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98期
成大攜文史團體尋在地故事 開拓白河文化新路徑
2024-11-08
【記者周依恩台南報導】國立成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台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杉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以下稱台南400年計畫)與白河在地文史團體「台南市店仔口文教協會」合作,於10月26日舉行「火山尋麒—朝聖、生態、產業的文化新路徑」(以下稱「火山尋麒」)走讀體驗活動。活動結合台南白河在地生態與文史資源,廣邀社區大學夥伴一同「用身體感受」鮮為人知的白河故事。 「路從虎墓穿林曲,泉繞麟岩下澗遲。」跟隨著店仔口協會導覽員的腳步,一行人漫步進入十七戶清代古道。清幽的山林中,參與者以竹管背起香水蓮花,遠眺素有火麒麟傳說的枕頭山。導覽員由虎仔墓趣聞聊到王得祿、從十七戶古道談起丘逢甲,再從「焚而不燬」岩前教會回望過往族群面貌,隨後至大仙寺供奉蓮花、完成禮佛儀式。 成大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吳宸宏表示,親身走在古道上、想著前人也走過這條路,所感受到的印象和意義格外真實。主辦方透過旅遊的形式包裝文化,鼓勵人們「走出居家、走出辦公室」,親自體驗在地豐富的文化地景,成為當地產業復振的重要能量。「台南400年」計畫主持人之一,同時是成大文學院研究專家陳志昌形容,這次路線為一個「綜合型路徑」,將在地故事與文學、生態、產業等豐富元素融合,目的是與民間一同梳理當地產業新型態的模組,讓社區以此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論述。 白河地區雖擁有豐富的文化樣貌,然而其在地故事卻默默無聞。吳宸宏觀察到,現今人口外移嚴重,加上網路世代減少了個人對周遭環境探索的興趣。他認為與在地居民、產業交流,從中獲得自己原先不了解的東西及體驗,是難得的生命機會。台南出身的成大生命科學系碩士生黃沛瑜也分享道:「他印象中的白河並不是個繁榮的地方,平時並不常來,但實際走訪後讓他對在地人文歷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作為台南400年計畫的初次嘗試,「火山尋麒」為白河開闢了文化路徑的新想像。「白河其實就這麼小塊,如果只做蓮花,大家很快就走膩了。」時常擔任白河文史導覽志工的參與民眾林千郁提到,過往在白河地區的走讀以關子嶺周遭為主。「今天這算是一條很新鮮的路線。」林千郁讚許。 談及「台南400年」計畫的目標與期待,陳志昌企盼藉由結合學術資源與社區經驗,共同設計出融合白河亮點與特色的文化路徑。他也期許,等到未來路線發展更成熟,就能導入學校必修課程。他盼社區可自行將文化包裝販售、學生也從中認識社會真實需求,形成在地永續經營動能。
生活
第1641期
嘉大生規劃老屋漫遊 行銷嘉義當地特色
2016-12-14
【記者陳思慧嘉義報導】「營造諸羅城幸福好所在」2016嘉義社區營造聯合成果展11日在文化廣場熱鬧展開。有別以往,此次特別展示「嘉義青年文化活動競賽」中獲獎的企劃,為嘉義社區營造活動注入年輕新血。 第一屆「嘉義市青年文化活動競賽」14組獲獎青年與嘉義市市長涂醒哲合影。圖/陳思慧攝14個獲獎組別中,青年結合創意,讓嘉義老地方以新面貌呈現。嘉義市長涂醒哲表示,樂見嘉義社區營造集合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社區營造是嘉義市民的使命,大家一同營造讓嘉義成為好所在。」他認為,競賽給予嘉義青年發表對社區營造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國立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所組成的團隊以「蘭井老屋嘉遊趣老嘉文化小旅行」企劃獲得青創力最佳創意獎。團員蔡昀儒表示,以蘭井老屋為設計起點,連接周邊景點和當地文化,串聯後成為嘉義獨特的在地故事。「希望遊客能透過我們企劃,深度地體驗嘉義漫遊、慢活的特色和在地文化。」他認為,嘉義擁有深厚的文化資產,但卻無適合管道將文化故事向外推銷,而嘉義欠缺的即是一個城市形象。「說起老屋時大家都會想到台南,但嘉義是全台老屋密度最高的縣市,嘉義的每個巷弄間都有結合日式和閩式的漂亮老屋。」他認為,未來的發展需著重在如何包裝嘉義在地文化以及創造完善的旅遊資訊制度,讓旅客輕鬆地體驗這座城市的美。
