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校園
第1797期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記者潘慧芳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7日在Facebook粉絲專頁發文,公布校方將調整公館校區重訓室開放時間,原先平日每天開放12.5小時,現為維護器材,且因管理人力不足,改為開放中午一小時和晚上兩小時,引發學生不滿。臺師大體育室行政專員胡馨文回應,目前已針對開放時間進行微調,也將持續增加人員協助管理。 對於縮減重訓室開放時間及人力資源不足問題,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學生陳柏翰認為,學校必須提供更多資訊與解決方案,「限制時間只會讓供不應求的情況更嚴重,無法發揮健身室原本的作用。」臺師大數學系學生黛西(化名)則表示,校方應清楚解釋缺乏值班人員造成的影響,「可以更具體說明,讓學生理解改變(開放時間)的原因。」此外,臺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生陳彥廷也提出建議,「學校可持續招募專業的管理人員或工讀生,讓器材維護達到更高效益,同學們也可以享有更高品質的服務。」 胡馨文對此回應,重訓室是免費開放給校內師生使用的資源,在不影響學校體育教學、訓練與活動的原則下,下午時段原先僅開放兩小時。收到學生意見後已進行微調,自10月21日起,每周一、周四及周五開放時間增加為三個半小時。同時,校方也會繼續增加人力,並安排工讀生駐場,協助管理。 對於學校資源使用與人力管理,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林進山建議引進志工,「如小學、中學圖書館一樣,志工不僅可以幫忙管理,也可以使用設備資源」。林進山分析,在規劃新建設施及資源時,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當問題出現時,應召開會議,與學生一起討論對策。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徐振德也提出相同看法,「學生亦須體諒校方,在經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校方)仍提供相關場地開放使用。」他說明,動力機械類器材需要定期保養維修,約二至三個月進行一次。此外,徐振德更進一步分享個人經驗,「各校雖然願意開放健身房,但因人力成本等問題,多數場館入不敷出。若學生不認同校方努力並加以批評,可能導致校方保守消極,最終雙方皆無法受益。」
以彩鉛繪出情感依附 高以樂再現人寵羈絆
藝文
第1784期
以彩鉛繪出情感依附 高以樂再現人寵羈絆
2023-11-01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人可以決定一生當中養多少寵物,但是對牠們而言,眼前所見之人永遠是唯一的愛。」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班在職碩士學位班的學生高以樂,10月28日起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愛、時間與記憶》,以自己和其他飼主的寵物作為主角,展出22幅油畫、20幅彩鉛畫作品,詮釋人類與寵物之間的情感依附。 開幕式當天,許多飼主攜帶寵物推車和自家毛小孩觀展,一同交流、拍照。 圖/邱昭華攝高以樂平時便習慣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與愛犬的生活。去年十月,高以樂與其他飼主共同為愛犬偉仔舉辦聚會,在交流過程中,他決定以飼主們與寵物之間的情感作為創作主題。