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長照商討缺原民參與 新政策遭控忽略文化差異
校園
第1693期
長照商討缺原民參與 新政策遭控忽略文化差異
2018-12-21
【記者高海葳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為保障原住民長者能獲得適切的照顧,於今年將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簡稱文健站)納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 」。然而有原民學生指出,長照計畫規劃過程缺乏原民參與,使計畫內容未顧及漢人與原民價值觀的差異,照顧方式也未遵循部落文化,中央資源因而無法被妥善利用。此外,文健站人員也表示,照顧服務員(簡稱照服員)任用制度限制,使照服員與部落長者無法維持長期合作關係,難以建立共識及信任。衛福部於今年實施「長照計畫2.0」,強化照顧資源。本次計畫內容除增加部落照顧服務項目外,更擴大將55歲以上失能之平地原住民納為服務對象,並將提供部落長者日間照護的文健站納入計畫,不過計畫規劃過程卻未曾有原民參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學生柯哲瑜認為,中央長照相關制度相當混亂,衛福部為「長照計畫2.0」主辦單位,具醫療專業知識,卻缺乏對原民的了解,亦未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商討計畫內容,便直接於部落實施計畫。此舉造成中央提供於部落的資源,因未配合原民文化而無法被妥善利用。柯哲瑜點出,原民和漢人價值觀極為不同,中央規劃長照政策時以「照顧」老人家為出發點,但部落族人視長者為智慧的累積,並不需要「被照顧」。且多數長者尚具生活自理能力,照服員只需從旁協助即可。曾於部落偏鄉醫院實習的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布農族學生古子明分享,不同族群對生病與死亡有不同觀念。他舉例,達悟族傳統觀念認為老了生病是因身上有惡靈,若接受子女照顧,會將惡靈傳染給子女,長者因而傾向不接受治療。若醫療人員想投藥或進一步治療,反而影響長者在生命最後的尊嚴。因此他強調,醫療人員須體認具備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性。柯哲瑜認為,提供「文化照顧」能讓照顧資源被完整利用。她指出,屏東美雲魯凱族婦女組織便將部落的互助教保服務中心和部落文健站結合,讓老人家和小朋友在田裡工作,互相照顧並用族語溝通,便是很好的「文化照顧」。或是部落的健康操以橡皮筋射氣球代替,讓長者憶起過去山上打獵情形,也相當符合文化照顧。不過柯哲瑜提到,目前衛福部提供部分部落長者送餐服務,雖出於善意卻讓老人家覺得被接濟,常把餐點放到冷掉不吃。她強調,照顧方式應依不同部落的文化本質調整,不能以同一套方式對待所有原民。柯哲瑜除點出中央長照計畫內容未符合部落文化,目前中央每月派督導至部落進行照服員照顧情形的評估,希望保障每位原民長者皆能受到適當照顧,此舉卻造成照服員與部落長者缺乏長期合作關係,無法建立共識及信任,增加文化衝突的可能性。屏東縣龍潭文化健康站人員陳小姐認為,照服員任用制度只限原民身份,造成文健站缺乏照服員,因此她期許政府開放漢人擔任照服員。花蓮縣古風文化健康站李服務員則認為,限制照服員原民身份使服務員和原民長者間溝通良好,不易產生衝突,應繼續維持。陳小姐也指出,照服員年齡斷層現象嚴重,再加上多不具專業醫療照護知識,她希望政府加強培育專業人才,鼓勵青年返鄉。古子明則表示,目前政府已施行原民醫療人員的公費培育﹐且培育的人才完訓後,大部分都留在各部落服務。他期許政府增加醫療相關科系的原民名額,讓更多學子學成後能回到部落服務,提升部落照顧環境。 原住民學生及漢人學生齊聚部落,為更進一步了解原住民傳統文化而努力。 圖/高海葳攝
政府舉辦水燈節 泛稱南洋難辨文化差異
影音
第1687期
政府舉辦水燈節 泛稱南洋難辨文化差異
2018-11-08
