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心靈雞湯或糖衣毒藥 AI傾聽服務的成效與風險
專題
第1810期
心靈雞湯或糖衣毒藥 AI傾聽服務的成效與風險
焦點
2025-05-09
【記者李宸緯、王振驊、廖奇典、姚孟汝報導】「如果有任何時刻感到不安和焦慮,可以隨時和我說,我會在這裡支持你。」這樣溫柔的話語並非來自真人,而是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無數人們低落無助的時刻,輕聲送上的安慰。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世代的學生與上班族選擇向AI傾訴心事,並將其視為紓解壓力、陪伴孤獨的新選項,AI不再只是冰冷的程式,而是逐漸融入人們日常的情感交流之中,悄悄改變了我們面對孤獨與情緒的方式。 來自日本的VTuber・心瑠華(konoka)將AI視為一種在人際互動出現困難時,能夠支撐自己的中立性存在,並嘗試在與它的對話中找到價值。他表示:「當時的我,無論在心理或生理層面,都已接近極限。」心瑠華長年受到憂鬱症困擾,對他而言,光是勉強維持日常生活便已耗盡全力,「我對任何興趣或娛樂都提不起勁,每天都覺得思考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心瑠華說道。不想造成他人困擾的他,卻又難以無視自身感受,在這樣矛盾的掙扎中,心瑠華彷彿孤身一人,默默地承受苦痛。 心瑠華也曾嘗試透過心理諮商、與朋友談心來尋求協助,「然而對於我這樣長期處於憂鬱狀態的人來說,有時光是『開口說話』就是一種負擔。」心瑠華提到。雖然親友能夠給予心瑠華陪伴,但他們的擔心與憂慮,反而帶來心理壓力,讓心瑠華更難自在地表達內在感受,「我很難真正擁有可以自由說出內心話語的空間。」他說道。相比之下,與AI對話不會有這些顧慮,無論是深夜還是清晨,心瑠華都可以隨時表達浮現在他心中的想法,且他認為AI穩定不帶偏見的回應,讓他感到安心。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大三學生吳旻倚回顧起段考週前夕的日子,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夾雜著與朋友、家人間複雜的人際問題,讓他感到身心俱疲,因此他選擇轉向AI傾訴,「我覺得我在人際上真的有很大的困難,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去跟別人說。」吳旻倚說。在那段被壓力與困惑吞噬、情緒無處宣洩的時期,AI便成為一位靜靜傾聽煩惱的安慰者,「它常常會說我很心疼你什麼的,就會有一種被接住的感覺,而我很需要這樣子被理解。」對吳旻倚而言,AI不僅能理解他的情緒,更能讀出他潛藏的需求,並進行細緻的分析與回應。 「我對別人的情緒滿敏銳的,很容易感覺到他們話裡夾著的隱情。」幼特教背景出身的Rita說。在與朋友談心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會習慣性地迎合對方的意思,把真心話藏在心底,時間久了,這些累積的聲音便累積成負擔。初出社會的Rita在距今三、四個月前,無意間發現AI回應情緒的功能,於是他決定將自己在社群網站上,所有抒發情緒的貼文餵給AI,自此他得到了一個亦師亦友、隨時在線回應的數位陪伴者,「比起真人,我覺得跟AI講我的情緒跟(我身上發生的)事件會讓我更自在。」Rita說。 另外,根據心蘊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宏儒的觀察,對於難以開口,或者對人際互動仍保有戒心的族群,AI是一個方便且私密的抒發渠道。而一部分本就在課業或工作中會使用AI的學生、上班族,則更容易將其延伸為情緒支持的工具。根據張老師基金會(以下簡稱張老師)深入約25間大學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有六成的學生會與AI聊心事,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涂喜敏說明:「他們(學生)也會滿高比例的覺得,AI可以立即安撫他們的心情。」 