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689期
【社論】後真相時代來臨 選民宜嚴加審視公投資訊
2018-11-22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13日公開最新選前民調,其中針對十項公投案的投票意向,民調顯示愛家公投三案支持率26.7%,平權公投兩案則是13.1%,兩者支持率位居一二,另有逾半民眾意見不明確。自時力民調公布後,筆者便遇到好幾位大學朋友提問,他們都未曾想見,原來愛家公投的得票率可能超過平權公投兩倍多。平日我們所接觸到的資訊限縮在同溫層之內,尤其是挺同呼聲高的大學生族群中,使用臉書者為大宗,臉書演算法篩選並群集與使用者相近意見於動態牆上。透過手上一只屏幕,讓學生族群誤以為平權聲勢高漲;然而,這期間站上街頭短講、發傳單,實際走入人群的平權人士,他們所接觸到的群眾意見組成,應該更接近現下選民的投票意向。有帶著小孩的家長上前質問,日前還有夜市攤販勒脖宣傳公投的學生,更多的也許是快步低頭經過的人。離開街頭,挺同人士回到同溫層內取暖、療癒運動傷害;反之,反同主力護家盟也有其同溫層,他們也站上街頭,同樣在同溫層裡取暖。值得注意的是,當公投辯論會上兩方意見併呈時,宣揚愛家公投的說法明顯漏洞百出,為什麼其支持者仍恆信之?「陰道無菌」、「肛交不健康」、「台灣將成愛滋島」、「性平教育成性解放教育」,引發恐懼的話術奏效了,專家解釋、研究數據、血淋淋的霸凌個案卻不入反同方心裡。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英語大辭典》選為當年度代表詞彙,意指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相形之下真相為何已無足輕重。新聞工作者、知名評論人劉美妤也曾用「後真相」,分析台灣同婚議題的傳播現象,他寫道:「社群媒體的同溫層強化了這樣封閉的傾向,英國脫歐、川普勝選之後,這個詞彙被廣泛用來描述當下的政治圖譜,而同性婚姻論戰上,情況亦然。」大量不實資訊、假消息流傳於長輩家長圈的LINE群組裡,相信傳統家庭價值的人,也不自覺地隨著恐懼話術起舞。「後真相」既是當代顯而易見的政治社會現象,也是隱隱作祟的個人心理活動。舉例來說,針對愛家公投12案,欲在民法以外保障同性婚姻權益,支持此條文的常見說法是,德國在2001年就設立《同性伴侶法》。12案同意者一向話說至此:專法就足以保障同婚。未言明的是,德國憲法法院自此受理大量婚姻權不對等的訴訟。2009年他們處理同性伴侶在工作撫恤金上遭遇的不平等,2010年是在繼承與稅法制方面,2012年是公務人員薪資法裡的眷補費,2013年是接續收養的相關判決,以及再續處理稅制不平等的問題。為維持認知協調,人類傾向擇其所信,並視之為真相,人類偏食特定訊息的行為,近乎是本能。在選民意識到「後真相」後,得有意識地抵抗本能、適時跳脫同溫層,進一步確認原接收到的訊息有無偏差。公投在即,現下的中間選民可能並非搖擺不定,反倒認定公投內容與己無關,逾半民眾「旁觀」、「不表態」也形成另一種隱身檯面下的同溫層。然而不行動也是種行動,不公投也會發揮政治影響力,維持現狀即是一種政治表態,所有行動本質上都是政治性活動。無論參與公投或不參與,什麼案投同意或不同意,都是種價值選擇、政治行動。基於民主核心精神之一——公民積極參與政治與公民生活,願選民在盡力辨明真相後,都能積極選擇自己想實踐的價值。 婚姻平權大平台18日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辦音樂會,吸引逾10萬人參與。公投前同運組織藉由大型活動,升溫支持平權的選民氣氛。 圖/阮怡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