為了繪出人與動物最真摯的情感,高以樂以寵物照片為範本,再細膩描摹出20幅動物肖像,「照片是靜止,但繪畫的過程卻是跟著時間在流動。」高以樂也提到,油畫顏料的揮發性成分對動物呼吸道有害,而為了能一邊作畫一邊照顧偉仔,他便一改慣用的油畫創作,選擇以彩色鉛筆作為媒材。作品〈重生〉描繪一隻遭棄養的鬥牛犬,在寒冷黑夜中孤單無助的身影,而畫中主角便是高以樂的寵物「偉仔」。他細膩描摹犬隻被前飼主丟棄在新北河濱公園時的神情,希望能告誡欲飼養寵物者,必須衡量自身能力、尊重生命,以免對動物造成長久傷害。高以樂也補充,儘管自己已認養偉仔四年,也盡力給予牠一個安全、安心的家。然而,偉仔被棄養的創傷仍尚未平復,依舊沒有安全感,「我和我先生只要出門太久,一回家就發現偉仔在落淚,眼睛變得紅腫。」 〈重生〉中的白色法鬥犬是高以樂的愛犬偉仔,描繪牠當初被丟棄在新北河濱公園時,在夜晚無助地等待主人的模樣。 圖/高以樂提供〈等候〉的場景設定在高以樂家中一樓,刻畫偉仔呆坐在暗色系的窗、門、地磚前,等候高以樂的先生回家的模樣。「我先生晚上開車回來會開車頭燈,對光線很敏感的偉仔,會立刻發現那是我先生。」高以樂表示,雖然動物不是人類,但對於家的渴望如同孩子一般,期盼得到陪伴及呵護,以滿足安全感。他也觀察到,當主人外出時,寵物總在門口守候,而當飼主回到家,第一眼也總能見到牠們最熱切的眼神,「這幅畫就是想表達人與寵物組成的家的意象。」 〈等候〉的場景在高以樂家中一樓,刻繪偉仔坐在門口,等候高以樂先生回家的畫面。 圖/高以樂提供「這是非常熱鬧的展覽,不像一般藝廊會放玻璃罩隔絕大眾。」觀展民眾高雅倩認為,在展間能看見民眾和愛犬的互動交流,是這場展覽的可貴之處。此外,高以樂細膩畫出自家寵物的神韻,也令他感到敬佩,「當我看到毛小孩被畫出來掛在牆上,跟實際在家裡看到牠們,是有不同程度的感動。」而觀展民眾陳冠良看見去世愛犬嚕嚕米的畫作後則説:「看得出來高以樂想要讓飼主看到寵物快樂的一面,而不是生病後的痛苦模樣。」 寵物嚕嚕米原先是觀眾陳冠良的姐姐所飼養,後來由他接手照顧,即便相處時間不多,但已建立深刻的情感。 圖/高以樂提供
揭示情慾下的心靈交流 銀得貿探討同志公園文化
藝文
第1772期
揭示情慾下的心靈交流 銀得貿探討同志公園文化
2022-11-23
展區第一部分展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與十位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高雄報導】「同志公園不只顯現同志社群對情慾的追求,也展現出情感、人的關係與社群力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學生銀得貿,於11月20日到12月18日在阿榮不菸酒舉辦個人展覽《半暝仔的賢者時間》。展區展出藝術家與十位同志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紀錄片與以公園為基地的攝影作品,試圖鬆動大眾對同志在公園文化當中的刻板印象。「賢者時間」改自「聖人模式」(註1),為展覽中的關鍵字。銀得貿之所以用「賢者時間」替換,是為去除聖人的宗教與階級意味,表現他們在性的抒發之外,也有心靈上的情感交流。銀得貿解釋,大眾對於同志在公園文化(註2)的經驗普遍停留在洩慾的既定印象,但在他眼中,這群同志則成了一群賢者,「有一些人會因為他生活中的不如意,到公園這邊尋求某些慰藉或是幫助,其實在那個當下,這些人就變成了賢者。」他說。註1:「聖人模式」通常於台灣社會脈絡中解釋為男性高潮後的放空狀態。註2:「公園文化」為早期情慾地理學中對於公園文化的描寫,在公共空間的情慾流動,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必要性,並回應當時社會規範形塑的污名壓力。展區一隅展出藝術家與同志受訪者互畫對方的肖像畫。