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專題
第1807期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1
【記者陳樂怡、周依恩、鄭孟佳、吳恒儀綜合報導】「他會有點類似自殘 ,會咬自己的(手)、打自己的頭, 所以我們為了讓他不要咬,就會去買那種塑膠的棒子。」提起自閉症兒子面對聲音刺激時的激烈反應,林士雄無奈說道。 他苦笑著形容,兒子的情緒如同未馴化的孫悟空,幾乎每天都在爆發,「哪一天沒有爆,那應該是燒好香了。」 林士雄回想起兒子出生那年,是他人生的巔峰, 重考7年後終於考上建築師執照、結婚生子,一切都看似很順利。然而,兒子2歲9個月時,被診斷出自閉症,讓他與太太的人生出現了轉折。 林士雄為了照顧兒子,放棄了原本穩定的建築師工作,轉而投入保險業,只為擁有更彈性的時間來照顧孩子。他與太太也積極尋求各種療法,不僅定期看醫生、做復健,就連求神問卜、民間偏方都不放過,甚至花好幾萬台幣去作法,想要把兒子靈魂「叫」回來,「就我看來大家(這些方法)都沒用,(最後)就是覺得是接受,接受最重要。」他說。 看一場電影,發發呆,或許是最平凡不過的日常。然而,對於自閉症者的家人來說,卻可能是種奢侈。 「基本上就很像你在顧一個2歲小孩的概念,他無時無刻都要在你的視線裡。」翁禹平說道。他有一個患有中度自閉症的弟弟,每天從弟弟睜開眼的那一刻起,就必須要有人全程陪伴,不僅吃飯、玩耍需要關注,就連刷牙、洗臉等基本生活動作也需要協助。 談及外界的異樣眼光,翁禹平坦言他早已習以為常。他說道,弟弟撞到別人不會主動道歉,且因著弟弟的情緒行為障礙,出門在外弟弟若是不順心還會大發脾氣。「有些家長會跑來跟我媽說:『你怎麼這樣教小孩啊?』。」翁禹平說道。 自閉症一般會伴隨其他併發症,如情緒障礙、語言障礙等,因此需要長期的觀察與照顧。「我們真的有(患有自閉症的)服務對象,他有自傷的行為,可能會去撞牆或是攻擊別人、去抓人。」在成人心智障礙照護機構任職的Lucia(化名)說。 長期承受極端壓力的照護者,需要喘息的時間與空間。「我們不是照顧一天兩天啊,是一輩子。」自閉症照護者陳怡如感嘆。「喘息服務」,是一種讓照顧者可以獲得片刻休息的措施。一天八小時的日間照護或是照護機構舉辦的一日夏令營,可以讓家庭和小孩暫時分開,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將瀕臨崩潰的家庭從懸崖邊拉回。「很少人會跟你說,照顧者其實也需要協助,需要喘息。」陳怡如說。 自閉症者的表現特徵各不相同。自閉症常見的特徵為情緒反應較單一,或偏執於特定的表達方式,因此無法正常進行社會互動和溝通。然而,自閉症合併情緒行為障礙的患者,在受刺激時可能產生自傷、攻擊他人等行為,因此需要更密切的照護,不適於一般社區式服務。然而全天式機構卻往往因額滿拒收,家屬只好將患者留在家中自行照顧。 令照護者提心吊膽的是,熟悉且舒適的生活規律或環境如果有一絲一毫改變,都足以令自閉症者陷入崩潰。每一位患者對於感官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固著行為。患者習慣的規律被改動,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細節,如擺放鉛筆的角度,都可能令他們大腦超載、抗拒。有時自閉症者執著於完成某件事,不安與焦慮不斷地累積下,他們只能透過嚎叫與肢體動作來宣洩壓力與情緒。「(固著行為)沒有一個轉圜的狀態,會讓家人都不知道怎麼幫他。」心理諮商師林佳蓉解釋道,「這也是家人有時候會耗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針對自閉症者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照顧者可選擇的喘息管道也不一樣。輕度自閉症者適合進入社區日間作業設施(以下簡稱小作所),接受社交訓練與職業培訓,支持未來就業。中度自閉症者可選擇身障社區長照機構(以下簡稱日間照顧),進行結構化學習與生活輔導。然而,重度自閉症者急需高密度的支持服務,因此需要進入專門的照護機構,接受24小時專業照護與醫療支持。其中,患有嚴重情緒行為障礙的自閉症者,會因為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而自傷或是使用暴力攻擊家人。「如果你力氣比他小就壓不過他,搞不好還會被他咬。」林士雄說。他們的家庭往往承受更大的壓力,喘息服務成為這些家庭的迫切需求。 隨著自閉症者的人數逐年增加,照護需求隨之上升,但機構能提供的照護量能終究有限。Lucia分享,有些個案在機構一待就是二、三十年,隨著個案老化,可能合併其他疾病與失智症狀,機構就需要更多人力來支持個案需求。自閉症合併情緒行為障礙的個案身為最需要被專業照護支持的群體,此時此刻卻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回家,再度將照護者與自閉症者拉入互相消磨精神的深淵。 