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焰火照清境 火把節傳承雲南精神促族群交流
生活
影音
第1711期
焰火照清境 火把節傳承雲南精神促族群交流
2019-11-01
【記者楊家威、方小瑀南投採訪報導】人們高舉火把,共同圍繞著篝火行走。2019清境火把節於10月25日在南投仁愛鄉火熱登場,源自於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火把節,原先以薪火相傳、向天祈求平安為宗旨,傳至台灣,在清境當地發展後,則加入促進不同族群交流的精神,吸引雲南少數民族、閩南人、客家人與當地原住民一同共襄盛舉,並帶來各自的文化表演。2019清境火把節主辦人魯文印表示,清境火把節是融合各民族、地域的節慶活動,不僅有雲南人,也有閩南人、客家人和當地原住民參與活動。當地賽德克族居民古玉峰提到,火把節可以提供不同民族交流的機會,「透過這樣的活動知道,原來有這群人,在分享大自然所有的東西。」火把節的重頭戲在於民眾高舉點燃的火把,圍繞篝火不斷前行。由主持人號召民眾點燃篝火,參與者便依序投遞火把,使篝火越燒越旺,象徵著雲南民族精神永遠不滅。火把節工作人員、中國雲南傣族第三代遺族蔡柏澔說:「火把燃燒其實是代表薪火相傳,讓我們這份熱情、這份文化在往後幾十年繼續燃燒。」他也提到火把節是由遺族第一代留下來、第二代發揚,應該由第三代做傳承。除了火把儀式之外,現場設有許多雲南特色美食、傳統手工藝和服裝攤位,晚會上更有雲南少數民族的舞蹈表演,場面盛大吸引各地人們前來觀賞。火把節不但為當地居民帶來交流的機會,也扮演文化傳承中重要角色。參與活動的中國夷族學生李權財認為,清境火把節從中國大陸繼承了許多原始的特色,「一開始小朋友唱的歌是我幾十年來一直耳熟能詳的歌。」他表示,台灣的清境火把節不論是腔調和節奏,都與中國原始的火把節文化相似,也承繼了不少文化意涵。清境火把節融合了當地族群,促使傳統文化翻新,更透過年輕新血的投入,使其得以如篝火般越燒越旺,持續傳承下去。https://youtu.be/X6rKxfJkzYA
紐生創字體 看字辨聲重振毛利文
國際
第1665期
紐生創字體 看字辨聲重振毛利文
2017-11-15
【記者林曉榆綜合報導】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視覺傳播設計系(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學生喬治亞.蓓莉默多克(Georgia Bailey-Murdoch)新創毛利字體,憑藉字體上的提示,讓對毛利文不熟悉的人能夠更輕易地正確唸出毛利單字,盼改善毛利文的發音問題並推廣其獨特性。蓓莉默多克表示,被英國殖民前,毛利人並沒有文字。但當人們開始以英文呈現毛利文,卻忽略語言本質差異而混淆發音。坎特伯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毛利與原住民研究學院(Aotahi School of Māori and Indigenous Studies)教授珍妮特.金(Jeanette King)解釋,毛利文的發音並不算困難,只是某些字母的發音方式與規則和英文不同,對以英文為母語的人較有挑戰性。他舉例,毛利文有時會將母音放在字尾,但許多人容易套用英文發音思維,誤將兩個母音合唸為同一個。 藉由字母彎曲的方向,將字母區分為不同音節,讓使用者能輕易唸出正統的毛利發音。圖/蓓莉默多克提供為了解決發音問題,蓓莉默多克依據訪談與測驗的結果,利用彎曲方向異同建立字母間的連結,提示讀者正確的音節分割。此外,他也創造新單字記錄毛利文獨特的發音,希望讓文字擺脫殖民味道,增添其獨特性。蓓莉默多克談到,盼讓人們了解改變日常事物的可能性,「並不需要一味接受現狀」,也期望作品能鼓勵其他設計者擺脫以歐洲文化為主的設計思維。梅大毛利學生小蕭恩.史坦利(Shaun Stanley Jnr)認為,蓓莉默多克的作品是新的開始,能夠幫助人們正確唸出毛利單字。他解釋,儘管政府承認毛利人為最早的住民,但卻未將毛利文視為最主要語言。梅大學生尼克.巴特勒(Nick Butler)則提到,毛利是紐西蘭文化的一部分,但現今毛利文只會在毛利人集會時使用,日常實用性較低,因此降低許多人學習的意願。他希望政府能立法規定學生學習毛利文,如此語言才不會消失。根據紐西蘭教育部統計數據,在高等教育以下只有極少數毛利人就讀全毛利文學校,且有近八成非毛利學生並未受過毛利文教育。而有部分大學提供毛利相關課程,但史坦利坦言,多數學位並不會認可毛利課程的學分。