在繪畫過程中,銀得貿會與受訪者談論公園經驗,他說明,「以繪畫肖像畫作為一個媒介,不論是性事或是社會上比較陰暗的事情,他們可能會比較自在來談。」銀得貿嘗試透過藝術轉移受訪對象的注意力,並釋放他們對敏感議題的焦慮,從而建立信任與親密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在展覽當天舉辦開幕茶敘並進行導覽解 說作品理念。 圖/林玟君攝除了與受訪者對談外,銀得貿也與他們一同走訪公園,並針對聊天當下的內容去拍攝一系列的攝影作品。銀得貿說明,「在這邊會有某些潛規則,而我從他們的故事、關鍵字當中去延伸捕捉的某一些片段。」他透過影像紀錄訪談當下,希望帶領民眾觀看同志人生階段中的不同樣貌。指導教授蔡佩桂說:「在同志公園裡,好像有個平行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見得知道。」 攝影展區作品〈睡眠套組〉,為同志社群在公園中堆疊廢棄物來製造玩樂的空間。 圖/林玟君攝在不暴露同志社群的身份下,本展揭示他們在公園場域中情慾之外的感受。參展觀眾小楊(化名)說:「我會抱持一種好奇,用認識的心態去傾聽這個對象,這些場域所帶給他的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銀得貿期望透過藝術的形式,可以磨去既定框架銳利的邊角,並藉由重新描繪出的圓弧曲線,豐富大眾對同志公園的想像。
無線電量測即察心律異常 把握就醫黃金時間
新知
第1771期
無線電量測即察心律異常 把握就醫黃金時間
2022-11-16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心臟疾病在發病前無明顯病徵,若患者無法在第一時間發覺異常,可能會因延誤就醫而面臨生命危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生團隊研發「基於近場感測之非接觸式動脈訊號量測系統」,以無線電波偵測心律,盼能即時發現異常,降低憾事發生的機率。該技術榮獲2022年雲創盃智慧生活創新應用競賽最佳技術獎。系統為一手掌大小的方盒,平時藉由吊帶垂掛在使用者胸前,並利用天線發射無線電波測量心律。電波穿透人體體表後,會以近場感測(註一)方式偵測主動脈的脈動,再將收集到的數據透過藍芽傳送到行動裝置中,分析心律異常指數。當患者的心律出現異常時,系統會立刻發出警示,自動向預設對象傳送訊息,如監護人、醫院、照顧機構等。註一:透過電波訊號,在不接觸的前提下偵測目標物脈動的方式,即稱為近場感測(Near-field sensing)。傳統使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註二)的心律量測系統,是以可見光偵測微血管的脈動,量測心律變化。然而,團隊指導老師張家宏認為該方式存在不少缺點,「它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光線、雜訊的干擾,最大的缺點是必須跟皮膚做接觸。」團隊成員戴琦森則提到,「市面上沒有產品能量測主動脈、頸動脈這些更深層的血管。」因此,團隊改以無線電波取代可見光,無需接觸體表,即可直接偵測深層動脈的活動,並收集到更為準確的心律數據。註二:量測心律的方式分為心電描記術(Electrocardiography, ECG)與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 PPG)兩種,心電圖屬於前者,智能手錶等行動裝置屬於後者。畢業於馬偕醫學院的馮鈺婷表示,這是他首次聽聞有不需接觸體表的心律量測系統,因此他對於系統的準確性抱持疑慮,「要怎麼確定數值是來自你的實驗體?」他也認為,每個人的心跳頻率並不相同,應該要明確定義何謂心律異常。對此,戴琦森回應,系統會參考其他病例,以大數據判斷心律異常與否。他也進一步補充,團隊曾將檢測結果與專業醫療設備做比對,「測下來結果是差不多的,基本上直接給醫院用也沒問題。」戴琦森說明,目前系統雖以量測主動脈脈搏為主,但各類生理資訊的量測原理其實大同小異,只要持續開發運算程式,未來有望一併偵測如血壓、呼吸、動脈硬化等資訊。張家宏也期盼,系統的應用範圍能更加廣泛,並實際被各大醫院、照顧機構所使用,避免病患延誤就醫的情況發生。