【記者高海葳、何家璇、劉雨婷台北採訪報導】水燈閃爍著點點星光,沿著彩虹橋畔順流而下,象徵能帶走一年的厄運。「2018臺北市多元文化活動─南洋水燈節」4日於成美河濱公園舉行,藉由施放水燈及舉辦語言教學等活動,推廣東南亞各國文化。雖然水燈節確實吸引不少人潮參與,卻未必能加深民眾對東南亞各國文化的了解。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莫力全坦言,本次水燈節活動包含美食、語言等闖關遊戲,卻未進一步介紹各國文化,因此對於深入認識東南亞並無幫助。主辦單位將水燈設計成愛心形狀,並用LED燈取代蠟燭,忽略傳統文化中,蓮花造型所代表的祈福意義。此外,水燈作為本次活動主軸,現場卻包含印尼等沒有水燈文化的國家,易讓民眾混淆各國文化差異。私立曙光女子高級中學學生張育慈表示,以南洋為標題,可能會讓參與民眾誤以為水燈節屬於東南亞各國共同文化。事實上,有水燈節的東南亞國家,傳統習俗也各不相同,並非所有的地區都有水燈文化。這次活動中,主辦單位用南洋泛稱各國,容易忽略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民政局人口政策科羅皓怡說明,希望透過舉辦水燈節活動,增加民眾對東南亞文化風情的了解,因此活動沒有特別捨棄水燈節的文化傳統,而是結合各國文化。長期推廣東南亞文化、燦爛時光書店負責人張正認為,主辦單位也許無法掌握東南亞各國文化,因此以廣泛的「南洋」作為活動名稱情有可原。但他指出,辦文化推廣活動至少需要有準確性,並以沒有潑水節的印尼為例,表示如果舉辦印尼潑水節活動,等於不尊重他國文化。因此,政府未來在舉辦相同活動時,應顧及各國間的差異,以讓民眾在接觸東南亞文化時,能用更完整的角度理解異國習俗。https://youtu.be/mI8HBt3vUzc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
專題
第1593期
【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三】尊重差異 交流促文化理解
2015-04-16
楊佾蓉(右四)的義大利朋友準備lasagna(千層麵)給他們吃。 圖/楊佾蓉提供出國交換的學習不只在課堂中,學生也從生活與外國朋友身上,學習到異國風俗民情。有些交換生因不瞭解當地文化,而鬧出糗事。楊佾蓉表示,她曾想幫一位德國朋友慶生,但適逢聖誕假期,學校放假而無法碰到面,因此決定提前當面給朋友祝福。然而朋友卻阻止她,並說:「我們文化不能先給祝福,會招來厄運。」在法國,兩人見面會互相湊近臉頰、行「貼面禮」。淡江法文系學生陳思菲表示,當時有一位法國男同學在沒有知會的情形下就把臉貼過來。她說:「我當時嚇到尖叫,還倒退好幾步,場面變得非常尷尬」後來和那位法國同學說明後,才解開了誤會。政大英國語文系學生王慧瑀透露,法國人對朋友有明顯分級,分別為點頭之交(connaissance)、一般朋友(copain/copine)、親密朋友(ami/amie)。她說:「我會在意朋友用什麼詞把我介紹給別人。」她表示聽到和自己預期不同的答案,會有些失落。大學生出國交換也可能因文化差異而碰到難以交到朋友、無法適應等問題。韓國人聚會習慣喝酒助興,當地大學生也不例外。然而,政大韓文系學生余映萱表示,自己是基督徒,不大認同飲酒文化,「同學、老師聚會都要找有酒的地方,讓我有點害怕,所以我都會推掉。」她後來在韓國教會認識同樣不飲酒的朋友,才比較認識當地人。種族與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歧視。林杰民說明,部分法國人有種族優越感,瞧不起亞洲人,「說我們眼睛小、鳳眼,或認為我們都吃狗肉。」他進入需出示證件場合時,可能因膚色常被相關人員攔下,檢查特別久,「經常會感到不平衡,但好像又不能怎麼樣。」到日本早稻田大學交換的台大日本語文系學生連昱銓則表示,日本人民族性較保守、會和陌生人保持距離,「問路時,他們會先倒退一步才敢回答。」但他發現當地大學生不懼怕陌生人,且樂意認識國際學生,和他原先預想不同。一般人普遍認為伊斯蘭國家較保守,女性仍需戴面紗、穿長袍。政大阿拉伯語文系學生黃寶蓮提到,到突尼西亞交換時發覺當地因法國殖民及茉莉花革命影響,民風漸趨開放,「街上可以看到有女生開始非常時尚的裝扮自己。」但她表示,當地保守派並不樂見這種情況,自己仍會避免穿著暴露,「有時會覺得天氣很熱為什麼要穿長褲,但還是尊重當地文化。」蘇克保表示,學生出國交換難免因風俗習慣不同受挫。他表示,學生可以事前瞭解當地風俗民情,研究他們熱衷的事物,如日本棒球、韓國戲劇等等,便能更貼近當地人的生活。第一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一】盼增廣見聞 學生適應不良難如願第二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二】不諳當地語言 學習頻碰壁第四篇:【理想現實有別 「交換」心態決定收穫四】調整態度 拓展國際視野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