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藝文
第1815期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他死後化成黑月,再次回到夢的所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陳祖逵創作實驗片《良夜之歌》,入選第十七屆關渡電影節學生單元D拾光意象,12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首映。影片以鬼魂為核心意象,結合家庭影像傳遞出陳祖逵對親情的懷念,更呈現他對往昔時光的追憶。 《良夜之歌》紀錄了陳祖逵父親在祖母過世後的生活。片中使用的八釐米底片,是陳祖逵的叔公多年前所拍攝,主要紀錄當時家族成員的生活樣態。「這段影片代表我們家族中一種記憶的傳承。」陳祖逵表示,在祖母過世三年後,他希望透過自己擅長的影像拍攝,傳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記錄這段時間與父親的相處狀態。作品運用實驗片常見的疊影手法處理底片影像,讓影片中的父親看似在海邊漫步,實則在心中不停懷念與祖母的舊日回憶。陳祖逵說:「我經常與父親一起在家附近的海邊散步,他總在散步後對我說很想念祖母。」 陳祖逵在《良夜之歌》中對聲音呈現也下足功夫,「人在悲傷的過程中,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會改變,世界會突然安靜下來。」陳祖逵希望運用靠近聲源的收音,模擬悲傷時聽覺放大的聲音經驗。除了自然的環境音,在父親漫步於沙灘的場景中,他選擇加入孩子的嬉笑聲與海水拍擊沙灘的浪花聲。他說明,這些聲音的設計都是為了表達人處於極端情緒時更為敏銳的感官體驗。 《良夜之歌》定調為實驗片,陳祖逵認為,實驗片多著重於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再創造,意即觀者在看到影片時會出現自己的想法與相關經驗的投射,同時代表創作者藉由影片帶給觀者一種想像空間。他說:「透過我的拍攝手法,能夠喚起觀者對於家人、死者和遺憾的記憶,這些都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共鳴。」觀眾陳羿廷說:「《良夜之歌》的處理方式會讓我聯想到,導演在作品裡想呈現的記憶和對亡者的思念。」 陳祖逵坦言,家庭一直是他的創作主軸,「我的創作總是在處理與家人,甚至是與生死的關係。」而他在大二時拍攝的作品《鳴》,也同樣以家庭經驗作為拍攝主題。觀眾宇(化名)說:「家族中晚輩去挖掘長輩曾生產的影像,並藉此與過去自己沒經歷過的時代產生聯繫,是一個很值得推廣的創作方式。」陳祖逵以家庭影像融合自然環境,傳達對家人的深刻思念。他說:「《良夜之歌》如同一首歌的旋律,旋律一直輪迴不斷,就像記憶也不斷延續。」
文學辨識模型結合醫療 供阿茲海默早期診斷新依據
新知
第1801期
文學辨識模型結合醫療 供阿茲海默早期診斷新依據
2024-11-29
【記者姚孟汝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阿茲海默氏症病例持續增加,佔所有失智症類型比例約六至七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陳亭瑜與現任於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朱俊鼎,發表一篇研究阿茲海默氏症腦部結構變化的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為診斷早期阿茲海默氏症提供實證基礎,並可能帶來革命性的診斷技術進展。 陽明交大醫學系主任及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指導教授楊智傑多年前開發出一款數學模型,分析文學著作內特定字詞的出現頻率,進而推算該作家的寫作模式,也曾用於辨別莎士比亞作品和《紅樓夢》文本真偽。