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拿著相機的異鄉人:移工鏡頭下的精彩生活
專題
第1792期
拿著相機的異鄉人:移工鏡頭下的精彩生活
2024-04-10
【專題記者丁盈瑄、吳玟錡、劉芯妤、孔德皓綜合報導】菲律賓籍的尼克茲.維阿里(Nikz Viray),來到台灣後在桃園的拉鍊工廠當操作員。每逢休假,他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機,走出家門拍照,而公園是他心目中最佳的拍攝地點。「台灣有很多公園都很美,除了桃園,我也會去其他縣市,我最喜歡的是新竹火車站旁邊的公園。」攝影不僅使維阿里索然無味的假日變得有趣,還能留下在異鄉的回憶。在苗栗竹南一間工廠當設備工程師的斐迪南.薩巴多(Fredinand Sabado)在2018年開始接觸攝影,起初是用手機,後來升級設備,買了一台數位單眼相機。身為一位熱愛大自然的登山客,薩巴多目前已經攻頂20座百岳,每次爬山時都會背著相機與腳架的他說:「我喜歡拍攝銀河或其他天文景象,最喜歡在合歡山上拍攝銀河。」攝影對他而言有療癒的效果,是他宣洩壓力與表達自我的管道。他享受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寧靜,將這些瞬間保存在相片中,帶給他無限感動。像維阿里與薩巴多一樣擁有攝影愛好的移工在台灣其實不算少見。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地的移工,都會透過攝影紀錄在台灣工作的面容、捕捉異鄉的風景。這些移工攝影師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呈現一幅幅充滿故事和情感的畫面,同時也將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反映在照片中。 熱愛登山的薩巴多提到,他最喜歡的照片是攻頂玉山時所拍攝的景象,他也將此張照片選為個人社群媒體的封面。 圖/斐迪南.薩巴多提供捕捉在地日常之美 攝影連結移工思鄉之情大多數的移工攝影師都是來到台灣後才發現攝影的魅力,並開始投入攝影。菲律賓籍移工攝影師馬里諾.卡梅洛(Marino Camello)表示,他在工作之餘旅行時,看見許多遊客都有自己的相機,感到很羨慕,因而特地存錢入手單眼,希望能拍下沿途看到的景色,將回憶存留在照片之中。維阿里也說明,他最初接觸攝影是希望能與遠方的家人傳達在台灣看到的美景,這驅使他購買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機,從此開啟了他在攝影領域的探索之旅。目前在台南工作的卡梅洛提及,雖然工作繁忙,但他還是會出外攝影,因為這能讓他暫且忘卻工作的壓力。由於一周僅有一天的假期,卡梅洛不太方便前往過於遙遠的地點,因此他喜歡單純地在台南市區漫遊,一邊閒晃一邊街拍。對於移工攝影師來說,在異鄉拍攝風景,並紀錄有趣的故事,能讓他們在緊湊的生活中發現在地之美。 卡梅洛在鹽田拍攝時回想起過去在菲律賓的生活經歷,透過攝影,他將自身故事融入作品之中。 圖/馬里諾.卡梅洛提供卡梅洛分享,他起初對於台南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是旅遊景點感到驚訝,因此想實際走訪,了解台南鹽田的特別之處。卡梅洛述說,當他看到眼前堆積的鹽山,便突然回想起過去在家鄉貧苦的生活。他回憶小時候的生活時說道:「我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成長,只能負擔得起鹽巴做為配菜,如果沒有餐桌上的鹽,我可能不會站在這裡。」感觸很深的他拍下了〈Asin〉(註),還以〈Asin〉入選了2023年的《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攝影展。註:Asin為他加祿語(Tagalog)中的「鹽」。除了日常拍攝外,移工攝影師也會提供其他有需求的移工們外拍的服務。長期研究移工文化的文字工作者宋家瑜提到,由於在台灣的移工往往因語言不通,難以與台灣本土的專業攝影師溝通拍攝需求,因此他們偏好選擇聘用語言相通的移工作為外拍攝影師。他舉例,幾年前因新冠疫情的緣故,導致許多移工只能先在台灣舉行婚禮,新人們邀請移工攝影師拍攝,不僅幫助佳偶留下美好的回憶,也能讓移工攝影師精進自身能力。