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71期
還原未被定義的「她」 盧芛反思藝術中的女性自主權
2022-11-16
【記者古宇恩高雄報導】以不同紙質展現肌膚質地,透過水墨勾勒女性容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盧芛,入選本屆高雄漾藝術博覽會藝術新銳區,展出一系列以傳統水墨結合剪影、絹印(註)等技法的作品,探討女性在藝術中的主體性。展覽於11至13日在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區B4倉庫展出。註:絹印是一種孔版印刷,藉由印製壓力讓墨穿過孔洞所呈現的平面印刷技法。 〈聖母花園〉結合中西方母神形象,並將背後的花紋透過日常植物代換,傳達女性最原始的樣態。 圖/古宇恩攝聖母矗立畫面中央,植物剪影四圍環繞。〈聖母花園〉參照中世紀以聖母和獨角獸為主軸的掛毯畫作,原作中花園象徵母神所處的精神世界。盧芛將掛毯畫中的千花紋抽換成台灣常見的植物,他認為這些花草雖遍布在生活中,卻難以被人記憶。藝術家將對植物的觀察延伸到家中女性長輩,「好像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但沒有人記得他們。」他說。盧芛透過剪影的手法讓植物的圖像留白,給予觀者自行思考其背後樣貌的空間。中央的母神則融合西方基督宗教藝術中的聖母及東方漢代繪畫中宇宙女神西王母的形象,以暈染手法抹除主體與背景間的隔閡,來降低女神的神格,表現原始女性尚未被加諸任何定義的狀態。 〈牽著她的獨角獸〉將獨角獸的角淡化,抹去陽性特徵,強調母神與獨角獸的互動性。 圖/古宇恩攝展場左側的〈牽著她的獨角獸〉與〈聖母花園〉取材自相同的文本,並以聖母與獨角獸為主角。盧芛表示獨角獸在藝術中有陽性的意涵,此作中他將獸角淡化,轉移觀者在世俗定義下的目光焦點,試圖去除兩者被普世價值定義的角色。〈花紋空間的獨角獸〉將獸角和獸身分開,前者融入絹印的光環塑造成如套圈遊戲的畫面,母神雖未呈現在作品中,卻彷彿遊戲中的玩家,展現女性的主動性。在獸身部分,盧芛則以傳統水墨中獸馬的形象為基底,加入許多女性化的裝飾,如耳環、項鍊等,翻轉觀者對事物的刻板印象。觀展民眾高耀宏認同經驗會左右人對於事物的界定,「藝術家的作品讓觀者可以滲透其中,去想像經驗外的可能性。」他說。 〈聖母花園〉結合中西方母神形象,並將背後的花紋透過日常植物代換,傳達女性最原始的樣態。 圖/古宇恩攝盧芛表示,這系列創作的契機主要是因為過去在研讀藝術史時,發現極少有女性藝術家的名字被留存,特別在中國水墨藝術史中,女性藝術家會以男性附屬品或無名氏的名義被記錄,即便留下名字,也大多是因為其名妓的身份。「在畫水墨時會有點焦慮,我不知道怎麼去理解我自己的角色。」盧芛說,因此,他想要透過創作來找回女性在藝術中的主體性。尤其懷孕進而成為母親的經驗,更驅使他重新思考女性對創作、自身的意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生盧芛,透過水墨的性質結合自身經驗及對於藝術史的觀察,反思女性在藝術中的主體性。 圖/古宇恩攝銷售經理陳佳佩表示,盧芛是個很用功的藝術家,他不僅會研究傳統歷史,也會將不同文化下的藝術進行對照,「畫的雖然是最傳統的水墨,卻將世界和自身經歷融入,讓畫作多了屬於盧芛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