陳亭瑜與朱俊鼎則首次將該模型應用至醫學上,將大腦灰質(註)神經元的分布密度計算成體積,轉化成可量化的具體數據並放入模型進行比對,成功捕捉到阿茲海默氏症患者與健康受試者腦部的結構差異。 註:灰質(Gray Matter)是大腦皮質中的一種重要組成結構,主要由神經元構成。 研究發現,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核心腦區出現顯著異常,神經結構排列較不規則,為早期診斷提供重要線索。楊智傑將健康大腦比喻為結構井然的房屋建築,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則相反。團隊也補充道:「透過結構分析,我們才能比較不同房屋之間的差異,進而發現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結構有更混亂的趨勢。」團隊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患者腦內異常的類澱粉蛋白沈積,這些蛋白會破壞神經細胞的支架,導致上述狀況 。 目前診斷阿茲海默氏症多依靠昂貴且具侵入性的檢查,例如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或腰椎穿刺,是以臨床症狀作為主要診斷依據。本研究使用的磁振造影(MRI)影像則提供一種無輻射、非侵入性且成本更低的選擇。朱俊鼎說:「這也是本次研究珍貴的地方。」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教授傅中玲則指出,此研究提供一個新的量化標準來區分健康個體與患者,這是目前較少被探討,但可能具有重大診斷意義的特徵。 談及未來展望,團隊表示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於阿茲海默氏症,還有望應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等其他大腦相關疾病。這些疾病目前無法單純透過腦影像數據診斷,需醫生問診、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與症狀表現,「尤其是這些精神疾病因症狀重疊性高,在診斷上非常困難。」朱俊鼎補充道。若此方法未來成功捕捉大腦相關疾病導致的大腦結構變化,將提供一個全新的診斷依據。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藝文
第1801期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2024-11-29
【記者林芷彤桃園報導】肉色貼紙佔領牆面,有些褶皺、有些扭曲,色情影像以另種方式重新展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張語昕舉辦個展《愈近愈近》,即日起在Zone Art众藝術展出。他以在外公家拾獲的色情影像為媒材,將其局部放大,並用磁磚、貼紙等方式拼貼,嘗試表達色情感之外的更多可能。 談及創作素材,張語昕表示靈感發想於過往在外公家偶然發現的色情圖像,「經歷過歲月痕跡而呈現的特殊質感,令我著迷。」此外,張語昕位於台北舊紙廠內的工作室,其蓄水槽內部的磁磚,也讓他聯想到老式廁所中常見的裸女磁磚。因此張語昕便將意外拾得的素材,結合磁磚及貼紙的拼貼手法創作成〈大奶〉與〈兩腿之間〉。 張語昕指出,兩件作品雖然將其取作不同名稱,但實為同一概念的延伸——皆以色情圖片包覆展覽空間。儘管處理手法相似,張語昕卻特地在兩件作品上讓影像解析度與材質有所差異,展現出不同的質感效果。〈大奶〉轉化自張語昕拾到的照片上的胸部原貌,他以高解析度影像與霧面貼紙的結合,呈現細緻而明顯的顆粒感,拼湊出如山丘般的模樣。〈兩腿之間〉則將人物的胯下模糊化,並以黃色、紅色、咖啡色等貼紙覆蓋展間。因影像解析度較低,加上亮面貼紙的使用,使其表面看起來更加平滑。張語昕認為,此時觀看的重點已從影像的原始內容,轉向作品的材質與顏色。 過去張語昕常以紙張拓印作為創作手法,雖然過程簡單,但仍需掌握一定的技術性。為了使製作過程更加簡單,這次以貼紙黏貼較無技術門檻的手段呈現。