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藻間」淨化汙水 望解農工衝突
新知
第1667期
「藻間」淨化汙水 望解農工衝突
2017-11-29
【記者廖翊庭綜合報導】11月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查獲溪湖鎮一處電鍍廠涉嫌偷排廢水,危害當地民眾健康。為解決中南部電鍍工廠排廢水汙染農田灌溉水源的問題,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學生陳毅庭、薛嘉鈞研發「藻間」(Organism Purification Device),以淨化重金屬汙水、調節工廠環境等功能,使工廠排放水也能灌溉農田。 生物絮凝反應器「藻間」設計理念從最原始的農業生產到工業生產之間在地域上的衝突為出發,目的為解決水質問題。 圖/陳毅庭提供日常中民眾習以為常的鬧鐘、金屬裝飾、家電零配件、鑰匙等「閃亮細節」,都是經由「電鍍」而來,而整個彰化縣就是電鍍的大本營。其中,頂番婆地區更是工廠一級戰區。彰化本身無汙染處理管道,所有生活用水、工業廢水、農田灌溉皆於洋仔厝匯流排放,工業用地與農田雜亂錯落,重金屬汙染使農田不適合種植糧食。陳毅庭與薛嘉鈞發現農工兩大生產領域相衝突的問題,便著手設計「藻間」。藉由生物絮凝反應器,寄生於工廠與水源間的建築手法,同時改善工廠汙染空間。陳毅庭說明,生物絮凝反應器是置於淨化容器建築裝置裡,利用微生物技術,經由細菌、真菌、藻類等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的水處理劑,能調節光、淨化金屬廢水。「藻間」外型參考顯微鏡下的藻類狀態及樣貌,覆蓋於工廠上方。當汙水流過時,運用生物化學法,經由離子交換作用,使重金屬離子被藻類等生物細胞吸附,改變工廠生產汙水程序以達到水質淨化,希望藉此改變生產觀念以及農工之間衝突。 「藻間」外型參考顯微鏡下的藻類狀態及樣貌,覆蓋於工廠上方,改變工廠生產汙水程序以達到水質淨化。 圖/陳毅庭提供「藻間」獲得全國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金獎。薛嘉鈞表示,由於缺乏生物相關知識,經過蒐集大量論文及數據、與教授討論之後才完成設計,從基地調查到設計構想共費時兩個半月,其材料以及淨化方式皆經過評審認證。陳毅庭表示,希望未來將此理念實體化,並從單一工廠與農田擴展至整個都市,也會嘗試改良其尺寸為都市家具尺度進行操作,使藻間系統可應用於不同型態的建築。  
處心積「綠」 台灣綠建築制度待完善
專題
第1653期
處心積「綠」 台灣綠建築制度待完善
2017-05-18
【專題記者洪婉恬、邱麒瑋、張寧心、葉冠吟、黃昰熏、陳思慧綜合報導】走進一棟白色房子,陽光穿透大片落地門窗灑入屋內,照亮整棟建築。精心設計的風流系統,為濕熱的初夏午後帶來涼爽的空氣,特別裝設的雙層玻璃更能隔熱控溫。房子周圍一片綠意,蟲鳴鳥叫不絕於耳,外牆與屋頂鋪滿太陽能光電板進行發電,而露台除了佈滿各式植栽,也置有發電的風扇。這是新竹縣新埔鎮的松坡園綠房子,運用綠建築概念設計而成。政府推動綠建築認證已近20年,永續環境的核心精神是否真正落實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相關制度是否隨著時代演進而逐漸完善?台灣的綠建築真的夠「綠」嗎?政府力推綠建築 成效見解各方不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了推廣興建「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的建築物,針對臺灣位處亞熱帶高溫、高濕的氣候特性,於民國88年建立兼具節能環保與生態永續的綠建築評估(EEWH)系統,是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外,全球第四個採用科學量化標準認證綠建築的國家。建立綠建築評估系統同年,政府強制規定造價新台幣5000萬元以上的公有建築必須取得綠建築標章,每年核發的標章數量也逐漸攀升。根據內政部統計通報數據,截至104年底,全台累計核發5531件綠建築標章及候選綠建築證書。