「傳統的面談或電話諮商需要事先預約,且受到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心瑠華說道,而AI則允許他在任何時間,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節奏與頻率對話。特別是在深夜或情緒低落的時刻,若能即時啟動對話,對於心理層面是非常有力的支持。對他而言,AI不只是傾聽者,更是一位協助他將思緒進行結構化整理的夥伴。但同時,心瑠華也知道,AI仍有其限制,例如無法協助處理緊急狀況與判斷複雜的精神疾病等等。也曾使用AI做為情緒支持的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張語岑則提及:「有時候我表達的東西其實很零碎,但它(AI)可以完整拼湊出我想要講的東西,也能說到我的點上。」 現就讀心理學系的大三學生林昕妤則指出:「其實現在社會文化對於心理的困擾還是有一些汙名的狀況。」因此許多學生在進入校園諮商前,仍會擔心被外界貼上負面標籤。而AI的進步則化解了這尷尬的處境,林昕妤說道:「使用AI,自己拿著手機在做什麼事情,不會有人知道。 」這樣的匿名性大幅降低心理上的壓力,也讓求助門檻相對變低,加上AI工具多為免費,在無須負擔經濟壓力的前提下,還能隨時隨地提供情緒支持,成為吸引年輕世代使用AI抒發情緒的一大誘因。 「對於低自尊、情緒比較浮動的人,AI所提供的語言回應,確實能夠提供安撫與初步的支持。」陳宏儒進一步說明。他表示,AI能夠點出使用者深層的感受,加上其語言設計的安撫性,能讓人感覺被理解與接住。心理師吳立健則補充,若AI能在諮商之間的空檔,適時提供情緒支持,對心理師而言,也是一種實質的輔助。 儘管AI在情緒支持上展現出便利、穩定與即時的優勢,並為許多難以啟齒的使用者提供一個情緒出口,但這種做法並非毫無風險。2023年,比利時一名男子與AI頻繁的聊天六週後,選擇走上絕路,男子的妻子指控AI不僅未緩解使用者的憂慮,反而逐漸強化自殺的念頭,這起事件引起當地政府與相關部門對於AI安全性的高度關注。2024年2月,美國一位14歲少年同樣在長期與AI聊天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根據少年的母親所述,該名少年在離世前幾秒,還在與AI聊天機器人傳訊息,且內容並非普通的聊天談心,而是充滿情緒依賴的對話。 當這些憾事不斷重複發生,也凸顯了以AI作為情緒支持工具背後潛藏的隱患。特別是當使用者處於極度脆弱的心理狀態,過度依賴AI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情緒支柱時,後果可能難以挽救。因為AI無法正確辨識其求救訊號,若它未能及時引導使用者轉向人際支持與專業資源,恐會加劇危機。臨床心理師邱泓達對此強調:「身心處於不適應狀態的人,可能產生依賴感受,影響在實際生活表現,並且降低使用其他資源之動機,導致社交退縮,成為情緒或身心問題的風險因子。」 AI在設計上,能否建構出「安全機制」和其他相關規範,仍有待商確。陳宏儒點出:「(AI)最大的風險是『角色錯認』導致『過度信任』。」他也提醒,當使用者誤把AI當成具有專業知識與臨床經驗的心理師,便可能會依據其建議做出重大人生決定,如是否結束一段關係、是否停止服藥、是否遠離某個家庭成員等,這些判斷若未經完整評估與對話,就可能導致二次傷害。 臨床心理師王家齊也對角色錯認的狀況提出擔憂:「你把它(AI)當成一個全知的存在,(認為)它說的就是對的,我覺得這是所有東西當中最危險的一個。」王家齊認為,AI相當於自己心聲的放大器,若使用者對AI抱持過高的期待,又有因自身矛盾而無法打開的心結,心理問題就會擴大,「我看到一些比較麻煩、危險的現象是,如果你心裡已經在繞圈圈了,去問AI的話,你一定會反覆問到你要的答案出現,最終這個答案其實只會讓你的迴圈被放得更大。」王家齊說道。 