦女溪邊洗衣、一齊唱著客家山歌、舞弄著手上竹簍的場景。氣氛歡快之際,突然節奏一變,劇情急轉直下。身著白色長水袖的舞者進場,象徵無情的大水襲來,客家先民必須和大水搏鬥。兩派舞者猛烈纏鬥,然而水勢湍急,人終究抵抗不了大自然的力量,客民只能簇擁以躲避大水,眼看著辛苦開拓的家園被淹沒。現場觀眾游嘉鈴表示,〈浪濤天〉一曲能看出兩派舞者的團隊默契,儘管自己不是客家人,也被硬頸精神感動。 舞劇中運用具有客家特色的物件,手持米篩的舞者歡快展現客民團結、勞動、安居樂業的生活型態。 圖/紅瓦民族舞蹈團提供《黑水溝外的春天》亦融合許多富有客家特色的物件與文化象徵。舞者手持搗麻糬的木杵、米篩、客家大花布,唱著代表性十足的山歌,〈客家做飯〉一曲歡快展現客民團結、勞動、安居樂業的生活型態。演出中舞者們不僅需要透過肢體表達、吟唱山歌,更加入許多內心情感、表情,才能將最真實的情緒傳達給觀眾。舞者、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學生林詩儒說:「一句客語『大家來去河邊洗衣服喔』,就讓我反覆練習了無數次」。舞者婆娑起舞,展現客家「細妹」如同纏花的美麗身段,女性含羞待放以歌舞傳情,希望能像編織纏花般將男女情愛纏繞一起。〈纏花意象〉將傳統手工藝品「纏花」的編織方式融入舞劇,以現代舞為基礎,再透過民族舞蹈的肢體語言,交織出變化複雜的線條與空間。現場觀眾、民俗舞蹈老師黃捷表示,整齣作品編創風格相當特別,巧妙的將客家文化與多元的肢體展演融入民族舞蹈。紅瓦民族舞蹈團團長劉明仁也說:「未來會繼續創作更多客家的舞劇,發揚專屬台灣的民族文化、客家精神」。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