慢語對比速行 《PLAN B》演繹時間異動
藝文
第1738期
慢語對比速行 《PLAN B》演繹時間異動
2020-12-02
【記者崔兆慧台北報導】「你——聽——得——懂——」緩慢的語速造成零碎的單詞無法拼湊完整的句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學生曾昭惠和雕塑學系學生陳薇於11月28日在藝文空間「微遠虎山」,演出行為創作《Plan B》,演繹當時間快速異動時人們身不由己的狀況。 行為展演現場中,任何人都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有觀眾將大門關起,試圖打亂表演節奏,藝術家曾昭惠將其推開。 圖/崔兆慧攝兩人在偌大的空間快速行走,時而鑽進觀眾群,時而開門走出空間。他們在移動過程持續注視對方,以極緩慢的語速溝通,拉長每個吐出的單字,卻無法組成句子,形成快速行走和延遲話語的衝突感。陳薇說明,他們在表演時想向對方傳遞訊息,卻因身體不由自主地移動拉開彼此的距離。陳薇闡述,他們以作品演示時間快速流逝,而意識卻跟不上腳步,以致溝通變得更加困難的樣貌。 將字詞拉長時,會因行走過快而導致聲音停頓,兩者速度的差異使身體和意識彷彿屬於不同時空,思路和時間無法對應,造成認知的斷裂。而緩慢且斷續的語言、無法停下的腳步,兩者極端對比讓人感到荒謬,曾昭惠說:「這份荒謬來自一種不被他人理解的差異,是現代社會追求統一性和效率的結果。」 藝術家曾昭惠穿著粉色連身長裙,裙擺在行走間飄逸,讓觀眾對於速度產生更強烈的感受。 圖/崔兆慧攝裙擺隨著兩人極快的行走擺動,觀眾從視覺強化對速度的認知。在行為現場,藝術家將掌控的權力交給觀眾,所有人都可參與展演。有人將大門關起,試圖擾動兩位藝術家的行走節奏、也有人跟在他們身後,和他們一起拉長尾音說話。曾昭惠說:「我嘗試提出『要不要跟我走?』來邀請觀眾加入作品。」觀展民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胡晴雯在表演中跟在藝術家身後,試圖聽清楚他們欲表達的字句,他說:「想理解兩人想說的話時,會因為另一人的聲音打斷思緒而難以理解。」 兩位藝術家追趕著彼此,藝術家陳薇跟在藝術家曾昭惠身後,試圖向對方傳遞訊息,後方觀眾也跟在兩位身後,企圖理解話語內容。 圖/陳彥成提供展演名稱《Plan B》意指「不完美」、「成功率不明」,表達行為展演中的不可預測性。曾昭惠提及,原設定表演隨著鐘聲響起結束,但鐘聲卻遲遲不響,因此他甚至在表演途中呼叫音控人員。他無奈地說:「如果鐘聲沒響該怎麼結束,總不能突然停下來說結束吧。」陳薇則笑說:「原本可以控制的事情卻也變得不可控。」 藝術家曾昭惠(圖左)與陳薇(圖右)為大學同學,不僅在創作上充滿默契,私底下也情同姊妹。 圖/陳彥成提供透過創作探討時間流動與身體的關係,陳薇提到,他們會因體力消耗而慢下腳步,也會因呼吸紊亂而無法拉長音說話。他進一步補充,此次作品的移動性非常高,觀眾的參與也增加表演變因,而遊走失控邊界所帶來的挑戰,讓他從中獲得成就感,並成為持續創作的動力。曾昭惠則說:「每次表演結束,都會被自己驚艷。」兩人進一步說明,未來想嘗試以錄像呈現行為藝術,拓展更多創作形式的可能性。
展品演繹空間裝置 窒息感受再現專注體會
藝文
第1736期
展品演繹空間裝置 窒息感受再現專注體會
焦點
2020-11-18
