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生活
第1797期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Meta自2023年7月推出社群平台Threads,上架臺灣已滿一年,網友將其戲稱為「脆」。根據統計,臺灣的Threads主要使用者集中在16到24歲的Z世代,每日平均使用時長高居全球之冠。不少人認為,Threads逐漸超越Instagram和Dcard,將成為臺灣社群媒體的新寵兒。 Threads滿足了現今Z世代滿足隨手發「廢文」,在社群媒體上隨時更新生活日常訊息的習慣。與現有社群媒體相比,Threads 尚未被網軍或廣告入侵,使用者也更易接觸陌生人的發文,故成為網友談論政治的新天地。也因此,許多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紛紛加入Threads。使得Threads的註冊人數在2024臺灣總統大選期間,大幅提升。諷刺的是,使得Threads在臺引發話題的契機之一卻是Meta曾表明將不主動推送的「政治」內容。 Threads以文章留言數量為優先的推薦標準,使得網友若想在Threads獲取大量關注,就必須讓自己的發文能吸引眼球,進而引發共鳴與討論。因此,能在短時間以單一發文引爆話題的「流量密碼」,例如與獵奇、虐心、公審等有關的主題發文,便成為許多網友熱衷追隨的類型。然而,匿名性所帶來的自由討論空間,也讓部分使用者在互動中失去了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導致一系列脫序行為的發生。雖然Threads為台灣網友提供了另一個多元意見交流的平台,許多發文卻逐漸偏離公共討論的核心議題。隨著情緒在對話中蔓延,理性討論的界線常常被情緒化的發言取代,使Threads成為情感宣洩的場域。社群媒體上的公共論壇變得破碎,甚至令人感到焦慮或挫折。 Threads作為公共空間,用戶在發表任何言論時,必須謹慎考量其潛在影響以及應承擔的責任。而對社群平台而言,如何劃清言論自由與濫用之間的界限,以及在管理上取得自由與管制的平衡,是亟待解決的挑戰。平台應避免過度限制,以免壓制言論自由,然而也必須有效防止言論暴力和網路霸凌的蔓延。當涉及仇恨言論或獵奇內容等可能對個人或群體造成心理傷害的情況時,平台需明確界定與用戶之間的責任,確保雙方在管理與使用的過程中各自履行應有義務。
AI辨識手寫軌跡 生成獨有書法字體
新知
第1775期
AI辨識手寫軌跡 生成獨有書法字體
2022-12-14
由左至右分別為團隊成員邱世宏、劉沛勳、楊奕炫、廖祥任、陳玟伃、霧峰農工電子科老師洪睿懌、頒獎人和指導老師張傳旺。 圖/書法大師團隊提供【記者何予綜合報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寫字,都是透過電腦打字。」為推廣漢字之美並帶動書寫,勤益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書法大師」師生團隊,開發「空中揮毫書法生成系統」,透過模擬真實手寫狀態生成獨一無二的字,同時解決商用字體的版權問題。此系統在第四屆大手攜小手智慧創新應用競賽獲得冠軍。空中揮毫書法生成系統由「空中手寫辨識」和「漢字書法生成」兩部分組成。首先空中手寫辨識會利用MediaPipe(註一)手部追蹤模型,建立手部21個關節點,藉捕捉節點位置的改變,追蹤畫面中手部在空中揮動的軌跡圖形。接著,再由書法生成系統,將描繪出的圖形生成出具有書法風格的字型,「不用準備毛筆、宣紙、墨汁,透過電腦運算就能寫出書法字。」團隊成員楊奕炫補充。註一:MediaPipe 是一項多媒體機器學習模型應用框架,透過MediaPipe可以達到手部追蹤、人臉檢測或物體檢測等功能。 使用者在空中比劃出字型後,選擇想要生成的書法風格,便能夠將手寫軌跡生成出該風格的文字圖檔。 圖/書法大師團隊提供團隊透過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註二)訓練「漢字書法生成」系統。楊奕炫以仿冒者和鑑別者作為比喻說明,團隊將書畫字帖作為資料給機器學習後,仿冒者會仿冒出類似的圖像,鑑別者則會鑑別仿冒圖和真實字帖的差異,「所以兩個網路一直對抗,就會讓模型成長得越好。」註二:生成對抗網路是深度學習中與人工神經網路相關的一項應用。相互對抗的生成網路與鑑別網路,可以大幅減少機器學習時需要的資料量。使用者只需對鏡頭書寫後選擇想要的字體,系統便會依手寫軌跡生成該風格字型。楊奕炫解釋,系統不會辨識手寫軌跡是什麼字,而是直接將圖轉換成圖,手寫字經過圖像編碼器後,會慢慢提取圖像特徵,經過圖像解碼器,一步步生成出書法風格的字型。 空中揮毫書法生成系統操作介面,使用者只需自備帶有攝影鏡頭的電腦,便可以在螢幕上看到描繪的字型和生成的結果。 圖/書法大師團隊提供「我們比較想解決的是商用字型,很多字型都要花高額的版權費。」指導老師張傳旺表示,將來此系統開放大眾免費使用,能提供設計師做出具有個人風格的字。因海報設計等製圖需求,而曾經購買商用字型的洪振嘉表示,在設計時為達到清晰傳遞資訊的考量,較少使用手寫風格的字體,即使使用也會為統一整體視覺,選擇每個字型樣式都經過精準設計的字體。「它固然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創新,但它不會改變字體製作、字體販賣的大環境。」洪振嘉說。張傳旺坦言:「觀眾對著鏡頭比劃,螢幕上就會出現,當然是娛樂效果比較大。」但他也表示,目前技術可以結合其他輸入方式,例如使用手寫板,或者直接將文字拍照上傳系統,便能有效率地生成字串,應用在製作春聯等用途。系統目前已可產出七種不同的書法字型,團隊未來將持續訓練系統,擴展應用範圍。