攝影展成移工發聲舞台 打破刻板印象建立共融社會關注移工的One-Forty、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台北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新事社會服務中心)、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勞工中心等組織,也為移工辦理攝影工作坊等活動,擴展移工的攝影知識和技能,同時讓他們更加融入當地社會。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移工組督導韋珊說明,由於移工在家鄉的經濟狀況較不佳,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專業攝影的訓練,來到台灣後,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提供攝影課程,使移工能調劑生活和工作壓力,並讓遠在異鄉打拼的他們在這片土地找到歸屬和幸福感。「在攝影的過程中,不僅能讓我感到滿足,同時也能展現出我的才華和創意。」卡梅洛愉快地說。他回憶,他在2019年於社群媒體上看見移工倡議團體「One-Forty」舉辦《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攝影比賽的消息,他便毫不猶豫地投稿,希望讓更多人欣賞他的作品和故事。如今,卡梅洛每年都會提交作品參賽,他分享,看見自己的照片在展覽中入選展出,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榮幸。 One-Forty品牌行銷經理梁藝瀠指出,他所接觸的移工常認為自己是無名小卒,所以他舉辦攝影比賽提供他們述說生命故事的舞台。 圖/丁盈瑄攝「我們希望影像能成為移工發聲的渠道。」One-Forty移工教育培力專員劉育芬提到。他深信攝影可以帶來力量,讓移工的權益被重視,也可以提升移工的自信。因此,他從四年前開始推動《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攝影比賽,每年都有來自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等地的移工踴躍參與徵件。劉育芬說道:「移工透過攝影,訴說著(他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將他們的心聲轉化為照片。」他指出,《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像是一個對話的空間,入選的作品會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大眾,透過照片跨越語言和文字的障礙,讓觀眾更好地理解移工的故事。One-Forty品牌行銷經理梁藝瀠坦言:「大眾對移工的印象大多是來自媒體,可能會看見較多的負面新聞,比如逃逸、偷竊、懶惰等,然而我們希望能讓大家嘗試看見移工不同的面貌後,再去做判斷跟選擇。」他認為,無論是台灣人或來自東南亞的移工,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應當學習尊重彼此,並期望攝影展能促進移工與台灣社會之間的理解,建立更加和諧、包容的社會。異鄉攝影之路藏隱憂 移工組織呼籲提升法律意識雖然攝影能調劑移工們在異鄉打拼的苦悶心情,移工的攝影之路卻也潛藏許多的危機。宋家瑜解釋,有些移工攝影師在存款不足的情況下,為升級攝影裝備,冒險向不法管道借貸,高利息的負債導致自己資金無法周轉,落入債務的困境中。宋家瑜指出,他曾經遇過提供移工借貸服務的地下錢莊,只要急需借貸的移工抵押居留證或護照,錢莊便會立刻給予他們現金,但移工們未必了解貸款背後的高利息風險。宋家瑜提醒,任何愛好都有可能導致類似情況,最重要是移工們擁有正確的消費心態,謹慎評估自身能力,再購買攝影器材。 宋家瑜指出,移工攝影師大多喜愛去具有異國風情的地點拍攝,如圖中的奇美博物館、台南念慈亭等景點,都是移工們外拍的熱門選擇。 圖/尼克茲.維阿里提供韋珊觀察,近年來隨著社群軟體和短影音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移工對攝影產生興趣。