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18期
現代舞入京劇 《九歌》反思環境議題
焦點
2019-12-19
【記者張佳琪台北報導】人民跳著祭祀舞,邀請劇中的主角「巫」一同祈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演出《靈戲.九歌》,13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三號倉庫呈現,其中導演、文大國劇系學生林倢君將《楚辭.九歌》中的〈東君〉和〈雲中君〉融入劇本,結合京劇與現代舞,並加入環境議題,帶領觀眾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飾演人民的演員穿著以顏料繪製的膚胎衣及裙子,並以舞蹈迎接「巫」的到來。 圖/張佳琪攝本齣戲劇以巫的京劇唱腔揭開序幕,飾演人民的舞者以彎腰的動作呈現祭祀的形式,迎接被雲神附身的巫。劇中也加入現代舞元素,人民時而快且有力地揮舞手臂,時而緩緩將手升至空中,展現古代準備迎接巫的狀態。接著,人民披上黑色西裝外套,象徵時空由古代轉到現代,產生對於網路和電能的慾望。於是,人民逐漸朝著巫聚集,逼迫巫拿著無線網路基地台發動現代能源--網路,至於人民則一邊透過甩動跳繩產生電力,一邊唱著〈東君〉歌詞:「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林倢君解釋,透過象徵災禍的天狼星,表達人類無止盡地取用大自然資源,對環境產生巨大傷害,他說:「跳繩是電力產生來源,同時是人類折磨自己。」 人民穿著黑色西裝外套,象徵時間已經移轉到現代,並圍繞在「巫」旁,渴望著網路訊號。 圖/張佳琪攝過程中,巫在保護環境與給予能源之間掙扎,最後他選擇丟棄手中的無線網路基地台,人民因而失去生命必需品——網路,眾人端出祭祀用的乖乖餅乾祈求無線網路再次到來,並因受到傷害而糾纏在一起。演員、文大國劇系學生王鈺雅談到,此景令他非常難過,他說:「我們那時只渴望一條生存之路。」然而,最終只剩兩人倖存,一位人民繼續擺動跳繩發電,另一位則如殭屍般敲打鍵盤與滑手機,暗喻人民仍繼續剝削大自然。在屈原的《九歌》中,東君、雲中君分別為太陽神與雲神,對應當時人民生活所需,林倢君提到,藝術作品本身就能反映生活,他希望藉由創作重新將現代人類對於生活的需求投射到劇中,他說:「除了陽光、雨水外,網路與光能反而更緊密結合我們的生活。」他觀察,現代人在手機沒電時容易感到焦慮,且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聞,他便將此概念融入創作。 人類坐在椅子上,眼睛彷佛盯著螢幕,而手在空中敲打鍵盤,代表人類的貪婪仍繼續折磨著大自然。 圖/張佳琪攝「本次從2019年的角度呈現《九歌》詩詞,再詮釋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林倢君說,他也將〈東君〉和〈雲中君〉的語句納入為劇本,對此,觀眾李孟儒說:「古代詩詞結合現代議題的創作手法很有創意。」此外,林倢君也花費許多時間與演員交流,並從演員分享的樂曲獲得使用跳繩隱喻發電的靈感。
藝文
第1687期
白裙雙舞者擬巨人 《浮花》幽默演繹人生
2018-11-07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高大的舞者在舞台上俏皮的踱步、搔癢,隨著音樂曲風一變,巨人分離成兩名身著白裙的舞者,緩緩搖擺身軀如水燈飄盪。丞舞製作團隊的經典作品《浮花》,由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的羅立安,及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的劉明軒演出10分鐘的版本,舞蹈於3日、4日在寶藏巖演出。舞團經理許慈茵解釋,《浮花》為編舞家蔡博丞紀念自己父親的作品,他以水燈為靈感來源,別於水燈儀式莊嚴平靜的印象,蔡博丞設計許多滑稽的動作,以淡然、幽默的方式看待人生的高低起伏。舞者身上潔白多層次的白裙既能表現水燈晃動的姿態,倒置時又像是朵白花,呼應《浮花》的意象。 舞者的裙子潔白多層次,在舞台上飄盪的模樣就像是水上的水燈,倒置過來又像是盛開的白花,與《浮花》名稱相呼應。 圖/林傑立攝表演中的代表動作「巨人」,由男舞者扛起女舞者,兩人分別負責手與腳的動作,配合短促的節拍做出搔癢、撥裙子等日常動作。羅立安認為巨人的動作十分生活化,因此比較難呈現,「不能讓摳腳只是摳腳,必須賦予這個動作意義與女舞者的關聯性。」 「巨人」由男舞者扛起女舞者,男舞者與女舞者之間必須有絕佳的默契,才能讓巨人的手與腳協調,為《浮花》最受歡迎的一個段落。 