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國際
第1801期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記者吳恒儀報導】據《環球新聞》(Global News)報導,加拿大京士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於23、24日動工重整校內的尼克森體育場(Nixon Field)草皮,改安裝碳封存草坪。皇后大學成為北美第一所安裝碳封存草坪的高等教育機構,實踐了該校於 2016 年制定的氣候行動計劃。 翻修碳封存草坪計畫是尼克森體育場振興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與人工草皮公司FieldTurf 和加拿大矽灰石公司合作,採用增強岩石風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ERW)技術翻新草坪。ERW技術會將碳(C)轉化為碳酸氫鹽(HCO3-),封存在土壤中,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據《金斯頓新聞》(Kingstonist News)的報導,尼克森體育場位於皇后大學校園中心,為學生活動使用的主要場地。皇后大學體育與康樂組執行總監琳達・梅爾尼克(Linda Melnick)表示,尼克森體育場的碳封存草坪將成為北美首創,專案於明年春季完成後,預計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相當於165棵樹苗或 11.7 英畝的森林在十年內的碳轉化量。 皇后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Cohen(化名)樂見校方朝減碳議題邁進、為永續發展作出實質行動,但也提出校方應對專案成本公開透明。Cohen坦言:「 這個專案的成本將決定我對這個專案的看法。」Cohen認為,若校方能提供翻新草坪的成本資料,將有助於學生更清楚地評估成本與效益的平衡。他表示,作為皇后大學學生,希望校方做永續決策時能夠做出最具有效益的選擇,不應盲目追求成為「北美首創的碳封存草坪」。 加拿大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電影與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國際學生張筱蕾認同永續專案的初衷,但對專案執行中可能會帶來的環境污染抱持擔憂。張筱蕾認為,除了金錢成本,校方也應考慮專案存在的未知成本,包括草坪翻修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ERW技術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等。校方應避免政策只是貼著環保的標籤,如同中國發展環保電動車,但電池的後續處理就成為環境負擔。「如果碳封存草坪要付出的環境代價巨大,儘管有這樣的環保效益,我也很難舉雙手贊成。」張筱蕾說道。 皇后大學安裝碳封存草坪的理念獲得學生肯定,但也牽發學生對翻修的金錢與環境成本的疑慮。張筱蕾表示,希望校方除了對校園設施改革,也能夠兼顧環保教育的責任。他期盼,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應提升學生與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行為,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環境。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生活
第1799期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2024-11-15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宜蘭縣環保局「J-Path宜路有你『淨好生活,零的日常』宜蘭淨零公正轉型系列活動」(以下稱「J-Path」計畫)於9日至10日舉行「『淨零・競零』社會創新挑戰GO!」活動,邀請青年認識宜蘭在地的永續實踐者,透過參訪看見推行永續發展需要面對的挑戰,並將經驗帶至日常生活中,反思個人行動的可能。 活動與宜蘭在地的創新永續實踐者合作,如使用在地食材的餐廳、深耕地方創生或環境教育的單位等,並讓參與者組隊自主探索。參訪過程中,參與者需和參訪單位互動並完成專訪,同時自行發想出能實踐的永續公益行動,最終在成果發表會上與他組交流分享。參與者阿勇(化名) 讚許道:「有實際經驗的人講解與帶領是差很多的,不會只是看過去,而不知道背後故事。」