讓AI決定午餐!雲科大創個人化美食推薦系統
新知
第1773期
讓AI決定午餐!雲科大創個人化美食推薦系統
2022-12-01
【記者張倩怡綜合報導】不論是平時午餐要吃什麼,或是出外旅行該品嘗哪些美食,皆為不少人的煩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學生團隊研發「基於生成對抗網路之適地性美食推薦系統」,能夠按照使用者的所在地、用餐時間、預算等條件,個人化地推薦適合的美食。此發明獲得「2022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金牌。台灣餐廳選擇眾多,路邊攤、小吃或老店琳琅滿目,但現有的美食推薦程式,大多依靠用戶的瀏覽記錄、搜索關鍵字等資訊,而新用戶卻會因無歷史記錄,導致系統無法進行推薦。團隊成員賴睿涵表示,當今的系統時常因資料缺漏而無法進行客製化推薦,「因為傳統演算法是找跟你相似的使用者來推薦給你,可是使用者不可能每一個商品都有瀏覽過。」團隊以美食二選一的小遊戲收集使用者喜好,再利用生成對抗網路(註)讓AI自主學習,並生成虛擬數據比對真實樣本,透過重複訓練使AI生成的結果盡可能接近使用者喜好,「我們給它資料集去學習,然後進而去產生出那些我們希望它產生出來的資料。」團隊成員詹宜諠補充。當完成訓練後,不論有無歷史記錄,使用者只需直接輸入個人條件,如性別、年齡、預算等資料,AI就可以按所在地直接進行個人化推薦。註:生成對抗網路屬於機器自主學習的技術,由鑑別網路與生成網路組成。生成網路會隨機取樣並模仿真實數據產生樣本,盡可能地欺騙鑑別網路;鑑別網路則為真實的樣本,需從真實樣本中盡可能分辨生成網路所產生的虛擬數據。生成對抗網路透過兩者相互對抗產生結果。除了以二選一小遊戲收集數據作訓練,團隊也計劃透過使用者的回饋,回報最終選擇的餐廳以及推薦結果是否實用。賴睿涵表示,若系統產品化後和店家合作,店家可以選擇付費獲得分析後的使用者數據,「例如喜歡這家店的可能有80%是女性,然後20%是男性。」他進一步說明,店家可以藉此了解自身的客群,並制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使此系統能實現商業化。經營美食帳號的沈采蓁表示,自己找餐廳時不曾使用美食推薦程式,而是參考社交平台推薦的美食帳號,並上網搜尋店家的介紹和評論,每次都需經許多步驟。因此,他相當認同系統的實用性,也建議團隊可加入更多的考量細節,「例如喜歡吃麵食、不吃辣、吃素等來強化搜索結果,同時進行更精確的系統推薦。」
3D列印結合傳統金工 《雲端上的信仰》探討網路世代
藝文
第1773期
3D列印結合傳統金工 《雲端上的信仰》探討網路世代
2022-12-0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系研究生蕭劭渝舉辦個人展覽《雲端上的信仰》,意圖呈現新世代年輕人與雲端網路世界之間複雜的關係。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台南報導】「過去的雲端遙不可及,但現在這個時代,雲端是數據組出來的,我們很相信這些,而他也是一種信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研究生蕭劭渝,於11月19日到12月5日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展間展出《雲端上的信仰》,展覽結合傳統金工與3D列印技術,打造立體的金屬工藝作品,試圖呈現網路世代年輕人的文化生態與內心世界。蕭劭渝認為,過去「雲端」一詞象徵天上神祇存在的神聖空間,宗教氣息濃厚,而本展中他將「雲端」比喻為新世代的信仰,描述年輕人對於雲端網路的依賴。他也指出,正因為現代網路資源豐富,「把事情做對」常被大眾認為理所當然,所以當年輕人在實踐自我時,便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存在。他以自身為例進一步補充,「像我們年輕藝術家要被看見, 面對這些無時無刻推陳出新的創意,就會有一種『做什麼都有人做』、『想過的都有人想』的挫折感 。」「面對現實中的無奈有一種不得不屈服、不得不謙卑,或者是一種倒下或軟爛的狀態。」蕭劭渝說。展覽展出主題名為《僧》的系列作品,他將傳統金工鍛敲工藝輔佐3D列印技術(註一),使作品能夠展現一般金屬鍛敲工藝(註二)達不到的彎曲度,顯現年輕世代在無形壓力中的壓抑姿態。觀眾謝毅弘也說:「在那些扭曲的瓶子裡面,我也看到年輕人的那種不屈服,雖然他頭已經彎下去了,但他還是試著要仰頭。」註一:3D列印技術是先藉由電腦軟體繪製「虛擬藍圖」,再交由3D印表機依據指令,在支架或平台上,以層層堆疊或燒熔的方式,將液態、粉末或薄層的材料,製造成立體物品。