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9期
向光生長的本能 丁芯奕「植」入生命科學視角創作
2020-12-09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幽微藍光自頂端灑落,投射於窗框下的水玉黴雖身處暗處卻仍透著光亮,黑暗中懷抱著希望。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展覽「白日夢百科全書Vol.1﹔向光性」於11月30日起展出,參展學生之一、臺大生命科學系學生丁芯奕,透過生命科學的視角,詮釋生物不同的向光性,以作品呼應自身的心境變化。植物向光而生,具有生命科學背景的丁芯奕對向光性一詞並不陌生。他將對植物向光性的了解、科學繪圖及菌學課程的修習延伸創作,透過作品把展間營造成植物科學家的研究室。他闡述,除體現平時人們不易看見,須於顯微鏡下觀察的向光性,也透過向光的意涵映照人的心境轉折。 暖黃色光自上方照下,呈現《曬日子》迎著太陽,溫暖和煦的意象。背後投影於巨大布幕上的影像詩,則是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董祥藩所寫《我在井底觀星》,串聯整體展演對向光性的詮釋。 圖/林昕璿攝周遭藍光圍繞,於昏暗朦朧卻有一盞暖光照耀,植物標本被封裝成片,靜靜陳列於衣架上。作品《曬日子》結合曬衣日常,呈現人同植物一般,渴望被陽光照拂。《曬日子》共同創作者、生科系學生董祥藩表示,向光的花經印壓後被晾起,象徵過往美好也被一同封存。封存植物的七張透明薄片,也反映人一周七天的作息。丁芯奕補充,植物雖緩慢向光成長,「但其實他每天都在變化,如同我們每周作息循環,但每日卻有不同面貌與情緒起伏。」 封裝成片的植物標本,丁芯奕表示,若從特定角度觀看,七個透明片相互交疊,會發現當中的植物是朝同一方向生長。 圖/林昕璿攝埋於潮濕土穰的幼苗正等待光的訊號,準備破土而出。《莖頂》藉由影像,呈現幼苗的莖頂組織,組織內的生長激素因結合螢光蛋白而發光,並隨光流動。雖依循光的方向生長,然而幼苗在出土前,生長激素卻會累積在莖頂內側抑制生長,讓幼苗彎曲。丁芯奕解釋,子葉會保護土下的幼苗,協助幼苗突破土壤,避免被堅硬的土壤傷害,「就像我們在突破黑暗、迎向陽光時,為了保護自己所採取的策略。」觀展民眾鄭卉妤聯想到自身的宗教,信仰如同光一般,對他的生命帶來不同改變。投影於牆上的水玉黴正迎光舒展,隨風擺動,而它晶瑩剔透的孢子囊炳與頂端膨脹的泡囊沾附水珠,雖處於糞土晦暗的環境仍透明澄澈。有別於對向光性只限於植物的既定印象,真菌也具有向光性。水玉黴頂端的孢子囊向著光源處,肩負傳承下一代的責任。丁芯奕認為,作品《水玉黴》象徵人受到某種程度傷害,卻能維持內心澄明,追尋光芒前進。策展團隊成員王學寧表示,能從丁芯奕不同視角認識植物,並以細微角度來看植物的向光性。 《水玉黴》投影於窗邊,迎向外頭的光,微微擺盪,而牆上因年久潮濕產生的斑駁,恰與水玉黴所生長的濕暗環境相互映照。 圖/林昕璿攝丁芯奕表示,在概念發想至創作期間,因生命中出現許多巨大變故,心境上有重大轉變。後期更因臺大校內發生的憾事,促使自己更有勇氣直視內心。他說:「我不應該回頭看過往的傷口和陰影,而是要找到希望和目標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