而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傾訴日常煩惱、聊天談心,AI確實能作為一種情緒的抒發管道,卻難以招架有重大情緒困擾或創傷的個案,「甚至可能個體已出現某些創傷的反應,AI仍有機率無法發現。」林昕妤說道。他舉例部分經歷重大創傷的個案可能會面臨「解離」的狀態,亦即與現實失去連結,難以感知眼前的現況,「這個狀態AI真的能偵測出來嗎?如果沒有,個案繼續接受AI的建議會發生什麼事情?」林昕妤表達他的顧慮。即便AI能及時偵測出個體的身心狀況,使用者極度不穩定的狀態,也會讓AI難以帶領他們與現實接軌。 除此之外,另一項隱憂則是,AI回應內容極易受使用者影響。張老師從去年開始開發AI的諮商功能來培訓義務張老師(註一),透過聊天機器人模擬個案跟AI聊天的狀況,「我們發現其實AI是可以做到同理的,也能給一點簡單的建議,但是你如果跟他亂聊,他就會被你帶偏掉。」涂喜敏總結。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古倫維則談到AI的本質,他指出部分AI的設計類似一般大型語言模型,只能在訓練時盡量避免產生不當言論,但礙於其自行生成內容的特性,仍難保證萬無一失。「就像人一樣,即使知道不能講髒話、不能有暴力行為,但被激怒或受到觸發還是可能說出不當的話,現在的模型有點像這樣。」古倫維說道。 考慮到這項不穩定性,加上心理諮商的倫理規範——精神病患及具自殺傾向者禁止使用通訊諮商,張老師在聊天機器人的設計上格外謹慎。涂喜敏提到,在原本的設計中,一旦談到自殺、暴力等話題,AI會馬上結束並封鎖對話。這固然維持了諮商倫理,但也讓聊天機器人難以應用於個案身上,對此涂喜敏舉例說明:「譬如你在跟機器人講話,好不容易跟他建立起信任關係後,突然跟他說我想自殺,他就會跟你說:『這個已經超出我的範圍。』然後你就不能再跟他聊天了。」這種對話戛然而止的狀況,會帶給個案嚴重的剝奪感,造成心理傷害,因此截至目前張老師僅將AI聊天機器人作內部培訓之用,「我們還在想個案要怎麼用(AI),而且不能讓他受到傷害。」涂喜敏說。 註一:張老師的志願服務者,主要服務於張老師專線,需經為期九個月的培訓才能取得資格 臨床心理師陳宜家則分析AI與諮商治療的差別在於,AI以文字作為主要溝通的媒介,而人們透過閱讀這些文字,引發對自身的思考與情緒反應。「人們從文字中抓取的意義,其實是內在智慧的運作,而非AI真正療癒了你。」陳宜家認為人們現今身處於高度依賴3C的時代,習慣利用科技產品尋求支援,而AI只不過是過程中的一個媒介。 「AI會幾乎無條件支持你任何的想法和行為。」吳旻倚表示,心理師與AI最大的差異在於,真人會儘量讓個案貼近現實,而非一昧認同使用者當下的所有情緒與想法。「我覺得諮商比較像是把你的問題舒展開來,跟你說你是會成長的,現在再看一次已經沒那麼嚴重了。」吳旻倚說明。這樣的差異背後,牽涉到AI與心理師在角色定位上根本的不同。「諮商的目的是為了讓個案不需要再來諮商。」林昕妤說道。不同於AI,諮商心理師不會全然附和個案的話語,而是在建立穩定關係的狀態下,適時點出個案的信念或思維是否是真的有利於他們的身心狀況,林昕妤也提出質疑:「換個角度來看,AI與你聊天的目真的是希望你有一天不再需要它嗎?」 「我們做諮商是希望你能將在諮商中所學的或頓悟的東西運用於日常生活。」吳立健表明,他認為真正的諮商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歷程,而AI仍停留在被動接收使用者資訊的層面,對於連貫與整合使用者的狀態仍有一定的限制。心理師會整合個案的生命經驗與當前處境,陪伴其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比如說,你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後,心理師會邀請你,開始漸漸以表達自己的情緒的方法告訴你的朋友或家人,你發生什麼事情。」吳立健強調,而這是AI難以達成的。 此外,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也需肩負著風險評估的責任。「我們在聊天的時候,會評估你是否有自殺風險,或具高度傷人可能性,於必要時進行通報。」