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熊介愷玩媒材特性 《不在場//取樣》反思人為操控
藝文
第1761期
熊介愷玩媒材特性 《不在場//取樣》反思人為操控
2021-12-22
【記者吳姿芳台北報導】植物蒸散出的水氣凝結於玻璃上,浮現出半透明的建築圖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學生熊介愷舉辦個展《不在場//取樣》,展出一系列以植物為概念的光雕塑與版畫,藉此探討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作品於11日起在展覽空間「外子」展出。 《不在場//取樣》中/於網路索引歷史時使⽤的符號,而//為=旋轉產生,代表取出的樣本為不在場證明。 圖/吳姿芳攝螢光貼紙散發綠色的光芒,與最內層木板上的植物影子交相輝映。熊介愷說明,作品〈昨日的42*29〉靈感來自植物標本,平面的標本由立體的植物製作而成,他便反推此過程,透過數位方式將標本立體化。他說 :「標本今日與明日看起來狀態一樣,但拉長時間,沒有人類的操作,植物還是會回歸本身的特質。」觀展民眾陳頡祐說:「我覺得蠻有趣的,尤其有貼螢光的條子,如果燈光沒有的話,可以再反射出螢光。」 〈昨日的42*29〉展出於獨立的黑暗空間,透過黑鐵折射光線,呈現螢光貼紙與無酸樹脂的成像。 圖/吳姿芳攝長方形的玻璃箱底種滿台北草,而玻璃背面噴有能吸取植物濕氣的油墨,植物蒸散水氣後,油墨塗成的白色建築圖樣將會變透明。熊介愷為展覽空間「外子」創作〈不在場取樣-2GVR+9C,Taipei〉,外子原先為臺灣鐵路的員工宿舍,現在已無人居住,建築圖樣便取材自此,他說:「我先在房間內拍攝光影,再把照片變為黑白兩色,用雷切機切割在木板上,鏤空的部分就可以噴上感濕油墨。」另外,玻璃箱頂部的兩個凹口放置植草磚與草皮,他說:「(外子)在忠孝復興這個台北市的蛋黃區,還有這塊草地,讓我印象深刻。」觀展民眾李鎮宇說:「把擷取的事物結合成這個作品,還蠻奇特的。」 人類總以自身視角,認為與植物平和相處,作品則反思人類操作為真正的平衡,抑或是恢復自然狀態的植物。 圖/熊介愷攝熊介愷過去的作品大多以盆景植物松柏為主,傳達植物受到人類操控的現象,這次則以台北草與標本替代,他說:「養殖台北草不像盆景植物那麼困難,標本也不會有這個問題。」另外,他喜歡發揮材質的特性,如黑鐵隨時間慢慢生鏽後,將無法折射光線,玻璃上便徒留人造標本的貼痕,而玻璃背面有不透光塗料畫成的植物圖樣,如同灰塵一般遮蔽光線,照映出影子落在木板上,感濕油墨吸收到濕氣則會變透明,他說:「材料很多還保有實驗狀態,對我而言是迷人的,也打破大家的刻板印象。」 〈昨日的42*29〉中的「昨日」代表標本並非能永久保存,而「24*39」為標本製作的標準尺寸。 圖/吳姿芳攝熊介愷說明,未來〈昨日的42*29〉將會被放大布置於空間中,螢光線條的形狀也會有更多改變。而〈不在場取樣-2GVR+9C,Taipei〉為駐村作品,熊介愷說:「這系列將會在每個地方取樣不同事物,觀察不同空間而產生。」他也期許作品能在完成後不斷地變動,隨觀賞時間改變樣貌,他說:「在每個觀眾印象中產生差異的縫隙,是我覺得展覽之後蠻有趣的後續反應。」
劃觀眾區喻社會階級 實驗劇場舞出資本操控
藝文
第1736期
劃觀眾區喻社會階級 實驗劇場舞出資本操控
2020-11-19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歡迎光臨自助吧!各位菁英有三次翻轉的機會,請記住,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舞者精神抖擻地喊著口號。製作團隊「高詠婕製作」,於13至15日在複合式展演空間「濕地venue」舉辦舞蹈實驗戲劇《歡迎光臨「」自助吧!》,以舞蹈諷喻大眾總沈浸於掌權者為操控集體意識所編織的精美包裝。 此為沉浸式劇場,奢華區的觀眾都圍繞在場邊站著、坐著,等候可以翻轉的機會。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舞蹈的劇情從帕爾家族企業所成立的「「」自助吧」展開,舞者設定為自助吧員工,觀眾則成為他們試圖洗腦的對象。