「貼紙完全是一個塑膠印刷品,感覺更加工業。」張語昕補充,相較於紙材,貼紙的厚度與塑膠成分讓作品展現出更強烈的人造物效果。觀眾韓詠竹則認為,〈兩腿之間〉的亮面貼紙與地面磁磚的結合,為整個空間帶來一種濕潤的視覺感受。 埋藏於地面貼紙之下的磁磚,增添〈兩腿之間〉除了視覺外的聽覺展現。當觀者在展間行走時,磁磚會因踩踏而發出撞擊或碎裂的聲響。張語昕提到,設計靈感源自他在播放拾得的色情錄像帶時,因其年代久遠,故播放時常伴隨著斷續的雜音,使張語昕聯想到磁磚在空間中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感,隨時都可能因外力而破碎。 「這次的作品具有某種佔領性,甚至帶有一種霸道的氣質。」張語昕指出,觀者在步入此地的瞬間,便被強迫觀看眼前的景象——某人的各種私密器官。儘管如此,他也表示,這些影像原本因為題材往往被一瞥而過,但當它們與空間結合後,反而變成一種能夠長時間存在於場域中的物件,讓觀者得以細細體會其質感與氛圍。觀眾林子桓認為,媒材完全包覆空間的方式,創造出一種將身體感官擴展至整個空間的體驗。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新知
第1800期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記者楊凱傑報導】英國的社會關懷卓越研究院統計該國民眾對死亡地點的選擇,有70%的末期病患希望能在家善終。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陳宜清帶領環境工程學系博士生蕭于庭、黃勇融及戴碧玲參加2024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以「AI居家臨終關懷照顧系統」獲得金牌佳績,透過人工智慧搭配遠距醫療,讓末期病人有尊嚴地在家中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據衛生福利部醫事司2015年統計,在台灣受到居家臨終關懷的比例僅12%。過去病患家屬缺乏專業照護技巧,難以處理病患的生理症狀,且家中沒有完善的醫療設備,無法提供如同醫院般的即時醫療照護。因此臨終關懷需要跨領域的專業團隊合作,包括醫生、護理師、社工等,然而長期缺乏人力,加上資源過度集中在都市地區,服務品質難以提升。團隊表示,專案構想來自於社區服務時觀察到的臨終照護困境,蕭于庭補充道:「我阿嬤當初在家治療,但我們缺乏醫療知識,錯過了黃金救援時期。」他分享因為想彌補當年奶奶的遺憾,且希望幫助其他相同困境的家屬。 為解決居家臨終照護的困境,研發團隊結合微型偵測與AI影像,希望能採用現代技術改善臨終照護的缺點。透過微型偵測器持續監控病患生命徵象,提供更精準的醫療數據,同時為減少患者孤獨感,團隊使用AI影像生成技術為病患創造人像,患者可以在螢幕裝置與其進行文字對話以舒緩焦慮。 為了讓家屬和醫生能更即時觀察患者情況,團隊研發不同的儀器,偵測患者體徵。如戴在手腕上的光學偵測器,持續監控病患心跳生命徵象,並將壓力感測器置於床墊或座椅下方,透過呼吸引起的壓力變化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同時在床邊架設攝影機,以隨時拍攝患者的影像,透過演算法分析影像中的動作和表情變化,進而推算患者的睡眠狀態和情緒變化。陳宜清分享,儀器監測的所有生理數據會即時傳輸至雲端,讓醫療團隊能夠遠端監控患者,若有突發狀況,能夠及時聯絡家屬,引導後續步驟。 受到互動式影像啟發,團隊利用AI生成親友、寵物,或其他客製化影像螢幕呈現在螢幕上,為臨終病患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蕭于庭解釋:「家屬錄相關資料及圖片,之後生成他們想要講的話,透過AI影像來跟我們的病人來做對話。」他補充,未來希望AI會根據患者的語音內容生成回應,搭配觸控螢幕,讓患者藉由觸摸、滑動等動作與影像互動,使其更逼真。 團隊近期與員榮醫院合作,實際應用於臨終病患,並根據患者和家屬的回饋持續優化系統功能,未來也將尋求合作廠商協助,持續提升AI影像的真實性和互動性、開發更精準的微型偵測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洪志秀說明:「過去人力一直為居家臨終照護的一大阻礙,該專案如果可實際應用,會是一大幫助。」他補充,用親友圖像形成互動影像、被攝影機持續監控會引發倫理和隱私權的爭議,團隊仍需思考如何減少這方面疑慮。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生活
