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青年大秀茶葉時尚風貌 「茶浪潮」特刊首嘗實驗性攝影
生活
第1788期
青年大秀茶葉時尚風貌 「茶浪潮」特刊首嘗實驗性攝影
焦點
2023-12-06
【記者劉芯妤新北報導】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以下簡稱茶博館)於3日首度舉辦「新茶潮 La Nouvelle Vague du Thé」新刊座談,邀請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茶青協會)、茶博館長與本次發行的新刊主編一同探討「茶的新印象」,書籍以時尚包裝茶業,掀開民眾對茶的想像頁章。 本次特展以時尚風格展出特刊內容,螢幕上展示茶業青年白順楊的拍攝花絮。 圖/劉芯妤攝本次活動發表的新刊「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Vol. Pouchong Tea 茶浪潮」是透過「實驗性攝影」手法拍攝返鄉致力發展茶業的青年,結合大膽、創新的色彩和穿搭。攝影師讓茶青們把自己當作茶葉,攝下一連串製茶功夫,呈現「人茶轉換」的逗趣畫面。主編魏曉恩說明:「這次跳脫一些既有框架,我想讓茶觸及到各種群眾。」他補充,在與茶青協會學習品茶時,當時的會長對他說道:「你想怎麼喝茶,就怎麼喝。」頓時讓魏曉恩了解其實可以自由塑造茶的形象,特刊才得以誕生。 照片以鮮綠、精神抖擻、活力等等元素拍攝,使茶青表現出製茶工法的採摘(圖左)。 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提供茶慶酒也是活動亮點之一,以包種茶作為基底,透過窨製薰香技術,將酒的香氣留於茶葉,使其成為不含酒精的茶酒。茶青吳柏諺說明:「茶慶酒常出現在慶祝、歡樂的場合中。」因此茶青協會選用高粱酒、威士忌與宜蘭縣酒紅露酒搭配包種茶。民眾賴姿伶驚豔地說:「我不喜歡濃烈的酒,但茶慶酒不但能削減高粱的刺激,也保留香氣。」他認為茶慶酒在市面上容易取得,非常推薦給不適合飲烈酒的民眾。 參與民眾賴姿伶最喜歡的照片是眾多茶青一排排站在茶園中,雙眼凝視著遠方,彷彿準備引領茶走向光明未來。 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提供茶青協會長鄭祐昇表示,想讓大家知道不只有老茶農會製茶,「其實有一批新的年輕活力正在注入茶業。」新刊拍攝便是最好的例證,然而過程卻也遇上一些困難,他笑著坦言:「就是羞恥程度有點高啦。」鄭祐昇解釋,因為茶業大多是務實工作,忽然要他跳進時尚圈,確實有些不自在。魏曉恩也提到,拍攝服裝較花裡胡哨,穿著方式更複雜且布料不舒適。不過鄭祐昇仍然認為,只要能把茶文化再向外推廣,一切都很值得。 座談會中,茶青協會長鄭祐昇侃侃而談茶青協會成立的歷史與對現今社會的影響。 圖/劉芯妤攝茶文化流傳於華人社會上千年,不過手搖飲卻是年輕世代接觸茶的第一印象,顯示精緻茶文化逐漸沒落。民眾陳沂辰舉例,「我朋友大多覺得品茶是一種很慢的生活方式,他們會失去耐心。」鄭祐昇也同意,「雖然改變茶文化很困難,但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對茶的印象。」如同本次活動以潮流結合茶業文化,讓茶文化在持續向下翻頁的社會中開展新篇章。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推偏鄉教育 募集教材改善當地學習環境
生活
第1771期
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推偏鄉教育 募集教材改善當地學習環境
2022-11-17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在展牆照片上,緬甸孩子們於竹片搭建成的簡陋教室上課,憑昏暗光線認真地寫著筆記。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以下簡稱服務團)為致力於緬甸偏鄉教育的非營利組織,於11至12日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舉辦《重啟感動,勇敢前行!》五週年特展,向大眾介紹緬甸及服務團。 緬甸華文服務團的志工身著緬甸傳統服裝,為前來觀展的民眾進行定時導覽。 圖/鄧芯怡攝 圖中的淨水裝置為免電設備,在緬甸電力不穩定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淨化水源,讓孩子們都可以喝上乾淨的水。 