他認為,活動提供了對話和深入理解永續議題的機會,讓他不只看到案例的表面,而是能聽見行動背後的思考與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生,同時有修教育學程的王巧貞也表示,在與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校長黃建榮的對談中,對該校「樂觀小帆手」鼓勵學生勇敢實作的海洋教育理念印象深刻,突破以往侷限在教室裡的教學模式,給予他對永續與教育結合的新想像。 談及淨零的公正轉型,「J-Path」計畫承辦湯翊羚解釋道:「推行淨零的過程會衝擊到一些人,因此公正轉型是希望找出可能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思考各方可以有哪些應對方式。」他補充,政府推廣公正轉型,期望促進社會溝通,盡可能避免因為淨零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然而公正轉型對公眾而言還太過陌生。宜蘭目前雖已有許多在永續議題發展成熟的案例,但多數業者仍不熟悉淨零如何與公正轉型連結。「J-Path」計畫的專案執行羅育如指出:「他們對環境已經夠有意識了,只是下一步漸漸會需要面對公正轉型的問題。」例如太陽能、風電、水電等綠能發展,勢必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既有農業生態造成衝擊。阿勇也觀察到海洋保育轉型的兩難,他反思,「真正需要面對和溝通的群體,可能因為他們正屬於權益受損的一方,或可能淨零本身與他們的生計衝突。」阿勇說。因為看見永續目標與漁民生計之間的利益衝突,他認為展開對話雖然重要,卻深具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學士後護理學系學生黃築亭表示,自己過去對永續的概念只停留在攜帶環保杯,參訪後有所體悟,他說道:「非籠飼的雞過得比較健康和開心,所生出的蛋也對我們身體比較好,這是個正向的循環。」他表示在理解價格背後反映的價值後,將來更願意消費支持這些小農。「淨零其實是一種從社會、文化到經濟的變動。但在台灣,人們往往以為淨零只是政府的事。」「J-Path」計畫主持人王穎達說道。他強調,淨零公正轉型應該是整個社會的運動,而此計畫聚焦於青年,希望對淨零公正轉型的概念能從認知到認同,進而展開行動。羅育如也期許,希望在推動​​青年了解永續實踐的同時,也透過青年將公正轉型概念帶入社區,促進社區在淨零減碳之餘,有意識的思考轉型所需要面對的議題。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新知
第1798期
跨校團隊創可動式太陽能板 智慧調光促農電共生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隨著能源需求增加,發電設施逐漸延伸至農田,壓縮到農作物的生長空間。為了解決農電共生的問題,中原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的團隊在中原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教授余燕薇的帶領下,攜手研發「WeGrow太陽能板」,透過分配日照的方式,研發可動式太陽能板,並在113年度氣候變遷系列競賽中獲得金獎。 「WeGrow太陽能板」運用了植物跟太陽能板的特性,經過團隊調查,當中午時段氣溫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會減少至原本的20%至30%左右,此時太陽能板發揮效率最好。於是團隊研發一款在中午時段旋轉展開進行發電的太陽能板。不同於一般的太陽能板,此作品可以自動展開跟收合,需要接收陽光時展開,其餘時段把太陽能板收合,讓植物適時進行光合作用。中原工業系大三學生鄭仁愷補充道:「這個作品的實體設計是從雨傘獲得靈感。」 談及研發動機,鄭仁愷回憶起一次家庭旅遊,「我們發現某個原本是農地的地方,現在都變成太陽能板。」於是他開始思考在太陽能板底下農作物該如何生長。團隊為此參考溫室的農作物,「經過調查發現,溫室內多是中低到中高日照農作物,不需要整天的日照,那是不是可以提供部分時段的光線,給太陽能板發電?」鄭仁愷說,於是團隊決定根據植物光照的時間配置來研發作品。 為了光電發展,許多農地因改建成太陽能板需求地而無法耕種。2024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於《大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農業部和經濟部2023年的資料顯示,預計規劃光電開發的農地將近7000公頃。