【記者石學儒台北報導】縷縷輕煙從牆上貌似空調的裝置飄落,咖啡和沐浴乳淡淡的氣味在白色的空間瀰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陳博軒於7日起,在展覽空間「WUTZ」舉辦個展「在專注的時候呼吸」,將展品融入空間,重現生命經驗的專注狀態。 陳博軒在「WUTZ」舉辦個展,白色的展出空間內,他盼透過藝術的語言傳達自己的體驗給觀展者。 圖/陳博軒提供「在專注的時候呼吸」描述人們專注的狀態,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時,會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呼吸。陳博軒說明,這時精神彷彿脫離當前的空間,進入另一個世界,他舉例,就跟恍神的狀態一樣。他經常因失眠、混亂的作息或工作室角落的植物等,開始進入另一個世界。他將當時獲得的身體感知融入此次創作,嘗試用藝術的語言敘述自身專注在內心世界的感受。另外,陳博軒在展間刻意擺放作品,降低作品的存在感,讓這些物件像是已存於展間裡就如默默發生的呼吸,為了讓觀者留意到他們呼吸的生理現象,他設計作品會讓觀者產生窒息感。步入展間,巨大且佈滿孔洞的藍色柱狀體映入眼簾。作品「看不見你聽的專注」來自陳博軒的失眠經驗,他用微距攝影拍下睡眠慣用的耳塞,經後製將圖像放大至能看清耳塞的孔洞。碩大的耳塞列印在布條上,垂吊於展間,一般人無法從作品的樣貌判斷圖像中的物品,陳博軒說:「他吸引你,但他同時又拒絕你,這項作品充滿矛盾,雖然你能清晰地看見影像,而你卻沒辦法解釋它是什麼。」 「看不見你聽的專注」是一個放大好幾倍的耳塞,但因為巨大的形象,讓觀展民眾難以與耳塞做出連結。 圖/陳博軒提供熟悉卻無法辨識的氣味在空間飄散,兩個看似空調的裝置釘放在牆上吐著白煙,作品「清醒所以能夠」分別散發咖啡和沐浴乳的味道。陳博軒以咖啡連結早晨,沐浴乳則表示自己在梳洗後準備入睡的夜晚,兩種味道混合起來,他想述說自己混沌的作息。作品周圍沒有文字說明,因此很難發現裝置也是作品,反而更像是空間裡的空調。觀展民眾洪晧珉提到,作品連結他的日常經驗,氣味將他帶往某個故事情境,「而作品無限接近日常,卻不是日常。」 從空調形象吐出的白煙,夾雜著陳博軒所熟悉的氣味,這些氣味被拿來當作是時間的比喻。 圖/石學儒攝在展間的另一側,兩幅畫作「上牆」和「無題」分別掛在牆上,除了畫作上的紋路和淺淡的染料,地上還灑滿細密的灰粉。兩幅作品欲呈現陳博軒正在創作的過程,他擷取過去作畫的經驗,創作這兩幅看似未完成的畫作,「無題」細微的紋路像是畫家還未將鉛筆痕補色抹去,他說:「就好像創作正在發生一樣。」 〈「無題」畫的是外面陽光灑在旁邊兩個杯子的樣子,而兩個杯子是作品「擱置」,觀展民眾難以察覺他們事件展品。 圖/石學儒攝投影在牆面上的影像輪廓邊緣漸漸模糊,而牆前擺放的盆栽被白粉鋪滿。陳博軒解釋,影像記錄白色空間逐漸被落塵填滿的過程,細微的變化如同時間不經意流逝。牆前植物的葉面因被覆蓋而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如同在提醒觀展民眾植物也正在呼吸,觀展民眾李沁玹說:「在看作品時我常不自覺的發呆恍神,當我又拉回到我的呼吸上,是很特別的體驗。」 白色的牆上投影的畫面會從模糊的輪廓變成一片白光,像是時間在每個人的身上總是悄悄發生。 圖/石學儒攝
留戀撿拾的荒物 李凱真細繪時間流動
藝文
第1734期
留戀撿拾的荒物 李凱真細繪時間流動
焦點
2020-10-28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墨草如柳絮紛飛,點點金箔閃爍其中,頗有「逝去」的禪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李凱真於17日起在茶坊「三徑就荒」舉辦個展《荒物集》,描繪他因拾物的習慣,對物所產生的留戀。 有別傳統水墨的壯闊,創作者李凱真擅長以細膩的水墨手法,描繪時間消逝的意象。 圖/李凱真提供李凱真日常喜歡撿拾自然遺留的物件,如枯枝、荒木及凋零的果實等。與物產生綿長的情感連結後,轉化成創作的養分。