圖/鄧芯怡攝特展結合靜態展覽及有趣的動態活動,促進服務團與觀眾深度交流。團長林語珊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特展讓民眾先以不同方式瞭解緬甸,之後再來瞭解台灣其實有一個服務團,一直都在為緬甸偏鄉教育努力。」他說明,服務團帶領志工到緬甸偏鄉華文學校服務後,發現服務無法解決孩子們教育的根本問題,因此籌辦其他計劃改善偏鄉學習環境,包括募集華文教材、燈泡和淨水設備,及修建「希望小學」與「集會棚」(註一)。註一:集會棚為供孩子們嬉戲、學習、用餐等集體活動的空間。 緬甸華文學校採用舊式繁體中文課本,因此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籌集課本及課外書送至緬甸,汰換陳舊課本。 圖/鄧芯怡攝緬甸僑生自願擔任特展志工,與觀眾分享他們的家園及當地面臨的民生困難,民眾也積極提出問題,想更深入瞭解緬甸偏鄉教育的處境。中國文化大學學生張仁玉為特展志工,長期關注家鄉偏鄉教育,他分享道:「我以前就曾和朋友送物資到偏鄉,來到台灣發現服務團後就更想參與,盡一份力。」 觀展民眾參與導覽時,與前來服務的緬甸僑生交流,藉此深入地瞭解緬甸的情況。 圖/鄧芯怡攝除了靜態展覽外,服務團也規劃手作活動,尤其「茶葉拌豆DIY」受到民眾歡迎。茶葉拌豆是緬甸特色美食,主要作為主人招待賓客的餐點。民眾興致勃勃地在緬甸老師的帶領下,將番茄、高麗菜、檸檬等食材搭配當地特產的茶葉拌醬,製作這道料理。參與民眾呂惠真分享,「我特地從基隆趕來參加活動,因為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也吸引我更想認識緬甸及服務團。」他很享受這個體驗活動,也很喜歡茶葉拌豆的口感。 報名參與活動的民眾在緬甸老師帶領下,體驗如何製作「茶葉拌豆」。 圖/鄧芯怡攝疫情讓服務團運作更艱難,然而團隊即使面臨挑戰,仍不放棄經營,在疫情期間於台灣成立「甸記」點心品牌,除了讓在台緬甸僑生發揮烘焙才華,也借此募資。林語珊最後補充道:「我希望未來能與其他同樣關注東南亞議題的團隊合作,辦更豐富多元的活動,除了讓民眾更有收穫外,也可以推廣服務團。」 「甸記」為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顧問發起成立的公益點心品牌,目前僅通過網路銷售,但於特展當天設立實體攤位。 圖/鄧芯怡攝 
機器人成採茶幫手 自主轉彎省勞力
新知
第1734期
機器人成採茶幫手 自主轉彎省勞力
焦點
2020-10-2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現有茶葉採收方式為手工採摘以及機械採摘,皆需人力資源。國立臺灣大學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耗時一年,研發「協作式智慧載具應用於茶葉採收」,為一種茶葉採收機器人,能夠在茶道末端自主轉彎,並且節省勞動力,希望解決茶產業勞力短缺的窘境。而此作品於17日在「台灣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展出。 「協作式智慧載具應用於茶葉採收」可由單人操作,減少一半的勞力,解決茶產業勞力短缺的問題。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傳統機械採收方式為兩名茶農共同將一機械刀具扛起至茶樹上方,面對面同步橫向移動,以進行採收。而採茶機器人裝設深度相機,能夠偵測茶道對面農民的姿態與距離,使機器保持與人等速,並且適時等待茶農,「簡單來說是取代一個人,來模擬另外一個茶農。」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畢業生賴暘倫解釋,採茶機器人還能使用光學雷達掃描道路周圍環境,以避開障礙物,讓茶農不必費神留意機器狀況。 採茶機器人操作方式為一個人面對機器站在對向茶道,另一個人站在後面拉著袋子,讓茶葉順利吹進袋子裡。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上述傳統雙人採茶機,通常是由師傅與學徒搭配,面對面手持機械刀具採收茶葉,師傅施力約需6公斤重,並由此端負責調整機器功能,學徒施力則約需9公斤重。而團隊研發的採茶機器人能取代學徒人力,同時讓師傅端的施力減輕至不到1公斤重。賴暘倫表示,曾有茶農回饋,學徒端只是承受刀具大部分重量的位置,「因此是人類或是機器人根本不重要。」 團隊研發的「協作式智慧載具」在茶道之間行走,搭配不同的刀具,可以採收不同農作物,目前可應用於茶葉以及仙草。