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南海藝廊遭裁撤 師生盼重劃閒置空間
校園
第1659期
南海藝廊遭裁撤 師生盼重劃閒置空間
2017-10-05
【記者劉芳妤綜合報導】日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退休教授黃海鳴,於社群軟體上以南海藝廊前負責人的身分,發表有關國北教大收回南海藝廊的聲明。他提到校方「逕自裁撤藝廊,事前未徵詢、事後拒溝通」,在無完善規劃下級裁撤藝廊,引發多名校友及藝術相關工作者關注。裁撤半年至今,南海藝廊目前仍為閒置空間。 前身為校長宿舍的南海藝廊,外觀樸實而貼近人心。 圖/陳姵潔提供南海藝廊13年前開始,轉型為校內學生及校外社區皆可使用的藝術替代空間。除了提供國北教大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經營館所、規劃活動、執行專案的實習空間,更聯合鄰近社區和文創系,一同舉辦全台最早的創意市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然而,市集因為南海藝廊被收回,今年確定停辦。多名校友及學生今年4月發起連署,要求學校能正視外界對於突然收回藝廊的質疑,並公開向在校學生說明未來規劃資訊。連署發起人之一、文創所校友張玉漢提到,學校可以依大學自治收回南海藝廊,但他認為,國立大學的資源應屬於大眾社會資源,校方不應在無完善規劃時,就貿然將藝廊裁撤。 夜晚的南海藝廊,閒置半年的藝廊在路燈照耀下顯得格外安靜。 圖/劉芳妤攝「參與連署的動機並不是以一個『希望它被保留』的角度參與,我是在意它的『在與不在』都未曾給予任何對話的空間。」甫畢業於文創系的校友王科元表示,學校其實還有給予學生許多展覽空間,例如「壹參肆共同實驗室」和「嘸純實驗室」,但這兩者同樣也遭學校收回。她擔心自己曾為管理團隊的「臥龍九二」空間,也會面臨「沒有經過對話」就被收回的窘境,因而參與連署。面對外界質疑,國北教大教務長周志宏表示,因應原管理計畫提案人黃海鳴老師退休,學校依法將南海藝廊收回,再經由公開徵件,向校內系所徵求接管提案。他指出,校方於9月底召開評選會議,暫定由博物館管理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所提出的「北師實驗藝廊方案」作為使用規劃,將在簽約後執行後續計畫。國北教大文創系學生江羿潔去年是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攤位工作人員之一,她認為,南海藝廊聚集了許多創新的想法和人才,被校方收回相當可惜。但她也提到,若學校能統整南海藝廊及其它被收回的空間,做出讓這些地方彼此之間更有連結性的規劃,對於學生及社區來說,會更有幫助。 2016年南海藝廊工作坊「跳島城南」,學生正熱烈討論中。 圖/陳姵潔提供 南海藝廊2014年的「中文書寫-城南藝事」展覽,展覽空間乾淨明亮。 圖/陳姵潔提供 南海藝廊2016年的「與正本相符」展覽,具有想像空間的展覽設置,帶給參觀民眾自由想像的空間。 圖/陳姵潔提供
書香市集結合社區願景 移動書屋開進城南
藝文
第1611期
書香市集結合社區願景 移動書屋開進城南
焦點
2015-12-06
「時光攝影棚」展出多張城南地區珍貴影像。 圖/洪與成攝【記者洪與成台北報導】第15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28日起一連兩天在牯嶺街登場。今年市集與「城南藝事」藝術展結合,以三台白色攤車展出當地的文化與記憶,同時邀請多所大學學生分享對城南社區的規畫與想像。透過不同角度結合窗、牆與屋頂的三座「移動書報攤」,一座展開如白色翅膀,一座好似攤開的書本,另一座就是間小屋,邀請人們走進「家庭書屋」、「名人書報屋」、「時光攝影棚」這三大主題。「家庭書屋」邀請位在城南的各博物館及藝文館舍志工,親手製作「生命之書」,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名人書報屋」由小野、林良等30位文化人,透過文字、影像等媒介,分享城南藝文群聚變遷的歷程,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民眾在「家庭書屋」翻閱各博物館或藝文館舍志工親手設計的「生命之書」。 