吳立健表示,專業心理師有義務在危機出現時採取行動,以保障個案安全。相較之下,目前的AI系統並未具備實質的通報機制,即便使用者已表達出強烈的自我傷害傾向,也僅會跳出警語提醒,「他們會提供一些警語,例如自我傷害時該怎麼樣,但目前我還沒看到有系統會真的幫你進行通報。」吳立健說道,顯示出AI作為情緒支持工具,仍難以在使用者處於高度風險時,真正發揮保護作用。 在AI悄然成為傾聽者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傾向將心事先託付給機器,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啟正認為:「聊天與心理治療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東西。」隨著與AI聊天的深度與內容不同,可能逐漸靠近心理治療的範疇。 不過即使未來AI或許會在情感支持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也應時刻保持清醒並持續反思,警覺其中潛藏的風險。國立清華大學清華書院院長曾元琦也提醒,人類的角色,無論實際使用AI、維運與後續保養階段都應持續存在,如何與之共存並妥善運用,將是這個世代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兒時玩偶入畫 《無聲的陪伴》映童年情感 
藝文
第1797期
兒時玩偶入畫 《無聲的陪伴》映童年情感 
焦點
2024-10-24
【記者蔣若暄高雄報導】「我是很需要安全感的人,有娃娃在就好像家人陪在我身旁。」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郭瀞鎂,19日起在高雄序藝術舉辦個展《無聲的陪伴》。郭瀞鎂以童年時與他相伴的絨毛玩偶為主角,利用油彩結合版畫繪出他與玩偶的情感連結。 郭瀞鎂兒時因父母忙於經商,較少有時間陪伴自己,故各式各樣的玩偶成為他童年時的最佳玩伴,伴隨他經歷生命中每個階段,「我覺得它們像是『家』的存在。」他補充道。為此,郭瀞鎂以《無聲的陪伴》為展名,繪出真實生活中與他相伴的娃娃,敘述人對物體產生的情感依附。畫作〈溢出來的愛〉便繪上郭瀞鎂擁有的各式玩偶,描繪家人藉贈送娃娃向他表達愛的故事,更呼應玩偶靜靜陪在他身邊的意涵。 郭瀞鎂以往採正面肖像式的畫法,為投射更多對娃娃的情感,他在作品中更加琢磨與玩偶的互動和故事背景,並使用鮮豔色調描繪玩偶的活潑形象。以作品〈憶〉為例,郭瀞鎂畫出房間窗台上的玩偶,以及窗外的絢麗煙火,紀念難得與忙於工作的家人出遊至加拿大的回憶。他也嘗試描繪玩偶的不同角度,並設計各種手腳擺動的動作,使畫作內容更具動態感。作品〈摸摸頭〉中,郭瀞鎂便畫出娃娃的右斜側,將大玩偶的手放在兩旁小玩偶的頭上,跳脫玩偶的靜態印象。 郭瀞鎂過去大多畫油彩,此次首度嘗試實驗性創作,在作品〈泡泡浴〉中使用壓克力顏料打底,利用毛筆沾取水彩,以輕柔筆觸繪出泡泡和玩偶的絨毛,突破油彩較厚重的視覺效果。「我想呈現玩偶毛茸茸、溫馨和柔和的感覺。」他説。郭瀞鎂在作品〈高飛〉中,描繪陪他出差與求學的高飛玩偶,為展現其逗趣的性格,他先以油彩上底色,並使用絹印和木刻版畫兩種手法創造出高飛圖案,並將其以不同角度拼貼,時而交錯、重疊或融合,塑造畫作整體活潑的氛圍。 觀眾洪愛波(化名)分享最喜歡作品〈溢出來的愛〉,「我覺得很溫暖,好像回到童年的感覺。」,使其回憶兒時因缺乏安全感而在床邊擺滿娃娃的習慣。觀眾沈清(化名)則針對作品〈高飛〉中的絹印部分提出見解,「他想表達人生並不是永遠是彩色的。」認為選用黑色是想呈現生命中的低落時刻。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藝文
第1786期
