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新知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新知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藝文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新知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2024-11-08
新知
台大創生成式資料庫模型 優化中小企業數據管理
2024-11-08
校園
【社論】如何避免轉型正義教育流於形式?
2024-11-08
國際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15期
「箏箏」鏦鏦 國樂融偶戲演繹清朝人渡台心境
2019-11-28
【記者張佳琪台南報導】箏樂手時而輕巧撥絃,時而隨節奏使力彈撥,表演中也穿插木偶戲,使曲目更添活潑色彩。《綻放刺桐城》音樂會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師生組成的箏樂團「谷方當代箏界」主辦,邀請「古都木偶戲劇團」及「八方傳統藝陣創新藝團」,將箏樂結合偶戲和傳統藝陣演出。 谷方當代箏界樂手演奏曲目〈秦土情〉,作曲家表達對於家鄉故土的熱愛與思念之情。 圖/張佳琪攝 本次表演融入西拉雅族文化,講述來台清朝人的心境。故事描述清朝官員孫元衡從四川調職到台灣,遠赴異鄉使他心生恐懼,跨海抵台後,他與虛構的西拉雅少女莎韻相遇,並透過莎韻認識西拉雅族文化。當時,台南廣植刺桐樹,而得到刺桐城的美名,孫元衡在飽覽刺桐城風景的過程中,心情逐漸轉好,並開始對未來有所期待。木偶主角孫元衡及莎韻串起整場音樂會,如在曲目〈翠語〉中,作曲家用緩慢而柔美的旋律,演繹對杭州西湖的眷戀,而孫元衡乘著木船過海,象徵離鄉背井的他仍無法忘懷熟悉的家鄉美景。曲目〈情戲春來〉則是先從慢板帶出抒情飄逸的情境,並加上木偶表演轉盤子及舞龍舞獅等雜技,帶出熱鬧的民間景象。觀眾莫順吉表示,此種演出形式能傳承偶戲文化,也結合台南在地故事,讓歷史廣為人知。 古都木偶戲劇團演繹三百餘年前刺桐城,揣摩清朝官員孫元衡渡海來台心境,左為西拉雅族少女莎韻,右為清朝官員孫元衡。 圖/張佳琪攝至於曲目〈祭神〉則結合藝陣表演,首先由兩位藝陣表演者手捧淨香爐出場,再一位拿著奏板,配合由慢而快的箏聲,藝陣表演者以旋轉、踢腳等動作呈現莊嚴的祭神儀式。且相較於傳統藝陣表演多厚重的服裝,南藝大國樂系副教授黃俊錫說:「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在溝通服裝。」最後採用白色武術服,讓演出者的身段看起來更輕盈。 箏樂手演奏曲目〈祭神〉,藝陣表演者手持已點燃的淨香爐,呈現莊嚴的祭拜儀式。 圖/張佳琪攝黃俊錫說:「本次演出最重要的就是『結合』,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必須互相理解作品。」他認為,音樂演奏者常常專注於技術,而忽略曲子的內涵,加入偶戲與藝陣讓演奏者能從更多面向詮釋樂曲。谷方當代箏界樂團副首席、南藝大國樂系碩士班學生黃予璇說:「本次演出前需要先了解劇情,演出時也需聆聽偶戲導演說書,再加上對於場景的想像,才能將自己融入故事。」 《綻放刺桐城》音樂會將偶戲加入箏樂,展現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圖/張佳琪攝偶戲編劇陸昕慈表示,跨域演出最具挑戰的部分在於找出曲子的創作脈絡,因此他反覆聆聽樂曲,並融入孫元衡在台三年的心路轉折,才得以完成故事。谷方當代箏界成員、南藝大國樂系學生林譽庭說:「很難得在音樂廳演出跨界結合的傳統技藝,編劇也將台南文化帶入,演出顯得生活化。」他也提到,此次表演結合偶戲與藝陣,讓整個故事變得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