他最突出的優點是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電腦設計出任何形狀的數位模型。註二:金屬鍛敲工藝,為金屬工藝領域的一項專業技術,簡單來說便是將金屬透過鐵鎚敲擊,配合鉆具的使用,將其打成立體物件。 《僧》系列作品,挪用亞洲文人對花器借物寄情之文化,敲製出許多看似不實用或是根本不能用的擬人瓶器投射出自我面對未來的心境與態度。  圖/林玟君攝 〈僧-面面相覷〉藉由瓶身影子長短、方向的不同,呈現出年輕世代的人們在網路世代之中複雜的心境。  圖/林玟君攝「我想呈現雲端世代怎麼去計算神性,就像現代社會中會把人的價值量化。」在另一系列作品《新時代信仰》中,蕭劭渝將從網路上下載的神像當成素材,再透過3D列印技術輸出,製造出變形的神像模型。他也透過堆疊、拼貼的手法顯現網路世代中年輕人複製、貼上資料的習性,反映當代的速食文化。現場工作人員許天韻分享,「在一個個複製品當中,好像可以看見我們在現實與虛擬之中的那種拉扯。」 〈複製,貼上,新時代信仰〉取雲端時代與當代複製技術的特質,表現這個新時代裡「扁平」、「去脈絡」、「斷裂」的存在狀態。  圖/許天韻提供 〈航向意嚮的彼端-精神勝利-中指人〉將巨大花瓶放置在人微小的身軀之上,呈現人的身軀近乎凹折的狀態,表現出內心的無奈與壓力。  圖/林玟君攝《雲端上的信仰》呈現年輕人對網路的依賴就像宗教一般存在於社會。同時,蕭劭渝在展覽中呈現年輕人在網路世代中的心境與態度,試圖建立作品與新世代的連結,讓觀眾產生共鳴。他也說:「我想透過藝術的方式傳遞出陪伴,告訴跟我處在相同世代的年輕人,你並不孤單。」
【社論】善良有可能平等嗎?論唐寶寶事件中「鋒利」的同理心
校園
第1772期
【社論】善良有可能平等嗎?論唐寶寶事件中「鋒利」的同理心
2022-11-24
一名唐氏症患者(以下簡稱唐寶寶)日前至某炸物店購物,因忘記帶錢而無法付出40元,炸物店老闆與唐寶寶交涉無果後,決定報警處理。該事件被上傳至臉書社團與各大媒體,網路輿論迅速發酵,部分民眾惡意檢舉炸物店並留下大量負評,最終,炸物店不堪輿論重負而拉下鐵門,Google評論上也顯示該店永久停業。支持唐寶寶的民眾,多是基於對身心障礙者(以下簡稱身障者)的同理心而採取行動,同理心是促進個體或集體換位思考的推動力,為何在唐寶寶事件中,反而成為傷害他人的驅動力?因此,同理心能否「平等」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面對弱勢族群時,大眾常願意提供更多資源與同理,以達「齊頭式平等」。在唐寶寶事件之初,無論是社群平台、報導標題,大多持「唐寶寶受欺負」、「只為40元就報警太誇張」、「得理不饒人」等觀點。直至炸物店關門,並傳出炸物店老闆不堪輿論壓力,炸物店老闆頓時成為輿論弱勢後,攻擊言論才轉向。值得反思的是,當大眾追求齊頭式平等時,是如何衡量自己要給予弱勢多少的資源與同理心,這件事是否可能被量化?答案顯而易見是否定的,如「唐寶寶比起炸物店老闆弱勢多少」等抽象問題,並不能被準確地換算成弱勢所需要的資源多寡。最終,所謂的追求齊頭式平等,只能淪為大眾合理化差別同理心的說法。那麼,以立足點平等對兩者進行換位思考,難道就是唯一正解嗎?不能說這個概念對所有事情都適用,但在唐寶寶事件中,立足點平等會是個更合適的選擇。尤其在事件中,大眾屬於資訊不對等的一方,其他如「炸物店老闆是否知道對方為唐寶寶」、「炸物店老闆本身的身心、經濟狀況如何」等變因不明的情況下,比起齊頭式平等,立足點平等更能給予兩造同等的尊嚴,也更能避免換算障礙或劣勢為同理心時發生的誤差。從唐寶寶事件中可見,造成傷害的癥結點在於部分民眾過激的行為,即使出於同理心,但仍可能對當事人造成難以抹除的傷痛。同理心並非救贖蒼生的萬靈丹,同理之前,不妨審視自己究竟是換位思考,還是出自同情與憐憫,避免造成對方不必要的心理傷害。「社會需要更多同理心」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控訴著社會有時過於理性、冷酷的那一面。但在發揮同理心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自己「為何而做」、「如何去做」,以及「如何做才不會錯」。同理心是一種能力,而同理是一種行動,擁有能力後,我們更該懂得如何正確地行動,莫讓同理心成為我們對他人扣下板機的理由。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專題
第1765期
當音樂不只耳朵能體驗 虛擬元宇宙共創感官饗宴
2022-04-28