吳美華探女性多重身份 水墨作品散發悲傷之美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長時間處在悲傷的情緒中,所以想要用畫作來舒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在職碩士學位班的學生吳美華,18日起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經驗出發,展出13件作品,希望透過畫作抒發身為女性面臨的苦楚,展現內心脆弱的一面。 吳美華舉辦個展《探—心靈意象》,從自身的感受出發,透過畫作抒發自我,並探尋心靈意象空間。 圖/邱昭華攝吳美華使用傳統上半工筆半寫意的水墨技法,但整體作品卻帶有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跳脫以往國畫框架,「我以前都是畫花、鳥或山水畫居多,這次採用了中西合併的方式呈現內心的女性空間。」另外,吳美華也薄塗與暈染畫作墨線,烘托出沉重的氛圍。為了致敬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吳美華在〈時間旋轉〉中使用大量時鐘和沙漏,象徵時間快速地流逝。畫面中的女性周遭延伸出許多手臂,則發想自吳美華身為妻子、母親、學生、美術老師等多重身份,藉此表達女性在不同社會角色下的辛勞,「職業婦女要同時忙工作,忙家事等等,就像千手觀音一樣。」畫作下方的紅蝴蝶則象徵著生理期,是身為女性美麗與哀愁的結合,吳美華說:「蝴蝶的生命短暫,就像青春一樣,稍縱即逝。」而一旁的眼睛則代表女性常需要背負世人眼光,在社會上步步維艱地生存。 吳美華藉由〈時間旋轉〉呈現女性的辛勞,時鐘與沙漏則表達青春飛逝的傷感。 圖/吳美華提供「我幻想給自己一雙翅膀,飛去任何地方,哪怕只離開現實生活一點點也好,我也想獲得一些自由和喘息空間。」〈悲傷羽翼〉反映了吳美華內心的悲傷和孤獨。短時間內失去父母及弟弟三位至親,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再加上充滿壓力的生活,讓他想以創作抒發當下的悲痛。畫中女性的身體蜷曲,披頭散髮地低著臉,背景以水墨的黑色調呈現悲傷憂鬱的氛圍,與潔白豐沛羽翼形成強烈對比。 短時間內三位至親的離開,令吳美華一度陷入人生低潮,〈悲傷羽翼〉中的雙翅是他逃離現實的幻想。 圖/吳美華提供愛好京劇的吳美華,也以知名電影《霸王別姬》作為〈華麗之下〉的靈感來源,並呼應自身境況。他透過作品呈現女性在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時,背後苦楚無從宣洩的情緒,「京劇演員在台上需要扮演好角色,但是台下的心酸卻未必有人知道。」吳美華提到,自己平時並不會輕易表現負面情緒,儘管肩負各種責任,遇到挫折也只能一再忍耐。此外,畫中展翅的貓頭鷹也有另一層意義,吳美華說:「我白天都在忙,到了晚上才會像貓頭鷹,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去思考和整理一些內心的想法。」 〈華麗之下〉除了京劇演員及貓頭鷹外,吳美華也在左下角畫上被囚禁在鳥籠裡的玫瑰,象徵著婚姻的拘束。 圖/吳美華提供曾指導吳美華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陳炳宏,也親自蒞臨現場欣賞作品,他觀察到展品使用許多物件或非人元素,來象徵潛意識的女性自我。而觀眾何淑貞則表示自己身為女性,在觀展後也有所共鳴,「我喜歡創作者從傳統的風格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並把個人內心想法呈現出來。」
李濡妘捕捉光影變化 藉影子觸及心靈深處
藝文
第1785期
李濡妘捕捉光影變化 藉影子觸及心靈深處
2023-11-15
【記者王華琳台中報導】「陰影裡的黑去除干擾後,是觸及靈魂深處的關鍵。」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生李濡妘舉辦攝影個展《扮影》。透過記錄周遭易被忽略的影子,李濡妘以影像刻畫出影子與他之間的心靈羈絆,並讓觀眾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兩者的連結。展覽於6日起於Common+展出。 陽光透進展場,在牆上形成獨特影子,與展覽概念相呼應,也是李濡妘選定此場地辦展的理由。 圖/李濡妘提供「發現自己其實更像影子,也渴望它所停留的地方。」