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此外,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畢業生陳柏綸說明,由於在採茶途中需轉彎變換茶道,過去的農業機器人都使用引擎動力轉彎,而團隊改為使用電動馬達,可減少排放廢氣,未來更可望用在採收溫室作物,並且能套用許多機器人演算法,以利應用於其他農作物。不過,因馬達的扭力遠低於引擎,機器人轉彎時若迴轉半徑太小,可能因阻力太大而停在原地不動,團隊特別套用自駕車的路徑規劃演算法,以解決迴轉半徑的問題。該演算法可計算出轉彎半徑及合適軌跡,並不斷修正行走的角度,直到順利轉彎,成功克服馬達扭力小的困境。 國立臺灣大學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的組成成員,是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師生團隊,目前核心負責人已經畢業。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賴暘倫說,團隊作品也附有人機介面,載具上的螢幕會顯示機器人現在運作的狀況,讓茶農掌控資訊。同時,裝置也連結智慧型手機,茶農可以隨時透過手機對機器人下達轉彎與關機等指令。茶農林炳輝則指出,此採茶機器人是固定高度採收,使用前,須修剪茶樹至同一水平才能順利採收。而團隊回應,此機器人亦可以當作修剪機器,茶農在採收前三週先修整茶樹,之後收割水平上新長的枝枒,就會是茶農要採收的茶葉。
千人揉茶飄香 推廣台灣茶葉文化
生活
第1684期
千人揉茶飄香 推廣台灣茶葉文化
2018-10-17
【記者黃郁期南投報導】一簍簍的茶葉在經過眾人的揉捻、翻攪後,手中的茶香逐漸溢出,濃郁清香瀰漫在空氣中,為國慶日的午後增添了些許芬芳。10日,南投國際茶業博覽會舉辦「千人揉茶」活動吸引上千民眾參與外,也邀請大葉大學及大同技術學院的學生一起推銷茶葉文化。 參與活動的民眾依照主辦單位的規劃坐在草地上,享受一起揉茶的樂趣。 圖/黃郁期攝 「千人揉茶」活動的空拍畫面,民眾依照主辦單位規劃的分區體驗揉茶。  圖/水里鄉農會推廣部主任黃琇提供現場可見群眾於草地上席地而坐,各個家庭不分老少,都聚精會神地搓揉竹簍裡的茶葉,一起體驗揉茶的樂趣。活動主辦單位水里鄉農會提供特產的「水里紅」茶葉供民眾揉茶。推廣部主任黃琇提到:「茶葉在採收後先經過我們的加工,再分裝成一千袋給民眾揉茶。」民眾也可在活動後,用電鍋將揉捻過的茶烘乾,泡成茶飲用。參與活動的民眾張耘誌表示,活動結束後還能品嘗親自製作的茶葉,很有成就感。 「千人揉茶」活動的參加民眾分布年齡非常廣,現場的小孩們在竹簍裡把玩新鮮的茶葉。 圖/黃郁期攝「千人揉茶」已邁入第四年,主辦單位希望民眾透過體驗製茶的過程,增進對茶葉產製的了解。民眾王培任肯定揉茶活動的教學意義,「平常自己也有在喝茶,也想知道茶葉是怎麼製作的。」他認為藉由此次體驗更了解茶葉的製作過程,也能讓更多人了解茶葉文化。茶業博覽會中的「茶業生活應用館」如同「千人揉茶」,也扮演行銷茶業文化的重要角色,而且完全由大專院校學生自行規劃行銷。大葉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的學生們注重在花茶的介紹,該系學生陳靜雯表示,現在許多大學生都在飲料店買較不健康的茶種,「希望讓大家更加了解花茶,比較營養且對身體較好。」而大同技術學院本次策展也將茶融入餐點,推出不僅健康又有特殊口感的茶餐,該校餐飲管理系學生蔡沛錡也希望這些特色茶料理能外銷到國外。 主要由大葉大學及大同技術學院學生們負責策展的茶業生活應用館入口。 圖/黃郁期攝對於年輕學子付出心力推廣茶業文化,大葉的指導老師、同時也是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的助理教授許文光說:「現在投入製茶和種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茶業需要更多年輕新血投入。」他期盼透過課程及實際策展,培訓年輕的製茶人才。而大同技術學院餐飲管理系指導老師劉邦傳認為策展對於學生有所助益。他表示,「學生平常學習關於茶的基本知識,在展覽時與民眾互動。」他肯定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實際應用其所學。 大葉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學生正在向民眾介紹花茶以及調茶的相關知識。 圖/黃郁期攝
置頂