翁禹平每天要和家人輪班陪著弟弟,出門時要全家一起行動、看電視時也陪在旁邊為弟弟解釋劇情。對於沒有同儕的弟弟而言,家人就是他的全世界。一周四次,每次八小時的日間照顧,成了翁禹平和家人的喘息時間。日間照護機構除了讓家人有完整放鬆自主的時間,也透過課程活動、手作體驗等,讓弟弟有接觸家人以外人群的機會。 但並非每個家庭都如此幸運,有嚴重情緒障礙的個案往往容易被機構拒絕,或是進到機構後又被「退貨」。「因為服務量能是固定的。」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總幹事蔡嘉華指出,有情緒行為的個案需要高密度的人力陪伴,機構必然需要篩選個案,「要不然就是要大家一起爆炸。」 為實踐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以下稱「CRPD」)的平權精神,政府自2014年推行「去機構化」政策,鼓勵機構發展社區式服務。蔡嘉華形容,機構式服務就像是把身心障礙者關在培養皿裡,外界看不到自閉症者、自閉症者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而「去機構化」的社區式服務,旨在協助使用者學習運用社區的資源,知道附近公車怎麼搭、餓的時候知道去哪裡買飯,期望透過社區參與逐漸打破藩籬,增進障礙者與社區互動的可能。 儘管政策立意良善,卻變相加重了一線服務人員的困境。Lucia指出,有別於機構式管理,社區式服務需要的人力比更高。與此同時,既有的機構服務項目也持續運作,卻因不受政策重視,失去政府補助,機構只好想盡辦法自籌經費,資源與人力更形吃緊。 蔡嘉華說明,CRPD的理想,是社區的服務足夠之後,能逐漸取代機構。然而他也指出,機構是否需要被取代,目前還備受討論。社區式服務為融入社區,據點規模較機構小,「有情緒的個案勢必要夠大的場域,擺明就是進不去社區,但他們要進機構,進得去嗎?」蔡嘉華說道。Lucia分享,重度障礙及多重障礙、或提早老化合併阿茲海默的個案,往往需要隨時有人在一旁看著,提供即時的照護或協助,這是社區式服務暫時無法取代機構的原因。 「真正的去機構化,是我們重視他們的人權跟尊嚴。」Lucia說道。CRPD的精神很理想,然而機構即便將平權精神融入機構服務中,帶著服務使用者走入社區,但若不是設置小作所等有形的社區據點,就無法受到政策支持。Lucia感嘆,每年自閉症家庭照護的需求增加,機構轉型,在專業人力不足、政府資源少的現況下,機構處處面對照護與營運的兩難。 然而,也有家長選擇跳脫現有的機構體制,與其他身心障礙者家庭共同創辦屬於自己的「家園」。社團法人臺灣自閉兒家庭關懷協會理事長孫中光,聚集7位自閉症者與15位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兒女,在台東建立「共伴家園」。 共伴家園的成員透過手作工坊,販售台東著名的池上米維繫經濟收入,加上募款和政府補助,讓家園得以營運,同時學會自力更生的技能。「我們可以陪他們走一輩子嗎?不可能啊。」孫中光說道。多年前罹患肺腺癌的他,正因為明白家長總有一天會老去、離開,所以他毅然決然地創立共伴家園。孫中光認為,部分機構作為管理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等。然而共伴家園裡的「家人」們一起生活、食宿、在協會的手作工坊工作,沒有誰應該被誰管理,彼此享有平等和尊重,落實CRPD中平權的理念。 「很多家長來我這邊取經,我也是把我的Know-How(技術訣竅)全部告訴他們怎麼做。」孫中光說。然而至今孫中光在台東打造的家園,仍是台灣唯一一個據點,再無其他。維繫家園運作處處都需要經費支持,更需要強大的決心,到處籌措資金的孫中光不禁戲稱自己「把公益當作生意做」。 龐大的經濟壓力,無論是對共伴家園,還是機構而言,都是沉重的負擔。機構光是開發「服務社區化」所需的照護場域,就吃上不少閉門羹。社區式據點必須有良好的生活機能,以及方便的交通條件,身心障礙者才能有效地接觸社區資源。「偏偏那些地方,它的地價、它的房租估計是高的。」Lucia無奈地補充,政府的補助往往不足以支應開發社區式據點的新成本。「我們光是在找這個地點,人家都會覺得我們是在乞討。」Lucia說。同時,地方居民對身心障礙者並不熟悉,甚至指責機構設立據點會讓當地房價下跌。 CRPD「去機構化」政策中,「機構」的定義究竟為何,至今連第一線從業者都回答不出。有的單位雖有機構之名,但努力將社區式的服務引入,讓服務使用者被社區接納,有尊嚴地生活,卻因著「機構」的身分,成為政府忽略的對象。身心障礙照顧者急迫的喘息需求,如今更難被接住。 「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人間的悲劇。但對我們這種父母來講,是最好的結局。」林士雄說著讓人椎心刺骨的台詞,臉上卻帶著淡淡的微笑。