「我不希望有假種田真種電,如果只是在一塊農地上面種電,無法永續利用土地。」余燕薇補充,作品結合自動開合的設計,期盼解決農電共生的爭地問題。 「作品還可以運用在漁電共生上,當太陽能板設置在魚塭時,分配日照的開合設計讓魚適時照到陽光,避免皮膚病。」鄭仁愷補充。針對作品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學士班助理教授楊智元說:「安裝太陽光電需要大量的面積,此作品有回應到土地複合式運用的想法,幫助節省空間。」但他認為,作品需要具備農業知識的人士參與,才能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質做出調整。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生活
第1767期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2022-10-05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民眾興奮地操控儀器,跟著導覽員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2022中臺灣農業行銷暨園藝資材博覽會自9月24日開始,於2日落幕,其中由明道大學規劃的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吸引大量人潮,展內豐富的體驗區從無人機駕駛、曳引機VR體驗到親手種植蘑菇應有盡有,致力將智能、永續的農業概念傳遞民眾。 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規劃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帶領民眾認識現代的農業技術和資源如何永續利用。 圖/羅惠萍提供展區除了推廣各項農業機器、智慧農業外,門口高達新台幣600萬價值的曳引機也吸引現場許多父母與小孩一同拍照。展內詳細介紹綠色蕈菇產業鏈、農膜回收與灌溉系統等,透過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將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展覽也設置體驗區,例如鍬形蟲飼養箱和農膜回收製成的科學黏土親子區。 展區內,明道大學學生指導觀展民眾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副主任羅惠萍表示道:「大家應該要翻轉農業的思維了,農業其實可以很輕鬆;不但能夠達到最大的經濟效應,也能實踐永續的理念。」以農膜回收為例,便是巧妙地將大量廢棄塑膠轉變為日常用品。觀展民眾朱原顗認為農膜的處理方式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發展出一套解決辦法是很好的事情,「有幾個同學和學弟妹也有在種田的,就可以進行運用。」 農膜回收可製作成黏土,科學黏土親子區邀請民眾體驗塑形黏土造型的樂趣。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為彰化唯一農業科系,場區內處處可見該系學生為民眾細心講解農業知識、提供操作協助。二年級學生許順勝説:「來這邊才發現到有些民眾平常沒有接觸農業,他們對於這個展覽十分生疏,想讓他們更知道農業的部分。」他在導覽時也加深對於農業知識的了解,學到如何與觀眾互動,例如碰到人潮過多、無人機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必須靈活地應對民眾。 綠色蕈菇產業鏈展區向民眾展示不同生長時期的蕈菇,民眾完成一旁的種植蘑菇體驗後,可將其攜帶回家。 圖/賴羿安攝此次展覽旨在推廣農業科技與食農教育,將學生從課堂所學的農業知識融合進展覽裡,讓民眾藉由體驗更加了解食物的來源與種植過程。觀展民眾陳虹吟説:「展覽讓小朋友知道現代農耕的相關知識,這都是他們平常不會接觸的。」民眾簡單君帶著女兒參與體驗,她認為活動十分有趣,透過種植蘑菇體驗,讓小朋友觀察並了解蘑菇的生長。 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向民眾介紹食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農作物所需的灌溉系統。 圖/羅惠萍提供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將農業知識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入民眾生活,讓觀展民眾更加了解現代農業的技術與永續發展趨勢。羅惠萍期許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能持續以教育帶領青年推廣農業,讓下一代投入農業發展,實踐產業的傳承。