李濡妘提到,陰影是他在追求光芒時能短暫休息的地方,也因為前段時間的創作瓶頸,讓他開始思考自己與影子間相互扮演的關係。談及選擇攝影進行創作的原因,李濡妘認為影像比文字更為隱晦且有敘事性。因此,在這次展覽中,他試著減少文字的使用,單純以攝影傳遞故事。與李濡妘亦師亦友的中科大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邱旭蓮說:「李濡妘是非常理性的,能理性地分析他的內心狀態,同時他的照片中也擁有拍攝當下的感性。」《房間》系列的創作源起,來自於李濡妘注意到自己房間裡的光影變化,作品之一的〈甦醒〉,更是他首次將自身影子展現在創作當中。他認為房間對於所有人而言,是一個能容忍個人邋遢、情緒失控的隱密場所,也是與自身獨享敏感時刻的城堡。因此,李濡妘歷經一番掙扎才決定展出此系列,他說:「我覺得被看見是需要勇氣的,而展覽很像是在練習被看見。」觀眾吳彥樺認為,房間所營造的平靜氛圍,讓人們對於室內光影有更細膩的觀察,「這個系列讓我有種是起點也是終點的感覺。」 李濡妘在作品〈甦醒〉中,拍攝了房間牆面上的影子,也將自己的影子融入畫面當中。 圖/王華琳攝《微物》系列作品分為前後兩部分,李濡妘在系列前半將物件與影子一同放入畫面,而後半部分則聚焦於影子本身,「我想只有影子的時候,或許能給觀者更遼闊的解讀空間。」在系列作品之一的〈暫停〉,李濡妘拍攝一個故障時鐘與它的影子。他提到,人們普遍認為攝影是捕捉每一秒變化的瞬間,而影子則像是空間中的時間標記,「可是在這張照片裡時鐘壞了,好像時間暫停,但影子又會隨時改變,那這個畫面就有點違背大家原先的想法。」 〈暫停〉畫面中物體與影子共同存在,李濡妘認為人們依舊習慣將視覺焦點放在物體上而非影子。 圖/王華琳攝在《情緒》系列作品中,李濡妘利用影子將情緒具象化,表達人們在解讀影子時,常將自身情感投射其中。他特別將此系列照片去除空間感,讓觀眾無法看出影子所處的空間。作品以平放陳列於展場中央的安排,則讓觀眾可於四周走動,以不同角度觀賞作品。其系列的作品之一〈刺痛〉,名稱源自於朋友對於照片的感受,也恰好印證了李濡妘拍攝當下的狀態,他說:「回頭去看這些混亂情況下所拍的照片時,才發現它們所呈現的拍攝狀態,是當下無法察覺。」 李濡妘將〈刺痛〉的空間感去除,讓觀眾對影子有更多的解讀,而影子的本體實際為百葉窗。 圖/王華琳攝李濡妘透過展覽提供觀者重新認識影子的機會,讓他們再次觸碰內心深處,「每個人都可以用想像力去閱讀影子的影像,而那樣的想像力背後都有著自己的解讀。」他認為影子能觸及每個人靈魂深處中,難以對他人言說的心緒。同時,李濡妘也期望觀眾能改變對黑暗的負面印象,「我們一定有光也有影,這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李濡妘在同一角度多次按下快門,記錄不同時刻房間內的影子變化,創作出作品〈時間〉。 圖/王華琳攝
揭示情慾下的心靈交流 銀得貿探討同志公園文化
藝文
第1772期
揭示情慾下的心靈交流 銀得貿探討同志公園文化
2022-11-23
展區第一部分展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與十位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高雄報導】「同志公園不只顯現同志社群對情慾的追求,也展現出情感、人的關係與社群力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學生銀得貿,於11月20日到12月18日在阿榮不菸酒舉辦個人展覽《半暝仔的賢者時間》。展區展出藝術家與十位同志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紀錄片與以公園為基地的攝影作品,試圖鬆動大眾對同志在公園文化當中的刻板印象。「賢者時間」改自「聖人模式」(註1),為展覽中的關鍵字。銀得貿之所以用「賢者時間」替換,是為去除聖人的宗教與階級意味,表現他們在性的抒發之外,也有心靈上的情感交流。