類似的說詞,在自閉症者父母對話之間屢見不鮮。 林士雄點開手機,分享螢幕上每天與兒子爬山的合照,與這些年來二人一同早起運動的紀錄。「1640次差不多。」林士雄仔細計算與兒子一起運動的次數,未來還有多少個1640次要計算,他並不曉得。一般孩童在成年、獨立之後,可以脫離父母展翅飛翔,但照顧自閉症的孩子,是林士雄,也是照顧者們一輩子的工作。「真的好累的時候,會突然有一種想法:如果能脫離現在環境,不管是小孩走丟,或是突然有一張機票把你送到關島(都好)。」蔡嘉華道出照顧者們在長期壓力下,偶爾不切實際的心情寫照。照顧之路沒有盡頭,照顧者對自閉症孩子的愛和包容,也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才能走得長久。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影音
第1802期
《民法》刪懲戒權 教養需考量兒童發展
2024-12-06
【記者李昱靜、范瑞勻、張恩爾採訪報導】為符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及國際主流意見,行政院會於11月28日通過《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將原先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的規定修改為,父母在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時,應考量子女的年齡及發展程度,並尊重其人格,不得對子女實施任何身心暴力的行為。此舉引發家長團體憂心,認為政府剝奪適度管教的權利。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專員陳映竹表示:「現在這個是一個國際的趨勢, 包含從WHO,他們其實有指出,體罰孩子的受暴經驗對他身心發展是有長遠的負面的影響。那國際上有很多實證研究,是看到說體罰或言語暴力,其實是會影響孩子的腦神經的發展。」 近年,臺灣家暴通報案件逐年上升。2021年,家暴通報案件為兒少保護類型的有2萬4481件、2022年2萬5193件、2023年2萬7133件。為了避免少數家長將合理懲戒誤用為暴力行為的藉口,政府期望透過修法,推動家長以正向教育取代不當的懲戒方式。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研發組副主任呂佳育說:「他(法條)在強調的只是說我們不應該用傷害孩子身體,或讓孩子感到痛苦的方式來懲罰他。那引導或者是教導 ,或者是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跟協助,還一樣是身為父母的權利跟責任,那法規也沒有阻止這個部分。」 此次修正,將父母在適當範圍內懲戒子女的權力刪除。造成部分家長擔憂未來在管教的過程中,小孩若在缺乏適當教導之下作出危及生命安全或違法的行為,父母將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對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明:「(懲戒權)必要範圍內你要去阻卻他去違法,避免他做壞事。那現在這個拿掉了變相的會告訴家長說這些東西你都不能做,本來我就不知道怎麼教了,那你現在告訴我什麼都不能教。」家長陳郁珺也說:「都是用語言上跟他說,不可以這樣,可是到後面他就是故意。那如果說久而久之啊都不能打,或者說不能管教他的話,那以後他會覺得說我做壞事,我也沒事啊。」 此次修法意見兩極化,但普遍認為現行的配套措施不足,如:親職教育缺乏資源、法規的定義不準確等,民眾期望政府能積極推廣親職教育,並清楚定義不當管教的範圍,建立完善配套措施後再修法會更為妥當。王瀚陽表示,政府要給予適當的、彈性的親職教育假,讓父母有正向教養的引導手冊,也要有相關的諮詢以便家長諮詢溝通。新北市私立純德幼兒園老師潘瑀瑄說:「我希望政府可以撥經費給學校,讓學校來辦理,家長透過家長日,他一邊來瞭解學校一邊又可以聽親職講座。」 此次《民法》修正草案雖然以保護兒少權益為初衷,但因法律定義不明確、缺乏與家長溝通,造成家長陷入管教與觸法的兩難困境,如何在保障兒少權益與支持家庭教育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此次修法後續推動的重要課題。
自創家庭創傷記憶 黃榆惠、謝明澄尋和解途徑
藝文
第1802期
自創家庭創傷記憶 黃榆惠、謝明澄尋和解途徑
2024-12-06