當碼頭不再停泊漁船 低度使用漁港該何去何從?
專題
第1729期
當碼頭不再停泊漁船 低度使用漁港該何去何從?
焦點
2020-06-17
【專題記者李權洲、賴辰瑀、林琬蓉、張珮慈、楊家威綜合報導】陽光在平靜的海面上閃爍著,海浪一波波拍打著岸邊,偶有釣客會在海岸邊垂釣。曾經這裡是一座漁港,是船隻依靠的避風港。然而,船隻停泊於此的景象已不復見,漁港身分也已經遭到廢除。 失去停泊漁船功能的港灣,岸上滿是塑膠與木頭等廢棄物,現今只剩零星的釣客會前去釣魚。  圖/張珮慈攝台灣漁業萎縮 漁港需求不復以往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有良好的自然條件發展漁港。早在民國50年代,台灣於基礎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大量擴充漁港建置。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提到,以前漁業政策以獎勵生產為主,並未限制漁民造船數量,而漁船數量不斷增加,也導致漁港的數量隨之上升。爾後,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政府開始限制建造漁船,漁船數量及噸數下降,停泊需求降低,連帶使漁港需求降低。針對使用率較低的漁港,政府將其廢棄,轉為他用,自84年台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下福漁港被廢除改為道路建設用地起,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0處漁港遭到廢棄。現今漁業環境蕭條,政府鼓勵當地漁民兼營娛樂性漁業。除捕撈季節可出海捕魚,淡季時亦可帶觀光客出海遊覽。若部分漁民無法轉型,他們只能離開當地,另覓出路。長年觀察海岸環境變遷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提到,為增加漁港營收及漁港轉型,政府及漁會還會允許遊艇或其他區域漁船跨區停泊。然而,漁港主要使用者為當地漁民,此類轉型使漁民須和更多人共用同一個港區,當地漁民權益受到影響。「這個也是沒辦法的一個方式。」柯金源認為,為維護漁港的空間資源利用,轉型或廢除無可避免。港灣建設不敵自然變遷  漁港最終走向廢棄107年,新北市政府宣布廢除老梅漁港及中角漁港。前者因港灣設施不足導致使用率低,後者則因目前港區多淺石灘,船筏停靠不便,已許久未有漁民在此從事漁作。兩漁港遭廢棄後,政府將堤防、碼頭等港口相關設施拆除,讓當地恢復自然海岸。 中角漁港廢棄後已將相關設施拆除,原先供漁船出海的渠道現已被砂石填滿。 圖/張珮慈攝柯金源說明,早期漁民捕魚大多使用較小的無動力舢舨,只需順應自然海岸環境停靠。而當簡易漁船轉變為動力船筏時,便需要停泊於設施較完備的碼頭。因此有些漁港建置的目的是便於當地漁民停靠船隻,可能一個村落就有一個漁港,例如老梅、中角、永興及馬沙溝漁港。柯金源說:「所以在那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往往設計出來的漁港就缺乏比較大的、完整的評估。」為求便利性而搭建出較簡陋的小型漁港,由於未考量季風與海流方向,港口容易因漂沙阻塞而淤滿泥沙,反而破壞海岸環境,導致漁船無法順利出海。柯金源認為,人們過於輕忽大自然的力量,以為蓋了漁港,放置水泥消波塊後便可以抵擋海浪沖刷。然而長年累月下,港灣不敵海岸變遷,逐漸失去停泊漁船的功能。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北海岸漁港管理所代理所長小陳(化名)亦說明,中角及老梅漁港原先並不是以漁作為主,僅為船筏臨時停泊的港口。對於無人利用的漁港,政府資金也將不再挹注,當相關單位評估此漁港無再利用的可行性時,最終便會宣布廢港。地方政府另闢新港    舊港區轉型活絡觀光同為自然環境受限、港區規劃不足的台南馬沙溝漁港也於103年面臨廢棄轉型。馬沙溝漁港依天然地形建設,漁港水域狹小、海深不足,導致漁港功能不彰。將軍漁港辦事處主任楊賢志說明,舊馬沙溝漁港完全沒有規劃,加上台南海岸特色多瀉湖及沙岸,導致漁港泊地淤沙嚴重,大型漁船進出不易,甚至曾經發生嚴重船難。後來,馬沙溝漁港僅存膠筏能夠航行於狹小航道,當地居民現多從事淺海牡蠣養殖。 早期依天然地勢興建的馬沙溝漁港泊地狹小,面臨廢棄後,附近村落人煙稀少,漁港也成為雜亂之地。 圖/賴辰瑀攝 馬沙溝漁港水深不足,大船無法停靠,現在僅存幾艘膠筏從事淺海牡蠣養殖。 圖/賴辰瑀攝馬沙溝漁港條件受限,且功能日益衰敗,因此90年時,政府在馬沙溝漁港附近正式啟用「將軍漁港」,以替代廢棄的馬沙溝漁港。