生活
第1603期
從社區出發 台日韓交流社會企業發展經驗
2015-10-08
政大EMBA執行長黃秉德精彩開場。 圖/黃婕攝【記者黃婕台北報導】結合「社群、社區、社企」的豐沃土壤,可以滋養出何種甜美的果實?「亞洲跨國社企論劍」5日在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登場,邀請台日韓長期深耕社會企業的組織者,分享其經營故事以及遭遇到的困難,也為心中懷有抱負卻尚未實踐的朋友提出建議,期盼大家共同為社會盡一份心力。社會企業的定義沒有標準答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執行長黃琢嵩認為,不管是甚麼議題、只要堅持自己當初的理念,保持著正面的精神和態度,為社會付出,不以追求營利為目標,都可以被稱為社會企業。住宅與社區參與 日韓經驗獲公部門看重「首爾型社會企業」從社會經濟角度出發,以合作和互惠的概念為主軸,結合社會企業、合作社等型態,希望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過去也曾是社會企業的一份子,現任韓國首爾市大都會社會經濟支援中心商業策略總部部長李周沅分享進入政府工作後的經驗,他表示政府看重社企在民間的影響力,向社企取經,以公部門的資源,積極扶植社會經濟組織,協助推動社福、衛生、教育、文化等面向等主要事業,打造系統化運作的基礎,讓居民能互相幫助,建構以社區為中心的生態系統。 池谷啟介和回答與會人士問題。 圖/黃婕攝而日本北芝社區生活創造網絡秘書長池谷啟介長年來投入改善北芝地區部落居民遭遇的不平等對待,從舉辦社區活動開始,鼓勵參與,透過大量的互動和交流,重建居民因歷史脈絡之下備受歧視而漸失的自信心。社區內部甚至自有一套貨幣系統,「要得到這個貨幣的話,必須參與社區的事務。」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居民為社區貢獻的意願,凝聚地方的向心力。社區營造的經驗累積深厚,更進一步成立「社區營造共同公司」,承包公有住宅的經營管理,推廣社造的經營理念。<b>在地紮根 與台灣社會對話 上下游、永和社大堅持不懈從日韓社企我們看到社區營造的經驗發起,漸漸地取得政府的借重;而台灣社企則從地方起步,影響力漸漸深入整個台灣。 周聖心和馮小非會後交流討論自身經驗。 圖/黃婕攝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進入災區成立《中寮鄉親報》,關注災後重建及社區營造議題;後來與在地居民成立「溪底遙學習農園」,藉由網路行銷推廣在地農業,將盈餘用於創辦「社區學園」。馮小非認為「每個小地方都會發生一些大事情,也許對別人而言毫不重要,但對生活在那裡的人,卻是嚴重得不得了。」於是從在地出發,邀請台灣各地的社造工作者分享在地新聞,成立了「小地方新聞網」平台。幾年過去,她再度投身「莫拉克獨立新聞網」,進行長達四年的風災報導,最後與伙伴一起建立「上下游新聞市集」,針對全台灣農業、食物安全等議題進行探討,一步步擴大影響的範圍,為台灣農民發聲。上下游將新聞和市集的概念結合,但兩個部門獨立運作,憑藉「不靠別人,自給自足」的方式,拒絕了商業化的新聞產製模式。但馮小非也無奈地提到目前內容農場和剽竊型媒體興起,媒體抄襲無法避免,而開拓新形態的經營模式也將吸引更多的資本企業跟進,激烈的競爭無可避免。生根在新店溪畔的永和社大,以豐富的課程設計,提供社區居民們學習的機會,並且鼓勵志工服務,培養學科外的能力,更落實「環境永續」的概念,聯合多所社區大學推動千里步道計畫,把經營區域拓展到全台灣,擴大影響,共同推廣綠色步道,維護山林原野原貌。同樣身為致力於社會企業的工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溝通是計畫執行中一個重要的課題,「你永遠無法讓所有人贊同,你只能讓所有人不站出來反對。」還原綠道的想法和現代人希望快速開發的認知互相違背,只能透過不斷的舉辦公聽會,和鄉民們分享理念,達成串聯3000公里無斷點環島路網的理想。 現場聽眾認真聽講。 圖/黃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