【記者廖奇典花蓮報導】原生家庭是人們生命中的第一個歸屬,所造成的傷害也最為深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黃榆惠與謝明澄即日起在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舉辦聯展《像蝸牛行走・名為家的場域》,透過攝影與裝置藝術探討家庭帶來的創傷。 黃榆惠父親年輕時為了養家糊口而放棄夢想成為一名焊鐵工人。父親的身份在兒時是黃榆惠不願面對的議題,長大後的他決定深入了解父親的工人職業,透過藝術尋求身份上的和解。謝明澄則想表達家庭中「束縛」與「解放」的矛盾,他在進入青春期後與母親的關係越發緊張,並發現童年時對家的想像與現實漸行漸遠,於是透過攝影尋求精神寄託。 黃榆惠將肉色的雪紡紗搭建成帳幕,組成〈工・父親・循序漸近〉,前後隔出五層空間,擺放與父親相關的各式物件,象徵其自幼兒園至大學五個階段與父親的關係,並由下至上割開裂縫作為通道,邀請觀眾鑽入帳幕,一起體驗這段時間線。「當初想用這種紗就是覺得它很像我跟家人的關係,可以看穿一層又一層,但卻是模糊不清的。」黃榆惠說,他也表示帳幕特別選用了工人階級常見的皮膚顏色,以加深與父親的連結。 焊鐵工人工作使用的焊錫也是黃榆惠在〈工・父親・循序漸近〉中表達家庭關係的素材。他將每層布幕撕開一道道裂縫,並將焊錫點焊在裂縫周圍,象徵關係中的傷痕與修復。「我爸為了賺錢養我受傷,給予我能量,我就把這份能量用焊錫填在傷口上返還給他」黃榆惠說。此外,黃榆惠刻意把錫條焊成不規則的形狀,呈現殘缺的外觀,象徵留下疤痕的傷口。 謝明澄的自拍照系列作品《落果》引用榮格心理學的理論詮釋自己的成長,他說:「成長的意義就是拋開童年的假象,同時不要變得憤世忌俗,但有時候我好像只是把那些東西推到一邊而已。」為此他在作品中褪去代表自己身份的衣物,以此代表家庭帶來的束縛與保護。同時畫面中細小的折紙作品,則象徵他擱置不管的童年幻想,表達既想解放卻無法徹底逃脫束縛的狀態。 「其實你也沒有辦法困在一段關係裡太久,因為人會死,它終究會有一個結尾。」黃榆惠說。兩人透過各自的手法,展現他們與家庭各自的狀態,也讓觀眾回歸本身,去思考家庭對自己的傷害與和解之道。觀眾蕭宇佑說:「透過帳幕的裂口來呈現傷口和爸爸的面貌,是很有創意的做法。」 觀眾蕭祖華則表示自己和謝明澄兩年前曾修過同一堂課,「從那時到這個階段,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傷口,把自己的內心向外展露我覺得很了不起。」
周先陌撰寫家族故事 呈乩童身分與個人慾望衝突
藝文
第1799期
周先陌撰寫家族故事 呈乩童身分與個人慾望衝突
2024-11-15
【記者黃詠欣新竹報導】台灣傳統民間信仰中,乩童是介於神明與信徒間的橋樑,人們認為乩童們可以向神明傳達他們心中的疑惑。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周先陌以散文〈春乩〉榮獲第二十屆林榮三文學獎佳作。他以自己的哥哥為文中主角(以下簡稱阿兄),闡述他成為乩童後,在個人生涯選擇及傳統家庭期待間的掙扎。 〈春乩〉談的是阿兄以及家族的故事,周先陌的家族世代間流傳特殊體質,而阿兄繼承通靈能力。然而同時也是同志的他,卻讓傳統保守的家人難以接受。周先陌在〈春乩〉中寫下阿兄在家族與生命、宗教間拉扯,最終出走的過程。提及作品取名〈春乩〉的理由,周先陌表示「乩」指的是阿兄的身份,「因乩童普遍被要求要服侍神明。」但周先陌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故使用有發春意義的「春」字表現人的慾望及生命力。 作品敘述當上乩童後的阿兄,在得知其性向後,家人以異樣眼光看待他,並對他言語斥責的過程。周先陌說:「人作為一種獸類的那種暴力,其實最容易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回顧童年記憶,周先陌表示雖然自己支持阿兄,卻因年紀尚小無法給予幫助,「我那時候很大的關注點其實是我哥哥到底開不開心。」長大以後,周先陌以旁觀者視角敘述這段過往,「我的寫作方式偏冷血、殘忍,我只是想告訴你事實是什麼。」他補充道。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生扈嘉仁表示,周先陌用中性態度去處理他看見的家庭暴力,讓事實顯得更加殘酷,「周先陌的筆調雖然很冷,但始終有帶著一種隱隱的哀傷感。」 周先陌常用隱晦手法去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受,故過去多以新詩作品為主。直到就讀研究所後,他才以散文形式重拾創作,而〈春乩〉是他18歲後第一篇得獎的作品。談及創作類型的轉變,周先陌認為是自己已能勇敢面對過往的經驗,並能用理性的方式去表達它。「我很喜歡樸素的句子,我覺得生活中這些語句是最具有力量的,當我夠成熟,才有辦法把這些事情還原成最平凡的句子。」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楊佳嫻說:「〈春乩〉是一個打開潘朵拉盒子的繁複過程,慾望是秘密,也是真實,一旦打開就再也收不回。」