第1797期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2024-10-25
【記者鄭孟佳報導】鹹澀的海風,攙雜漁港腥臊的氣味,輕輕推動「新瑞發十六號」在水面上搖晃,撫過船上每個屏氣凝神、聆聽漁夫訴說討海人故事的面孔。這是由桃園紀錄片工會和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於19日合作舉辦的「田野故事工作坊」,透過田野走讀與影像敘事教學,教導學員如何用影像呈現在地議題和人物訪談。 田野故事工作坊在19日至25日共安排五堂課程,邀請四位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每位講師的作品都與桃園在地議題相關,且經歷長期而深入的田野調查。工作坊負責人何睦芸指出,紀錄片是一種探討真實現象的創作表現,「影像創作是個認識或理解世界的途徑。」他補充說明,田野現場的走讀能引導學生打開觀察力,學習如何透過創作者的眼睛轉譯,再將內容呈現給社會大眾,是在一般課堂內很難學得的。 除了從紀錄片教授影像敘事技巧及經驗,於19日舉辦的走讀課更帶領學員至永安漁港,拜訪討海人楊門圈,實地探訪桃園在地的海洋客家文化。講師洪淳修表示,進入田野與人實際互動,能跳脫課堂的理論框架、建立更深入的觀察,「拍東西的人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說道。他也認為,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才能在海洋般廣闊的資訊中被閱聽人看見。來自中大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的陳婕云說:「我覺得它(走讀)給了我更真實的生命力。」透過課程走讀實際走入討海人的生活場域,踏上漁船、學習如何編織漁網,讓本來就積極關注桃園藝文活動或在地議題的陳婕云,對桃園有了更新的認識。 談起與中大的合作,何睦芸提出,中大因地理位置顯得與外界格外疏遠,因此想經由課程挖掘出中大學生跟桃園的在地連結,「有沒有機會透過學校的課程,更認識桃園這個地方?」他希望以工作坊課程引導同學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他也提到,民間對社會的關懷和紀錄片發展過程間具有強烈的關聯性,讓紀錄片更加適合作為課程主軸。他亦期許學員能透過工作坊,讓紀錄片對生活的關注在心中發酵,在吸收豐富的田野知識後,影像創作也能成為他們實踐在地關懷的方式之一。
從鏡頭回望家往事 劉耀鈞反思親子牽絆
藝文
第1789期
從鏡頭回望家往事 劉耀鈞反思親子牽絆
2024-07-02
【記者王華琳新北報導】「我不是要跟家庭和解,而是當我了解為什麼痛苦掙扎時,才會明白我為何這麼急迫地想尋求存在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碩博士班學生劉耀鈞於9日起,在臺藝大北側聚落38.07.08展間舉辦個展《再等我一下,快到家了》。他將自身的口頭禪化為展覽名稱,傳達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感,並暗示一切的終點依舊是家庭。該展透過影像記錄藝術家的原生家庭,以及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探討自己、家人與創作三者間微妙的羈絆。 《直至休耕》的拍攝過程,讓劉耀鈞不僅重新審視與家人的關係,也發現家庭對他創作的影響。 