【專題記者劉亭妤、張博涵、羅子恆、吳凱西綜合報導】行走在各色燈光堆砌而成的道路上,腳步伴隨滑鼠聲噠噠,朝著演唱會場前進,倏地,在服飾店前停下,線上付款購買歌手聯名款服飾並一鍵換上,唯有身著這件衣服才有擠進搖滾區的資格,粉絲身影之間凝結出屬於彼此的認同感。此時,門鈴聲一響,才驚覺原來剛剛所經歷的,是虛擬角色帶領自己享受的一場線上演唱會,而手上剛送來的包裹中裝著沉甸甸的衣裳,和方才虛擬世界中所著一模一樣,享受音樂的快樂也因此得以延續到現實。幾坪大的否極泰來音樂股份有限公司裡,執行長李漢群在採訪進行中丟出他的大膽想法,那是他對音樂元宇宙的想像:設定虛擬角色,在參與虛擬演唱會的過程中體驗「現實」與「非現實」交織而成的嶄新體驗,「我們會去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從裡面去開發一些商機。」李漢群深信流行音樂產業能引領社會,相信創新想法就像他所熱愛的音樂,只要彈奏出第一個音符,所有的想像都可能接連發「聲」。不只開發商機,也創造專屬虛擬世界的音樂體驗,觀眾能隨意走向鼓手,或者靠近吉他手,玩轉音源、體驗不同樂器的音量組合,「所以在音樂的設計上面,可以做各式各樣的玩法,它就已經不是我們平常聽到的音樂。」背對窗戶的辦公桌前,如此的想像已經不知道在他的腦中上演了幾回,若時序流轉回十年前,這樣的天馬行空猶如癡望夜間點點星光,如今,隨著新虛擬科技日新月異,畢書盡於民國109年出道十年之際嘗試運用VR技術舉辦演唱會;隔年A-Lin在360度投影空間創造沉浸式展演;同年Julia吳卓源與婁峻碩SHOU共演《在田星球-翻玩音樂趴》XR音樂節目;今年,五月天舉辦突破三維空間、以元宇宙為概念的《陪你跨年線上演唱會》...,音樂人紛紛嘗試虛擬形式展演,漸次走上音樂元宇宙的實踐之路,創新的想法得以像真切可觸的燈火,被捧在手心感受。 A-Lin去年攜手音訊品牌「Soundcore聲闊」演出《Soundcore聲音夢境:A-Lin線上音樂會》,創造出兼具視覺、聽覺的沉浸式體驗。 圖/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提供疫步藝腳印:疫情成虛擬展演推手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即使疫情控制不斷被各種變種病毒打回原點,在一切看似沒有明顯地好轉的低迷時局,虛擬科技產業卻得到蓬勃發展的空間。「隨著科技本來就會線上化,但因為疫情,加速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李漢群回憶,在民國109年疫情爆發之初,表演邀約陸續取消或延期,原先預估半年能有10場表演,突然之間只剩下一、兩場,表演模式也改成線上展演,「2020年疫情剛開始,就是在嘗試替代實體表演形式,那是一個轉型的情況。」旗下藝人YELLOW黃宣不只接觸LINE線上演出,也多了BEATDAY虛擬展演的合作機會,從單純的實體表演線上化,轉變成一種結合全息攝影、VR、AR、XR等新科技技術的表演與互動形式,透過立體建模、特殊的攝影方式,在觀賞體驗上創造更多種可能。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也期待虛擬音樂展演的未來發展,「我曾經有這麼想過,這(虛擬音樂展演)就只是因為疫情關係的替代品,但沒想到疫情到第三年還沒有結束,然後這樣的產品看起來好像在發展中。」樂樂欲視 藝人融新科技創出多元演唱會實際走到表演前線,我們看見藝人運用不同媒介、場域,展演的各種虛擬演唱會。金曲音樂人阿爆就曾在「双融域 AMBI SPACE ONE」舉辦《聲.森不息》虛擬演唱會,視覺上用虛擬影像360度呈現壯闊的自然場景,阿爆則在其中擔任領航者,帶領現場觀眾一邊漫步在海面、森林、山谷中,一邊聆聽著歌手嘹亮的嗓音。阿爆認為虛擬技術再現了他對自身作品的視覺想像,「視覺設計的根基都是從我的音樂去發想、延伸,再被其他人重新轉譯,那也會有他們自己的靈魂在裡面,我覺得是很特別的一件事。」相對於《聲.森不息》用實體空間展演的方式,饒舌歌手蛋頭則和我們分享截然不同的演出經驗。他去年曾與虛擬實境音樂平台BEATDAY合作,出演《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BEATDAY將演出場景打造成末日西門町,觀眾能在家使用電腦,以遊戲角色的身分在此元宇宙中穿梭、飛行,獲得360度的觀看體驗,還能更換角色服裝和髮型,而演出者則是以3D全息投影(註二)的方式在場中央饒唱。初次接觸虛擬表演的蛋頭興奮地說:「我覺得蠻新奇的,最後看到成品也覺得很帥!」註二:3D全息投影又稱為全像投影、全像3D,利用光線原理紀錄與呈現真實立體影像,使用者無需配戴任何眼鏡或頭盔等特殊設備,僅用肉眼就可看到立體虛擬人物或物件,此技術可用在展覽、商演、娛樂、交通工具展示等場合。而上述的線上虛擬演唱會常採用「多視角」進行場景設計,除了舞台正前方的視角外,還有主唱、導演、側邊或後台等視角供觀眾探索。李漢群更透露,在黃宣未來虛擬演唱會的DEMO中,觀眾能透過手指或滑鼠調整觀賞角度,「我就直接轉到樂手的臉前面去,還可以看黃宣的光頭後面到底是怎樣,這個就會很有趣。」然而面對新型態的演出方式,歌手及音樂產業工作者們都仍在摸索、學習。阿爆分享,歌手在虛擬演唱會須注意許多有別於傳統演唱會的細節,例如在綠幕前與鏡頭互動時的距離掌控,也要讓肢體習慣面對鏡頭。蛋頭也提及在綠幕攝影棚中演出時,因自己的造型不適合後期製作,須當下臨時更改,「它細節要求蠻多的,我原本蠻喜歡我的造型,但我的頭髮比較不好掃描,所以我後來改戴黑色的頭巾,也因為身上有一些衣服顏色比較接近綠色,會被綠幕吃掉。」 《大嘻哈時代》全息投影演唱會團隊前期在360度綠幕攝影棚中拍攝歌手表演,後期再將歌手製作成虛擬替身並融合遊戲引擎,打造音樂元宇宙。 圖/饒舌歌手蛋頭提供雖有許多細節待適應,演出者對新型態展演多保持正面態度。