從鏡頭回望家往事 劉耀鈞反思親子牽絆
藝文
第1789期
從鏡頭回望家往事 劉耀鈞反思親子牽絆
2024-07-02
【記者王華琳新北報導】「我不是要跟家庭和解,而是當我了解為什麼痛苦掙扎時,才會明白我為何這麼急迫地想尋求存在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碩博士班學生劉耀鈞於9日起,在臺藝大北側聚落38.07.08展間舉辦個展《再等我一下,快到家了》。他將自身的口頭禪化為展覽名稱,傳達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感,並暗示一切的終點依舊是家庭。該展透過影像記錄藝術家的原生家庭,以及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探討自己、家人與創作三者間微妙的羈絆。 《直至休耕》的拍攝過程,讓劉耀鈞不僅重新審視與家人的關係,也發現家庭對他創作的影響。 圖/王華琳攝「藉這個契機再回歸家庭後,我重新意識到家人,對我來講其實很重要。」劉耀鈞說明,他年初所拍攝的紀錄片《直至休耕》,講述隨著阿公、阿婆年紀增長,自家農田終將面臨休耕的故事。在過程中,他慢慢意識到家庭對價值觀與行為的影響,再加上家人無法理解自身創作的隔閡,讓劉耀鈞選擇以第三方的「攝影師」身分重新回到家庭,分析並挖掘問題與起因,尋求被家人接受的歸屬感與身分認同。劉耀鈞偶然於老家櫥櫃中,翻出父母過去的結婚影片,發現了這段與自身相關,但他卻不存在於畫面的影像。作品〈關於過去的一場婚禮〉呈現傳統婚禮中,重視「儀式感」的繁複禮儀。「就像是攝影過程中的準備程序一樣,並非是浪費時間。」他認為繁瑣的婚禮儀式讓人更珍惜家庭價值,因此他透過此創作,試著思考家人在他心中的意義。劉耀鈞也保留原始影片中的粗糙與晃動感,「對我來說它的溫度在於複雜與儀式,但是為什麼會有溫度,可能是因為你從這個時代,遙望過去已經追不回來的記憶。」 劉耀鈞透過現今所習慣的觀看規格,呈現過去畫面,藉此探討影像的時代性。 圖/劉耀鈞提供在作品〈打板計畫〉中,劉耀鈞以電影的「打板」動作介入日常生活,從和阿婆看似文不對題的交流,到「擲筊」詢問神明是否該成為藝術家,最終卻獲得三個笑筊的結局。「這體現我與家人的互動,它好笑但是其實是一種無奈。」劉耀鈞說明,作品中看似荒誕奇妙的事情發展,其實暗示著個人與原生家庭之間的缺失感。期盼能獲得家人回應與理解的他,卻只能將渴望轉移至神明上,從中獲得回覆與認同。觀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陳俊宇認為,創作者通常在面對與自身相關的事件時,都會有所保留,「但他卻很誠實地去面對,以我對他的認識來說,他的誠實有時候也是某種不得已。」 作品〈打板計畫〉旁.地上放置了許多反面的筊,與一個正面的筊,呼應影像中的情景,也象徵不斷祈求的盼望。 圖/王華琳攝在〈Still landscape〉中,劉耀鈞將盲蛾停留在手上疤痕的影像,以模仿舊電影規格的形式呈現在燈箱上。他認為蛾會隨著光的方向前進,「就像我一直在追光,從城市的中心追逐到邊緣,但其實光源就是我對於攝影的迷惘。」雙頻道錄像作品〈A blind moth〉,右側是劉耀鈞在未找到攝影主題核心時所拍下的影像內容,如同日記一般記錄著當下的心態與生活。而左側則是相隔三年後臨摹過去氛圍所拍攝的影像,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即便存在許多臨摹過去的部分,依然無法完全還原當下的氛圍與情緒。 劉耀鈞將影像以仿舊的形式作處理,他認為記憶看似模糊且破碎,但實際上卻能拼湊成一件完整的事物。 圖/劉耀鈞提供「原本很擔心變成我一直在談論自己家的事情,但後來發現家人間的溝通問題,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狀況。」劉耀鈞提到,他的藝術家朋友都能對家人不理解的情況產生共鳴,但他仍試圖將這份心得轉化成作品,讓更多人思考自身與家人的相處關係。觀眾梁煜培認為,劉耀鈞在製作〈A blind moth〉時不清楚自己的創作,家裡也不理解他的事情,「但你可以感受到內容非常真實,作品都有一個很強烈的特徵,他把自己的煩惱思考直白地揭露給大家。」 劉耀鈞將自身工作室搬入展場中,以塑膠布幕象徵工廠般的生產區域,並在展期間以「無人的展間」為題,拍攝紀錄片。 圖/劉耀鈞提供 劉耀鈞將過去所拍攝的影像,以記憶般瑣碎無序的方式進行播放,同時又以圓型框架聚焦作品,創造獨特的「失焦感」。 圖/王華琳攝 
碎玻璃入畫喻家庭關係 《迷霧之後》細述自身觀察
藝文
第1783期
碎玻璃入畫喻家庭關係 《迷霧之後》細述自身觀察
焦點
