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箏箏」鏦鏦 國樂融偶戲演繹清朝人渡台心境
藝文
第1715期
「箏箏」鏦鏦 國樂融偶戲演繹清朝人渡台心境
2019-11-28
【記者張佳琪台南報導】箏樂手時而輕巧撥絃,時而隨節奏使力彈撥,表演中也穿插木偶戲,使曲目更添活潑色彩。《綻放刺桐城》音樂會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師生組成的箏樂團「谷方當代箏界」主辦,邀請「古都木偶戲劇團」及「八方傳統藝陣創新藝團」,將箏樂結合偶戲和傳統藝陣演出。 谷方當代箏界樂手演奏曲目〈秦土情〉,作曲家表達對於家鄉故土的熱愛與思念之情。 圖/張佳琪攝 本次表演融入西拉雅族文化,講述來台清朝人的心境。故事描述清朝官員孫元衡從四川調職到台灣,遠赴異鄉使他心生恐懼,跨海抵台後,他與虛構的西拉雅少女莎韻相遇,並透過莎韻認識西拉雅族文化。當時,台南廣植刺桐樹,而得到刺桐城的美名,孫元衡在飽覽刺桐城風景的過程中,心情逐漸轉好,並開始對未來有所期待。木偶主角孫元衡及莎韻串起整場音樂會,如在曲目〈翠語〉中,作曲家用緩慢而柔美的旋律,演繹對杭州西湖的眷戀,而孫元衡乘著木船過海,象徵離鄉背井的他仍無法忘懷熟悉的家鄉美景。曲目〈情戲春來〉則是先從慢板帶出抒情飄逸的情境,並加上木偶表演轉盤子及舞龍舞獅等雜技,帶出熱鬧的民間景象。觀眾莫順吉表示,此種演出形式能傳承偶戲文化,也結合台南在地故事,讓歷史廣為人知。 古都木偶戲劇團演繹三百餘年前刺桐城,揣摩清朝官員孫元衡渡海來台心境,左為西拉雅族少女莎韻,右為清朝官員孫元衡。 圖/張佳琪攝至於曲目〈祭神〉則結合藝陣表演,首先由兩位藝陣表演者手捧淨香爐出場,再一位拿著奏板,配合由慢而快的箏聲,藝陣表演者以旋轉、踢腳等動作呈現莊嚴的祭神儀式。且相較於傳統藝陣表演多厚重的服裝,南藝大國樂系副教授黃俊錫說:「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在溝通服裝。」最後採用白色武術服,讓演出者的身段看起來更輕盈。 箏樂手演奏曲目〈祭神〉,藝陣表演者手持已點燃的淨香爐,呈現莊嚴的祭拜儀式。 圖/張佳琪攝黃俊錫說:「本次演出最重要的就是『結合』,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必須互相理解作品。」他認為,音樂演奏者常常專注於技術,而忽略曲子的內涵,加入偶戲與藝陣讓演奏者能從更多面向詮釋樂曲。谷方當代箏界樂團副首席、南藝大國樂系碩士班學生黃予璇說:「本次演出前需要先了解劇情,演出時也需聆聽偶戲導演說書,再加上對於場景的想像,才能將自己融入故事。」 《綻放刺桐城》音樂會將偶戲加入箏樂,展現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圖/張佳琪攝偶戲編劇陸昕慈表示,跨域演出最具挑戰的部分在於找出曲子的創作脈絡,因此他反覆聆聽樂曲,並融入孫元衡在台三年的心路轉折,才得以完成故事。谷方當代箏界成員、南藝大國樂系學生林譽庭說:「很難得在音樂廳演出跨界結合的傳統技藝,編劇也將台南文化帶入,演出顯得生活化。」他也提到,此次表演結合偶戲與藝陣,讓整個故事變得更生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