懷特克利夫藝術與設計學院(Whitecliff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毛利碩士生雪莉.艾德華茲(Sheree Edwards)認為,許多主流學校與媒體並未重視毛利文教育,造成想學習的人缺乏途徑。他談到,學校在歷史教育上仍以西方殖民歷史為重,導致大多數紐西蘭人不了解毛利歷史,因此目前毛利人正在推動政策改革,也期待新政府能提出更有利於毛利人的政策。政府於西元2003年釋出新版毛利文復甦計畫,並陸續設立毛利電視台(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毛利語言委員會(Māori Language Commission),目標到2028年,毛利文能在社會中被廣泛使用,非毛利人也能看重並試圖保存毛利文。 新字體中加入新符號,傳達毛利文特有的語音,並增添文字的民族獨特性。圖/蓓莉默多克提供 
少數民族為題 音樂劇融多元舞曲
藝文
第1638期
少數民族為題 音樂劇融多元舞曲
2016-11-23
北京舞蹈學院學生所演出的《天堂樹》,融合精彩的舞蹈和音樂,搬演中國少數民族故事,帶給台灣觀眾新鮮感。圖/「知音音樂劇」提供【記者朱育瑩台北報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主辦的「2016第二屆知音音樂劇大賞」18日在南海劇場盛大展開。今年首度加開資格,七所大學中除台灣學生外,尚有來自中國的學生,共同帶來為期八天的演出。 《天堂樹》中演員們穿著鮮豔的布依族傳統服飾,展現角色之間的不同性格與身份地位。圖/「知音音樂劇」提供「她是小偷!她是竊盜!」聚光燈打在一個孩子身上,族人發現小孩偷東西後,忿忿不平地唱著,只有一名男子站出來為她發聲:「她只是個飢餓的孩子。」開場時和孩童計較的橋段,間接透露族人對生活的不滿。隨劇情展開,族人受不了官員欺壓而憤慨離鄉,試圖尋找一個平等且富足的新世界。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學生的演出《天堂樹》以發生在民國時期、貴州省布依族的故事為創作藍本,並視天堂樹為理想寄託及民族英雄精神的象徵。 音樂劇演員需要兼顧唱歌的情緒和歌詞傳達力,以及舞蹈動作的張力,背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體力練習。圖/「知音音樂劇」提供依規定80分鐘的劇碼,《天堂樹》不包含襯樂與音效,就已密集演唱20首歌曲。全劇有搖滾樂、爵士樂、原生態音樂等多元曲風,且每首歌都有對應的舞蹈,以強烈的肢體動作和變化多端的隊形體現角色的激昂情緒。演員、北舞音樂劇系學生馬晟凱說:「唱跟跳都要顧,不能因為單純要『唱』,就忘了『跳』。」再加上需配合燈光調整走位,相當考驗演員的體力。 《天堂樹》嘗試以燈光的光區大小和顏色變化呈現出表演的空間感,取代繁瑣的舞台配置。圖/「知音音樂劇」提供相較以往的音樂劇,使用舞台佈景營造氛圍,《天堂樹》多以空台呈現,利用演員的走位與燈光轉換調度。總導演、北舞音樂劇系書記兼副主任張永慶大膽打破音樂劇既有框架,用大量歌舞取代複雜敘事,「音樂劇是商業化的,它要走入市場,最重要就是年輕人要喜歡。」觀眾、師大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學生陳奎碧感嘆,整齣戲氣勢磅礡,演員肢體動作精彩。 《玩美遊戲》中描述雙胞胎妹妹飽受眾人言語和行為上的霸凌,讓觀眾反思當今社會議題。圖/「知音音樂劇」提供《玩美遊戲》描述外貌不佳,飽受親友欺凌的雙胞胎妹妹,與惡魔交換條件後,雖變得美麗卻付出慘痛代價。不如其他團隊有校方支援,編劇、副導演、演員、音效設計、台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學生林祐稹表示,自願報名參賽後,親自找來整個表演團隊,因此缺乏經費來源。「音控師在外面最便宜也要(新台幣)5000元,燈控的話行情在4000到8000元。」且因成員來自不同校系,更須互相配合排練時間。評審傅維伯認為《玩美遊戲》立意良好,劇情關懷弱勢的心理,就非藝術學科的學生而言,熱情相當可貴;但未來若有意朝專業前進,可多揣摩人物角色。評審牛川海則表示,《天堂樹》歌舞成份濃郁,戲劇的體裁宏偉。然而劇情部分稍嫌不夠細膩,「歌舞需要寄託於劇情的發展,才能感動觀眾。」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