2023-10-25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碎裂的玻璃閃爍鋒利的光芒,被囚禁在保護罩裡的孩子,望著裂痕透出的微光成長茁壯。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崔逸於15日在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舉辦個展《迷霧之後》。展場前半部作品以油彩繪成,後半部則結合碎玻璃,表達出崔逸從社會回歸家庭、再從家庭回歸自我的心境轉變。 崔逸創作個展《迷霧之後》,15日起於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展出。 圖/張雅媜攝此次展覽中,崔逸嘗試以寫實揉合抽象的手法創作,並以鮮豔色彩描繪朦朧的光影,傳達社會中人們的壓抑與焦慮。作品〈紅顏〉中,他在回眸的人像周遭,刷上象徵記憶跑馬燈的垂直線條。而畫中人物半透明的手,嘗試觸碰斑斕的線條,卻只映出模糊的倒影,隱含著人與封存的記憶之間隔著一道牆,無法觸摸而失意、悵然的感受。崔逸也在畫作左下角畫上幾隻悠游的小金魚,他說:「我將這些記憶化作小金魚,讓牠們游離玻璃牆,將自己從回憶中釋放出來。」 崔逸塗抹上汙濁的色彩,表達自己欲擺脫躁鬱症無果的狀態。他說:「像沾到髒髒的顏料,想擦掉,卻越抹越髒。」 圖/張雅媜攝在作品〈展品〉中,崔逸聚焦在他對家庭的觀察,保留打稿時的鉛筆筆觸,用層層透明薄塗的方式作畫,並以冷暖色對比,營造出焦慮緊張的情緒。畫中的石膏像被擺放在玻璃櫥窗裡,崔逸以顏料堆疊出玻璃上的反光,讓觀者看不清展品模樣,進而走近察覺石膏像上的鉛筆痕跡。崔逸表示,畫中展櫃的玻璃代表家庭,而玻璃櫥窗裡的石膏像則隱喻為家庭成員,表露出家庭之於其成員,既保護、又似囚禁的關係,「這些石膏像並肩同行卻看向不同方位,遠看光鮮亮麗,近看則斑駁不堪。」 作品〈展品〉中,學院派藝術下象徵典型美感的石膏像代表著家庭成員對外總是展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優良形象。 圖/張雅媜攝走到展場深處,一片破碎的玻璃映入眼簾,《cover me》系列作品發想自崔逸家中偶然破裂的玻璃屏風。面對佈滿裂痕的玻璃,家中成員從緊張擔憂,到後來視而不見,崔逸說:「如同家庭關係發生裂痕,大家都知道問題存在,但是沒有人去面對。」觀眾媺玟(化名)對此作品深感共鳴,他說:「碰觸破裂關係需要如履薄冰,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使其完全支離破碎。」而《cover me》系列作品之一的〈behind2〉則以兩幅鏡像關係的畫作組成。崔逸在創作右側畫作時,將安全玻璃敲碎後嘗試拼回畫布,但拼接後的玻璃裂痕,令他意識到修復實為徒勞,「就像破碎的家庭關係,難以修復完整。」因此,他改將玻璃先裹上保鮮膜後再敲碎,呈現出破裂而完整的狀態,以此比喻家庭破碎卻佯裝唯美的模樣。左側作品則以油彩畫出灰色、平整的幾何圖形,代表逐漸形成的保護殼。崔逸說:「其實在玻璃碎裂時,我也漸漸生長出自己的保護殼,我可以保護自己,似乎也可以面對家庭關係了。」 作品〈behind2〉、〈behind 3〉,展現崔逸將面對家庭的矛盾情緒逐漸轉化為自身保護殼的過程。 圖/張雅媜攝「可以回到自己本身,談論自己的事情,才是我創作的意義。」崔逸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把生活重心轉移至自我,透過創作釐清自身狀態、回顧情緒變化的軌跡並面對焦慮,從而獲得自我歸屬。觀眾藍色貓咪(化名)表示,多數人難以表達個人對家庭的感受,但崔逸有勇氣將這些情感呈現在大眾面前,展現出堅強的人格特質。 崔逸在作品〈behind 4〉中拿掉玻璃元素,以保護殼的圖樣貫穿兩幅畫作,並將其靠在一起,表達與矛盾情感的和解。 圖/張雅媜攝
微光盒子重建創傷童年 五周年特展翻轉民眾刻板印象
生活
第1782期
微光盒子重建創傷童年 五周年特展翻轉民眾刻板印象
焦點
2023-10-18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所有人都曾經是創傷兒童,只是程度上的差異。」長期關注該議題的參展民眾蔡憓嫀表示。微光盒子於14日至2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五周年特展《當失序成為日常》,紀錄創傷兒少的生命故事,盼望能從理解開始鬆動民眾對這些孩子的刻板印象。微光盒子深耕於興隆安康社區,是第一個以創傷知情(註一)為核心的兒少陪伴據點,不同於補習班或安親班式的課後輔導,他們是讓孩子在與志工的娛樂互動中獲得溫暖而感到被接納。這次特展也呼應該協會的宗旨,除靜態的展覽外,也有議題與談、遊戲、真人故事分享以及電影放映等系列活動,試圖以多元管道推進大眾對創傷兒少的認知。註一:創傷知情是指人們對心理創傷如何發生,及對受害者的影響了解,並且提供支持和治療等方面的作為。 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在議題與談中與參展民眾探討創傷知情,一同邁開療育創傷的步伐。 