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774期
【社論】不分系有助大學生探索?還是延後迷茫?
2022-12-07
近年來,許多大學紛紛開設「不分系」,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尋找興趣。然而,此舉真的有助於摸索未來志向嗎?抑或只是在延後學習專業的時機?在「成績至上」的十二年國教中,學生很少有自我探索的機會,在升上大學時,多數人只能選擇一個看起來不排斥的科系。根據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而轉系不僅門檻高,成功轉出也未必適合自己。等到準備出社會,學生們率先排除原先念的專業,想要轉換跑道,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會什麼、想要什麼,大學四年就如同被虛度的光陰。不分系制度包含全校型以及學院型,而台灣以學院型為多數,又再區分成前段不分系以及四年不分系。學校設立不分系的理念,不外乎讓學生多方接觸各領域知識,了解自身志趣所在,培養跨域能力。然而,四年不分系卻被外界質疑「樣樣通,樣樣鬆」,而前段不分系雖延後分流,再進一步接受專業訓練,制度看似完善,解決雜而不精的問題,仍受到不少人所詬病。前段不分系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多以通識教育為主。對於志向明確的學生而言,基礎訓練已不再能滿足他們所需,直至分流之後才開始學習核心知識,相比其他一進入大學就決定科系的同儕不僅起步晚、專精學習的時間也短;而認識專業的通識課程,並無實際接觸該領域,再加上開課單位資源不一,能夠選擇的課程少,學生想認識也無從下手,依舊迷惘。此外,為平衡各系人數,有些學校會以成績做分流,並非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志願科系,且分院不分系分流後,僅能選擇學院裡的科系,也會造成尋找志趣的效果不彰。若要貫徹不分系的初衷,或許全校型前段不分系更能落實生涯探索。各科系以「院」為單位開課,將學期切分為數區段,在每個區段教授各科系知識,並以實作取代概論,學生不僅可以跨域學習,也能真正認識各領域,分流後再進一步專精。許多人可能會擔心起步晚會落於人後,不過美國著名運動學者羅絲.塔克(Ross Tucker)曾言:「我們知道早期的嘗試是致勝關鍵,多元也是。」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多方涉獵才能快速應變,每一個技能可能在某個時刻成為意想不到的養分。
專題
第1645期
分久必合?與時俱進的不分系制度
焦點
2017-03-23
分久必合?與時俱進的不分系制度【專題記者劉祐齊、陳亭蓉、曾智怡、周瑩慈、陳詩妤採訪報導】一年一度的學測剛結束不久,另一批準備指考的高中生們也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學生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努力奮鬥?「理想的大學校系」想必是每一個莘莘學子心底最真切的回答。長久以來,台灣高中生埋首準備大學入學考試,較重視考試學科的結果,減少了探索自我興趣的機會與時間。許多學生選填志願時,才發現自己「沒有特別想念的」,最後往往以分數高低或科系刻板印象作出判斷。如此一來,適性選擇似乎只能成為空想。隨著時代高速變化,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不分系」便是一個因應世代變化的產物。此制度最早從美國開始推行,為求培養「通才」,所以課程內容從過去講求專業化,改為著重基礎性通識教育與基礎訓練課程,並給予學生相當大的選課彈性與選擇空間,延緩科系分化至大二或大三。以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為例,學生大一隸屬不分系,修習共同必修課,大三分流後,進入新聞、廣告、廣播電視學系。以「跨領域學習、適性探索」為理念的不分系教育在台灣從民國86年開始實施,目前發展出以學院、甚至以校為單位的不分系及學程。總而言之,不分系就是讓大學生多一到兩年探索自己的內心,多了解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多數學生在大學階段都處於「忙、茫、盲」的狀態,或許不分系的延後分流設計,能給他們適性選擇的機會。 圖/陳亭蓉 攝全校型不分系 V.S 學院型不分系不分系看似都是延緩分流制度的產物,但每間學校、每個學院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系統——「不分系」、「學士班」、「學士學位學程」名稱大不同,導致大多數高中生看不分系就像是霧裡看花。