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2025-09-26
國際
港府放寬高教外地生名額 本地學生憂擠壓教學資源
2025-09-26
生活
印尼協會首辦周六市集 異鄉重建社群歸屬網絡
焦點
2025-09-26
影音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2025-09-26
國際
入學不公備忘錄用字惹議 馬大新青年致歉判理性討論
2025-09-26
國際
耶大活動審核標準不一 校方遭質疑限制言論自由
2025-09-26
校園
東華實施校門管制 機車證申請制度惹議
2025-09-26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國際
第1813期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2025-09-26
【記者劉倚瑄報導】尼泊爾政府4日以打擊假消息與詐騙為由封鎖社群平台,引發Z世代青年發起大規模抗議,各地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結束後,青年手握掃帚回到街頭,清理抗議所產生的垃圾並協助修復公共建築,投入後續的環境整理與社會重建。 Z世代早已因高失業率、重稅、貪腐對政府積怨已久,近期尼泊爾政府以涉嫌違法《社交媒體使用規範指令》(Directive on Regulating the Use of Social Media)規定為由,封鎖Facebook、Instagram、YouTube、X等26個平台,此舉成為壓垮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8日,青年走上街頭反對貪腐。原本和平的抗議卻遭政府武力鎮壓,造成多位青年傷亡,引起更大規模的全國抗議。前總理K.P.夏爾馬.奧利(K.P. Sharma Oli)於9日宣布下台,由前首席大法官蘇希拉.卡爾基(Sushila Karki)為臨時總理,局勢才漸趨平緩。政局穩定後,青年們將反腐敗的精神延續到環境恢復上,手持掃帚再度回到街頭,清掃街道、修復建築。來自尼泊爾的華僑,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張况舞說道,他父親的朋友也組織團隊,協助清掃環境,他們身著亮橘色的衣服,將散落街頭的紙張與殘渣收拾進垃圾袋,並將因暴力衝突被繪滿塗鴉、標語以及遭焚燒而焦黑的牆面重新粉刷。「這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想傳達自己國家,自己來守護。」張况舞補充道。 畢業於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環境科學碩士,普拉比娜.拉烏特(Prabina Raut),長期投身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倡議,提及青年的復原行動,「青年們帶著掃帚與團結回歸是一種宣告:改變不只是向領導者要求,更是需要我們展現自身能力。」拉烏特說道。拉烏特認為,這場抗議已被青年轉化為一種「公民環境行動」,同時指出,復原行動背後的三大意義——廢棄物與汙染控制、公共衛生保障和氣候韌性訓練。 據路透社報導,尼泊爾新任臨時總理卡爾基在抗議結束後,19日首次公開演講承諾打擊腐敗、創造就業機會和提高生活水平。卡爾基呼籲,尼泊爾人民需要團結起來重建國家,並強調以冷靜的情緒和各界共同努力重建國家。「我們心目中的新尼泊爾是沒有貪汙腐敗、有更多工作機會、貧富差距縮小。」張况舞說。就讀尼泊爾布丹尼爾坎塔技術學校(Budhanilkantha Technical School)的學生麗圖.拉伊(Reetu Rai)認為:「現在國家交由我們來治理,就不要重蹈貪污腐敗的覆轍,讓青年的犧牲付諸流水。」
新知
第1762期
成大創開潛式牡蠣養殖浮棚 解環境永續問題
2021-12-29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養殖牡蠣的浮棚只要遇到天候不佳時,就會被海水沖毀,除造成蚵農損失,浮棚的碎塊也會污染環境。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團隊「成大水工蚵學家」研發出「可升潛式牡蠣養殖浮棚」,結合傳統養殖概念與利用潛入海中保護浮棚的想法,望能解決蚵農經濟以及兼顧生態問題。 國立成功大學「成大水工蚵學家」研發出可升潛式牡蠣養殖浮棚,獲「蚵造之材 創新未來」110年臺南市蚵棚創新設計比賽冠軍。 圖/研究團隊提供因台南浮棚牡蠣養殖區外海沒有天然沙洲當作屏障,海水交換率佳(註),牡蠣成長速度比其他地區高出許多,卻也容易受到海況影響。因此,團隊以浮力概念,設計出可升潛式浮棚,「可以在比較惡劣的海況來臨之前,很快速地沉到海底。」團隊成員成大水工所海洋環境資源組副研究員張引說明。註:在海水交換率好的海域,懸浮物會被留在漁場周邊,提供較良好的生長環境。 傳統牡蠣養殖浮棚利用竹子與保麗龍組成,成本便宜卻可能造成海洋污染。 圖/研究團隊提供傳統養殖牡蠣有浮棚、垂掛、平掛三種方式,其中浮棚為目前效益最好的養殖法。但因為颱風季時浮棚會被破壞,無法全年養殖,所以蚵農們會選擇相較之下便宜且重量輕的保麗龍,方便收回岸上。不過張引表示,「以前養殖只要避開颱風季就沒什麼問題,但現在極端氣候出現越來越頻繁。」因此,過去的方法已不再合適,團隊才會想到將浮棚潛入水中,使其不受海況影響。 團隊以浮筒與不鏽鋼架組成可升潛式牡蠣養殖浮棚,利用浮力原理達成三種運作狀態。 圖/研究團隊提供該浮棚主要利用白色、橘色以及藍色三種不同的浮筒調節浮力。白色為基礎浮力浮筒,功能在於維持固定浮力,支撐裝置的重量。橘色則為最頻繁被使用到的浮筒,張引說:「你如果覺得說整個蚵架的浮力太大,就在橘色的浮筒裡面加點水,他的浮力就會變比較小。」若面臨惡劣海況,只需將橘色浮筒裝滿水,浮棚即可潛入海中躲避風浪。等到海況平穩後,蚵農可以利用原先留在海上的浮球對藍色浮筒充氣,浮棚就會回到平時養殖高度。「操作都是在海上,人不需要下海。」張引補充說明道。 蚵農在海上就能以倒水或打氣的方式控制浮棚的高度,整個過程人都不需要進入海中。 圖/研究團隊提供不過,因該浮棚需將整個裝置潛入水中,台南蚵農黃翊誠提及,不是每個海域都有足夠的深度,「海底的話會比較多雜物跟廢棄物,所以如果沉太低,會有一些不確定性的因素造成浮具損壞。」且與過往以竹子與保麗龍製成的浮棚相比,他也擔心此裝置的造價會提高養殖成本。團隊為更有效地推廣此浮棚,更將設計理念及使用方式製成動畫於網路媒體宣傳,負責成員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楊皓程說:「讓蚵民以及大家能夠看見傳統蚵棚是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然後現在有一群人在對這方面進行改善。」團隊目前也朝向裝置模組化的方向改善,讓使用及維修上更加便利,提高蚵農接受度,張引盼望,「牡蠣養殖經營跟環境永續有辦法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