他透過記憶與逝去陳述時間感,紀錄美好時光和微小事物等短暫存在的痕跡,藉此述說他對相關事物的依戀。李凱真表示,「時間」常是他的創作主軸,而他希望細膩的表現手法能讓觀者在投入看畫的同時感受到時間的流淌。 創作者李凱真日常喜歡撿拾自然遺留的物件,與物產生綿長的情感連結後,轉化成創作的養分。 圖/李凱真提供環繞展場,李凱真將平日所撿拾的荒物,如枯枝、落葉等布置於作品的周圍,展品凋零的狀態更凸顯逝去的意念。展覽設在茶坊,和緩的氛圍也襯托展品寧靜之美。「三徑就荒」活動企劃兼策展人黃郁傑說:「比起傳統水墨的壯闊感,凱真細膩的筆觸更符合茶坊的氣氛。」李凱真也表示,「三徑就荒」的空間較一般畫廊有溫度許多。 展場「三徑就荒」為茶坊,較一般畫廊有溫度許多,和緩的氛圍襯托出展品寧靜之美。 圖/李凱真提供系列作品《散落一地的花屑》,由三幅大型的水墨畫作組成,李凱真以水墨的線條與暈染描繪一片輕風吹拂的草地。他也將三幅畫作前後排序懸掛,創造草原的空間感。他補充,作品隨水墨線條的起伏穿插許多紙屑、紙纖維與金箔,表達飛舞在空中的花瓣、植物碎屑及塵土。遠處觀望,即可感受萬物一同流動於風林。 作品《散落一地的花屑》,創作者李凱真以水墨描繪一片輕風吹拂的草地,藉由將三幅畫作前後排序懸掛,創造草原的空間感。 展品至作品集,李凱真選用特殊的手工紙,藉由手工紙的纖維,暈染出他所想表現的「細膩」。他嘗試將輕薄的手工紙,裱貼於木塊與石頭上。作品《雜草記》便是由四塊圓型的木頭組成,李凱真在各塊木頭上繪製植物不同的部位,象徵著破碎的記憶片段,就如每個人的回憶皆由許多不同的記憶構成。 作品《雜草記》由四塊圓型的木頭組成,創作者李凱真在各塊木頭上繪製植物不同的部位,象徵著記憶片段。 圖/李凱真提供作品中雖強調時間的消逝,但每個人觀看後所作的詮釋不同,他解釋,他僅透過拋磚引玉的方式提供觀展民眾思考方向。觀展民眾胡安妤表示,他喜歡水墨細細的線條,「我覺得很有李清照詩詞的感覺」,談及作品的時間意象,他則說:「總有種『感時傷春』的味道,藉由畫作真的能感受到時間流逝。」
以水流、鋼珠塑時間感 「渦城」融台北印象
藝文
第1733期
以水流、鋼珠塑時間感 「渦城」融台北印象
2020-10-21
【記者林昕璿新北報導】水自盆栽底部滴落,順著軌道緩緩流下,下方的鋼珠則隨著機器的推動及彈射,或上升,或奔馳在軌道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團隊「平谷試誤所」,於17日至24日在「2020北藝大妖山混血盃」展出作品「異日計畫––渦城平谷」。團隊以台北城市為雛形,透過對台北的印象打造未來城市意象。作品模擬未來城市「渦城」的樣貌,由白色的塊狀平台搭建而成,分為四個區域。平台透過高低不一的編排,經由水的串流與軌道的連接,分別表現城市的自然景象、建築、運輸工具與時間。散落在平台上的壓克力塊如同高樓窗台,透過燈光映照,形成高樓被陽光照射後所產生的陰影。而獨立於整體城市的滴水裝置,藉由規律的滴水聲,建構城市在忙碌與吵雜中,仍然有一處具有韻律的平靜角落。 結合光影變化與音樂反覆迴盪,呈現城市於不同時間運行的不同樣態,也呈現吵雜、煙雨朦朧的城市意象。 圖/林昕璿攝水順著平台上蜿蜒的水道流下,平台的曲線與分塊的編排更呈現台北地區被河道分割的地理樣貌。團隊成員程壬宣表示,希望藉由水路,反映城市的自然面貌,然而水的流動,卻需要透過觀眾的互動,藉由他們澆灌上方的植物才能運行。成員謝竺勳補充,此處運用真實植物象徵生命,使渦城的運行帶有溫度,「而不只是裝置與機械的冰冷組合。」 雖呈現台北地區過往被運河、水路分割的地理樣貌,但高低起伏的編排,卻呈現有別於一般城市的景象。 圖/林昕璿攝就在水流移動的同時,下方的圓塔正將鋼珠層層送至頂端,並滑落到一旁的摩天輪。謝竺勳提到,傳送鋼珠的圓塔如同城市林立的高樓大廈,而鋼珠依序進入、上升至圓塔頂部,則比擬每日搭著電梯移動的上班族。水最終流至平台底部,而坐落一旁的彈珠台,則將鋼珠一顆顆發射出去,讓鋼珠依循軌道衝刺而下,落至旋轉的圓環中。