此外,內政部輔導成立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指定其為綠建築標章評定專業機構,今年度提交的預算中,與綠建築和綠建材相關的作業經費就比去年多出近千萬。綠建築評估系統包含九大指標,至少須取得四項指標才能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其中「日常節能」及「水資源」為必要選項。綠建築標章依達標程度高低分成鑽石級、黃金級、銀級、銅級與合格級,有效期限為五年。候選綠建築證書則是為鼓勵已取得建造執照,但尚未完工、無法領取使用執照的新建物特別成立的制度。凡是規劃設計合乎綠建築評估標準,即可獲頒證書而稱為「準」綠建築。針對台灣的綠建築標章,業界與學界有許多不同意見。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鄭宜平提到,93年起就於《建築技術規則》中增訂綠建築專章,規定所有建築都須依照此法來設計,「廣義來說,台灣現在沒有一棟不是綠建築。」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工程學系副教授黃國倉則認為,「這個標準只是最低門檻。」他直言,這樣的標準若與國外相比,可能不會被認同,至少要申請到綠建築標章,才能稱之為綠建築。https://youtu.be/GQjz5u2_IMA容積獎勵本末倒置  學者籲加強監督除了綠建築標章,政府容積獎勵的措施也引發爭議。相較於造價5000萬以上的公有建築依法被要求申請綠建築標章,對私人建築而言,容積獎勵才是申請標章的誘因。目前台灣「銀級」以上的綠建築能獲得容積獎勵【註】,1000平方米(等於302.5坪)以上為1.3倍、500至1000平方米為1.15倍。只要獲得銀級標章,建商便可建造更多坪數而賺取更大的利潤。建築師石昭永提到,因為建商以盈利為目的,會盡量蓋好蓋滿,既然政府有提供獎勵,建商就會要求申請認證。石昭永也指出,一般民眾購屋的首要考量多為格局或區位,而綠建築通風、隔音與節能等優勢通常屬於附加價值,「是建商行銷宣傳的籌碼之一。」 催生台灣綠建築制度的建築師林憲德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每獎勵商業區一公頃的容積率,就等於毀掉20公頃的森林,因此再怎麼鼓勵綠化綠建築,也趕不上容積率毀林的速度。黃國倉也表示,適度的獎勵能提供建商誘因,但不應氾濫。現行制度下,建商先嚐到容積獎勵的甜頭,但在建案售出後卻不需要負起維護的責任。台大生物環工系退休教授韓選棠指出,應該要在建築物落成數年後追蹤檢視,如果都一樣「綠」才能核發標章,「否則怎麼知道哪些植物會活?哪些昆蟲會來?」他批評現行制度無法檢討成效。標章的五年有效期限過後,應由社區大廈管理委員會或建商進行維護,但目前權責模糊不清,綠建築若有損耗而無法即時維修,反而傷害環境。維護管理權責不明 綠建築喪失永續精神許多建物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卻未依預期計畫達成綠建築的標準而無法申請標章;即使申請到綠建築標章,但缺乏監督與強制延續標章,綠建築也因此後繼無力而失去核心價值。候選綠建築證書的原意是希望能提供事先評估及進行適當設計的機會,減少建築物完工後無法修改,或必須耗費更大成本改正的狀況。但許多私人建案申請候選綠建築證書後,卻沒有依照當初的規劃建造,導致無法申請到綠建築標章。因此制度實施16年來,獲得標章的綠建築數量比候選綠建築證書少了超過一倍。石昭永表示,建商常會把陽台外推或提升公共設施比例,導致執照與完工面積有落差,因此無法申請標章。尤其台北市容積率小又寸土寸金,「陽台也賣不了多少錢,但室內從三坪變五坪,就是幾十萬、一百萬的差距。」根據《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第八條規定,通過主管機關核可獲得容積獎勵者,應繳交一定比例的保證金,若未在使用執照核發兩年後取得綠建築標章,保證金就會被沒收轉為地方都市更新基金。目前全台取得綠建築標章的建物總計超過2000件,至今已有1288棟建物的標章已經失效,比仍有效力的建物還多。