其實這些都屬於不分系,若以層級分類可分成全校型、學院型。(1)全校型不分系全校型不分系的學生,分流時可選擇進入校內任一科系,典型案例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班、國立成功大學大一全校不分系學位學士學程。台科大於95年開始設立全校不分系學士班,成立之初為大一大二不分系,大三才選主修系,於105學年度則改為大二分流。為了保障不分系學生分流至各系的名額,有兩次自由轉入其他系的機會。而學生轉至各系後,與雙主修的學生一樣,只要將雙主修的表定科目修完即可,相較於其他原本就讀該系的學生,不分系學生分流至該系後,實際上能少修幾門必選修即達到畢業標準。成大的大一全校不分系學位學士學程成立於96年,當年著手成立不分系的成大教務長湯銘哲表示, 有鑒於美國大學的通識學習制度,成大希望能讓學生擁有更多適性探索時間與跨領域學習機會。「大部分高中生進大學前還不知道想走什麼路,希望讓學生進大學後修習不同的領域,先嘗試摸索看看。」最後畢業證書上會註明學生分流後選的科系。雖然不分系提供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湯銘哲表示,成大全校不分系甫成立第一年時,超過半數學生會去選比較熱門的系。所以,要如何讓學生尋找、探索真正適合且有興趣的系,是個很大的挑戰。第二年,經過導師個別輔導學生探索興趣,才能漸漸讓學生以志願為主選擇科系,符合適性選擇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心。而且其實大學裡面不只有修課,大學應該提供很好的機會讓他們去探索。」湯銘哲說到,成大相當看重導師制度,每位學生都有一位專屬的導師,提供諮詢課業與生涯探索。(2)學院型不分系目前台灣大部分的不分系都屬於學院型,分流後只能在學院底下選擇科系。元智大學管理學院86年首創不分系學士班,是不分系的濫觴。99年校方認為不分系有擴大舉辦的潛力,便將當時的管理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改制,逐漸調整為企業管理、財務金融、國際企業、會計四個主修的管理學院學士班,並創設管理學院學士英語專班來招生入學。這樣以主修替代系所的制度,加上入學後有自由轉換主修一次的機會,時任元智教務長、現為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古思明指出,這樣同時顧及志向清楚與暫無目標的同學。接下來元智也打算將這個制度擴大施行於校內,使所有學系都有一成名額可跨院轉系或院內轉系,以賦予學生學習上更多彈性。元智教務長陳家祥表示,「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是推動不分系的主要考量。」開課不是以老師為主,而是以學生的權利為主。不分系讓學院的課程整合,也使資源重新分配。國立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王秀槐表示,滿足學生「適性選擇」與「知識統整的需求」,是不分系制度的核心理念。她認為學院各科系的基礎必修課程重疊性高,在大學教育前段授課內容相似,才適合不分系的延後分流制度。不分系制度該何去何從?不分系? 政大、銘傳傳院各有選擇103年,銘傳傳院結束為期十年的不分系,回歸四系各自招生。「接院長後,我第一年就發現問題很嚴重,不能再實施下去。」銘傳傳院院長倪炎元表示,不分系拉低學測PR值,過度的選課自由也失去校方當初課程規劃的美意。由於成績好壞決定分流結果,「很多很會拍片的同學,因為成績差,他就去不了廣電系。」帶怨念進入非自己第一志願的系,學習熱忱自然低下。銘傳新聞學系主任孔令信也提到,在不分系時期,學生除了在大二下選系所,也會一併選擇校內實習媒體進行實務訓練。例如新聞學系學生選擇「品牌實驗中心」作為實習單位,如此便無法習得採訪歷練,將欠缺原系操作經驗。有趣的是,在銘傳傳院取消不分系的那一年,政大傳院正式開啟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旅程。政大傳院副院長陳儒修表示,過去曾辦理「傳播學士學位學程」,看見學生可以自己建構他們的未來、想像跟自信的能力,因而積極推動不分系制度,醞釀七年後終於上線。師資的更新、課程的需求是目前正面臨的問題。因老師的教學模式多已定型,若請他們改變課程方向、內容,磨合在所難免。課程需求上,大一大二學生普遍有修不到課的現象,增加修課人數上限、班級數量為院方的應變措施。政大傳院院長林元輝也曾在不分系專業分流公聽會上指出,分流後若學生認為學程無法滿足其學習興趣,可在大三下學期結束前,徵求一位院導師諮詢,向系上申請修習「實驗學程」。學生自行提出修課規畫書,除了須規劃至少一門「跨院」或「跨校」課程,還需提出若無法修習課程的替代方案。