然而,大部分移工因不了解台灣當地的法律,拍攝作品時,可能不小心牽涉如隱私權、著作權方面的法律問題。韋珊提到,未來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考慮針對攝影拍攝的法律問題,開設相關法律觀念課程,避免移工在攝影過程中觸犯法律。如今,許多移工仍選擇在繁忙的生活中以照片展現自身生活態度。卡梅洛表示,他想告訴更多人,移工不僅僅是來台灣工作、賺取薪資的工人,「我們也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有不同的才能可以展示。」他認為,移工也有能力拍攝出有意義,值得與他人分享的好照片,並向朋友與同事訴說這些照片中精彩的故事。卡梅洛想激勵其他外籍移工繼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夢想,無論是工作還是愛好,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生活中保有熱情,有動力面對在異國生活的每一天。
有氧體操 盼更多亮相機會
體育
第1682期
有氧體操 盼更多亮相機會
2018-10-04
【記者高海葳台北報導】音樂一下,劈腿跳、後空翻、狼跳,全國有氧體操錦標賽9月29日、30日在台北市麗湖國小登場,由大專社會組率先揭開序幕。身穿水藍色華麗衣服,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曾心態度從容、技巧純熟,以12.850的高分奪下女子組第一名,男子組則由國立體育大學陳俊安稱王。 陳俊安在下音樂前擺出預備姿勢。 圖 /高海葳攝搭上輕快的節奏,陳俊安靠著熟練的技巧,完成一連串高難度動作,拿下今年男子組冠軍。他分享自己練習秘訣,「把難度高、不穩的動作串起來反覆練習。」對比其他參賽選手,女子組曾心臉上毫無緊張氣息,在場上完成演出,順利封后。 陳俊安在比賽中劈腿跳。 圖 /高海葳攝不同於其他類型體操,有氧體操結合有氧舞蹈及競技體操的動作,在短短1分半內,不但要跳得美、有律動,還得在節奏間做出耗力的高難度特技動作。評審依據執行、藝術及難度三項給分,是一項結合力與美的技術型運動。 陳紫蒨展現柔軟且耗力的肢體動作。 圖 /高海葳攝現代體操包含競技體操、韻律體操、彈翻床、有氧體操四種類型,陳俊安認為,有氧體操不像其他類型具體且為人所知。他解釋,競技體操可以用鞍馬、雙槓、吊環描述,韻律體操可以用彩帶舉例,而彈翻床早已廣為人知。反觀有氧體操因混合其他類型的體操動作而易與競技、韻律體操搞混,又缺乏實體道具,辨識度低。面對今年大專社會組男子組加女子組僅五人的狀況,去年男子組冠軍吳騏福說:「因為缺乏出國比賽、發展的機會,讓人沒有動力和目標。」再加上台灣升學體制環境影響,選手們上了大學紛紛放棄有氧體操,專注於課業。曾為選手、現擔任教練的宋家豪認為,許多選手願意自費出國參賽,沒有給予選手出國參賽機會才是造成有氧體操沒落的主因之一。吳騏福提到,追溯回2014年曾舉辦的世界選拔賽,之後中華民國體操協會便沒有提供有氧體操選手參與國際賽事的機會,許多選手因而失去練習的動力、目標。除點出缺乏向外的管道外,吳騏福也指出,因為國家給的資金很少,練習時使用的設備器材和正式比賽常有很大差距。 亞軍吳騏福在比賽中展現熟練的技巧。 圖 / 高海葳攝 亞軍吳騏福在比賽中完成高難度動作。 圖 /高海葳攝
個人元素裝飾相機 《茫人》捕捉真實自我
藝文
第1641期
個人元素裝飾相機 《茫人》捕捉真實自我
2016-12-14
【記者陳婉琪台北報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舉辦《茫人》設計組造形材料期中展演,13日在國北教大藝術館M201展出。學生根據個人形象,使用不同素材裝飾自製木頭相機,並用它拍攝自己,在過程中探索自我。參展學生蕭翊欣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物作為裝飾,創作出作品〈Conception of me〉。她說:「一個人桌上的雜物也是跟這個人非常有關係的。」因為她認為生活中無意識的小東西,能拼湊出較完整的自己。於是蒐集自己書桌上的鈕扣、鉛筆屑、釘子等雜物,也以黏土製成自己喜歡的糖果裝飾在相機上;而機身旁的電線,則是因為家中經營水電行的緣故。