圖/洪與成攝「時光攝影棚」則展出多張城南的珍貴老照片,讓民眾認識地區的過去,進而思考未來發展可能。自日治時代開始,許多出版社、藝文設施、書店、博物館落腳於「城南」、也是文人雅士居住、交流之處,被認為是台北市文藝資產密度最高的區域。隨著捷運萬大線將通過南海路,當地街道與房屋也亟須重新規劃。長期參與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籌辦的「城南藝事」策展人、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表示,本次市集特色在於融入對城市的規畫,兼顧學術性以及地區未來發展,希望吸引對改善居住環境有興趣的民眾一起投入。「一頁城南‧小歷史肥皂箱」於28日晚上登場。昏黃的路燈下的巨型白色帳篷,展出80多座學生設計的模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系、南海藝廊全體實習生、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系、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上台分享他們實地走訪城南地區後的設計規畫與想像。中原建築系參展學生黃語婕希望利用不同材質打造屋頂與遮雨棚,製造不同的雨聲。另一位設計者歐宥辰則利用巷弄裡植栽、懸掛物的特色,讓陽光以不同的角度照進巷內,「讓路人體驗光的節奏」。黃海鳴表示,學生實地走訪社區,除了構築對社區的想像,也可以了解當地居民改善社區的需求。如果居民對於學生的設計有興趣,官方評估後也發現可行性高,就有機會實現這些提案。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今年邁入第15個年頭,黃海鳴表示,希望市集未來能持續與城南各大博物館合作,將市集擴大為聯合展覽,一同探討議題,加強博物館與生活間的連結。 市集中央擺設一頂巨型白色圓頂帳棚,展出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作品。 圖/洪與成攝 第十五屆牯嶺街書香市集盛大展開。 圖/洪與成攝 
核災陰霾入劇 三人演繹破碎家庭
藝文
第1593期
核災陰霾入劇 三人演繹破碎家庭
2015-04-16
在空曠如廢墟的屋子裡,時芬時常似思考樣沈默的坐著。 圖/創劇團提供【記者丁敦蓉台北報導】「孩子不該被生下來,我不能有孩子。」女主角痛苦地獨白,道出核災後精神產生異變,擔心產下畸形兒的憂鬱。9日「創劇團」於牯嶺街小劇場首演《日常之歌》,取自第16屆台北文學獎舞台劇劇本首獎,從核災事變後倖存者的角度出發,詮釋一個破碎家庭的日常輓歌。舞台中央立著一棵枯黃老樹,樹梢懸掛數個泰迪熊及馬克杯,樹下簡單擺放兩張椅子。日常家庭場景下,飾演女主角時芬的辜泳妍與飾演媽媽的蔡櫻茹談論沈重的核災事故。劇中,身為核電廠員工的爸爸回到核電廠善後,歸來後卻得了怪病,身體開始脫皮,甚至出現灼傷痕跡,醫生從未解釋爸爸的病因,眾人也相信是癌症發病。「我不相信癌症到最後會整個人包到只剩下眼睛。」時芬語帶氣憤地說著,道出核災難民受輻射侵蝕,卻缺乏醫學證據,無法求償的心酸。「要不是那件事,你們早就結婚了」、「有嗎?我什麼時候說要結婚了?」時芬面臨結婚話題,總是慣性迴避。劇中不斷談論畸形兒的新聞,時芬亦對生育產生恐懼。描摹倖存者因核輻射,擔心產下畸形兒的心理陰影。劇中僅靠三位演員—時芬、母親以及男友,在同樣的場景中,不斷的對話,透露出事故倖存者不安的精神面貌。對談不時穿插冗長的沈默,或有意避開話題,重複文不對題的對話,暗示角色為了避開心中禁地,只能選擇無言以對。導演、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所學生湯京哲表示,此劇較具實驗性,將戲劇成分降到最低,不刻意堆疊高潮迭起的劇情,「因為日常或是真實生活中,並不會那麼的環環相扣。」他提到,此劇設定在「福島核災過後的台灣」,但也可視為任何大型災難後的情景,他特意刻畫社會大眾對生還者的排斥與抗拒,表達對倖存者的關懷。觀眾、北藝大戲劇系學生莊庭瑜表示,很喜歡此劇以寫實的方式呈現,古典劇的誇張手法,常讓人產生疏離感,但此劇用平淡的手法演出日常衝突,很能引起大眾共鳴,聯想到現實生活。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