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國際
第1813期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2025-09-26
【記者劉倚瑄報導】尼泊爾政府4日以打擊假消息與詐騙為由封鎖社群平台,引發Z世代青年發起大規模抗議,各地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結束後,青年手握掃帚回到街頭,清理抗議所產生的垃圾並協助修復公共建築,投入後續的環境整理與社會重建。 Z世代早已因高失業率、重稅、貪腐對政府積怨已久,近期尼泊爾政府以涉嫌違法《社交媒體使用規範指令》(Directive on Regulating the Use of Social Media)規定為由,封鎖Facebook、Instagram、YouTube、X等26個平台,此舉成為壓垮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8日,青年走上街頭反對貪腐。原本和平的抗議卻遭政府武力鎮壓,造成多位青年傷亡,引起更大規模的全國抗議。前總理K.P.夏爾馬.奧利(K.P. Sharma Oli)於9日宣布下台,由前首席大法官蘇希拉.卡爾基(Sushila Karki)為臨時總理,局勢才漸趨平緩。政局穩定後,青年們將反腐敗的精神延續到環境恢復上,手持掃帚再度回到街頭,清掃街道、修復建築。來自尼泊爾的華僑,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張况舞說道,他父親的朋友也組織團隊,協助清掃環境,他們身著亮橘色的衣服,將散落街頭的紙張與殘渣收拾進垃圾袋,並將因暴力衝突被繪滿塗鴉、標語以及遭焚燒而焦黑的牆面重新粉刷。「這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想傳達自己國家,自己來守護。」張况舞補充道。 畢業於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環境科學碩士,普拉比娜.拉烏特(Prabina Raut),長期投身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倡議,提及青年的復原行動,「青年們帶著掃帚與團結回歸是一種宣告:改變不只是向領導者要求,更是需要我們展現自身能力。」拉烏特說道。拉烏特認為,這場抗議已被青年轉化為一種「公民環境行動」,同時指出,復原行動背後的三大意義——廢棄物與汙染控制、公共衛生保障和氣候韌性訓練。 據路透社報導,尼泊爾新任臨時總理卡爾基在抗議結束後,19日首次公開演講承諾打擊腐敗、創造就業機會和提高生活水平。卡爾基呼籲,尼泊爾人民需要團結起來重建國家,並強調以冷靜的情緒和各界共同努力重建國家。「我們心目中的新尼泊爾是沒有貪汙腐敗、有更多工作機會、貧富差距縮小。」張况舞說。就讀尼泊爾布丹尼爾坎塔技術學校(Budhanilkantha Technical School)的學生麗圖.拉伊(Reetu Rai)認為:「現在國家交由我們來治理,就不要重蹈貪污腐敗的覆轍,讓青年的犧牲付諸流水。」
成大創開潛式牡蠣養殖浮棚 解環境永續問題
新知
第1762期
成大創開潛式牡蠣養殖浮棚 解環境永續問題
2021-12-29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養殖牡蠣的浮棚只要遇到天候不佳時,就會被海水沖毀,除造成蚵農損失,浮棚的碎塊也會污染環境。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團隊「成大水工蚵學家」研發出「可升潛式牡蠣養殖浮棚」,結合傳統養殖概念與利用潛入海中保護浮棚的想法,望能解決蚵農經濟以及兼顧生態問題。 國立成功大學「成大水工蚵學家」研發出可升潛式牡蠣養殖浮棚,獲「蚵造之材 創新未來」110年臺南市蚵棚創新設計比賽冠軍。 圖/研究團隊提供因台南浮棚牡蠣養殖區外海沒有天然沙洲當作屏障,海水交換率佳(註),牡蠣成長速度比其他地區高出許多,卻也容易受到海況影響。因此,團隊以浮力概念,設計出可升潛式浮棚,「可以在比較惡劣的海況來臨之前,很快速地沉到海底。」團隊成員成大水工所海洋環境資源組副研究員張引說明。註:在海水交換率好的海域,懸浮物會被留在漁場周邊,提供較良好的生長環境。 傳統牡蠣養殖浮棚利用竹子與保麗龍組成,成本便宜卻可能造成海洋污染。 圖/研究團隊提供傳統養殖牡蠣有浮棚、垂掛、平掛三種方式,其中浮棚為目前效益最好的養殖法。但因為颱風季時浮棚會被破壞,無法全年養殖,所以蚵農們會選擇相較之下便宜且重量輕的保麗龍,方便收回岸上。不過張引表示,「以前養殖只要避開颱風季就沒什麼問題,但現在極端氣候出現越來越頻繁。」因此,過去的方法已不再合適,團隊才會想到將浮棚潛入水中,使其不受海況影響。 團隊以浮筒與不鏽鋼架組成可升潛式牡蠣養殖浮棚,利用浮力原理達成三種運作狀態。 圖/研究團隊提供該浮棚主要利用白色、橘色以及藍色三種不同的浮筒調節浮力。白色為基礎浮力浮筒,功能在於維持固定浮力,支撐裝置的重量。橘色則為最頻繁被使用到的浮筒,張引說:「你如果覺得說整個蚵架的浮力太大,就在橘色的浮筒裡面加點水,他的浮力就會變比較小。」若面臨惡劣海況,只需將橘色浮筒裝滿水,浮棚即可潛入海中躲避風浪。等到海況平穩後,蚵農可以利用原先留在海上的浮球對藍色浮筒充氣,浮棚就會回到平時養殖高度。「操作都是在海上,人不需要下海。」張引補充說明道。 蚵農在海上就能以倒水或打氣的方式控制浮棚的高度,整個過程人都不需要進入海中。 圖/研究團隊提供不過,因該浮棚需將整個裝置潛入水中,台南蚵農黃翊誠提及,不是每個海域都有足夠的深度,「海底的話會比較多雜物跟廢棄物,所以如果沉太低,會有一些不確定性的因素造成浮具損壞。」且與過往以竹子與保麗龍製成的浮棚相比,他也擔心此裝置的造價會提高養殖成本。團隊為更有效地推廣此浮棚,更將設計理念及使用方式製成動畫於網路媒體宣傳,負責成員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楊皓程說:「讓蚵民以及大家能夠看見傳統蚵棚是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然後現在有一群人在對這方面進行改善。」團隊目前也朝向裝置模組化的方向改善,讓使用及維修上更加便利,提高蚵農接受度,張引盼望,「牡蠣養殖經營跟環境永續有辦法並存。」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