將軍漁港為一規劃良善的人造港,建設時透過大數據資料彙整海流及潮汐,楊賢志肯定的說:「將軍漁港是全台灣算優質漁港的前幾名。」自從落成後,多數漁民改至將軍漁港活動,對於馬沙溝漁港影響甚鉅。外加近年漁業漸漸成為夕陽產業,漁獲減少及從業人口下降後,政府無預算供馬沙溝漁港疏濬,因而將馬沙溝漁港規劃轉型成為觀光遊憩水域。 90年落成的將軍漁港為一人造港,經過精密的大數據彙整資料,取代馬沙溝漁港成為附近大船停靠的漁港。 圖/賴辰瑀攝未經良善規劃的天然漁港,多數可能如馬沙溝漁港般面臨廢棄或轉型的命運。馬沙溝漁港逐漸被鄰近新建的將軍漁港取代後,政府期盼將之結合附近的觀光景點,規劃成為觀光遊憩水域。然而,楊賢志認為,觀光地需要誘因吸引遊客前往,若每個景點未經有組織的串連,則無法成功推動觀光。他建議馬沙溝漁港可以先增加硬體措施,使遊客有地方遮風避雨,滿足當地最主要的建設需求。廢港是唯一解方?漁港永續利用成難題在以傳統漁業為主的年代,一處容易提供漁船停靠、漁獲容易買賣、運銷及船隻維修保養方便的港灣,容易吸引船隻停靠而形成,連帶漁民上下船的便利性作考量,而使漁港周邊形成漁村聚落。而一個漁港面臨廢除命運的原因,可能是漁港喪失其應有功能,也可能是受當地漁業發展影響,漁民和漁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是相依共存、難以切割的。 大船入港後,漁獲拍賣市場瞬間繁忙起來,從古至今,漁港為漁民生計所繫,兩者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 圖/賴辰瑀攝然而對於拆除無人使用的漁港,新北市金山區萬壽里里長朱陳旺坦言不一定完全有益,他表示,漁港除了使漁船安全進出港,同時也保護岸上自然的環境。但拆除後若遇到颱風,風浪帶來的漂流物與垃圾等就會被沖上岸,造成髒亂。朱陳旺認為將無人使用的漁港閒置,用以保護岸上環境亦不失為一個辦法。而台灣漁港在建置上的主要問題,源於過往的過度擴張。柯金源舉例,新北市海岸線長約145公里,在永興、老梅、中角三處漁港未被廢除前,新北市平均4.1公里便有一個漁港,密度甚高。「漁港存在所謂管理不善,或在新建後缺乏有效評估。」柯金源指出,漁港建造的區段錯誤,或設計上無法順應當地環境,將難以呼應當地漁民的需求。他又提及,若漁港能有妥善管理,就能增加其使用率,並提升整體海岸環境。王正芳表示,漁業署會定期評估該漁港是否仍具功能,方才進行補助,低度使用的漁港則會建議地方政府轉做其他用途。針對漁港的問題,政府除著力在漁業發展上,也將永續概念導入漁港管治。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陳璋玲提及,近年漁港開始變得多功能化、綠化及智能化,但此類轉變仍在起步階段。「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永續發展)很慢,為什麼不廢掉就好。」漁港的多元發展不僅保障當地漁民的使用權益,也使漁港在漁業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時,有更多發展的方向。「若你(政府)有效管理,或輔導漁民有效使用海洋資源,其實有許多漁港可以繼續存在。」柯金源重申,除完整規劃外,漁港發展的可行性、多元性及功能性皆為漁港發展需注重的事項。唯有從整體配套措施出發,才能使台灣漁港永續發展。
綠能科技再創新 永續發展現曙光
新知
第1659期
綠能科技再創新 永續發展現曙光
2017-10-05
【記者阮怡婷高雄報導】第七屆全國能源科技創意實作競賽決賽,1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現場來自全台的大專生隊伍,個個盡力在短短五分鐘內,利用簡報和模型向評審完整解說作品。今年大專組競賽主題為「綠能」、「節能」、「儲能」,最終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隊伍抱走十萬元大獎。海洋科大本次參展作品〈創新水平式可變螺距雙層葉片〉,保留過去波浪能渦輪機使用的「威爾斯葉片」,在承受雙向波浪時仍可以朝同一方向旋轉的特性,但加上葉片間螺距可變動的新設計,順利提升發電效率。隊員之一、造船及海洋工程系余杰勳表示,未來這項創新技術有望再跟離岸風發電機結合,屆時整套系統的上方會是離岸風發電,下方則利用波浪能發電。該作品切合主題「綠能」,又擁有具體發展目標,所以獲得評審一致好評,勇奪競賽金牌獎。 當天奪得金牌、成為最大贏家的海洋科大隊伍,在比賽當中操作經改良的「威爾斯葉片」,引起評審關注。圖/阮怡婷攝評審團代表周煥銘表示,除了主題切合度外,今年評分標準也十分注重作品的創新程度與商品化發展,所以不少學生於簡報中另外加入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呈現市場營銷的可能性。