團隊從宣傳的海報便開始塑造正面、光明的服務形象,不斷重複「歡迎光臨自助吧!」,透過「愛、平等、翻轉」、「愛、成功、昇華」口號塑造光鮮亮麗的企業文化。創作者高詠婕說明,團隊欲透過表演暗喻許多團體為了獲利,針對不同的族群設計策略,群眾最終在華麗的包裝下產生自身負擔不起的慾望。 觀眾依據票價分為尊榮區與奢華區兩個階級,團隊也特意用觀景窗將兩區觀眾隔開,並讓兩個階級分別享有不同的待遇。當尊榮區觀眾舒服地坐在沙發欣賞演出時,奢華區的觀眾因無座位,如勞動階級般在表演進行中不斷被舞者驅趕。但奢華區的階級在展演過程卻是可以轉換的,「我們提供你機會去更好的地方!」在話術的暗示下,舞者意圖引起觀眾對尊榮區的美好想像,進而動身與同階級的觀眾競爭,爭取翻轉的機會。 奢華區觀眾有三次翻轉機會,分別進行對額溫槍吶喊、快速搶下牆上的字卡,以及搶奪飛盤的競賽。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有哪位菁英自願參加遊戲,翻轉人生呢?再沒有人,我就要用點的囉!」兩位站在奢華區的自助吧成員微笑說道。他們透過三場遊戲,讓奢華區的觀眾有機會升級至尊榮區,其中一場比賽則是透過體溫的高低取勝,讓兩位奢華區的觀眾晉升尊榮區。舞者拿著額溫槍,要求欲翻轉階級的觀眾對額溫槍的方向大喊:「愛與自助吧!」高詠婕說明,這樣的互動方式是為了戲謔觀眾想要升級的慾望,「演了四場下來,都沒有人反應說那是額溫槍欸!」。就如現實生活,人們明知自己活在假消息,卻沒有人敢站出來指證,反而讓散佈消息的掌權者橫行無阻。 觀景窗位於兩區的中間,因此兩邊的觀眾都可以透過玻璃窗觀賞舞蹈。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雖兩區演出的內容不同,但兩個階層的觀眾都可觀賞中間觀景窗的舞蹈。如同受資本主義壓榨的勞工,觀景窗內的舞者如在生產線上受到教條約束般,正在僵硬卻又狂暴地舞動,在閃爍的燈光下,舞者面無表情地顫抖、大笑,全然沒有「」自助吧服務員的親切與熱忱。「在觀景窗跳舞的時候,有位觀眾不小心開了閃光燈,我當下覺得(對於進入角色)很幫助,我就是在動物園裡面被觀看的動物。」表演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李欣芸回憶道。 最後槍戰導致所有舞者的死亡,對世界懷有愛的舞者講完最後獨白,舉著槍想要殺死那些沒有愛的人們。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表演末端,企業欲建構的美好世界崩潰,對世界還懷有愛的舞者舉著泡泡槍說:「其實最討厭的還是像人的東西,因為他們都說謊。」他想要用槍消滅掉沒有愛的東西,而其他員工深怕他壞事,上前勸服,於是爆發泡泡槍搶奪戰。飾演這個角色的表演者、北藝大舞蹈學系李晉捷說:「或許說實話的才是最危險的人。」而高詠婕解釋,槍的另一個意象是慾望,所有人都想得到槍,於是超載的慾望導致所有表演者的死亡,他們臨死前仍相信榮華富貴的假象,高唱著「」自助吧的洗腦歌曲。「尊榮區真的有比較好嗎?」高詠婕問道,她指出,尊榮區看似擁有舒適、自由,但卻沒有人可以脫離「」自助吧的操控。「結尾時,奢華區有很精彩的表演(槍戰),但是我們只能被困在小房間裡,尊榮區就是被丟下的一群人。」第一輪從奢華區翻轉至尊榮區的觀眾鎮萬鈞分享,他反而想要回去奢華區,卻再沒有機會。 
無人操控 相撲機器人較高下
生活
第1685期
無人操控 相撲機器人較高下
2018-10-24