阿爆表示更多樣的展演方式是必然趨勢,蛋頭也說:「希望自己的表演方式愈來愈豐富,有新的、有趣的元素都會讓我想嘗試。」音樂製作人李漢群也積極看待變化,「藝人有一個使命感:他必須要帶領所有群眾和這個社會往更好的方向走,所以科技走到哪邊藝人就要走到哪邊,甚至藝人要去帶領科技去走向我們想要的地方。」他認為藝人必須跟著時代趨勢轉型、嘗試,才能讓自己成為流行性的代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虛擬展演硬體、資金處處碰壁​​但當焦點轉回螢光幕後,卻能看見更多虛擬音樂展演的困難之處。以觀賞體驗來說,網速經常扮演關鍵因素,曾製作虛擬線上演唱會的馮建彰直言:「一慢的話什麼事都做不了,所以平台、硬體建置的網路要快是基本。」然而即使製作方的網速理想,接收方的網路頻寬不足,製作方的努力仍可能是徒勞,李漢群透露,「以個人化的手機來講,5G還是很弱,其實如果用過BEATDAY就知道,他(黃宣)在動作上面是有一點點卡的,有點lag這樣。」表演者阿爆解釋,若聲音、畫面產生延遲,將會導致觀眾無法感受到作品要表達的內容。此外,設備普及化也是難關,馮建彰指出,現在擁有頭戴式VR顯示器的人口比例不高,即使擁有顯示器也鮮少用作體驗音樂表演。在技術困難之外,馮建彰進一步說明製作方的成本考量。事實上,即使籌辦一場虛擬演唱會的花費比實體演唱會高出一些,也非製作方望之卻步的原因,真正的發展困境是成本難以回收:因為VR客群基數過少,且演唱會的受眾仍習慣觀賞現場演出,「這會不會回歸到演唱會是不是原本就該屬於現場的,你會很難去把它移植到虛擬上面。」所以虛擬演唱會是否能複製實體演唱會的模式?成果仍有待檢驗。除此之外,線上演出的付費機制也是成本難以回收的因素之一,華納音樂華語部行銷總監Catherine表示,票價的訂定還需要時間與觀眾共同建立價值概念,「要去小巨蛋或是要去北流開演唱會,你可能知道一張票3000、便宜一點的1600、VIP要4000,這些你是很有感覺的,但是一場線上演唱會,200你要出嗎?2000你要買嗎?」李漢群補充,因為線上演出大多都是免費入場,導致整體演出的收入僅靠廣告與贊助,甚至無法提供表演者該有的酬勞。最終產品的品質也影響民眾參與虛擬演出的興趣,馮建彰坦言,「這些虛擬產品其實是有的,但是拍攝下來的成果很糟糕。」但他將其歸咎於我國當前少有創作者在VR演唱會這項產品上努力耕耘,當未來更多人投入VR創作領域後,便有機會產製優秀作品;Catherine也認同這樣的展望,「以現在的角度來看2、3年前的虛擬音樂展演作品,會覺得有點好笑,這個產業、技術變化地其實真的非常快。」未來,當更快速穩定的5G網路涵蓋率提升、輕便又價格親民的VR眼鏡問世,虛擬世界的世代才會真正到來。夢想動畫企劃陳昶安認為,唯有在人手一副VR眼鏡時,元宇宙等虛擬型態的展演才有可能發生,目前BEATDAY的嘗試,僅是一場試圖提供大眾未來想像的實驗,並直指若是台灣要走到下一步,「技術一定要跑得比民生所能達到的程度還要快。」陳昶安身為虛擬內容產製團隊的一員,強調必須盡快完善場景設計、4D建模(註三)、動態捕捉等技術,台灣才能夠因應未來需求的發展。註三:利用多視角攝影機捕捉真實的人物動作 , 再製作3D人物模型動畫。其攝影棚又分為綠幕攝影棚、LED攝影棚兩種。虛實共存開創展演無限可能 引領音樂產業步入嶄新旅程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實體演唱會與虛擬音樂展演仍是兩種不同的產品,任一方皆無法被取代。Catherine認為,實體和虛擬音樂展演存在著互補的關係,空間場域、互動設計與體驗上的差異,創造兩者並存應用的機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強調,只有將內容做出差異,才能在疫情後持續吸引觀眾欣賞、參與線上虛擬音樂展演,「不建議把實體演唱會原封不動複製。」Catherine則解釋,當華納選擇要舉辦演唱會時,如何在兩者間衡量?即使藝人、唱片公司、音樂圈在疫情時代下仍然重視實體演唱會,「我們注重的還是當下藝人和粉絲的需求或他們最想要的關係。」華納音樂華語部目前也正在接洽虛擬音樂展演的案子。不過虛擬展演尚需與其他媒介結合才能趨近音樂元宇宙的多樣化特質,馮建彰提出兩大可行走向,他認為,在電玩世界裡產出虛擬偶像,或將真實偶像投放到虛擬世界中,都具備高度發展性,「這在國外都發生過,只是台灣還沒有一個電玩的產品能夠讓人進去辦演唱會,但我覺得這是未來的可能性。」直播化也是另一讓觀眾更易於接近虛擬演唱會及表演者的方式。Catherine想像未來或許也能利用區塊鏈技術,形塑演唱會文化,「以前我們去演唱會會到旁邊買周邊,那我們也可以把買NFT當作買周邊,打造一個元宇宙的概念。」 展演製作團隊FREES 自由的設計創意總監馮建彰認為,虛擬與實體演唱會不但不相衝突,還可綑綁銷售,「看完真實演唱會後你會回味無窮,你多希望回到家後你的偶像又在線上跳出來說我們繼續安可一個小時,這是兩種不同的產品,在賣門票的時候就可以一起行銷。」圖為馮建彰工作照。 圖/馮建彰提供相較於台灣,目前國外已在虛擬音樂展演領域累積許多經驗,例如Travis Scott曾與電玩《要塞英雄》合作,化為巨大的虛擬分身在遊戲中開唱;Michael Jackson過世後還在美國告示牌音樂獎頒獎典禮上「出演」。