石昭永認為政府沒有在管,他經手的案件中,只有五分之一的業主在五年有效期限結束後,提出延續申請標章的要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徐虎嘯也坦承,綠建築標章並沒有強制力,「標章是自願申請的,並沒有法律強制要求,是一個榮譽制。」由於容積獎勵是各縣市政府制定提供,內政部無法規定所有建築都需具備標章,僅能要求公部門必須申請。但關於標章的延續,不論公私建築,中央都無法強制規範,必須倚賴地方政府提出自治條例管束。台北市政府為避免綠建築「不綠」,且考量綠建築標章牽涉到容積獎勵,須符合公共利益,為促使建商依約在領得使用執照兩年內申請綠建築標章,因此採取保證金制度。今年3月初通過《台北市綠建築保證金及維護費用管理辦法》,將來會向建商收取工程造價5%的保證金,公寓大廈也須提撥50%的公共基金作為綠建築維護管理基金。忽略環境影響  綠建築評估應涵蓋整體對於綠建築的認定方式,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王价巨認為應考慮對整體環境的影響而非單體建築。他表示,從初期的可行性評估與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到最後的維護管理都很重要,目前的綠建築標章卻只看見完工的時候,套入標章公式的數值是否符合標準。王价巨指出,現行綠建築標章制度多能憑特殊設備達標,卻忽略前後比較的過程。舉例來說,「原本有一座原生森林,建商卻把它全部砍掉蓋綠建築,這棟建築其實一點也不綠。」【註】:全台僅新北市的綠建築需到黃金級以上才能獲得容積獎勵。
翻轉綠建築 扭出永續新概念
藝文
第1632期
翻轉綠建築 扭出永續新概念
2016-10-13
【記者劉祐齊台北報導】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學生「早安少女組」1日以〈散發吧!種子〉,拿下「台達綠築跡設計營」設計競圖比賽第一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8日也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依照設計圖改造建築物,向民眾展示此優勝作品。民眾轉動手把,操作人力發電系統,產生的功率會以燈亮的方式顯現在一旁大樹圖案的看板,當看板上的大樹燈全亮時,一顆裝有種子的扭蛋會從建築外的管子流出。參賽團隊在鸚鵡螺造型、頂樓佈置盆栽,兩個條件下發揮創意,改裝台達電在民國102年台灣燈會中,放置投影機的小房子。團隊學生張意表示,設計圖結合大樹散發的意象及大眾互動裝置的概念,希望民眾能將扭蛋中的種子帶回家種植,將綠建築的概念散發出去。評審、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表示,扭蛋的互動設計令人印象深刻,且建築物與發電裝置結合的很好。五位團隊學生時常接觸綠能環保設計的相關概念,因此希望民眾可以透過人力發電系統,體驗使用零污染、不耗費資源的電。團隊學生沈孟瑾表示,如果比賽時間再多一點,想要利用「水耕」的概念,在建築物周圍擺滿水耕植栽,讓民眾採收食用蔬菜。目前台灣已有3000棟以上的綠建築,而此競圖比賽也希望學生發揮創意,在華山文創園區向民眾推廣綠建築「花費最少的資源建造,產生最少的廢棄物」的概念。專案人員謝雯凱也說:「綠建築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早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小房子在民國102年被台南社區大學所認領,因應此次活動出借給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華山展出。展覽在23日結束後,將會還回台南社區大學,繼續展示低碳、綠能的概念。 1日舉辦的「台達綠築跡設計營」,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學生「早安少女組」以〈散發吧!種子〉獲得第一名。圖/早安少女組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