圖/王華琳攝「藉這個契機再回歸家庭後,我重新意識到家人,對我來講其實很重要。」劉耀鈞說明,他年初所拍攝的紀錄片《直至休耕》,講述隨著阿公、阿婆年紀增長,自家農田終將面臨休耕的故事。在過程中,他慢慢意識到家庭對價值觀與行為的影響,再加上家人無法理解自身創作的隔閡,讓劉耀鈞選擇以第三方的「攝影師」身分重新回到家庭,分析並挖掘問題與起因,尋求被家人接受的歸屬感與身分認同。劉耀鈞偶然於老家櫥櫃中,翻出父母過去的結婚影片,發現了這段與自身相關,但他卻不存在於畫面的影像。作品〈關於過去的一場婚禮〉呈現傳統婚禮中,重視「儀式感」的繁複禮儀。「就像是攝影過程中的準備程序一樣,並非是浪費時間。」他認為繁瑣的婚禮儀式讓人更珍惜家庭價值,因此他透過此創作,試著思考家人在他心中的意義。劉耀鈞也保留原始影片中的粗糙與晃動感,「對我來說它的溫度在於複雜與儀式,但是為什麼會有溫度,可能是因為你從這個時代,遙望過去已經追不回來的記憶。」 劉耀鈞透過現今所習慣的觀看規格,呈現過去畫面,藉此探討影像的時代性。 圖/劉耀鈞提供在作品〈打板計畫〉中,劉耀鈞以電影的「打板」動作介入日常生活,從和阿婆看似文不對題的交流,到「擲筊」詢問神明是否該成為藝術家,最終卻獲得三個笑筊的結局。「這體現我與家人的互動,它好笑但是其實是一種無奈。」劉耀鈞說明,作品中看似荒誕奇妙的事情發展,其實暗示著個人與原生家庭之間的缺失感。期盼能獲得家人回應與理解的他,卻只能將渴望轉移至神明上,從中獲得回覆與認同。觀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陳俊宇認為,創作者通常在面對與自身相關的事件時,都會有所保留,「但他卻很誠實地去面對,以我對他的認識來說,他的誠實有時候也是某種不得已。」 作品〈打板計畫〉旁.地上放置了許多反面的筊,與一個正面的筊,呼應影像中的情景,也象徵不斷祈求的盼望。 圖/王華琳攝在〈Still landscape〉中,劉耀鈞將盲蛾停留在手上疤痕的影像,以模仿舊電影規格的形式呈現在燈箱上。他認為蛾會隨著光的方向前進,「就像我一直在追光,從城市的中心追逐到邊緣,但其實光源就是我對於攝影的迷惘。」雙頻道錄像作品〈A blind moth〉,右側是劉耀鈞在未找到攝影主題核心時所拍下的影像內容,如同日記一般記錄著當下的心態與生活。而左側則是相隔三年後臨摹過去氛圍所拍攝的影像,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即便存在許多臨摹過去的部分,依然無法完全還原當下的氛圍與情緒。 劉耀鈞將影像以仿舊的形式作處理,他認為記憶看似模糊且破碎,但實際上卻能拼湊成一件完整的事物。 圖/劉耀鈞提供「原本很擔心變成我一直在談論自己家的事情,但後來發現家人間的溝通問題,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狀況。」劉耀鈞提到,他的藝術家朋友都能對家人不理解的情況產生共鳴,但他仍試圖將這份心得轉化成作品,讓更多人思考自身與家人的相處關係。觀眾梁煜培認為,劉耀鈞在製作〈A blind moth〉時不清楚自己的創作,家裡也不理解他的事情,「但你可以感受到內容非常真實,作品都有一個很強烈的特徵,他把自己的煩惱思考直白地揭露給大家。」 劉耀鈞將自身工作室搬入展場中,以塑膠布幕象徵工廠般的生產區域,並在展期間以「無人的展間」為題,拍攝紀錄片。 圖/劉耀鈞提供 劉耀鈞將過去所拍攝的影像,以記憶般瑣碎無序的方式進行播放,同時又以圓型框架聚焦作品,創造獨特的「失焦感」。 圖/王華琳攝 
模擬複製影像 胡馨方揭濾鏡世代現象
藝文
第1789期
模擬複製影像 胡馨方揭濾鏡世代現象
