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影音
秋鬥遭警方舉牌警告 再掀《集遊法》爭議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影音
第1775期
國民法官制度元旦上路 法官攜手人民參與審判
2022-12-15
【記者鄧芯怡、賴羿安綜合報導】「國民法官制度」即將上路,從明年開始,你將有可能與法官一同在法庭內,審理重大刑事案件。國民法官能夠參與最輕十年以上刑事重罪的審判,在審判過程中,將由3位職業法官、6位國民法官一同審理。司法院希望藉此提升司法透明度,也期望做出更公正的審判。「經由國民法官跟法官判出來的,我覺得還是比較公開公正一點,因為法官不再是他們自己在審判。」被遴選參與國民法官模擬法庭的陳淑玲表示。國民法官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國民法官將以隨機抽選的方式,挑選符合條件的民眾加入審判。國民法官必須是年滿23歲,在法院管轄區居住4個月以上的民眾。此外,被選上者也不能具有法律專業背景,且必須有高中職以上的學歷。國民法官也不可在法律、政治、軍事、警察這四個領域服務,並被法院認定能公正審判的民眾。有部分人擔心國民法官是否可以勝任重要的審判角色,他們沒有接受體制上的審判訓練,可能容易受到職業法官的言論而影響決策,或是感情用事,都有可能影響審理過程的公正性。「法官也必須要維持符合證據裁判且公平審判的程序,他一定會適切地去領導案件進行。」司法院刑事廳調辦事法官陳思帆說道。國民法官新制的實施,引發的不只是對於審判程序的爭議,更影響整個司法體系,其中包含了律師接案的意願。曾經參與模擬法庭的律師陳宇安說:「你問我以後要不要接國民法官的案件,我一定跟你說不要,因為太累了!」他表示國民法官案件需耗費連續好幾日審判,因而無法處理其他案件,且在準備的過程要額外花費心力做簡報解釋等,這些都降低律師接案的意願,甚至未來可能只有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願意處理,造成司法體系的負擔。國民法官即將上路,其存在的爭議讓許多人感到不安。因此司法院透過影片、漫畫等方式宣導,也舉辦國民法官特展與多次模擬法庭,幫助民眾更了解身為國民法官的權利義務。「我希望就是模擬法庭能夠更容易普及,應該被納入我們更正規的教育課程裡面。」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徐書磊說道。另外,他也認為人民或是有機會當國民法官的人可以花一點時間了解「國民法官法」的規範,減少收到擔任國民法官的通知時可能浮現的擔憂。對於國民法官制度,各界秉持不同看法。不過新制度能拉近社會大眾和司法審判的距離,也讓法官得以和國民溝通,避免和民眾的想法脫節,期盼國民法官制度成為人民與司法之間的橋樑。
校園
影音
第1757期
非典型勞動成趨勢 勞權缺漏仍待制度解方
2021-11-1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博涵、劉亭妤台北採訪報導】臨時工讀生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宣傳活動,外送騎士穿梭在車陣中趕著送餐。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民國109年的統計,全台「非典型勞工」共有80萬人,包含我們熟悉的外送員、臨時派遣工或是學生打工族。「非典型勞工」就是非直接僱傭關係、採用定期契約或是部分工時的工作,因為契約內容與正職員工不同,非典型勞工不受《勞動基準法》全面保障,因此,普遍面臨低薪、工作不穩定、職業不安全等勞動權益問題。臺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秘書長施士青表示,權利侵害屢見不鮮,加班費未給、特休假未休,更因簽訂定期契約,而難以請領資遣費。致力於普及法律知識的新媒體法律白話文運動,14日邀請法律學者和不同類型的工會成員,參與「一國兩制:非典型勞工權益總體檢」論壇,討論非典型勞工在法制面的問題及未來的改革方向。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說明,我國目前無法讓非僱傭的勞動者享有勞動法的保障。常見的外送員、業務員適用承攬契約,相較於僱傭關係,承攬雖然沒有《勞動基準法》的薪資、工時等保障,但勞工能夠自行決定是否接案、上班,工作較為彈性。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勞工仍然受制於公司強硬規範,無法自由選擇上下班時間,簽訂承攬契約卻要負擔僱傭責任,嚴重侵害勞工權益。新竹市平台外送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文萬華直呼:「我們自由嗎?我們並不自由。」他解釋,平台系統寫明可以申請休息至時段結束,但真實情況卻是系統會在休息時間的最後兩、三分鐘自動上線,即使外送員生病了、累了,都得每個小時起床、拒單。台灣的非典型勞動人口中,以勞動派遣人數最多。派遣勞工多數以定期契約先受雇於派遣公司,再由派遣公司指派到要派單位上班,而要派單位掌握了三方權力的核心。派遣勞工常面臨和正式員工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或遭要派單位要求派遣公司解僱、調職,更因臨時性、短期性的契約而無法請領資遣費,使派遣勞工陷入低薪、工作不穩定、缺乏就業保障的窘況。施士青表示,派遣公司經常被迫接受要派單位的要求,再壓榨這些派遣勞工,「要派單位就是一個派遣關係裡的大魔王。」隨著工作類型愈來愈多元,非典型勞動人口急遽增加,卻始終無法得到足夠的社會保障,在勞動市場追求彈性的趨勢下,要如何維護非典型勞工的權益,成為台灣社會正面臨的難題。
生活
第1755期
學者論安樂死合法困境 籲以關懷重省生命自主
2021-10-27