【記者黃郁期桃園報導】競技場中,兩台相撲機器人相互纏鬥、分離、再度衝撞,直到其中一台機器人將場上對手擠出競技場地,才爭出勝負。「TIRT全能機器人國際邀請賽暨桃園觀光工廠嘉年華」於19日在桃園巨蛋舉行,「SUMO相撲機器人競賽」也是活動重頭戲之一,吸引各地大專院校學生前來參賽。 機器人相撲賽空拍圖,圖中黑白正方形區域即為比賽場地。  圖/祥儀慈善文教基金會提供比賽開始,場上兩台機器人互相衝向彼此,迫不及待把對方推撞出界外。而較為特別的是,相撲機器人並非選手操控,而是由它們自動感應。但有時機器人會因為內部系統運算錯誤無法鎖定對手,因而撲空而跌出場外被判出局,引來參賽者的扼腕。 編號731的相撲車在經過一番纏鬥後,即將把對手推出競技場並贏得勝利。  圖/洪靖淳攝來自南台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控制與晶片組的學生楊政諺與魏子傑獲得本次比賽的冠軍,楊政諺把奪冠的殊榮歸功於運氣。他提到,雖然在比賽過程中機器人的感測器意外故障,「不過最後卻幸運地沒有造成負面的影響。」他們透過師長的幫助及過去的參賽經驗,獲得SUMO相撲機器人大專組冠軍。 「機器人是未來教育很好的題材,學生應該從小學習相關知識。」一旁觀看比賽的賴佩芸說到。她同時也強調,人們須再培養創造力以避免被機器取代。冠軍團員之一的魏子傑也表示認同,他認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就看人類怎麼運用思考能力操縱機器。 延伸閱讀:跨領域機器人賽 陸海空同場較勁機器人足球賽 城市科大奪冠仿生機器人闖關競技 挑戰真人運動機器人划龍舟搏快 馬達成致勝關鍵迎人工智能時代 創客機器人改善生活決戰擂台 格鬥機器人激烈攻防無人機競技 國際飛手相互較勁 
一指領軍 機器人兵團分工執勤
新知
第1598期
一指領軍 機器人兵團分工執勤
2015-05-18
團隊研發的系統讓人在觸控螢幕上動動手指,就能指揮一整隊機器人分工合作。圖/馬格努斯‧艾格斯帖提供 【記者邱劭晴綜合報導】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指揮機器人軍團,你想過這樣的科幻情節也能在現實上演嗎?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T)8日發表短片,介紹校內團隊研發的機器人操作系統。透過此系統,操作人員可以輕鬆用觸控平板對機器人小隊下達指令,讓機器人們平均分散開來執行任務。未來可望為農業、製造業或搜救任務等提供幫助。 團隊認為,科技正在迅速進步,像人類操作一大群機器人這樣的情景將會實現。教授馬格努斯.艾格斯帖(Magnus Egerstedt)表示,目前指揮機器人隊伍的方法是讓操作人員對機器人各別下達指令,但如果機器人數量增加到數百甚至數千,操作就會變得相當困難。他們研發的系統讓操作人員只需在觸控螢幕上的地圖指定區域,機器人小隊自己就會找出最適當的組織及分工方式。研究生楊西.狄亞茲墨卡多(Yancy Diaz-Mercado)說:「這項技術可以讓操作人員忽略機器人的數量,轉而關注團隊的工作情況。」 這個系統未來除了能參與自然災害的搜救任務,還可以部署機器人偵測環境、照顧植物、搬運工具,應用領域眾多。狄亞茲墨卡多舉「海上漏油事件」為例,一旦發生漏油,人類可以利用這個系統,引導水上清潔機器人到汙染較嚴重的區域收集油,或者讓機器人自己找出解決方法。在農業方面,系統不只能運用在結合衛星定位等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的「精準農業」上,農夫在收獲前也可以指派整隊感應機器人到不同地區,偵測農作物的狀況。 團隊利用平均的概念建立操作系統,讓機器人分布不會太過密集或稀疏。機器人內部設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知道執行任務的地區「地圖」和其他機器人所在的位置。操作人員在觸控螢幕顯示的地圖上選出需要前往的地區,將指令傳遞給機器人小隊後,它們就會找出最好的分工方式來達成任務。 艾格斯帖領導的團隊花了九年研究如何控制機器人小隊,或與機器人互動,利用數學應用等方式,找尋操控大量機器人的新方法。狄亞茲墨卡多說:「如果你用操縱桿控制單一一個機器人,透過練習,就能慢慢找出靈活控制它的方法。但要是你碰上一百個機器人,普通的操縱桿根本派不上用場。」 團隊坦言整個系統尚有進步空間。若整個機器人小隊分布太廣,造成機器人之間距離遙遠,可能會增加通信方面的負擔。團隊亦在努力改善機器人移動時的碰撞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