大葉大學隊伍的作品〈阿波羅跳格子〉,便吸引知名運動品牌Nike合作。以遊戲跳格子為發想,讓太陽能板能放在地上踩。只要踏一下面板,展品就會發出琴音般的音效,就算藉由微弱的室內光,面板也能亮起Nike商標。該設計不論是發光或發聲的電能,都產自太陽能板。為避免脆弱的面板被踩碎,大葉隊伍還特別研發適當厚度的玻璃,將其封裝在內。這項發光吸睛的作品,也獲選為佳作。 大葉大學參賽作品〈阿波羅跳格子〉,與知名運動品牌合作。發光、發聲的設計成為會場內最吸睛的展品。圖/阮怡婷攝主辦單位之一,教育部能源科技人才培育計辦公室主持人陳志臣提及,近年政府為推行政策「2025非核家園」,所以正逐步停止核能廠的運轉。政府預計在民國114年時,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可達20%。然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台灣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僅4.8%,現階段距離目標還有三倍成長空間。能源科技創意競賽已來到第七屆,年年擔任評審的周煥銘也表示,學生參與競賽就是對綠能科技的關注,人才培育、往下扎根便是比賽最大宗旨。 評完分的參賽者也會到鄰近攤位,觀摩其他人的研究設計。現場除了評審教授,學生隊伍間也互給設計意見。圖/阮怡婷攝
北卡大生請願100%使用再生能源
國際
第1638期
北卡大生請願100%使用再生能源
2016-11-24
【記者洪婉恬綜合報導】十幾位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NCSU)學生代表於17日上午發表公開演說,並向校長遞交4200份請願書,要求校方承諾在西元203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能源。這是響應全國再生能源行動週(100% Committed, 100% Renewable. The Week of Action for Renewable Energy)串聯活動之一,由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創立的「氣候現實計劃」(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北卡大分部主席、學生艾莫里·基弗(Emery Kiefer)發起,號召百人籌備將近一學期,透過舉辦講座、學術研究、與企業及政府合作,蒐集到來自大學生與教職員數千份的請願書。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學生代表於17日上午發表公開演說,要求校方承諾在西元203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能源。 圖/基弗提供北卡羅萊納州作為全美太陽能產業成長最迅速的地區之一,且北卡大以農業、工程學、天然資源及科學領域著稱,具備人才優勢,擁有發展再生能源的巨大潛力。北卡大的環保意識自2008年起抬頭,除了設立「永續發展處」(University Sustainability Office)專職監督,提高校內餐廳食材自給率與本地農產品的使用比例、推動共乘制及新增電動汽車的充電站、以線上視訊取代實體會議等,也藉由產學合作培養學生認知環保的重要性。全方位的推動措施之下,成效十分顯著。北卡大的用水量與2002年相比已少了一半、能源損耗則在13年內減少33%;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在五年內成功降低13.5%,並希望2022年前再減至25%。學生查爾斯·霍瓦特(Charles Horvath)提到,為了達到目標,學校藉由再生能源生產電力是必要的選擇。然而,美國總統當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曾表示氣候變遷是場騙局,並將大幅刪減環保預算,相關言論使環保界感到憂慮而催生本次的倡議活動。艾莫里說:「雖然不贊同他的立場,但也凸顯了我們挺身而出的必要性。」參與學生梅根·彭德爾(Megan Pendell)則認為,在校內可選擇使用環保杯,身體力行落實環保。當天在現場聲援的北卡大教授巴特·丹尼爾森(Bartley Danielsen)表示,校方需要尊重學生無私的努力,並正視、解決產生出的外部成本。而校長蘭迪·伍德森(Randy Woodson)也對學生表達支持,認為他們的付出極為重要且有價值,且同意將召集相關處室,研議203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可行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