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現代舞入京劇 《九歌》反思環境議題
藝文
第1718期
現代舞入京劇 《九歌》反思環境議題
焦點
2019-12-19
 【記者張佳琪台北報導】人民跳著祭祀舞,邀請劇中的主角「巫」一同祈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演出《靈戲.九歌》,13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三號倉庫呈現,其中導演、文大國劇系學生林倢君將《楚辭.九歌》中的〈東君〉和〈雲中君〉融入劇本,結合京劇與現代舞,並加入環境議題,帶領觀眾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飾演人民的演員穿著以顏料繪製的膚胎衣及裙子,並以舞蹈迎接「巫」的到來。 圖/張佳琪攝本齣戲劇以巫的京劇唱腔揭開序幕,飾演人民的舞者以彎腰的動作呈現祭祀的形式,迎接被雲神附身的巫。劇中也加入現代舞元素,人民時而快且有力地揮舞手臂,時而緩緩將手升至空中,展現古代準備迎接巫的狀態。接著,人民披上黑色西裝外套,象徵時空由古代轉到現代,產生對於網路和電能的慾望。於是,人民逐漸朝著巫聚集,逼迫巫拿著無線網路基地台發動現代能源--網路,至於人民則一邊透過甩動跳繩產生電力,一邊唱著〈東君〉歌詞:「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林倢君解釋,透過象徵災禍的天狼星,表達人類無止盡地取用大自然資源,對環境產生巨大傷害,他說:「跳繩是電力產生來源,同時是人類折磨自己。」 人民穿著黑色西裝外套,象徵時間已經移轉到現代,並圍繞在「巫」旁,渴望著網路訊號。 圖/張佳琪攝過程中,巫在保護環境與給予能源之間掙扎,最後他選擇丟棄手中的無線網路基地台,人民因而失去生命必需品——網路,眾人端出祭祀用的乖乖餅乾祈求無線網路再次到來,並因受到傷害而糾纏在一起。演員、文大國劇系學生王鈺雅談到,此景令他非常難過,他說:「我們那時只渴望一條生存之路。」然而,最終只剩兩人倖存,一位人民繼續擺動跳繩發電,另一位則如殭屍般敲打鍵盤與滑手機,暗喻人民仍繼續剝削大自然。在屈原的《九歌》中,東君、雲中君分別為太陽神與雲神,對應當時人民生活所需,林倢君提到,藝術作品本身就能反映生活,他希望藉由創作重新將現代人類對於生活的需求投射到劇中,他說:「除了陽光、雨水外,網路與光能反而更緊密結合我們的生活。」他觀察,現代人在手機沒電時容易感到焦慮,且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聞,他便將此概念融入創作。 人類坐在椅子上,眼睛彷佛盯著螢幕,而手在空中敲打鍵盤,代表人類的貪婪仍繼續折磨著大自然。 圖/張佳琪攝「本次從2019年的角度呈現《九歌》詩詞,再詮釋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林倢君說,他也將〈東君〉和〈雲中君〉的語句納入為劇本,對此,觀眾李孟儒說:「古代詩詞結合現代議題的創作手法很有創意。」此外,林倢君也花費許多時間與演員交流,並從演員分享的樂曲獲得使用跳繩隱喻發電的靈感。
白裙雙舞者擬巨人 《浮花》幽默演繹人生
藝文
第1687期
白裙雙舞者擬巨人 《浮花》幽默演繹人生
2018-11-07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高大的舞者在舞台上俏皮的踱步、搔癢,隨著音樂曲風一變,巨人分離成兩名身著白裙的舞者,緩緩搖擺身軀如水燈飄盪。丞舞製作團隊的經典作品《浮花》,由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的羅立安,及台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的劉明軒演出10分鐘的版本,舞蹈於3日、4日在寶藏巖演出。舞團經理許慈茵解釋,《浮花》為編舞家蔡博丞紀念自己父親的作品,他以水燈為靈感來源,別於水燈儀式莊嚴平靜的印象,蔡博丞設計許多滑稽的動作,以淡然、幽默的方式看待人生的高低起伏。舞者身上潔白多層次的白裙既能表現水燈晃動的姿態,倒置時又像是朵白花,呼應《浮花》的意象。 舞者的裙子潔白多層次,在舞台上飄盪的模樣就像是水上的水燈,倒置過來又像是盛開的白花,與《浮花》名稱相呼應。 圖/林傑立攝表演中的代表動作「巨人」,由男舞者扛起女舞者,兩人分別負責手與腳的動作,配合短促的節拍做出搔癢、撥裙子等日常動作。羅立安認為巨人的動作十分生活化,因此比較難呈現,「不能讓摳腳只是摳腳,必須賦予這個動作意義與女舞者的關聯性。」 