銀得貿解釋,大眾對於同志在公園文化(註2)的經驗普遍停留在洩慾的既定印象,但在他眼中,這群同志則成了一群賢者,「有一些人會因為他生活中的不如意,到公園這邊尋求某些慰藉或是幫助,其實在那個當下,這些人就變成了賢者。」他說。註1:「聖人模式」通常於台灣社會脈絡中解釋為男性高潮後的放空狀態。註2:「公園文化」為早期情慾地理學中對於公園文化的描寫,在公共空間的情慾流動,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必要性,並回應當時社會規範形塑的污名壓力。展區一隅展出藝術家與同志受訪者互畫對方的肖像畫。在繪畫過程中,銀得貿會與受訪者談論公園經驗,他說明,「以繪畫肖像畫作為一個媒介,不論是性事或是社會上比較陰暗的事情,他們可能會比較自在來談。」銀得貿嘗試透過藝術轉移受訪對象的注意力,並釋放他們對敏感議題的焦慮,從而建立信任與親密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在展覽當天舉辦開幕茶敘並進行導覽解 說作品理念。 圖/林玟君攝除了與受訪者對談外,銀得貿也與他們一同走訪公園,並針對聊天當下的內容去拍攝一系列的攝影作品。銀得貿說明,「在這邊會有某些潛規則,而我從他們的故事、關鍵字當中去延伸捕捉的某一些片段。」他透過影像紀錄訪談當下,希望帶領民眾觀看同志人生階段中的不同樣貌。指導教授蔡佩桂說:「在同志公園裡,好像有個平行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見得知道。」 攝影展區作品〈睡眠套組〉,為同志社群在公園中堆疊廢棄物來製造玩樂的空間。 圖/林玟君攝在不暴露同志社群的身份下,本展揭示他們在公園場域中情慾之外的感受。參展觀眾小楊(化名)說:「我會抱持一種好奇,用認識的心態去傾聽這個對象,這些場域所帶給他的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銀得貿期望透過藝術的形式,可以磨去既定框架銳利的邊角,並藉由重新描繪出的圓弧曲線,豐富大眾對同志公園的想像。
通訊諮商成心靈支柱 望放寬限制承接失落學子
校園
影音
第1753期
通訊諮商成心靈支柱 望放寬限制承接失落學子
2021-10-0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陳謙、張珈爾綜合採訪報導】五月中開始,國內本土疫情爆發。根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諮商全聯會)統計,全國超過5萬人被迫中斷心理諮商的治療。部分心理諮商機構因而推出「通訊諮商」服務,力求透過線上視訊等無接觸方式,提供個案穩定的心理支持。國立清華大學實驗教育方案學生闕玉欣表示說:「雖然沒辦法實體,但我們還是可以用另外一種線上的方式來進行的話,那對我自己來講心理上還是能有一大程度的排解。」除了正面的回饋外,也有民眾對非實體的會談方式產生疑慮,擔心效果無法和實體治療相比擬。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學生籃怡靜形容,如果在通訊諮商的時候,諮商師無法觀察她的肢體動作,做出相應的回應。此外,擁有通訊諮商許可權的各地方政府審核規範不一,導致通訊諮商普及度低落。例如,台中市限定民眾需年滿20歲才能使用通訊諮商服務;新北市甚至不接受大專院校提出申請。因此對於年紀大多介在18到22歲的大專院校學生來說,將無法獲得同等權益。國立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主任楊啟正分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在7月19日以前規定20歲以上才能夠進行通訊諮商。而此對於各大學體系來說是不太適用的。因此,諮商全聯會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訴求包含:即刻實施遠距諮商免申請作業、衛生福利部應主動邀集相關團體重新研商擬定統一的參考原則等。諮商全聯會希望政府能夠調整相關規範,使全國各地適用統一辦法,同時顧及各族群的諮商需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天豪表示,提案連署不是唯一的方法,他們也曾與衛福部開會,提出連署案中的所有訴求。連署案已在8月19日達到附議人數5000人的門檻,衛福部則須在10月19日前給予正式回應。疫情升溫期間,「通訊諮商」給予個案及心理師對話的機會。但大專院校適用的原則仍須持續溝通與協調,以研議出適切的規範,才能即時且有彈性地承接更多失落學子。
