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新意茶韻並重 調茶賽創手搖飲新風味
生活
第1717期
新意茶韻並重 調茶賽創手搖飲新風味
2019-12-11
【記者方小瑀台北報導】陣陣濃郁茶香縈繞賽場,選手將基底茶和副材料倒入「雪克杯(Shaker)」中大力搖晃,使茶味均勻混合。由台灣飲料調製協會主辦的「2019我是調茶師技能大賽」於7日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首度舉行。比賽吸引各大專院校學生及飲料業者、調飲愛好者互相切磋與觀摩,藉此促進台灣手搖茶飲發展。 「2019我是調茶師技能大賽」參賽選手須具備臨場反應能力,在現場現有的物料中取材,為調飲作品增添風味。 圖/方小瑀攝比賽分為三階段,分別以紅茶或綠茶、水果茶及奶茶為評比項目。由評審隨機抽籤,參賽選手須臨場反應,運用不同物料及配方調製具個人特色的茶飲。待哨聲一響,參賽者紛紛將基本茶湯及其他材料倒入特殊銀製量杯(Jigger),仔細斟酌各物料用量,再將其與適量冰塊盛入雪克杯中並扣緊杯緣。「喀隆、喀隆」,伴隨響亮的冰塊撞擊聲,選手將茶飲內容物充分混合並降溫,每位調茶師搖杯的姿勢與速度皆不同,認真神情卻表露無遺。參賽者俐落地製作數杯茶飲後,便舉手示意評審上前評分。 「2019我是調茶師技能大賽」的評審老師正如火如荼地討論選手的調飲作品,以茶飲的口感、辨識度和衛生等條件為評比標準。 圖/方小瑀攝黎明技術學院觀光休閒系學生張紓瑜打敗業界調飲師,榮獲比賽冠軍。他分享第一階段作品〈細水長流〉創作理念:為了讓味道長存口中,他選擇混合氣味特殊的原料,如咖啡液、黑糖薑母茶、葡萄柚和肉桂粉等。對於拿下本次冠軍,他驚喜表示本以為贏不了專業調茶師,「沒想到竟然是我!」他謙虛地解釋自己在調飲方面仍有許多須突破的空間,將持續精進。 黎明技術學院觀光休閒系學生張紓瑜將過濾後的茶飲緩慢傾倒至杯中,動作流暢穩健。 圖/方小瑀攝以作品〈海洋之心〉榮獲佳作的北海科大餐飲管理系學生廖紫彤從小在親戚經營的餐廳接觸調茶,調飲經驗已十餘年。他提到作品以布袋戲角色為靈感,為營造出縷縷迷煙的神祕感並增添蔚藍海洋意象,故將藍柑橘糖漿、糖果混入基底茶綠茶中,再加入棉花糖和鮮奶油,製造天藍色和湖水綠分層的效果。他坦言,自己參加比賽容易感到慌張,「藉這次比賽多賺點經驗,以後才比較不會緊張。」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廖紫彤完成調飲作品,向各評委說明飲品中添加物及創作理念。 圖/方小瑀攝「台灣的學生不容小覷!」評審、台灣飲料調製協會理事長李月琴讚許對調飲有熱忱的學生。但他也提醒,調茶師首重茶湯的茶感,「學生對自己要求太高了!把配方弄得很複雜。」他解釋,在茶飲中加入豐富物料並非壞事,適度可凸顯茶底韻味,過量反倒無法襯托茶湯品質。台灣飲料調製協會秘書長陳忠良則提到,許多聞名國際的茶飲都以台灣為發源地,卻主要由中國發揚,「希望能多舉辦比賽讓有熱忱學生在調飲業深植,發揚台灣本土風格。」
手搖發電 水壺吸濕氣助求生
新知
第1711期
手搖發電 水壺吸濕氣助求生
2019-10-30
【記者賴辰瑀綜合報導】結合手搖發電技術、吸收空氣中濕氣使之遇冷凝結成水滴,以提供緊急求生即時的水分補給。建國科技大學學生團隊在自動化工程系暨機電光系統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王俊傑的帶領下,首創「緊急求生吸濕水壺」,榮獲「2019第七屆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金牌獎與澳門特別獎。 建國科技大學學生作品「緊急求生吸濕水壺」,獲澳門國際發明創新展金牌獎與澳門特別獎。 圖/王俊傑提供「緊急求生吸濕水壺」利用鋰電池搭配手搖發電技術供電,藉由熱電效應(註1)產生致冷晶片的冷熱溫差面,即晶片兩面為一冷一熱,成為裝置中冷凝的關鍵。運用風扇及馬達,將靠近晶片熱面的熱空氣從裝置中排出,並將晶片冷面溫度降到比室溫還低,使空氣中水氣遇冷凝結成水滴,經裝置內的過濾系統消毒後,蒐集成為可飲用的水。然而凝結水氣的效益會受空氣中濕度的變化影響,濕度愈低,凝結愈慢,但經團隊數據評估後,裝置的冷凝效用並不會因此失能。註1:由溫差產生電壓的直接轉換,此效應可以用來產生電能、測量溫度、冷卻或加熱物體。(參考自維基百科) 「國外曾有類似的發明,但是是利用太陽能驅動晶片運行,因此在沒有陽光的地方無法提供協助。」