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804期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高掛在窗上的藍白色珠簾,在陽光灑落後折射於地面,猶如水紋般波光粼粼。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趙曼君與藝術家林沛儀,於12月15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共演行為創作《游泳池在哪裡》。透過交雜不同歷史記憶的建築,兩人以肢體表現勾勒外婆的生命故事。 對趙曼君的外婆蘇朋子而言,當代館現址是他記憶中的小學,也是啟蒙他學習游泳的場域。事過境遷後再次回到當代館,外婆一句「游泳池在哪裡?」,成為趙曼君此次創作的契機,他說:「外婆在定位他記憶中模糊的方位,加上當代館外也是以前學校的範圍,所以我想要突破現在的界限進行創作。」在演出中,他與林沛儀身著泳衣,隔著一道窗戶凝視對方,在哨聲的催促下做暖身動作,彼此的一舉一動如鏡像般相互映照。當年外婆與他的姊姊被教練推進泳池一事,意外成為他學習游泳的啟蒙,但姊姊卻因此對泳池產生陰影。趙曼君以此表示,同一個歷史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游泳課起源於日治時期,是基於強身健體的觀念,也與戰爭高度相關。」趙曼君解釋,戰時躲避空襲的記憶也刻畫在外婆的小學記憶中,至今對於密閉空間的恐懼正源於此創傷。林沛儀依偎在趙曼君身上,兩人蜷縮在一起,展現外婆在幽暗狹窄的空間中,喘不過氣的壓迫感,林沛儀說:「我趴在曼君身上念文本的時候,聲音受到壓迫所以只能更用力發聲,即時的情緒造成表演的特殊性。」 台北當代館於二戰後變成臺北市政府舊廈,今日則作為美術館。趙曼君用泡棉翻模成的仿紅磚代表建築,用不尋常的肢體動作詮釋著年輕世代難以感同身受的跨世代歷史記憶,「我們這一代已經無法體會這個時期,但是聽外婆說這些時,也是在同理與關懷他的創傷。」他提到不管是家庭成員私人的生命經驗,抑或是該時代下的集體議題,這棟當代館的建築物都見證這些歷史轉變。 觀眾朱家陵認為散落的紅磚代表著每段在此建物中的零碎經歷,「他們把四處的紅磚收集起來,抱在一起擰出紅磚裡的水,這個畫面的情緒相當強烈。」到了演出尾聲,趙曼君與林沛儀將磚頭中被擰出的水收集後潑向窗戶外的土地,如同記憶裡的片段,永遠凝結於那一瞬間。
藝文
第1690期
《游泳克》塑聲光幻境 新媒材反思資訊科技
2018-11-29
【記者邱于瑄台北報導】前方一道光照著下方的煙霧,側面的光製造出兩面高牆,將觀眾關在如同雲層的幻境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主辦「2018關渡光藝術節」,與音樂學系、劇場設計學系以及藝術家合作,以《游泳克》為名,透過聲音、雷射、裝置、肢體表演等不同領域塑造視聽幻境,反思人與資訊科技的從屬關係,表演於24、25日在北藝大游泳館演出。 表演結合燈光、雷射、裝置、表演、聲響等跨領域媒材呈現,其中雷射透過水波與角度折射進行變化。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究竟是人掌控資訊還是資訊控制我們,抑或是我們利用資訊、科技創造新的可能?」節目統籌、北藝大新媒系講師周曼農說。他提到,《游泳克》以「克」為名,象徵在現今數位時代,大眾「吃」了許多訊息。周曼農補充,表演並沒有劇情,媒材也沒有特定寓意,是藉由跨領域元素塑造出的氛圍呈現理念。周曼農表示,《游泳克》在泳池進行,希望連結觀眾的日常生活經驗,透過新媒體聲光表演,翻轉民眾對於泳池只能游泳的想像。有別於往年以視覺裝置為主的呈現方式,今年表演包含雷射透過水波折射,呈現光影的變化,也有舞者在岸上跳著暖身操,之後跳入水中,在雷射與光的照射下游泳,更有紅白、藍黃等色塊及繽紛的線條投影至屋頂,塑造出超現實的氛圍。 由於游泳館屋頂結構複雜,在影像投影上利用簡單的色塊與線條呈現。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在聲音部分,由不同藝術家各自創作的電子音、聲樂等層層疊加,更有舞者划著小船拉著繽紛的光球,圍繞著泳池中央小船上歌唱的雙人女高音。藝術總監、北藝大新媒系教授兼系主任王俊傑解釋,在前後都是相對吵雜、炫目的表演中,抒情的聲樂是作為情緒的轉折,「女高音代表的並不是一個角色,而是個發音的裝置。」 兩艘小船拉著色彩繽紛的光球,圍繞著中央船上歌唱的女高音,象徵日常的想望與救贖。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女高音、北藝大音樂系聲樂組學生王涵以及北藝大音樂碩士班學生江柔表示,平時演出都是現場樂器跟著歌手的節奏,然而此次必須反過來配合音檔的拍子歌唱,頗為困難,且在泳池回音大、船會移動的情況下,王涵與江柔因無法確認彼此眼神,所以較難配合彼此,甚至聽不見對方的聲音。王俊傑也補充,由於游泳館屋頂有屋樑、柱子等複雜結構,無法投影寫實的影像,只能使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觀眾周威榕表示,由於場地是封閉的,加上水波的變化,增強了聲光的效果。觀眾安萱萱說:「(女高音部分)以西式、羅曼蒂克的方式出場,像是一個劇場的表演,讓整體不會只是新媒體聲光的呈現。」 在前後都是相對吵雜、炫目的表演中,以抒情的女高音聲樂作為情緒的轉折。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