【記者李謙謙綜合報導】「法律白話文運動」24日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其中一場次以「安樂死是否是生命自主的實踐?」為題,邀請兩位講者從各自角度剖析安樂死議題,並和現場聽眾進行討論。 安樂死議題於社會常有爭議,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活動希望給予聽眾更全面的思考觀點,而非定論。 圖/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安樂死議題和人權、法律息息相關,長期受大眾關注,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以自身經驗表達安樂死議題的重要,他表示祖母曾因病痛希望了結生命,作為長期照顧者,他承受許多心理壓力,當時仍是學生的他白天上學、晚上跑醫院,加上高昂住院費用,讓他感到非常無助,「我們會把安樂死議題拿出來討論,是希望可以在新時代有不一樣的觀點。」 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作為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系列活動的負責人,期待講堂激盪不同看法。 圖/李謙謙攝「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很大的。讓人類握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手段,人必會嚴格看待,安樂死並不會鼓勵更多人尋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對台灣社會以「造成自殺氾濫」而不接納安樂死(註)的觀點提出見解。他坦言,推進安樂死議題,不只立法上仍須努力,「如果醫學界不去支撐我們的想法,最後的那步是絕對跨不出去的。」他解釋,對專業醫療團隊而言,安樂死違反醫生救助生命的基本倫理,然而,一旦安樂死合法化,需由醫療團隊協助病患藉由藥物結束生命,因此他強調推動安樂死,醫療界的支持蔚為重要。註:本篇安樂死意指由他人協助,具主動縮短生命作為的「積極安樂死」。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以「法的觀點」看安樂死現況,說明安樂死法案窒礙難行的原因,並呼籲社會謹慎看待此議題。 圖/李謙謙攝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主張,若能在社會福利上有更完善的配套,選擇死亡將不再是痛苦的唯一救贖。他提到,人們常認為失去基本生活能力,是沒尊嚴地活著,但這並非當事者立場,每個人都應有平等選擇的機會,若安樂死法案上路,讓受偏見眼光影響者,仍能肯定自我生命價值,是社會該盡的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信仰基督教,因此坦言自己確實對安樂死帶有部分保守想法,他強調,生命價值可透過關懷獲得,期盼社會能對承受偏見者提供更實質的友善。 圖/李謙謙攝「自我決定代表著自我負責,當責任都在飽受痛苦的自己身上,其實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李茂生表示,一個人選擇安樂死要考量眾多因素,過度強調「個人」決定,會有卸責於病患的疑慮。他參考荷蘭、比利時等安樂死合法國家,發現其決定安樂死過程,極為注重親屬、社工、醫師和病患間的溝通與討論,讓自主決定能伴以理解與支持。倘若患者希望執行安樂死,他呼籲體制應讓決定者能夠在「被關懷」的情況下選擇是否了結生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學生陳羿安的祖母長期患有阿茲海默症,看著祖母從失智到失能,促使他思考,當喪失表達意識的能力時,能否由他人代為抉擇安樂死執行,「但這終究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因為醫療期許跟輿論壓力很令照顧者兩難。」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廖為嘉希望台灣能夠借鏡安樂死合法化國家,在提升意識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邁進。 在安樂死議題上,每個人因不同背景,抱持著不同的理念齊聚一堂,參與活動除為獲取更完整的資訊,更期盼透過對話深入議題。 圖/李謙謙攝
第1658期
【社論】考試主義框學生思想 文白比例難平衡
焦點
2017-09-27
近日延燒全台的「文白論戰」上週六畫下休止符。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決議,課綱文言文比例正式調降為35%到45%。希望教材與時俱進,幫助學生多元思考。不過,讓文言文貼上導致學生思想僵化的標籤真的公平嗎?九月初,由鍾肇政、陳芳明、吳晟等135位作家連署發出聲明,應當增加台灣文學作品的份量,讓教材邁向多元化。台灣的國語文教育長久偏重文言文,不只造成考生負擔、也侷限思想,文言文無形中成為語文能力養成的枷鎖。但也有學者認為,文言文是國語文教育的基礎、是歷史的根源,與時俱進的同時不該抹煞其存在的必要性。文言文何以值得品讀?部分高中生表示,能幫助思考和借鏡前人經驗。但相較本身對文學感興趣者,考試導向型學生仍佔大多數。文白論戰的最後矛頭指向台灣教育的考試主義。自文言文被列為國教課綱,便與成績脫離不了干係。以九年一貫制度下的筆者為例,文言文年代久遠,短短幾句、寓意深遠。無論為了考試而讀、為了興趣而讀,文中富含的寓意至今仍可引以為鑑,但文體的實用性卻成為最大罩門。目前沒有明確研究指出文言文對語文能力養成有直接幫助,也難怪各界會以教材應跟上時代為由,質疑文言文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如今比例確定調降,但不可否認文言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如何在古代與現代之間取得平衡,是學界應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