2024-07-02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牆上懸掛著一系列宛如複製品的畫作,其中卻隱藏著許多微妙差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胡馨方,於9日在北藝大南北畫廊舉辦個展《SAMPLE》,他藉由大小型態不同,但卻相似度高的作品,表達現代人拍照時常使用濾鏡,導致社群媒體上流竄著相似影音的現象。 胡馨方個展《SAMPLE》探討當今網路世代愛用濾鏡拍照的現象。展覽於9日在北藝大南北藝廊展出。 圖/黎昕俞攝走進展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整面以桃紅愛心為底,人物在前擺拍的畫作。本次個展中,胡馨方將所有畫作統稱為〈SAMPLE〉,他表示在瀏覽社群媒體時,自己時常被演算法推薦高相似度的影片,讓他審思模仿與複製的定義,「雖然都是不同的人,但在看完影片後卻覺得他們都是相同的人。」他刻意避開以版畫刻印出相同作品,反而利用噴槍徒手畫出相似的圖案,並讓人物的姿態有所不同,將複製與模仿的差異體現在作品中,他說:「我想強調每個人的外型雖然不同,但是本質和行為上其實都是一樣。」當以噴槍完成作品以後,胡馨方便用白膠製作出花紋,黏著在畫上,以回應個展主題,藉此模擬現代大眾愛好使用濾鏡的現象。同時,他在作品中繪出由下而上的打光方式, 讓它們具有光澤感,並將畫作置於同面牆,他說:「我想表現傳統舞台劇的視覺效果,彷彿觀眾在看畫中角色表演的狀態。」 為回應個展中的「複製性」,胡馨方在每件作品中上,黏著以樹脂製成的圖騰,模擬出「濾鏡」的感覺。 圖/黎昕俞攝談及將作品取名為〈SAMPLE〉的原因,胡馨方注意到現代人們喜歡在拍照時使用濾鏡,或是依照模板拍攝影片,導致大量如同樣本般的影音漫佈在網路上,他補充說:「它們只是恰好被大眾挑選、仿製而成,而我的作品就是其中一組數據樣本。」因此,胡馨方並未將作品個別取名,除了抹去每件作品的獨特性之外,同時也希望讓觀眾藉此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也是一種模仿。觀眾Hank(化名)表示認同藝術家的看法,「這些畫彷彿中古世紀的肖像家族畫,讓我覺得莫名的恐怖卻華麗。」 胡馨方特意不為作品人物畫上肌膚紋理等細節,藉此回應個展主題中的「複製性」。 圖/黎昕俞攝為呈現畫作中的複製性,胡馨方讓所有畫作以桃紅色的愛心為底,畫上不同姿勢的AI建模人像,「我刻意忽略人物的肌肉線條或是細微皮膚紋路,讓它看起來較平滑且具有膠感。」觀眾咪咪(化名)則認為藝術家使用的色彩,讓作品有種詭異的空洞感,當他代入自身感受時卻又會有隔閡的感覺。此外,胡馨方也特意讓人物去性別化,更不替它們畫上頭髮,「我想表達大眾愛用濾鏡的社會現象,純粹是我們這世代的產物,無優劣之分。」他補充道。
偽造物件玩轉觀看視角 《真的假的》以影像探景物虛實
藝文
第1788期
偽造物件玩轉觀看視角 《真的假的》以影像探景物虛實
2023-12-06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真的、假的只取決於你用什麼角度去觀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鄭尹真於3日在北藝大南北藝廊舉辦個展《說個笑話,真的!假的?》。此次影像創作中,他利用拍攝角度與道具製造出幻視效果,引領觀眾改變觀看方式,並重新審視所見事物的真實性。 鄭尹真舉辦個展《說個笑話,真的!假的?》,3日於北藝大南北藝廊開展。 圖/鄭尹真提供走入展場,木製的紅色房屋模型映入眼簾,如同視力檢查時,驗光儀中常見的房屋圖像。鄭尹真在模型門上鑽孔,將影像作品在孔洞中放映,讓觀眾以窺看貓眼的方式觀看作品〈真的假的〉。當觀者眼睛靠近視窗,會先看見房屋座落於稻田間的遠景,再隨著鏡頭逐漸拉近,便能看見鄭尹真在房屋內擦拭窗戶玻璃的身影。 在作品〈真的假的〉中,鄭尹真於觀看視窗前打上聚光燈,引導觀眾視線。 圖/鄭尹真提供當作品〈真的假的〉影像畫面放大至窗框與貓眼視窗吻合時,則會產生鄭尹真正站在對面,擦拭著觀者眼前視窗的錯覺。他說:「希望透過不斷變化的視角,讓觀眾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看事物會有不同的解讀與感受。」觀眾Tammy(化名)表示此作品引起他與自身經驗相關的想像,「觀看時有正在檢查視力的既視感。」 鄭尹真將影像嵌在手掌大小的孔洞中,讓觀者以使用驗光儀測試視力的姿勢觀看作品〈真的假的〉。 圖/鄭尹真提供除了將虛擬圖像實體化,鄭尹真在展覽中更嘗試偽造實物,創造真假難辨的視覺效果。在作品〈等待的過程 — 美得像假的景象〉中,他以沐浴乳、壓克力顏料混合些許雜草偽造出鳥屎,並從汽車內部拍攝影像,呈現鳥屎一再滴落於擋風玻璃,再被雨刷抹開、拭淨的畫面。