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燈籠設計融傳統建築特色 籲社會關注古蹟保留
藝文
第1706期
燈籠設計融傳統建築特色 籲社會關注古蹟保留
2019-09-26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柔和的燈光照出具有建築特色紋樣的影子,塑造出新舊交融的風貌,今年第一屆桃園設計獎決賽展出作品《光·現》,由龍華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學生陳柏年、詹宇勝、魏宜婷和陳宥蓁創作,希望透過呈現大稻埕建築特色的紋飾,傳遞古蹟保留的重要性。 行走在大稻埕的路上,可以看見歐洲十七世紀「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古老的建築外觀爬滿繁複的花草紋飾,《光·現》底部的構思由此而來,燈光將紋飾的影子照射在地面,製造出情境效果。陳柏年說:「若雕刻的紋飾過於繁複,燈光無法照射出具體的影子。」因此,團隊在這次展覽中對圖樣做出更簡化的設計,讓影子更具美感。 燈光打在以歷史建築紋飾為雕刻的木頭下所投射的光線。  圖/黃雪瀅攝陳柏年提到,作品以大同區作為設計方向,且建築物包含豐富的歷史痕跡,「從痕跡所展現的文化觀察,是對創新切入點很好的思考。」他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為例,指出教會因古老被當成危樓而面臨拆除的命運,應該妥善保存飽含歷史痕跡的古老建築。 《光·現》上半部採用壓克力,下半部以竹編編出燈籠骨架,再木頭雕刻的紋飾,打出傳統特色的影子。 圖/黃雪瀅攝至於燈具下半部,以燈籠為發想的元素,用竹編編出燈籠的骨架,以燈籠為發想的元素,希望在現代居家環境中也能出現具有傳統特色的燈籠。指導老師龍華科大文創系助理教授林建志表示,即便燈籠是歷史悠久的文化產物,也抵擋不住工業化與生產技術提升帶來的衝擊 ,讓燈籠因繁複的製作過程,只能在傳統的民俗節慶見到蹤跡,他說:「這樣的創新手法,擺脫過往讓人覺得燈籠照明只存在閩南式建築或是傳統民俗節慶中的印象,是作品令人驚豔之處」。此作品最令人苦惱的地方,是需要在材質與模型上做出取捨。陳柏年指出,最初的燈罩材質原是要採用紙張,但因紙張強度與耐久性不足,改用壓克力取代。詹宇勝和魏宜婷解釋,他們會先將壓克力削薄,再通過磨砂讓表面產生霧面感,暖色的燈光照射出燈罩時便能更加柔和。 龍華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媒體設計系的學生,在2019年第一屆桃園設計獎決賽所展出的作品,《光·現》。 圖/黃雪瀅攝《光·現》主要針對重視居家裝潢、追求美感的客群,因此設計概念偏向情境和裝飾使用,並且只要將壓克力與燈具拆解,便可摺疊收納。觀展民眾董琇宜表示,雖然燈具結合現代與傳統的特質,放在家裡看卻不會覺得衝突,「作品的質感和特色,會讓人感到很寧靜」。
創新都更 草地白日夢供民眾自由展演
生活
第1669期
創新都更 草地白日夢供民眾自由展演
2017-12-13
【記者柯宜妤台北報導】「台北村落之聲(Village Taipei)」9日於華山大草原舉辦「草地白日夢POP-UP」快閃行動,將草地劃分成100格,開放民眾認領、自由規劃活動。草坪上,有表演者以鍋碗瓢盆打節拍,有畫家素描現場景況,熱鬧至極。 草地白日夢將華山大草原劃分成100格,民眾得以自由認領、發揮創意規劃活動。圖/柯宜妤攝台北村落之聲企劃編輯謝昀軒表示,華山大草原作為台北市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已有七年。URS的精神是「用文化創意進行都市更新」,但華山大草原之前多承辦大型展演,因此想藉本次活動,讓每個人都能使用,呈現多元創意。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學生作品「茶空間」為一木製平台,提供各格草地主人使用。團隊成員、東海建築研究所學生姚雄翊指出,建築教育重視圖面模型,但將作品等比例建造出來,是相當重要的能力。他也補充,選擇「茶」為主題,是為了延續早期台灣「奉茶」的概念。以前農家體諒往來趕路的人們,會將茶置於路旁的樹下,讓經過的旅客能飲用並稍作休息。團隊期望推廣這份人情關懷,讓使用者能以舒適的方式體驗茶空間。 「茶空間」提供各格草地主人使用,有表演者便在木製平台上以鍋碗瓢盆打節拍。圖/柯宜妤攝舞團皮塔製料(PITA Production)的演出便以「茶空間」為舞台,一路延伸到草原與人群。他們在潮濕的草地上翻滾、跳躍,不畏身上沾染泥巴,盡情舞動身軀。負責編舞、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的李明潔表示,舞團的演出是以街舞為基底,再加入劇場元素,「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泥巴中,但在喧囂的台北,能如此貼近大自然是很新鮮的體驗」。 皮塔製料劇場式的舞蹈表演,在潮濕的草地上翻滾、跳躍,不畏身上沾染泥巴,盡情舞動身軀。圖/柯宜妤攝謝昀軒談到,明年華山大草原即將結束URS計畫,改為新大樓的基地。除了華山大草原,URS多為曾經繁榮的場所,如南港瓶蓋工廠、大稻程故事工坊等。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於民國99年起推動URS計畫,目標讓都市更新不只是硬體建設,更藉由文化為舊街區注入新的生命力,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高歌留台故事 劉婉瀅唱出遊子心
生活
第1596期
高歌留台故事 劉婉瀅唱出遊子心
2015-05-07
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學生劉婉瀅真情流露地演唱江蕙的《落雨聲》,將遊子思念家人的心情唱出來,勇奪冠軍。圖/郭于珂攝【記者郭于珂台北報導】馬來西亞文化創意協會與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3日於台北誠品松山菸廠表演廳聯合舉辦「第一屆旅台大馬之音歌唱大賽」,四強總決賽的主題為「我的留台故事」。入圍選手須用一首歌說出在台留學的心路歷程,最終由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系學生劉婉瀅以一首台語歌〈落雨聲〉得冠。 音樂響起,現場馬上陷入一片寧靜,劉婉瀅緊閉雙眼,深情地唱出優美歌聲,富情感的歌詞也觸動遊子心弦。劉婉瀅表示,遠赴台灣唸書,減少她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我們家有個習慣,就是無論什麼節日都一起過,但來台後,我無法陪爸爸慶生。」所以她選唱江蕙的〈落雨聲〉,提醒大家孝順要趁早,並珍惜每次與家人相聚的時光。 「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手王錚亮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寫實細膩的歌詞,一字一句描述父母對兒女的愛與奉獻。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林洧如表示,父親是較冷淡且大男人主義的人,「但來台灣求學後,爸爸第一次跟我說『我愛你』。」讓她意識到父親對自己的愛,最終以溫柔嗓音回饋父親,並奪得亞軍。 「這首歌是寫給馬來西亞的家人和朋友的。」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學生方麗庭以自創曲〈心靈感應〉榮獲季軍。她表示,剛到台灣求學常因文化差異與台灣同學有合作困難而感到沮喪,但遠在馬來西亞的親友卻憑著「心靈感應」給予鼓勵,讓她重新振作。 大馬文創協會理事長劉康捷表示,大馬旅台同學會每年都會舉辦大馬運動會和大馬之夜,卻從未重視藝文活動,因此盼透過此比賽提升大馬文創與藝術氣息,發掘有歌唱天賦的旅台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