程壬宣解釋,這裡的鋼珠就像在城市移動的鐵件,「可以是捷運或是汽車,代表人的移動。」鋼珠滾動產生撞擊與摩擦聲,就像捷運在鐵軌運行的聲響,是城市擁有的聲音。 鋼珠在牆壁間來回碰撞,有時順暢有時阻塞,最後順著鐵軌奔馳而下,反映城市中的運輸與移動。 圖/林昕璿攝圓環持續運轉不曾停止,落至圓環的鋼珠則被依序滾入時鐘橋,或掉入底層與水會合。程壬宣提及,圓環的分流,凸顯人們的時間被行事曆一一切開,而時鐘橋上下擺動運送鋼珠,就像人與事物隨著時間移動。他說:「雖然時間一直前進,但城市的每個人都根據自己訂下的時程,各自奔波。」裝置底部的大型圓盤,則匯聚流下的水與掉落的鋼珠,象徵每個人忙碌循環後,最終歸於原點。謝竺勳補充,就像我們雖然各自擁有工作,但卻是彼此相互緊連,而不是完全疏離。 水與鋼珠最後匯流於時間意象的裝置底層,呈現城市中的的人們雖各自忙碌,卻又彼此相連。 圖/林昕璿攝觀展民眾穿梭在作品中觀察物體移動與光影變化的模樣,於展演結束後會即時顯示在一旁的螢幕。程壬宣談到,希望藉由客觀的視角,促使觀眾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希望觀眾也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城市中重要的是人,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人在這裡互動。」觀展民眾陳恩澤表示,透過螢幕回放看到自己在城市移動很有趣,因為少有機會可以回望自己在觀看作品的樣貌。 觀眾在觀看作品時,可以任意擺放其中物件,使與作品互動的方式,不局限於單純的觀看。 圖/平谷試誤所提供
紀錄夢境場景 王婷瑩以黃銅塑自身經驗
藝文
第1714期
紀錄夢境場景 王婷瑩以黃銅塑自身經驗
2019-11-20
【記者黃雪瀅新竹報導】黃銅材質的燭台表面,有著大小不一的孔洞,在光線照射下,投射出泡沫的影子。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王婷瑩於13日在清大「藝術工坊」舉辦首次個展《沒有時間的時間》,透過黃銅塑造自身作夢的經驗。 展場位於小木屋內,陽光充足,貼近大自然,這是王婷瑩首次舉辦個展,透過黃銅塑造夢中的情境。 圖/黃雪瀅攝王婷瑩說明,此次展出的作品圍繞在他夢醒後,經由回憶夢境的內容,紀錄下作夢時的感受。他解釋,日常生活初見的場景,常讓他覺得似乎已在夢中見過,因此他對陌生場景會浮現「似曾相識」的感覺。他說:「為了驗證夢境與現實生活的連結,我開始紀錄夢境。」並且,王婷瑩將展覽命名為「沒有時間的時間」,他指出,當他處於夢境的時間進程中,會感受不到現實時間的存在。隨著年齡增長,王婷瑩更期待夢到愉快的夢境,他說:「好夢讓快速運轉的繁忙生活,多點樂趣。」例如系列作品《任意掀蓋口》營造躍入海洋的感受,王婷瑩將黃銅鍛造為燭台,而燭光將水波紋的影子照射在桌面,產生波光的效果。燭台下也懸掛著海底生物的吊飾,刻劃出深海的樣貌,觀眾民眾劉嘉煇說:「作品結構與旋轉木馬相似,讓我產生夢幻的感受。」 《任意掀蓋口》刻劃水溝蓋下的海底世界,燭光將水波紋的影子照射在桌面,營造情境效果,再透過畫作譜出奇幻世界的樣貌。 圖/黃雪瀅攝除了海洋世界的經驗,夢中也會重現童年記憶。系列作品《時光寶盒》主要闡述夢境中的兒時回憶,由黃銅鍛造的玩具盒、老式收音機及三張畫作組成。王婷瑩將阿公經常拿著到處走動的收音機,結合幼年時常把玩的玩具盒。他提到,玩具盒象徵純潔天真的童年,而收音機則意味透過磨練逐漸有稜角的老年,作品便將童年與老年融合再呈現。 王婷瑩將阿公經常拿著到處走動的收音機,結合幼年的玩具盒,將童年與老年融合再呈現。 圖/黃雪瀅攝王婷瑩為延續夢境的樂趣,也將夢中的情節作為與朋友聊天的話題,當好友也出現在夢中,王婷瑩會主動找朋友討論。好友賴玠宇認為,看見聊天內容皆被創作出來,令他感到特別且神奇,他說:「每件作品就好像一朵一朵飄著的雲,每一朵雲都有自己的形狀般夢幻。」
重現在美情景 李珮瑜憶駐村時光
藝文