鄭尹真提到,鳥屎砸在擋風玻璃上對許多人而言是倒楣的事,但他卻覺得,凝視汙垢被反覆刷掉的過程相當浪漫,他說:「觀眾重新觀看這個畫面時,或許也能體會到我所感知的療癒感。」 鄭尹真將作品〈等待的過程 — 美得像假的景象〉直接投影在樓梯上,並擺放沙發,讓觀者以不同觀看角度欣賞作品。 圖/鄭尹真提供鄭尹真也在作品〈許願池〉中,展現出自身對日常現象的不同解讀。他將人們許願時映在水面上的倒影,幻化為困在水池中的魚,鄭尹真說:「就像人們被困於自身願望,在無盡的希冀中自溺的狀態。」因此,他指導演員模仿魚向上吸吮的動作,並在水面上架起一層透明玻璃,拍攝出擬魚化的人類被阻隔於水中,無法探頭呼吸的窘境。展出時,鄭尹真更將作品投影在自製水池中,讓觀者有親臨實境的感覺。 鄭尹真選擇將影像直接投射在水面上,營造演員在水中掙扎的實境感。 圖/鄭尹真提供鄭尹真試圖讓觀眾看見不同角度可能產生的視覺差異,進而引發觀者思考真實的意義,他說:「我製造虛假,想讓大家意識到,許多我們以為的真實其實都是虛假,重要的是你決定怎麼觀看。」觀眾水母王(化名)也認為,鄭尹真以影像或物件重設觀看視角的手法,讓他在觀展時不禁思考,「是否有鏡頭以外的力量,正影響我們對所見之物的認知。」
人工智慧標示視網膜血管 助醫師及早辨識眼部病變
新知
第1786期
人工智慧標示視網膜血管 助醫師及早辨識眼部病變
焦點
2023-11-22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視網膜上的微血管能透露出眼部病變的徵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陳錫釗研究團隊研發出「人工智慧辨識視網膜血管影像與重建方法」,以AI人工智慧協助眼科醫生判斷血管位置及狀態,榮獲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金牌。過往醫師欲取得視網膜血管造影,須先使用紅外線眼底照相機拍攝影像後,人工標誌出血管的位置、形狀,並加以判斷,此過程費時費力。陳錫釗說:「醫師檢視大量的影像內容,可能因眼睛疲勞而降低判斷準確度。」於是研究團隊開發辨識系統,利用AI人工智慧自動標示出血管型態、位置,減輕醫師治療負擔。雲科大視網膜血管影像重建系統選用目前最新的Sine型網域全卷積神經網路作為AI訓練模型,經測試,其訓練所需時間相較於傳統常見之U型模型短,且可達近97%的準確率。陳錫釗表示,U型模型的做法是透過將影像解析度分階段降低,以數個層次分析不同的影像元素;而Sine則是採取先增加、再降低解析度,透過雙向轉換並減少分析層次數量,以達到縮短訓練時間,並有高度準確率的效果。 Sine型網域全卷積神經網路模型訓練時,影像解析度會先向上增加、再向下減少,以增強學習效果。 圖/藍聖翔提供訓練AI模型需要投餵大量的影像資料。研究團隊因應醫療使用需求,故選用經專業醫師繪製並認證的血管影像,惟從國際公開資料庫取得的數據不足以應付訓練需求,故團隊需再將原有影像分割出5000筆以上的資料來訓練模型。團隊學生藍聖翔說明:「我們將圖像左右翻轉、上下顛倒或隨機旋轉後進行局部切割,以增加訓練資料量。」 以人工智慧辨識視網膜血管影像與重建方法產生之視網膜血管造影,由左至右為原影像、灰階影像、AI預測影像。 圖/藍聖翔提供完成訓練的系統可供一般電腦伺服器使用,讓醫療院所不需特意升級硬體,直接把眼底攝像照輸入電腦系統,便得到完成標記的血管造影。眼科醫師沈仁翔認為此技術可以先在內科或家醫科診所推廣,他說:「視網膜血管是大腦的延伸,若一般診所可透過此系統觀察出眼中風等疾病徵兆,可減少病患錯失醫治良機的狀況發生。」長庚醫院眼科部教授賴旗俊則表示,系統雖然對資料整理、降低勞力需求有幫助,但以目前的法律制度及AI的發展程度而言,醫師仍難以完全信任系統,他說道:「AI若判斷錯誤而導致誤診,醫師要為其負責,因此我們還是會比較傾向自己判斷。」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藝文
第1783期
實驗影像映女性故事 《莎芙群像》盼掙脫社會束縛