「專業訓練永遠訓練不完。」面對學生質疑大三才分系會壓縮專業能力的培養,陳儒修則認為,現在這個時代變動劇烈且快速,重要的絕非操作層面,不分系旨在提高學生自主性,培養應變、自學能力,才能致其不被時代淘汰。媒體生態變化萬千,各校傳播領域不斷調整、更新課程以因應現今資訊匯流的時代,舉例而言,即便銘傳傳院走回分系制度,仍積極培養學生整合能力。各校根據自身性質走出自己的路,不變的是皆在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無論實施分系與否,課程設計才是關鍵。不分系的困難與挑戰不分系給了學生彈性的學習空間,但誰來給不分系生存空間?根據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統計資料發現,從96年到106年,不分系的數量都介於23個至31個,並沒有大幅度的上升,原因主要還是執行上的困難。「你去問高中生,他根本不知道不分系是在幹嘛的,因為老師也不會跟他們說。」長期關注不分系制度、前逢甲大學資電學院不分系榮譽班主任王壘說道,辦理不分系吃力不討好,加上大學與高中之間資訊不對等,高中生的不了解變相導致需求少,大部分大學自然也不願耗費大量心力來辦理不分系。國立中山大學99年時一口氣停招及裁撤理學院、工學院及管理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中山教務長黃心雅對此表示,首先,部分學生在大一大二時沒有策略性地選課,導致程度落差大,大三分系時出現課程銜接不上的問題;其次,學生的志願分配有人數上的落差,在師資額固定、院內無法因應大幅調整課程的情況之下,並非所有人都能進入心中的第一志願。面臨眼前種種困難,中山大學不得不作出此決定。而三院停招後,取而代之的是跨領域整合學程的設置,並將轉系、雙主修、輔系門檻放寬,也提供跨校選課或跨校轉系的機會,讓學生仍有多元的選擇。有別於中山在99年一舉取消校內所有不分系,國立清華大學卻看好這股潮流,從95年的兩個不分系,增加到目前共有七種不同領域的不分系學士班。清大各學院學士班大多規劃為雙專長設計,將不同的專長學分設計內含於畢業最低應修學分內,且可以另加修雙主修或輔系,因此更吸引企圖探究跨領域專業的學生。而學士班課程和分流制度的設計以院為主,並依學生志願分流,無院內各學系名額之限制。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表示,〈國立清華大學院學士班學生的學習表現之分析〉中調查了4585位清大畢業生,結果顯示出院學士班學生選擇學士班的原因偏向於內在動機,例如「學識或知識上的興趣」和「增加就業能力」;而其他學生的選系動機傾向外在動機,兩者因此形成對比。即使中山和清大兩校在不分系制度上有不同作法,但都正往跨領域的方向前進。成大身為實施全校型不分系的指標性學校,無畏不分系的挑戰,目前正嘗試將全校大一不分系改成大一到大四不分系,預計於107或108學年成立。成大不分系組長黃信復表示,學生能從不分系轉出,別系的同學也可以轉入不分系,希望提供不拘泥於傳統學位的學生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成立的話,將會是全國第一個全校大一到大四不分系。首屈一指的台大雖然沒有以不分系招生,但近年來也採取降低轉系門檻、開設跨領域整合學程的方式,滿足學生的適性選擇與知識統整的需求。轉型之路:找出適合台灣教育的樣貌不分系究竟適不適合台灣?「延後分流是一個很好的趨勢。」王壘表示,不分系是一個值得台灣的大學去嘗試的教育制度,但推行難度比歐美要高很多,因為得從中找出符合台灣教育環境的樣貌與特色。而王秀槐表示:「比起以往科系個別招生,不分系的安排使得招生名額、師資的安排都更為彈性。」面對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不分系的實施也許有助於解決國內大學目前招生不足的困境。「大學的建制本是以系為單位。」王秀槐一語道破最主要的問題:難以跨越的科系藩籬。她也指出排名效應是另一堵高牆,因同個學院不同科系有不同錄取門檻,系所會擔心若以不分系招生,可能導致收進程度不一的學生。無論各校是否走回分系制度,「跨領域學習」是看得見的共同趨勢。學校調整系所招生制度的同時,學生也應該要依據自己的興趣、目標去選課。倪炎元就指出過去許多不分系學生在面對自由的選課制度時,以方便性為優先考量,選修分數較「甜」、作業量少的課,或者忽視自身科系應有的專業而一窩蜂選修熱門課程。畢竟,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教育制度,除了學校行政單位應設計嚴謹的不分系制度與配套措施,學生也須了解不分系旨在提供大學生性向探索、多領域發展的機會,才能在變動劇烈的時代下,規劃出最有利、最適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