「巨人」由男舞者扛起女舞者,男舞者與女舞者之間必須有絕佳的默契,才能讓巨人的手與腳協調,為《浮花》最受歡迎的一個段落。 圖/林傑立攝舞蹈音樂則以弦樂及電子音效搭配,許慈茵表示,蔡博丞選用弦樂模擬水的流動感,電子音效則是呼應舞者強壯的身體力量。有別於水燈緩緩飄浮的意象,舞者的動作隨著音樂節奏的加重反而變得激昂、強壯。劉明軒說:「雖然水燈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但你不實際經歷不會知道水裡的暗潮洶湧,那些短促的動作即是表示波濤洶湧的感覺。」 《浮花》10分鐘的版本從一開始舞者就必須將身體狀態調整好,一氣呵成完成整齣表演。 圖/林傑立攝本次表演的《浮花》為10分鐘原始版本,丞舞於2015年將其擴編為60分鐘完整版。劉明軒說:「10分鐘的舞像是一個起頭,而60分鐘有鋪陳有轉折。」另外,60分鐘的版本加入不同的元素使作品的意義更加完整,例如在巨人的背後加上投影幕,許慈茵說:「投影幕除了代表人生就像一場電影外,也象徵著天,巨人再高還是有片更高的天在他之上。」由於寶藏巖的表演空間較為窄小,排練指導易彥伶表示,為帶給觀眾原汁原味的《浮花》,僅在隊形上做調整以適應舞台大小,將舞者原先在舞台中央的位置改為前後錯開,同時兼顧視覺效果,又不會被舞台中央樑柱阻擋。 第二段的音樂轉為激昂、強壯,男女舞者彼此離合、碰撞,表現生命中時而波濤洶湧、時而風平浪靜的樣態。 圖/林傑立攝觀眾范美欣認為,兩個舞者完美配合彼此的手腳舞動,令他印象深刻;觀眾林品均則對巨人搔癢的動作感到好奇,他說:「會想知道那個動作代表的意思。」許慈茵表示,巨人的設計令許多觀眾看完會心一笑,「這個動作驚艷很多國內外的觀眾,甚至有小孩看到時大喊:『那個女生好高喔!』」《浮花》是丞舞創團後首支演出的大型舞蹈。許慈茵認為,對於丞舞而言,《浮花》就像是丞舞的起點,打開丞舞的知名度。「許多觀眾看到博丞就想到浮花,再藉由浮花認識丞舞。」他認為《浮花》就像是蔡博丞的父親冥冥之中帶領著舞團飄散到世界各地。此次演出為小山城市集特邀演出,小山城市集為寶藏巖不定期舉辦的藝術市集。提出邀約的兩天工作室負責人陳怡雯說:「為了使小山城市集有別於一般的市集,因此極力安排不同的工作坊及講座,本次很榮幸邀請丞舞來增添市集多樣性。」主辦方也希望藉此支持台灣舞蹈團體。
家將融現代舞 籲重視傳統文化
藝文
第1683期
家將融現代舞 籲重視傳統文化
2018-10-10
【記者邱于瑄高雄報導】全黑的舞台上,鼓聲一拍一拍重複著由慢轉快的節奏。聚光燈打下,鈴鐺清脆地響,一名家將舞者手拿兵器,跨著步伐,翻身、亮相,其餘舞者一個個走上舞台,隨著鑼鼓聲來回變換陣形,在昏暗的燈光中,表情嚴肅又帶著殺氣。 <庄腳囝仔>結合家將文化、傳統音樂、台語等,傳達台灣傳統文化傳承和認同的重要性。 圖/<庄腳囝仔>劇組提供以「用我們的文化,走出自己的路」為口號,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第九屆畢業展演《藝動城堡》,其中一齣原創台語音樂劇<庄腳囝仔>將傳統家將文化結合現代元素,給予家將文化、傳統音樂不一樣的面貌,傳達大眾對台灣文化認同和傳承的重要性。表演於5日至7日在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登場。故事描述隔代教養家庭,子女面臨繼承家業與追求自我的掙扎,以及家將文化在現代被貼上負面標籤,導致傳承不易的問題。故事主創者兼樂手許家瑋表示,在一次遊學中,看到外國以自身文化為傲,然而台灣傳統文化卻長期不受重視,甚至台灣人對於文化的消逝沒有感覺,這些成了他的創作動機。導演洪毓蕾補充,現代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缺少認識,於是傳承與認同成為本齣戲的核心概念。此齣戲以家將的基本動作結合現代舞、街舞,使家將舞步產生更多變化。音樂方面,除原本的鑼鼓外,更融入電音,搭配大提琴、陶笛、貝斯、吉他、鍵盤,多元而不失傳統。此外,服裝也在不觸犯禁忌的原則下,改變原先的剪裁,將家將服改為短版,並改變臉譜的畫法。 儘管戲劇融合新潮元素,但演員程穩育說:「我覺得年輕人必須先認識傳統,再來說創新。」他強調,傳統是穩固創新的基礎。古桃城山海鎮刑堂什家將公舘堂主、舞蹈指導老師蕭湧達指出,傳統文化和古禮的深耕及傳承十分不易,此齣戲也算是另類的傳衍家將文化。「此齣戲創新的做法開啟新的路,翻轉大眾對家將的負面標籤。」觀眾樹德科大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學生傅米琦說。他也提到,原先對於傳統廟會和家將音樂會感到害怕,但此齣戲結合現代元素,並且隨著劇情有不同的作曲風格,特別吸引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