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超智域》登場 勾勒與AI共生的未來
影音
第1795期
《超智域》登場 勾勒與AI共生的未來
2024-10-04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林芷彤桃園採訪報導】無人機在夜空自由翱翔,排列各種桃園代表圖樣,展現科技與人文攜手的美好光景。 2024桃園科技藝術節以「超智域:一場人與AI的競賽」為主題,運用沈浸式AR互動與生成式AI技術,引領民眾思考人與AI的關係。策展人羅禾淋說:「今年的主題其實是呼應,我們這陣子人工智慧興盛的這個年代。」他近一步說明,展覽要讓大眾思考人類不能只等人工智慧變得極度聰明的時候,才去思考人跟AI的關係。 藝術家潘保源的作品《換個姿勢》,在居家空間中放置自動化的躺椅、鍵盤等傢俱,模擬沒有身體的AI雖然可以進行人類的日常活動,卻無法用「身體」感受世界,展現AI對人類來說依舊是本質上的「他者」。潘保源表示,AI與人類在根本上的不同是沒有身體 ,如果我們跟不同宗教文化都會有理解上的困難,那何況說到我們人跟AI這種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作品《語意》由三部影像組成,左側螢幕中的舞者擺動身體,將動作的訊息編碼傳遞給右側的機器人,AI機器人則藉此模仿人類的一舉一動。中央的螢幕則紀錄著人與AI的親密對話。《語意》傳達如果人類過度依賴AI,可能面臨失去自主性的風險。藝術家黃姿婷希望藉此讓大家思考,AI技術對於人類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會有什麼影響?在人類與AI越來越模糊的邊界之中,如何找尋出自我跟技術的平衡。 在科技快速發展下,AI不僅作為工具使用,也讓人們開始反思,人類獨有的思考與創造力是否不再特別。觀展民眾蘇逸安認為,網路世代充斥難以分辨虛實的資訊,已難以界定真假之分。當AI的共情能力逐漸趨近人類,人也逐漸滿足於AI的完美,那麼人類還剩下哪些競爭力?潘保源說道:「當AI變成一個邏輯運算跟處理速度都比我們還要強,但又同時可以模擬出和我們一樣的情緒,或者說我們跟他討論東西的時候,你發現他給你的反饋比你的同儕還要好,我可能沒辦法接受人類在這上面的瑕疵。」 展覽中的各類藝術作品,呈現AI在創造上的無限可能。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需要思考與AI間的連結與差異,才能探索與人工智慧和平共生的未來。
機械手臂喻消費文化 投影展示無限慾望
藝文
第1710期
機械手臂喻消費文化 投影展示無限慾望
2019-10-23
【記者林琬蓉桃園報導】邁入第三屆的桃園科技藝術節,其中一件作品〈U+617E.∞〉,由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的江俊毅、就讀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碩士班的黃國斌與新媒體藝術家詹嘉華共同合作,於桃園展演中心一樓展出。「U+617E.∞」意思是慾望無限(註1),旨在探討人類慾望和過度消費等議題。江俊毅說明,機械手臂曾經出現在系上的畢業製作,讓他進一步思考機械手臂作為藝術表演的可能性。作品使用三台機械手臂作為表演者,將影像投影在空間的各個角落,並加入聲音與燈光效果,將科技與藝術結合,讓觀眾置身介於虛擬與實境的空間中。三位作者期待透過表演,使觀眾能省思現代商業機制和不必要消費所衍生的資源浪費問題。註1:U+617E為「慾」字的國際碼(Unicode),符號∞代表無限大。 三台機械手臂置於PC角浪板之後,中間的機械手臂掛著箱子,比喻購物所收到的包裹;左右兩台機械手臂裝設投影機,配合機械手臂運作,可在不同角度投射影像。 圖/林琬蓉攝作品腳本由三人共同討論、設計,由江俊毅負責硬體、黃國斌負責軟體、詹嘉華負責影像,表演整合三人各自專長呈現。三台機械手臂置放在投影用的PC角浪板(註2)後面,位於中間的機械手臂吊掛箱子,代表消費者透過網路購物所收到的包裹,左右兩台的機械手臂則裝設投影機,以機械手臂控制投影機的投射角度。