林日璇認為這些跨平台、跨時空的應用便是虛擬音樂展演的迷人之處,「這是實體沒辦法達成的事,觀眾看到就會覺得好酷,真的是未來世界的演唱會。」若要借鑑國外經驗,馮建彰認為台灣音樂生態尚缺乏追逐偶像的氛圍,「台灣現在的走向都在講創作、獨立樂團,沒有追星偶像,很難營造那種去追逐藝人的氣氛,產品就沒辦法太火熱。」並解釋,擁有大量粉絲的藝人才具備足夠的資源去靈活選擇音樂展演形式,粉絲規模太小便難以創造大型產業鏈。也正是產業發展未成熟,所以才使得台灣現階段多由影像產製端邀約藝人進行嘗試,而非藝人主動尋求合作,整體音樂產業在環境影響下,仍然普遍缺乏發展虛擬音樂展演的動機與自主性。對此,馮建彰建議,因華語音樂較著重歌詞的表達,若要擴大台灣音樂市場,或許能從外國華語市場著手。Catherine則認為產業動向終將順從消費者的需求,「不管技術怎麼改,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為什麼會想要看演唱會,音樂人、創意人都應該要對觀眾有更多觀察及了解,才能做出更感動人的東西。」當民眾與音樂能猶如耳機的兩端創造共鳴,屆時不論透過何種形式展演,才能都讓專屬於台灣的聲音在人心震盪不絕。
與「外來種」共生成日常 黃育晨重思網路洪流
藝文
第1761期
與「外來種」共生成日常 黃育晨重思網路洪流
2021-12-22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呃啊!呃啊!呃啊!」兩台明亮刺眼的螢幕在黑暗的空間中,不間斷地傳送干擾的聲音,而螢幕兩側的大型圖像,如告示牌般引領觀眾進入場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黃育晨於2021第16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發表作品《不能結果,也能結果》,重新打破現代人閱讀訊息與影像的習慣。作品於10日至19日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黃育晨透過對於一張從網路上擷取、收集的圖像,進行一連串的腦補。此材質為帆布輸出,不像布那麼柔軟,不過具有韌性、可以反光、變形且凹折的。 圖/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影像中的旁白說著:「摔落一地的安⋯⋯球型物體,因為落山風的關係,從機車上一摔而空。」黃育晨表示,因為新竹落山風很大,路邊機車上的安全帽都會被風吹起,而路人為了讓安全帽不要落地,就把它掛在樹上,形成特殊的街景,讓本來不能結果的樹也能結「果」。他以一張在網路上大肆流傳,一頂頂安全帽不尋常地被綁在同一棵樹上的圖像作為創作靈感,他說明,安全帽代表寄居於他人之上的「外來種」,落山風則被比喻為營養,以協助外來種能安然地定居在台灣這塊土地。他興奮地說:「很多原生地不在台灣的,都因為長久寄居在台灣,而形成了我們的一部分,甚至轉譯。」 以大型帆布輸出作為「鋪設山路」的概念,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黃育晨欲給予觀眾一個清晰的路線,慢慢引領觀眾進入展出主題。 圖/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黃育晨提到,樹上一顆顆的安全帽與福壽螺、葡萄擁有相似的符號,皆代表外來種。觀眾黃彥超說:「黃育晨的作品可貴之處在於,有很多真實影像的參與其中,這表示了很強烈的身體經驗在這個場域當中。」他也認為,影像中黃育晨用手一個個滑過臉部的動作,與某種擺脫不掉的宿命感相互呼應。黃育晨謹慎地說:「影片中的文字敘述,是我視訊息為一個很表面、很洪流般快速沖刷的表達方式。」他補充,福壽螺和移工的原生地都不在台灣,但他們居住在台灣的時間相當久,也漸漸成為台灣「本土」常見的元素。他巧妙地透過這個「不太相關的相關性」,把事件與符號串連在一起,以呈現訊息在傳遞時的混亂、失真以及失準的狀態。觀眾許哲豪說:「我感受到他想表達一個無處安放的焦慮。」 此為以玻璃輸出的材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黃育晨興奮地說:「那時候想嘗試透明的感覺,可藉此塑造後面的空間感。」 圖/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網路就是我們的原生地。」身為二十世代的黃育晨一派輕鬆地表示,網路不再是外來種,反而成為了我們的延伸,已經融入身體的一部分。而許哲豪則認為,面對網路中的訊息洪流時,這個焦慮化為一個「我」的集合體,而這個集合體又被轉譯為詼諧的文字,創造出一種迷因式的結構,是荒謬的、飄飄然,更是輕盈的。黃育晨也提到,當代語彙正在快速大量的被挪用、複製及貼上,並希望透過作品一層層地推進,呈現網路參雜各種雜亂符號的狀態。 創作者以錯綜複雜的鐵構支撐起螢幕與平面圖像輸出,欲透過看似冷冽的硬體形塑出一個動態的差距。 圖/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 
言論自由與管制取平衡 社群平台責任受關注
校園
影音
第1758期