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蕭翊欣作品〈Conception of me〉,將日常生活中的雜物視為構成個人的一部分,以此作為裝飾。圖/陳婉琪攝參展學生劉芝妤的作品〈見我〉,則剪裁大量報紙包圍相機,隱喻現代人淹沒在資訊洪流,導致一些價值觀的混淆,甚至失去自我判斷能力。隱藏在報紙當中的相機,不注意看可能難以發現,劉芝妤笑說:「不希望別人看太清楚(自己)。」一旁展出的兩張個人照片也都很模糊,一張是自製相機長時間曝光造成,另一張則是手機拍攝經後製而產生,同樣表達她不想被人看清的意味。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劉芝妤作品〈見我〉以大量報紙包圍自製針孔相機,傳達自我埋藏與淹沒在龐大的資訊當中。圖/陳婉琪攝學生分別使用數位相機或手機以及自製相機拍攝自己,思考何者較接近真實的自我,而兩種照片也都會與作品一同展出。因自製相機需曝光長達數分鐘,期間人體或機身只要移動便會造成相片模糊。參展學生楊季穎表示:「事物不可能是永遠靜止不動的。」因此她認為自製相機捕捉到的是較接近真實的自我。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楊季穎之針孔相機照片(左)與手機拍攝照片(右)。圖/陳婉琪攝「茫」人取自「盲」人諧音,暗喻許多人即使擁有雙眼,卻仍看不清這個世界與自己的真實樣貌,而始終對「自我」感到茫然。指導老師、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羅森豪說:「如果知道『我是誰』,才能為自己與創作負責。」因此他在課程當中不斷讓學生反思自我的價值。展演總召、學生黃筠婷則認為,大一可能是比較容易迷失的階段,先找到自我價值能提供往後創作的方向。
收集無線訊號 PoWiFi隔空充電省麻煩
新知
第1601期
收集無線訊號 PoWiFi隔空充電省麻煩
2015-06-10
【記者呂欣綜合報導】你還在辛苦找插座和收起連接線嗎?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團隊1日在舊金山的「新興科技會議(EmTech Digital, 2015)」發表「無線網路充電器(PoWiFi)」,它可以收集空氣中的無線訊號,藉此隔空補充電子產品的電量。 團隊研發「背向散射環境(Ambient Backscatter)」充電法,在路由器中裝入「射頻功率計算器(RF-Power computer)」穩定捕捉無線傳輸中的訊息參數。並經由整流器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讓電流朝特定方向發射電波。最後透過直流電調節器將輸入的直流電壓數值增強至24億赫茲,華大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休恩.哥拉科塔(Shyam Gollakota)說:「這種頻率能與電子產品達成電頻交流,不但不會降低網路速度,還可補充電源。」由於此充電法電流量低,因此較適用於低耗能用品如相機和智慧型健康手環。 西元2013年哥拉科塔曾率領團隊發表無線網路充電技術,然而這是他第一次擺脫被動式連接網路的「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 Reader)」,改採使用現有的電視廣播台或無線網路訊號。直接操作既有的網路訊號需克服許多電壓不穩的困難,不過團隊仍以各式匯流器克服問題。 華大電機工程系博士生凡西.塔拉(Vamsi Talla)說,團隊分別在五個家庭進行測試,將路由器設置距離電子設備5公尺以內,結果發現使用背向散射充電法的智慧型手機並無網速變慢的情形,「原本使用劣質網路發射器的用戶甚至認為網路因此變快。」 塔拉表示,團隊也嘗試讓一個沒有電量的相機透過背向散射充電法拍出一張需要10.4毫焦耳的黑白照片,後來發現相機能在每35分鐘存取一張畫質清晰的照片。另外,團隊試著以同樣的方式對智慧型健康手環進行充電,兩個半小時後,電量提升至41%,塔拉說:「速度雖不驚人,但效用顯著。」 哥拉科塔表示,背向散射技術尚無法快速充電,暫時沒有推向市場的打算。團隊目前致力於加強電流量,希望未來能應付高耗能的電子產品。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