第1709期
重現在美情景 李珮瑜憶駐村時光
焦點
2019-10-17
【記者黃雪瀅高雄報導】美國西岸有大面積的沙漠荒地,佈滿約書亞樹,往上散開的葉片如煙花一樣,是約書亞樹的特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李珮瑜,去年八月在美國洛杉磯18街藝術中心駐村,為了重現當時在美國經歷的感受,於12日起舉辦個展《美國時間》,連結當地經驗對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啟發。 翻開所拍的照片,原來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園區是黃色的,與記憶中的粉橘色不一樣。 圖/黃雪瀅攝李珮瑜將展場分為三個展間,展間內容為美國餐廳與植物的靜物擺設、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場景的再現,以及從美國流浪漢的姿態聯想到親密經驗的呈現。他表示,幼時養成的靜物素描,是對事物思考的起點,「會去想物品這麼擺設的原因。」經過美國的駐村經驗,他也開始從觀察中結合自身經驗,並獲得感受。他說:「這次展覽主要對當下獲得的感受進行描述,以視覺呈現感覺。」將感覺的形塑過程具體化。在展間當中,李珮瑜也規劃重現穿越洛杉磯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記憶。將身子放低,穿越擺放展品的平台,進入到粉紅色的空間後,轉過身,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通過他的回憶呈現出來。他解釋,印象中的那片荒地,若沒有車輛經過是一片很寧靜的大地,充滿粉橘色的色調,很溫暖、很感動。而當時的他是回頭觀看整片荒地,他說:「我希望觀展者體驗穿過再回頭看的身體感受,體會那時的身體經驗。」 進入李珮瑜記憶中的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園區之前,需要低下身越過,再轉過身,才能看到浩大沙漠上的陶製約書亞樹。 圖/黃雪瀅攝在李珮瑜回憶中的沙漠荒地有許多岩石,他希望在展場擺出記憶中鬆軟的岩石型態,他原是想以保麗龍等材質作為媒材,但他發現大型的單人沙發「懶骨頭」更能表現出那股鬆軟的視覺,因此,他為岩石挑選纖維包裹在懶骨頭外。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的廖妤珺接受李珮瑜的委託,編織出作品所欲傳達對石頭樣態的感受,廖妤珺認為,纖維一般比較容易讓人聯想柔軟的事物。回國後,形狀怪異的約書亞樹也開啟李珮瑜對樹的凝視,樹幹的生動姿態令他著迷,使他開始對植物產生熱愛。他將千年木與雞蛋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嫁接在一起,並稱為「台灣影子的約書亞樹」。他回想首次看見約書亞樹,是透過何明桂藝術家的畫作〈Joshua Tree(約書亞樹)〉,但並未體會到對約書亞樹的意義。在美國實際見到約書亞樹後,他回國又重見這幅畫,才驚覺原來過去就已經從藝術家的目光見過此種樹。 李珮瑜說明,未見到真實的約書亞樹之前,已經從畫認識藝術的約書亞樹,那時的他還未獲得畫所帶來的意義。 圖/黃雪瀅攝展場的末端,兩大棉被垂掛在白燈下,如老舊的棉被正在陽台曝曬。李珮瑜觀察到舊金山的街景中有許多美國流浪漢,他們用雙手環抱自身,這樣的擁抱動作在他的注視下凝結並深深吸引他,擁抱時肌膚相觸的黏膩感,也讓他聯想起與愛犬——逼逼之間擁抱的親密經驗。而觀展民眾劉嘉煇在與棉被貼近接觸後,則想起幼時躲在母親懷裡撒嬌所獲得的安全感。 白燈下,棉被就在陽光下曝曬。李珮瑜通過棉被的蓬鬆感描繪與愛犬肌膚接觸的感受。 圖/黃雪瀅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