圖/林傑立攝舞蹈音樂則以弦樂及電子音效搭配,許慈茵表示,蔡博丞選用弦樂模擬水的流動感,電子音效則是呼應舞者強壯的身體力量。有別於水燈緩緩飄浮的意象,舞者的動作隨著音樂節奏的加重反而變得激昂、強壯。劉明軒說:「雖然水燈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但你不實際經歷不會知道水裡的暗潮洶湧,那些短促的動作即是表示波濤洶湧的感覺。」 《浮花》10分鐘的版本從一開始舞者就必須將身體狀態調整好,一氣呵成完成整齣表演。 圖/林傑立攝本次表演的《浮花》為10分鐘原始版本,丞舞於2015年將其擴編為60分鐘完整版。劉明軒說:「10分鐘的舞像是一個起頭,而60分鐘有鋪陳有轉折。」另外,60分鐘的版本加入不同的元素使作品的意義更加完整,例如在巨人的背後加上投影幕,許慈茵說:「投影幕除了代表人生就像一場電影外,也象徵著天,巨人再高還是有片更高的天在他之上。」由於寶藏巖的表演空間較為窄小,排練指導易彥伶表示,為帶給觀眾原汁原味的《浮花》,僅在隊形上做調整以適應舞台大小,將舞者原先在舞台中央的位置改為前後錯開,同時兼顧視覺效果,又不會被舞台中央樑柱阻擋。 第二段的音樂轉為激昂、強壯,男女舞者彼此離合、碰撞,表現生命中時而波濤洶湧、時而風平浪靜的樣態。 圖/林傑立攝觀眾范美欣認為,兩個舞者完美配合彼此的手腳舞動,令他印象深刻;觀眾林品均則對巨人搔癢的動作感到好奇,他說:「會想知道那個動作代表的意思。」許慈茵表示,巨人的設計令許多觀眾看完會心一笑,「這個動作驚艷很多國內外的觀眾,甚至有小孩看到時大喊:『那個女生好高喔!』」《浮花》是丞舞創團後首支演出的大型舞蹈。許慈茵認為,對於丞舞而言,《浮花》就像是丞舞的起點,打開丞舞的知名度。「許多觀眾看到博丞就想到浮花,再藉由浮花認識丞舞。」他認為《浮花》就像是蔡博丞的父親冥冥之中帶領著舞團飄散到世界各地。此次演出為小山城市集特邀演出,小山城市集為寶藏巖不定期舉辦的藝術市集。提出邀約的兩天工作室負責人陳怡雯說:「為了使小山城市集有別於一般的市集,因此極力安排不同的工作坊及講座,本次很榮幸邀請丞舞來增添市集多樣性。」主辦方也希望藉此支持台灣舞蹈團體。
藝文
第1683期
家將融現代舞 籲重視傳統文化
2018-10-10
【記者邱于瑄高雄報導】全黑的舞台上,鼓聲一拍一拍重複著由慢轉快的節奏。聚光燈打下,鈴鐺清脆地響,一名家將舞者手拿兵器,跨著步伐,翻身、亮相,其餘舞者一個個走上舞台,隨著鑼鼓聲來回變換陣形,在昏暗的燈光中,表情嚴肅又帶著殺氣。 <庄腳囝仔>結合家將文化、傳統音樂、台語等,傳達台灣傳統文化傳承和認同的重要性。 圖/<庄腳囝仔>劇組提供以「用我們的文化,走出自己的路」為口號,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第九屆畢業展演《藝動城堡》,其中一齣原創台語音樂劇<庄腳囝仔>將傳統家將文化結合現代元素,給予家將文化、傳統音樂不一樣的面貌,傳達大眾對台灣文化認同和傳承的重要性。表演於5日至7日在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登場。故事描述隔代教養家庭,子女面臨繼承家業與追求自我的掙扎,以及家將文化在現代被貼上負面標籤,導致傳承不易的問題。故事主創者兼樂手許家瑋表示,在一次遊學中,看到外國以自身文化為傲,然而台灣傳統文化卻長期不受重視,甚至台灣人對於文化的消逝沒有感覺,這些成了他的創作動機。導演洪毓蕾補充,現代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缺少認識,於是傳承與認同成為本齣戲的核心概念。此齣戲以家將的基本動作結合現代舞、街舞,使家將舞步產生更多變化。音樂方面,除原本的鑼鼓外,更融入電音,搭配大提琴、陶笛、貝斯、吉他、鍵盤,多元而不失傳統。此外,服裝也在不觸犯禁忌的原則下,改變原先的剪裁,將家將服改為短版,並改變臉譜的畫法。 儘管戲劇融合新潮元素,但演員程穩育說:「我覺得年輕人必須先認識傳統,再來說創新。」他強調,傳統是穩固創新的基礎。古桃城山海鎮刑堂什家將公舘堂主、舞蹈指導老師蕭湧達指出,傳統文化和古禮的深耕及傳承十分不易,此齣戲也算是另類的傳衍家將文化。「此齣戲創新的做法開啟新的路,翻轉大眾對家將的負面標籤。」觀眾樹德科大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學生傅米琦說。他也提到,原先對於傳統廟會和家將音樂會感到害怕,但此齣戲結合現代元素,並且隨著劇情有不同的作曲風格,特別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