王俊傑表示,此項發明的特色為手搖發電,當裝置中的鋰電池沒電時,依然可以使用手搖方式進行蓄電,並幫助電池充電,同時促進晶片與馬達運作,因此即使在沒有陽光且鋰電池沒電的情況下,裝置仍可運行。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顯示,今年10月至今共有35起大小型地震,而團隊正因台灣地震頻繁,因此希望能設計出可在災難中及時補充水分以防止脫水的裝置。若能在救災用緊急救護包中放置此設計,即可延長等待救援的時間。 建國科大自動化工程系學生賴紹洧及林泓棋共同表示,研究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例如裝置散熱不良、無法將水滴順利引導到水壺儲存等處境。建國科大電子工程系碩士班學生陳宥鋐也發現風扇進風強弱會帶來不同影響,「風量過強或過弱分別會導致水氣無法凝結及造成晶片過熱的狀況。」他說,然而經反覆測試後,這些問題皆順利解決。 建國科技大學學生設計團隊及自動化工程系暨機電光系統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王俊傑合影。 圖/王俊傑提供在團隊的努力下,目前裝置雛型已完備,未來規劃改善散熱效果及濾水材質,希望進一步精進效率與品質。林泓棋表示,希望縮小裝置體積方便使用者攜帶,盼能普遍放置在緊急救難包中,提供緊急協助。
塑化劑促性早熟 成大證勤洗手解套
新知
第1601期
塑化劑促性早熟 成大證勤洗手解套
焦點
2015-06-10
【記者廖科驊綜合報導】自塑化劑風波以來,許多人開始戒掉手搖杯飲料,也不少家長禁止小孩飲用。一般認為塑化劑會導致性早熟,民眾卻普遍不知道原理為何。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所帶領的團隊於1日在《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發表了一篇論文,說明塑化劑如何造成女性性早熟。 李俊璋表示,塑化劑會使人體神經元「kiss 1」分泌蛋白質「kisspeptin」,刺激促性腺素釋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導致性早熟。這項發想源自於動物實驗中,看到塑化劑對促性腺素釋素的作用,隨後也發現存在kisspeptin,才假設了這一系列的作用反應,並著手往人類研究。團隊向科技部申請實驗通過後,透過小兒科醫師提供的檢體作為病例組,再向研究倫理委員會提出申請,在幼稚園中尋找未出現性早熟症狀的對照組,開始了一系列的實驗。 病例組依嚴重程度分為三個等級,一是出現第二性徵,但並未分泌黃體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二是黃體素已經呈現陽性反應;三則是月經已經報到。根據尿液檢測,發現尿液中所含的黃體素、促性腺素釋素及濾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的濃度越高症狀越嚴重,證實是性腺刺激釋放激素的影響,也確定假說成立。 實驗團隊在對照組的生活中實施七項介入措施,分別是不要讓小孩吃保健食品、不要幫小孩化妝、不喝冷飲、不吃塑膠袋裝的熱食、不蓋著保鮮膜加熱食物、吃東西前勤洗手、以及不使用有香味的沐浴乳、洗髮精,並請家長每天記錄小孩的實際狀況。一周後發現配合度高的家長,孩童尿液中的塑化劑明顯減少。李俊璋說,效果最明顯的是勤洗手,因為生活中的塑膠製品太過泛濫,避免塑化劑最好的方法就是勤洗手。 成大醫學院環境醫學所學生陳重羽表示,他是從動物實驗開始注意到這項研究,隨後決定往人類的方向發展。陳重羽說:「許多性早熟的案例非常嚴重,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出生就有胸部。」台灣號稱塑膠王國,生活中很難避免接觸塑化劑,但有不少案例是誤認小孩「長得很好」,沒有意識到是性早熟而延誤就醫。 另外,這項實驗的結果只適用於女性,因為黃體素和濾泡素是女性才有的性激素。李俊璋表示,根據研究,發現月經來得越早,得到乳癌的機率也會明顯提高。塑化劑的半衰期很短,最長不超過44小時,且超過90%源自於飲食。陳重羽表示,少喝手搖飲料、不要把保鮮膜直接蓋在熱食上並少用塑膠餐盒,其實就能大幅減少攝取塑化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