圖/微光盒子提供「曾經有個少年因為多次讓未成年孩童在他家過夜而觸犯罪責。」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深入瞭解個案後,才知道少年小時候在寄養家庭被哥哥和姊姊欺負,甚至當時只能在地板吃飯,負面經驗使他不敢自己睡覺,因而需要他人陪伴。他指出,很多人在長大後表現焦慮、無法控制的情緒,可能是兒時的創傷所造成,而如何接納受傷的自己其實是十分重要的議題。此次展覽透過場景與聲音展出創傷兒少的日常,目的在於讓參展者身歷其境。「你跟爸爸要錢的那件事情怎麼樣?還好嗎?你不講話是什麼意思?」問句結束後,隨之而來的是女兒的哭聲。「與我兒時的經驗不謀而合。」蔡憓嫀表示自己也曾是創傷兒童,這裡讓他小時候的不安感湧上。展區佈置得像家,但音響模擬的家庭互動卻是母親不斷地逼迫孩子,短短幾句話讓民眾感受到家並不是創傷兒少的避風港。 在如同家一般的溫馨展場中,話筒傳出的卻是家庭破碎的話語。 圖/微光盒子提供展覽還設置「小怪獸測驗」,用多個故事讓參展者重新體驗可能歷經過的壓力,如在大隊接力中掉棒,進一步讓大家選擇自己的反應。參展者蘇同學(化名)表示,「我們該去剖析的是行為背後的傷口,而不是單看行為表現去做出評論。」他發現並沒有哪個創傷反應是錯誤的,都只是保護自己的辦法。 民眾在展場進行「小怪獸測驗」,了解自己在面對創傷時較易出現的反應。 圖/微光盒子提供「 比較不被社會認可的人,透過自己的努力被他人了解,是非常有力量的。」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的田宛錡補充,有人在為這群孩子發聲其實是一件很感動的事。蕭羣諭也提出,「我們想要帶大家走進孩子失序的生活,呈現標籤後青少年最真實的樣子。」展覽藉此機會翻轉民眾傳統認知中的偏差少年,同時,增進創傷知情也能幫助善待他人與照護自我。
多元手法寄情紙材 《抽屜與杯邊水漬》探記憶存廢
藝文
第1776期
多元手法寄情紙材 《抽屜與杯邊水漬》探記憶存廢
2022-12-21
【記者古宇恩綜合報導】紙張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產生不同痕跡,真實呈現藝術家腦海中的記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傅聖雅舉辦《抽屜與杯邊水漬》個展,展出一系列以版畫壓印、摺紙、裱褙(註一)等技法製作而成的作品,探討紙張如何乘載家庭及社會事件。展覽於9至24日在S7美術館展出。註一:用紙、布或絲織品為襯底,將書畫等黏糊起來,以便於收藏或展示。《南國之霓》系列是傅聖雅對於現今社會事件的回應,藝術家尋找過去左派木刻(註二)中類似於反送中、中國村鎮銀行(註三)等事件的圖像,再製後經雷射切割作為版畫的凸版(註四)。不同於將背景挖空的傳統版畫手法,傅聖雅刻意將原圖的主體切除,讓壓印後的畫面呈現模糊。傅聖雅說:「我期待觀眾可以在比較緩慢的過程中去閱讀、理解這件作品。」作品色彩來自紙版同樣經雷射切割燒灼後產生的灰燼,因此色調單一不易於觀看,傅聖雅並不想強硬地表達自身的憤怒,而是希望透過抹去表情、細節的手段去包裝記憶。觀眾陳克藩說:「從作品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對社會的情感,但也不會讓人覺得太過衝擊與奔放。」與傅聖雅溫和的性格相呼應。註二:源於193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發起的木刻版畫創作及推廣運動,主要為宣傳愛國思想。註三:2022年4月18日起河南省境內的4家村鎮銀行,包括禹州新民生村鎮銀行、上蔡惠民村鎮銀行、柘城黃淮村鎮銀行、開封新東方村鎮銀行,在幾乎同一時間毫無預警地關閉線上取款和轉帳渠道,引發了儲戶的數次維權和抗議活動。註四:印紋部分高出於非印紋,並在其上塗上一層油墨印在物品上,通常在版上看到的都是負像,壓印後才會變成正像。 〈1933_羅清楨的擠兌〉為《南國之霓》系列新作,將羅清楨在1933年創作的左派木刻的作品〈擠兌〉再製作為凸版,用以回應今年中國河南省的村鎮銀行事件。 圖/傅聖雅提供展場的另一側是關於家庭經驗的系列作品《折起_收納》。傅聖雅以紙摺成垃圾盒堆疊擺放成房屋的外型,並將其延伸成家的意象。在紙張的處理上,藝術家將家庭照片印刷在其中,透過摺紙的形式將其珍藏。同時將家庭中會出現的瑣碎物件,如吃剩的海鮮外殼、文字等以裱褙的手法保存。傅聖雅認為殼不只是待丟棄的垃圾,同時也能延伸成為家的保護。其中的文字則是關於家人間較為私密的事情或是訴訟文件,藝術家將這些字跡模糊並放置垃圾盒內,象徵成想丟棄卻無法遺忘的負面記憶,因此,他選擇以收納的方式將記憶藏匿。 〈盒與殼〉為《折起_收納》系列作品之一,將裝滿家庭回憶的紙張折成家中常見的垃圾盒,並堆疊排放成房屋的形狀,延伸出家的意象。 圖/古宇恩攝這次展覽圍繞紙張與記憶間的關聯性。傅聖雅表示,紙能記錄下諸多的事物,但同時也能夠吸附髒污,他認為這兩種性質可以延伸成為記憶的方式。