言論自由與管制取平衡 社群平台責任受關注
2021-12-0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姿芳、陳楷霖綜合報導】「你也被『祖』了嗎?」近期成為幽默的網路鄉民用語,這句話代表發佈在Facebook社群的貼文遭官方刪除或被停權。然而,沒有違規的貼文遭Facebook誤刪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社團法人台灣永社與財團法人台灣制憲基金會於11月28日聯合主辦座談會,從Facebook刪文爭議,探討如何適切管制網路言論與平台應盡的責任。主辦方社團法人台灣永社理事長黃帝穎表示,希望透過大家的討論,給予網路平台社會責任,或者其應尊重言論自由。為了避免平台成為仇恨言論與假訊息散播的場域,Facebook依文章違反社群法則的嚴重性,祭出不同程度的管制措施。此立意雖良善,卻因審查規則不明引起使用者不滿。如網紅486先生陳延昶曾發表涉及國家主權的貼文,遭Facebook認定為違反守則,而被禁言30天。黃帝穎表示,若Facebook審查人員來自海外,他們的政治思想可能導致台灣人的貼文與留言被下架。根據今年五月《華爾街日報》的報導,Facebook審查模式已逐漸轉向自動化,透過人工智慧與演算法刪除內容或增加觸及率。然而,人工智慧是否能正確判讀文字語義,也遭受許多質疑。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羅承宗舉例,「《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是很簡單的公共論述,因為臉書的AI判斷醜陋的中國人是一個仇恨言論,就把他處理掉了,但他其實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近年來,各國為防止假訊息影響社會秩序,紛紛對社群平台祭出規範。德國於2017年通過《網際網路執行法(Network Enforcement Act)》,要求社群平台必須在24小時內刪除明顯違法的言論,否則將對平台處以罰款。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進一步說明此法引起的爭議,「第一個就是說呢網際網路執行法審查過於快速,然後大量貼文刪除言論自由,第二個問題是選擇性的刪除行為。」美國則採較自由的態度,給予社群平台管理貼文的免責權。目前台灣國內則無類似規定,未來政府機關若要擬定相關法律,仍須借鑑國外經驗。對於如何防範仇恨言論並維護言論自由,專家認為社群平台審核機制的透明度是重點。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吳銘軒解釋,「有在台灣營運的社群平台都應該有透明度的報告,更多重要的是像facebook用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去介入審查的話,他的演算法某種程度也應該公開。」社群網站已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平台官方如何管制網路言論,並同時保障使用者的言論自由,成為社會的重要議題。
網路串觀眾、表演者 「直播皮辣椒」建新互動形式
藝文
第1755期
網路串觀眾、表演者 「直播皮辣椒」建新互動形式
2021-10-27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觀眾隔著螢幕觀看藝術家的表演,畫面中的主播也即時以口述方式現場轉播,並與觀眾進行互動。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六位學生組成的團隊「直播皮辣椒」,於18日至24日在臺藝大校園內進行現場展演,並以直播及錄像的形式於網路上放送,試圖探討現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展演由〈Bih - sio - tshe〉、〈三位一體〉、〈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宇宙原初無髮霹靂 軒轅一破六根清淨〉四件作品組成。在〈Bih - sio - tshe〉中,表演者站於系館內不同監視器下,各支錄像回傳至九宮格分割的螢幕,串連現實中四散各地的位置,觀眾可以透過螢幕觀測表演者的一舉一動,並且操控他們進行圈圈叉叉遊戲。其中一名表演者陳薇說:「雖然主控權在觀眾身上,不過表演者會自己去找到鏡頭的中心,試圖成為展演的主角。」 〈Bih - sio - tshe〉中觀眾透過螢幕進行圈圈叉叉的遊戲,藉著操控藝術家來決定遊戲的結果。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而在〈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中,藝術家們在校園中擺放白色的帳篷,並在帳篷內把擁抱、聊天、親吻等親密行爲化為付費服務,觀眾可以進到帳篷中購買五分鐘的體驗,不過無論是炙熱的眼神、抑或是大面積的肢體接觸,只要時間一到就會立刻停止,「我就像是一個商品。」