2023-10-2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大膽地共同創作激發我們的組織、創意的潛能。」哥倫比亞籍實驗電影導演畢七月(J Triangular)說。《莎芙群像:女性實驗影像創作基地》由畢七月及裝置藝術家陳安安擔任導師,帶領20多名女性學員,在六堂影像工作坊課程後,策畫成果並發表實驗影像作品。展覽以不同形狀的螢幕、人體翻印模型等媒介投影創作,讓成員自由發揮創意,傳達女性不受框架限制的理想。展覽22日在微風影城展出。 畢七月(前排左)、陳安安(前排中)與工作坊學員們的合照。這次工作坊從八月中旬開始,22日於微風影城發表成果。 圖/廖芷筠提供「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女性社群,並在電影中建構嶄新的前衛女性主義。」畢七月作為女性主義者,期盼透過影像將更多女性故事呈現在螢幕上。此外,工作坊以集體創作的形式,也呼應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中「集體即力量」的理念。陳安安認為,無論是女性或性少數社群,都在父權社會下遭到噤聲,因此身為女性更應該練習為自身相關的社群倡議。他也觀察到,當學員們討論時,對彼此故事和受壓迫的經驗也能有所共鳴。在工作坊前期,成員們以「夢境」、「情慾」等關鍵字作為主題,互相分享經驗與想法,在認識彼此的同時慢慢打開自我,最後各自進行拍攝。到了創作後期,學員再重新擬訂新題目,並運用先前的影像素材,剪輯成實驗影像作品,透過不同學員拍攝的畫面,交織出各種創作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拋開既有的想法。」陳安安解釋,或許素材拍攝者當下並未賦予畫面意義,但經過其他成員拼湊後,不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引起學員間的共感。作品〈沈默 Silence〉以面具作為影像的重要元素,像是劇中人物手拿面具遮住臉部,和牆壁上的手影互動,身體不時扭曲伸縮,或是戴著面具站在路上凝視前方。除了面具之外,影片中也呈現一位被粉色紗布罩住身體的女性,正試圖用手掙脫束縛。「面具和粉色紗布就像是社會給女性的拘束。」創作者之一的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生廖芷筠表示,現今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樣的框架籠罩女性多年,讓女性成為沈默的群體。 〈沈默 Silence〉中,一位女性跪在地上,在粉色紗布裡扭曲掙扎著,象徵社會給女性的框架。 圖/廖芷筠提供而另一件作品〈Flowing〉使用流動、重複的元素設計畫面,以分割畫面的手法,並讓四個一樣的影像同時放映,或是將泡泡飄上天空的影像疊合在一起。談及當初以泡泡作為主題的原因,影像創作者、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的李怡嫻說:「我不喜歡穿泳衣,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好看,透過泡泡去看身體,它會扭曲變形,感覺就像是自己與身體抽離。」身為女性的李怡嫻,認為社會經常灌輸「女生就是要瘦」的觀念,進而產生對身體的自我懷疑。 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圖為〈Flowing〉在展場中的呈現,三個電視螢幕疊加在一起並同時播放,電視機上還有塑膠泡泡呼應主題。 圖/邱昭華攝觀眾曾偉婷在觀賞完〈沈默 Silence〉後說道:「當中有一段粉紅色紗布蓋在女生身上,就好像一個束縛。」他認為這個畫面如同自身會遇到的狀況,一方面被社會價值觀綁住,一方面又想做自己。觀眾邱郁婷則說:「這些作品讓我想到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裡提到的『男人觀看、女人表現』,而展覽裡的作品都在努力地突破這個框架。」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