「我的作品都是在討論哪些記憶該被留存,哪些該被抹除。」傅聖雅說,雖然談論的是記憶,但他並不想清楚表達每個事件的原貌,而是注重如何選擇記憶的存廢,因此,作品中充滿淡化的痕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傅聖雅將紙張剪成餐桌上剩餘的海鮮外殼,並透過裱褙的方式將圖像夾在兩張紙中間,象徵著將家中瑣碎的回憶收藏。 圖/古宇恩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傅聖雅將紙張以版畫、摺紙等多種形式,帶出如何作為記憶的載體,並延伸到人對記憶留存或抹除的選擇。 圖/古宇恩攝同為美術學系研究所的學生黃冠傑表示,傅聖雅創作十分細膩,他會將自己在乎的衝突或議題以紙張輕柔的方式呈現,但同時又可以讓觀者感受到事件背後的重量。「我感受到的是聖雅的細膩,而不是關心議題的濫情。」
俄勒岡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 保障原民生受教權
國際
第1769期
俄勒岡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 保障原民生受教權
2022-10-26
【記者邱楷淇綜合報導】10日,美國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 UO)在校園裡歡慶「原住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以傳統原住民草舞和擊鼓表演為慶典揭開序幕。而整場慶典的最高潮,莫過於校方宣佈即日起為居住在俄勒岡州的原住民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此方案稱做「家庭飛行學者計畫(Home Flight Scholars Program)」。家庭飛行學者計畫為符合條件的學生支付全額學雜費,也促使校方增設學術顧問職位,提供原住民學生職涯諮商輔導。阿帕契族(Apache)的生物化學系學生蘇菲亞.哈德葛登.羅培茲(Sophia Hodgdon Lopez)得知此消息後相當激動,他認為大學為原住民學生提供經濟補助有助於他們平衡生活、學校和工作。 原住民日當天,俄勒岡大學師生聚集在校園廣場中央,隨著傳統擊鼓樂節奏,手拉手跳著傳統原住民舞蹈。 圖/俄勒岡大學提供「身為班上唯一的原住民學生,『冒牌者症候群』(註)時不時湧上我的心頭。」自踏入俄勒岡大學的那一刻起,羅培茲便感覺經濟、家人、家鄉文化和學業分崩離析。「我來自貧窮的部落,在高物價的環境養活自己、支付學費,甚至還要養家糊口,這真的讓人不知所措。」因此他十分感謝俄勒岡大學致力於保障原住民學生的校園生活,並直言這是他能取得今日成就的關鍵。註:患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能力遠不及自己的成就,並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是騙子。儘管客觀事實證明他們的確具備優秀才能,他們仍傾向認為自己的成功與自身努力無關,而是一切機緣巧合的造化。來自科奎爾族(Coquille)的俄勒岡大學協理副校長傑森.楊克(Jason Younker)對羅培茲的「冒牌者症候群」感受心有戚戚焉:「我大學前兩年過得很糟,孤獨、迷失等負面情緒完全吞噬了我。」這樣的傷疤影響楊克相當深遠。大學畢業後他投身教育界,希望憑藉自己的經驗和力量為原住民學生打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我年輕時總想著自己『該不該』上大學,但我希望我的後輩們想的是『我要選擇哪間大學』。」楊克期盼地說道。 在俄勒岡大學宣佈家庭飛行者計畫的發表會上,協理副校長傑森·楊克在講台上向台下師生、媒體重申為原住民學生提供經濟、學業協助的重要性。 圖/俄勒岡大學提供「時至今日,我們同胞在殖民時期所受的歷史創傷仍未痊癒。」切羅基族(Cherokee)的莎瓦娜.安德森(Savannah Anderson)在奧克拉荷馬州擔任原住民學生輔導員。見證學生們邁入矗立在原住民先祖土地上的白人大學,成為弱勢族群的同時,還要面對種種壓力,使得他們休學比例居高不下,安德森感到相當痛心。每年10月第二週的原住民日,學生的教育議題總是大學和政治人物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實獲得關注是次要的,原住民真正希望的是政府能視原民教育為己任。羅培茲表示,除了獎學金,邀請學生參與相關政策提案、支持他們的學術研究,都能是大學向原住民展現他們重視原民教育的作為,他也相信透過持續的努力,大學能成為撫平美洲原住民歷史傷痛的重要角色。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