黃國斌表示,他花許多心力在程式設計上,如何以電腦連動三台機械手臂讓他費不少心思。註2:PC角浪板具有高透光度、容易反射光線的特性,因此作者以此材料作為投影使用。 作品結合科技與藝術,整合三位藝術家各自的專長,創造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 圖/林琬蓉攝投放的影像中出現許多品牌標誌,表達現代人崇尚名牌的現象。接著,畫面有大量運動鞋、化妝品等貨品堆積成山,暗示人沈迷於物質生活,無法克制消費慾望。結尾選用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等文學作品的句子,說明人活著似乎就得與痛苦共生共存,而購物行為或多或少能減少痛苦,帶給人類幸福感。三位作者皆有感於當代社會消費主義竄行的現象,人類追求物質生活的慾望難以滿足,過度消費造成大量生產、浪費,三人希望能透過作品探討購物行為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詹嘉華笑說:「我自己也常會不小心買太多,可能一大部分都是不需要的東西。」 觀眾沉浸於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世界中,彷彿置身於虛擬與實境之間。 圖/林琬蓉攝參觀民眾、就讀實踐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英語學士學位學程的陳子琪提到,從沒想到機械手臂也能如此運用,聲光效果引人入勝,讓人想繼續看下去。觀眾陳志霖則認為,看到熟悉的品牌標識、商品生產與運送流程出現在畫面,不難聯想到資本主義與工業化生產的情況,以及大量製造、過度消費的議題。
中國科大生自學光雕設計 周邊光害致效果不佳
藝文
第1682期
中國科大生自學光雕設計 周邊光害致效果不佳
2018-10-03
【記者林傑立桃園報導】牆面上的三角形隨著電音節奏鼓動,吸引人群前來觀賞。第二屆桃園科技藝術節於9月27日正式展開,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學生組成「迷化」、「海哲皮」、「搞事戰隊」及「南瓜基地」團隊,透過組合幾何圖案及音樂,分別帶來不同主題的光雕表演。為呼應科技藝術節,海哲皮帶來的〈OCEAN〉以大量藍色為主軸,配合粒子與爆破特效,打造具科技感的海洋世界。成員劉柏麟說:「科技的數據多以藍綠色呈現,且考量使用黑白灰的效果並不優越,因此以藍色呈現科技感」。 結合科技感與海洋,〈OCEAN〉使用大量的藍色,並配合粒子特效,繪製出具現代感及科技感的海洋世界。 圖/林傑立攝南瓜基地則從科技藝術節的主題「給我抱抱」聯想到愛,成員林品蕎說明,設計時以愛心圖案為重點,將它做為段落主題。團隊更挑選了與愛情相關的歌曲,並讓愛心與五彩線條隨著音樂節奏,在畫面中不斷變換。 配合科技藝術節的主題,南瓜基地團隊選擇「愛心」為主要視覺元素,所選音樂內容也與感情相關。 圖/林傑立攝觀展民眾、就讀大同大學媒體設計系的吳建呈說:「和以前的光雕不太一樣,以往看過的光雕會投射在整棟建築物上,但這次卻有很明顯的畫框。」劉柏麟則表示,作品可以再加強明亮度與解析度。他也補充:「因為展演中心的外牆不是平面的,加上周邊餐廳與大樓的燈光,讓呈現效果無法讓觀眾感到驚豔。」林品蕎則認為,黑白色調投影在建築物上的效果不如預期。表演的四組團隊中,有三組是首次進行戶外大型表演,團隊成員都是看著網路影片邊學邊做。搞事戰隊成員邱玉芳提到:「一開始我們兩邊(影像與音樂)都不知道怎麼做。」最後,團隊成員決定先運用手邊的素材,將音樂剪出來。團隊於暑假接到參展邀約,劉柏麟坦言,創作時間較為急迫,「暑假收到通知時,大家各奔東西,都還在放假或打工,是臨時才收到消息。」指導教授陳韻如則說:「學生在軟體操作上較不熟悉,對於軟硬體整合及現場表演經驗不足。」但他也認為經過這次的經驗,同學對技術會更加熟悉。 中國科技大學團隊由一群大二、大三的學生組成,自願花費暑假一個半月完成這次的表演。 圖/林傑立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