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現運輸痕跡 包裝紙箱變藝術品
藝文
第1713期
現運輸痕跡 包裝紙箱變藝術品
2019-11-13
【記者何昀儒新北報導】展場內,600個紙箱交錯堆疊,一旁的霓虹燈管則亮著人們熟悉的易碎品標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李佳珈偕同藝術家莊立豪舉辦《wrap it up!》展覽,將紙箱與藝術品的角色對調,使多被視為運輸包裝的紙箱,也能成為藝術品,並於8日起在臺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展出。 紙箱的堆疊方式看似隨性,其實也暗藏巧思,迷宮般的動線設計,刻意使觀眾要轉彎、穿梭於紙箱之間。 圖/何昀儒攝裝著畫框零件的紙箱,經由運輸來到展覽空間,成為一件件值得玩味的展品。而紙箱內裝載的組裝式畫框,其尺寸與樣式都經過特別製作。李佳珈解釋,組裝完成的畫框,能剛好將攤平的紙箱裱裝起來,讓紙箱成為一幅畫的形式,被欣賞與觀看。 藝術家模仿宜家家居(IKEA)特殊的包裝印刷樣式,圖中紙箱上的商品名稱「behållare」為瑞典文,意思是容器。 圖/何昀儒攝為了在紙箱上留下運輸的痕跡,藝術家將每個紙箱從展場寄出後,再寄回展場。莊立豪認為,紙箱表面留下的擦痕、雨水、凹陷等痕跡,都承載著物件在城市移動時的各種故事。此創作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作品並非完成後才被運送至展場,而是一定要經過運送,到了展場被攤開、組裝後才算完成。意即,整個運送途中都是紙箱被創作的過程。展場中共有三個霓虹燈管,它們的形狀與紙箱上的三個符號相同,分別為「保持乾燥」、「易碎物品」與「不得傾倒放置」的標誌。李佳珈說明,人們會發明許多符號,透過賦予符號意義來幫助彼此溝通。例如當我們看見「雨傘」圖案時,能解讀為保持乾燥,而看到「酒杯」圖形時,則能判斷內容物是易碎物品。 圖為「小心輕放標誌」,表示紙箱內容物屬於易碎物品,展場內其實只有一個酒杯狀霓虹燈管,藝術家利用鏡面,製造兩個酒杯的錯覺。 圖/何昀儒攝展場中的紙箱從尺寸、樣式,乃至印在上面的圖案與文字都是由藝術家親手設計。創作靈感來自宜家家居(IKEA)首創的「平整包裝」,宜家家居透過規格化每項產品,讓製作與組裝傢具變得簡單,也方便傢具大量製造。他們模仿宜家家居特殊的包裝印刷,像是用瑞典文字作為商品名稱,以及簡單易懂的組裝說明圖示,反映出平整包裝與量產的概念。 而擺放紙箱時,莊立豪意外發現紙箱剛好能塞進天花板的空隙中,他說:「當下感覺好像在家裡收納的狀態,哪裡有空位,就把東西往哪裡塞。」觀眾林雅雰則分享,雖然箱子外觀都相同,但因擺放角度多變,能給人不同的感覺。並且,紙箱堆疊的方式看似隨性,其實也暗藏巧思,將整個空間規劃成迷宮般的動線。
活化眷舍 《空氣草》展當代藝術生命力
藝文
第1667期
活化眷舍 《空氣草》展當代藝術生命力
2017-11-29
【記者徐安萱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空氣草──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自11月16日至明年1月14日於有章藝術博物館與北區藝術聚落展出。「空氣草」提供創作者透過互動裝置、行為藝術、舞蹈等與觀眾對話的平台,邀請來自法國、瑞士、美國及臺灣共22位藝術家參展,其中也不乏學生創作者。 台藝大雕塑學系學生徐瑞謙的裝置藝術作品《從》,巨大的石膏球坐鎮在眷舍門口,吸引許多路人目光。 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有根則長於土壤之上,無根則獨株長成。」鳳梨科植物──空氣草,即使環境貧瘠仍可生存,生命力十分頑強。主辦單位以此特性作為展覽主旨,展出多件互動裝置、行為藝術等跨領域的作品,希望激發出當代藝術的生命力。位於北區藝術聚落的展區前身為華僑高中眷舍區。台藝大收回後,無人居住的眷舍就成了「家」味濃厚的創作空間,展覽期間每位創作者能分配到一間眷舍作為展演場地。 老舊眷舍的落地玻璃透出藍色的光線,漆滿藍漆的房間是法國第八大學藝術與科技影像學系學生盧詩潔的作品《表演者》。研讀科技、藝術跨領域的盧詩潔在房間架設攝影鏡頭與電視螢幕,運用藍幕後製影像的技術創作互動裝置作品。身穿藍衣的舞者帶領觀眾搖擺身體與跳雙人舞,然而電視螢幕卻無法看見藍衣舞者,宛如觀眾一個人獨舞。藍衣舞者之一、台藝大美術學系黃萱說:「盧詩潔將數位影像的特色,巧妙轉換為人與人的互動。」觀眾產生奇特的觀看經驗,彷彿自己成為表演者。 透過身體感知物件元素與軌跡,重新「閱讀」空間中傳達的訊息,並發掘被忽略的空間景象。 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有別於其他互動裝置、行為藝術等動態作品,台藝大雕塑學系學生徐瑞謙將觀眾的目光拉回靜態的物件與造景之間。裝置藝術作品《從》,在眷舍空間中利用鐵、石膏、彈力繩、木頭等媒材,打造超現實的場景。以彈力繩懸吊著滿佈鏽蝕的金屬,就像巨大化、實體化物理課本中的滑輪模型。另有繩索吊著木板,類似蹺蹺板、盪鞦韆的造景,在屋內重建宛如兒童遊戲場般的裝置藝術。 巨大的石膏球坐鎮在眷舍門口,吸引許多路人目光。現場觀眾、台藝大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學生方誠斌說:「巨大的裝置、造景和繩索呈現的運動軌跡非常特別。」徐瑞謙期盼,觀眾能透過身體感知物件元素與軌跡,重新「閱讀」空間中傳達的訊息,並發掘被忽略的空間景象。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