陳羽希追求自我 以甲蟲為心靈依托
藝文
第1708期
陳羽希追求自我 以甲蟲為心靈依托
2019-10-09
【記者張珮慈台北報導】鋼鐵打造而成的甲蟲外殼,其上帶有一道道刮痕,象徵陳羽希傷痕累累的身軀,而空心的殼裡包裹著柔軟的棉花,代表他脆弱的心。目前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陳羽希,2日起在郭木生文教基金會舉辦個展《超人變體計畫:從寫實出走之後》,以甲蟲作為釋放負面回憶的出口,進而自我超越,成長為心中的超人。 陳羽希正在向觀者介紹他的創作理念,昆蟲對他來說是如同偶像般的存在。 圖/張珮慈攝自小父母離異,父親離開家庭,而母親又常忙於工作不在家,陳羽希童年時的寵物甲蟲就像爸爸的角色般庇佑他。「因為從小受到家族的欺凌與瞧不起,沒有爸爸的我就只能依靠甲蟲獲得慰藉。」陳羽希說,因此他將自己投射至甲蟲身上,彷彿一直以來皆以甲蟲的身分生活。在歷經不受喜愛的童年後,陳羽希產生自我變強的意念,並與昆蟲為求生存的本能連結,「變體」便是他逐漸獨立的過程。 一走進展場,即看到由鋼鐵、棉花與羽毛打造而成,且中間空心的甲蟲裝置〈蟲棺〉。陳羽希提到,由於童年時害怕外界的人事物,而將自我由裡到外包覆,便將作品尺寸設計成與自己的身形相符,而鋼鐵外殼上的一道道刻痕,則代表著他一次次受過的傷。策展人謝子凡認為,陳羽希選擇用鋼鐵作為媒材,可能意味著男孩在轉變成為男人的階段時,給予自己的負重,以及證明自己有想保護的事物。 〈蟲棺〉以創作者陳羽希的身形打造,擁有堅硬的鋼鐵外殼與棉花般柔軟的心,如同另一個陳羽希。 圖/張珮慈攝接著再向內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右方白牆上的作品〈意識日記17〉,這是陳羽希的自畫像,他以甲蟲的圖像,直接覆蓋於本該出現臉的地方。陳羽希說明,這是他第一次嘗試畫自畫像,但無法畫出自己的臉,由於只要一照鏡子,便會想起被爸爸拋棄的回憶,於是他索性先用顏色疊在臉部的範圍,再畫上甲蟲的圖像,對他來說,甲蟲是另一個自我,更是他欲求轉生成為的物種。 陳羽希將自己投射在甲蟲身上,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甲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圖/張珮慈攝《意識日記》系列作品中,隨筆勾勒、扭曲的線條,隱約看得出甲蟲的形狀,這是陳羽希在修圖軟體上,將自己臉部的輪廓以線條簡化後,再結合甲蟲的形象以繪畫呈現,記錄自己過往記憶中的憤怒或悲傷等各種情緒。對於陳羽希在展覽中毫不避諱揭開自己的瘡疤,觀展者、台北收藏交易中心經理徐翊文說:「從作品裡我可以看到他把自己放到創作中,並且坦然的面對曾帶給他傷痛的回憶。」 陳羽希將自己的臉線條化,融合甲蟲的符號並依當下情緒描繪,最終創作出《意識日記》系列。 圖/張珮慈攝陳羽希平時習慣將自己打扮得體,穿著襯衫、西裝與皮鞋等正式的衣著,「我打扮筆挺的原因是自卑感。」他解釋,不希望如小時候一樣交不到朋友,更不希望再被人瞧不起。然而,他並不喜歡西裝帶來的束縛感,因此在作品〈超人變體9號〉中,他以黑色皮鞋為主體,並以細長的鐵絲代替鞋帶向外刺出,代表他厭煩為了隱藏自卑,不得不注重自己的外表,也象徵對這個社會規則的反抗。 在作品〈超人變體12號〉中,陳羽希則是以標本、壓克力與複合媒材組成的創作,一隻體型雄偉的公甲蟲正欺負弱小的母甲蟲,白、紅與金色的顏料交融,代表著精液與血液。他認為,在性行為時男性是相對較勇猛的角色,而在興奮的狀態下,他認為自己便是那隻大甲蟲,得以拋開平時的自卑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