表演者王信翔形容。 〈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透過兜售人體服務,探討現今社會出現的各種交易,如性交易、一日伴侶。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參與展演的觀眾如同擁有上帝視角的監控者,看似單方面的控制表演者,不過陳薇解釋,雙方的權力關係其實沒有如此不對等,「並不只是一方操控一方,而是相互進行操控與反操控。」而團隊也期望作品能促使觀眾去思考,情感與行為是否可以單獨抽離。作品座談會與談人陳孝齊形容,在商業性的世界中,人與人的互動變得相對苦悶與冷淡,「這個展覽很像是在苦中作樂、然後再加辣。」團隊說明,疫情爆發後,直播潮在居家防疫期間掀起,因此他們想藉此次展演探討「直播」是如何進入生活,並試著去建構作品。陳薇提及,比起一般直播主,藝術家們更專注於創作背後的含義,「討論某個重要的議題、傳遞一種想法或是概念,所以我才去做這件事情。」他也補充,不同的出發點,處理的手法就會有所差異。雖然網路直播作品能成功將受眾擴大,不過與談人賴沛雋形容,觀眾已不再像是群體、群眾,而像螢幕上方浮動的數量,「接觸到群眾的人數是廣的,但其實說到底他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他補充,觀眾可以輕易地進入,也快速的抽離,為了因應這種情況,藝術呈現的方式必須更快速地吸引觀眾。而陳薇認為,「觀眾與表演者的關係是一直在互相影響、互相改變的。」他也期許未來能不被過去的框架所限制,以新的展演模式開創更多的體驗與可能。 展演中的另一作品〈宇宙原初無髮霹靂 軒轅一破六根清淨〉,透過自己理髮的過程,象徵希望對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再多拿回一點點權力。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
烙社會標籤 光桌映女性自我迷惘
藝文
第1742期
烙社會標籤 光桌映女性自我迷惘
2020-12-30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白光穿透桌上的標籤卡,將卡上的留言烙印在影片的主角身上。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賴聖芸、楊芷昀於民國109年12月17日起在2020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創作影像作品《迷惘|沉癮》,利用多媒體光桌的模糊光影類比人徘徊於網路與現實之間的自我迷惘。 透明的賽璐璐片於光桌上產生投影或陰影,於黑暗的空間散發詭譎的氣息。 圖/徐嘉璟攝網路評論化為紙條擺在光桌上,透明的塑膠片則畫上社會理想的身體意象,當刺眼的檯燈照射桌面,隨即產生淺白的線條。一雙淒白的手輔助旁白,撥弄標籤推進故事,將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一張張貼在沒有五官的人臉上。賴聖芸說:「我很討厭貼標籤這件事。」他解釋,當自我被社會框架,人將無法自由選擇想展現的面貌,在框架下掙扎感到痛楚。觀展民眾林欣儀表示,象徵旁白的手雖將標籤強加於主角身上,卻不時停頓和顫抖,塑造主角質疑、害怕標籤的模樣,「展現很哀傷、無力的女性氣息。」賴聖芸解釋,標籤由透明的塑膠片製成,透明的材質塑造社會流言的虛幻感,當標籤層層加疊,卻又不被完全遮蓋,每層清晰的輪廓增強歧視的存在感,使人認為歧視難以抹滅而感到無力。他補充,詭譎的光影變化搭配直白的歧視言語,呈現具攻擊性的議題,黯淡的白色投影則使觀者看不清主角全貌,強化主角的弱勢地位。 受框架的軀體被貼在女性的臉龐,共築出分裂的面貌,使觀眾認不清主角的真正樣貌。 圖/賴聖芸提供畫面轉至化妝台前,半透明的胸罩、裙子逐一出現,漸漸包圍一旁的無臉主角。壓迫的氛圍,來自賴聖芸曾受同儕壓力所獲的感受,過去他深怕因形象與他人不同,故開始學習化妝、穿與他們風格相似的衣服,「我討厭這樣,但我知道別人會喜歡。」他闡述,作品加入自身不快的真實經歷,清楚呈現他展露真實自我的難度,以及害怕被歸為異類的恐懼感。觀展民眾楊采寧表示,主角只能被凝視,變成沒有選擇的人,「各種物件將女性簡化為局部的身體。」面對現實的惡意,影像中的主角轉向網路尋求慰藉,卻掉入更迷惘的深淵。主角用白色麥克筆劃除十數行文章標題,試圖抵抗辱罵女性的網路留言,卻毫無作用。賴聖芸說明,主角好不容易脫離世俗壓力,在虛擬世界力抗標籤,卻無任何改變,反而徒增自我懷疑,「當現實和網路無法平衡時,會帶來痛苦。」 扮演旁白的手放上一張張具攻擊性的網路留言,一旁的主角則低頭沉默,毫無抵抗之力。 圖/賴聖芸提供故事結尾,碎片顯現主角不同角度的鼻樑、眼球,拼湊出具有裂痕的頭部,「哪個才是真正的我?」主角背負各方的社會期待,在故事的最後提出疑問,誘發大眾思考。賴聖芸表示,透過作品,他希望能鼓勵觀眾做自己,「不帶特定眼光與他人相處。」 破碎的五官好似面具,最後拼湊成一張模糊不清的人臉,象徵人找尋自我時的掙扎、分裂狀態。 圖/賴聖芸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